第1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侍王李世賢在對待洋人的態度上,與慈禧“寧與洋人勿與京奴”有同工異曲之妙,他竟然還揚言過:“如果太平軍不能戰勝清軍,倒很願意看到英國統治中國。”(呤唎《太平天國親歷記》下冊629頁)這種赤裸裸的賣國,其實也代表了太平天國後期部分上層將領的看法。在他們心目中,“洋兄弟”總比“清妖”要親近一層。

  洋大人們不聽這一套,他們反而積極配合李鴻章、左宗棠部,派人派船幫助清軍圍打漳州。李世賢又氣又急,於5月15日匆匆逃離漳州。

  一路大敗,李世賢幾十萬大軍最後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他孤身一人。想昔日拜上帝會能以幾千人起家一路殺至南京,只憑一個“勢”字。李世賢攻占漳州時,有兵幾十萬,武裝精良,來福槍、左輪槍、滑膛槍,應有盡有,而清軍方面只有土繩槍、抬炮和長矛,人數遠遠遜於李世賢軍。時異勢移,眾人心懷鬼胎,各打算盤,幾十萬軍只是散沙而已。偶逢一敗,便立刻土崩瓦解。

  李世賢自己割發化裝,狼狽不堪地逃入廣東鎮平(鎮平即今天梅州地區的蕉嶺),回到客家人的老家地區。由於康王汪海洋先前與李世賢有矛盾,又怕他官大奪自己之權,隔了幾天就派人刺死了李世賢。侍王李世賢死年32歲。想當初他與堂兄李秀成,曾撐起太平天國大半江山。一朝敗潰,死於自己人之手,不能不讓人一嘆。其實,天京失守後,如果李世賢有大局觀念,沒有急急忙忙向福建方向逃遁,在江西稍稍穩住陣腳,把太平天國的“象徵”幼天王迎入軍中,自可“挾天子而令諸侯”,聯絡各路殘餘太平軍、捻軍以及曾經向太平天國效忠的各地會黨,給予他們以希望,繼續作戰,勝負未可知也。如果他們在江西得以鞏固力量,蘊力集勢而攻得襄楚,與河南的扶王陳得才和遵王賴文光遙相呼應,說不定在中原地區可以開闢新天地。可惜李世賢受其堂兄李秀成回攻閩粵思想影響太深,缺乏應變的謀略,一意南退,終於走上不歸路。

  太平軍事至如此還窩裡反,真讓人嘆息。僅僅過了幾個月,在清軍左宗棠部的節節進逼下,康王汪海洋等人不敵,失掉嘉應州城,他本人也中彈而亡。最後,偕王譚體元也被生擒,獲凌遲酷刑。

  兩天大戰,太平軍餘部被殺一萬多人,其餘數萬或被俘,或投降。作為一股軍事力量的“太平軍”,至此完全消亡。

  太平天國最後一個被俘的“名王”,乃輔王楊輔清。這位楊秀清的族弟在湖州時與洪仁玕道別,當時據說是前往上海向洋人購買軍火。後來消息全無,有傳言說他去了美國“發展”。其實,他從湖州走後不久,太平軍殘部皆被一一消滅,他只好潛回廣西躲匿。由於風聲日緊,楊輔清東躲西藏,在黃州、廣東、湖南、安徽一帶四處瞎轉。發昏當不了死,天京城陷後十年,他在福建想投清營當兵,為人認出被擒。清朝閩浙總督李鶴年把他在福州凌遲處死。(詳情見附件《李鶴年奏稿》)

  兔死狐狗竟未烹——湘軍系的“好”結局

  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自籌餉,自練兵,使這支處於半獨立的軍事團體最終消滅了太平天國,立下不世之功。

  依理講,曾氏集團的下場無外乎兩種:第一,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被清廷上下聯手幹掉;第二,曾氏可仿“陳橋兵變”,在南京振臂一呼,提兵北上,由臣而君,取代清朝,恢復漢人政權,那樣一來曾國藩最起碼可當個“隋文帝”。

  兩者選其一,人生大博弈,但拿捏不好,皆是滅族亡宗的大險大惡。還好,飽讀詩書的曾國藩選擇了第三條道路,以罕見的退讓和耐心,終於化解清廷疑忌,得以避免了清末滿漢階層之間的最大一次衝突。

  湘軍曾國荃部攻陷天京後,當天即發“八百里”快報向朝廷報捷。殊不料,清廷一盆冷水澆下,指責曾國荃大事粗定就擅自回營,語氣嚴厲地表示說,如果天京有漏網的“逆首”逃出,定拿曾國荃是問。由此一來,曾國藩只得本人親自重新上報“天京大捷”的勝報,而且還得讓滿洲貴族官文領銜分功。

  慈禧雖為一婦人,陰毒過人,她竟然置咸豐帝所講過的“攻克南京者授王爵”的許諾於不顧,僅僅賞賜曾國藩一等侯爵(連公爵也不給),可謂寡恩至極。

  為了打擊曾氏兄弟驟勝而驕的氣焰,清廷大玩心理戰,下詔嚴查天京金寶的下落與幼天王下落,並聲稱要追究李秀成、幼天王等人脫逃的罪名。為此,曾國荃等湘軍將領氣急敗壞,不少人齊聚曾國荃大營,欲逼主帥效“陳橋故事”擁曾國藩為帝。

  清廷雖然用兵對內對外都不在行,玩政治非常在行。對於湘軍可能的背叛,他們早已有所準備,故而當湘軍最後關頭與太平軍浴血死戰時,僧格林沁、官文等滿蒙大員早得密旨,伺窺於天京左右,準備時刻消滅這支得勝而疲的湘軍。

  曾國藩本人理學名臣,皇帝癮不濃,而且熟讀史書的他肯定深知北上爭帝的風險太大,弄不好變成吳三桂,太過不值。

  深思熟慮之後,他馬上自動撤裁了數萬湘勇回籍,自剪羽翼給清廷看,以示無篡上貳心。同時,他又作姿態停解外省厘金,從經濟上表態自己絕無擁兵護財自固自肥之意。當然,曾國藩也要安撫把腦袋掖在腰帶上死拼多年的湘軍子弟,他對天京金寶的下落來個死不認帳,死活不承認太平天國有“窯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