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從7月29日寫起,一直到8月7日,李秀成寫了七萬多字的“供詞”。
縱觀李秀成供詞,大概有七方面的內容:1.有關金田起義詳情;2.有關“天京事變”前後的歷史;3.有關六解天京之圍的情況;4.敘述在上海等地與“常勝軍”交戰的情況;5.為太平天國的軍政民政作辯解;6.分析太平天國失敗的幾大失誤;7.表達他自己要為曾國藩收服太平軍餘部的願望。
由於李秀成自己撰寫“供詞”,加上他最後要替曾國藩“收降”太平軍餘部的想法,使得這位大英雄身後廣遭非議。
“極左”學者更是以此把他定性為貪生怕死的叛徒。為此,研究太平天國最權威的羅爾綱先生一直為李秀成此舉辯解,他自1944年開始就宣稱李秀成的“投降”是類似當年姜維降魏的偽降,是苦肉計。他認為,李秀成是想通過偽降爭取時間,準備東山再起。羅先生推斷,李秀成假稱幼天王已死,大誇曾國藩仁慈睿智,其實是想麻痹對方。……凡此種種,皆是羅先生的臆測。
筆者個人認為,如果把李秀成看得如此有“心機”,其實倒是對這位忠厚仁義之人的真正“抹黑”。首先,李秀成本人信仰堅定,不懼死,不怕痛,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完全說得上是視死如歸。否則,他也不會在遍體鐐鏈的情況下天天於大木籠中細寫太平天國的親歷歷史。如果真有個人乞活的私心,李秀成根本沒有定力和精力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寫東西。
此外,曾國荃刀錐亂捅,李秀成不為所動,這當然也表明他是個視死如歸的英雄。對於死生,正如他所親口表述那樣:“死而足願,歡樂歸陰!”
中國歷史上,農民軍戰敗後假投降的事例確實很多,最近的例子就是明末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的多次“詐降”。但李秀成絕非“詐降”,他也沒有類似姜維向鍾會詐降的機會。當其時,他只是一個被逮入囚籠的牢犯,身邊沒有東山再起的資本。李秀成對洪家王朝,可稱是仁至義盡,但最後他從內心深處相信“我主(洪秀全)無福,清朝有福”,相信太平軍是“亂星下降”,是“世人之劫數”。宿命論的悲觀,決定了李秀成不可能有心思搞假降或者詐降。
李秀成最後對曾國藩提出了兩點最重要的建議。其一,他提醒曾國藩“要防鬼反”,即注意洋人對中國的吞併企圖,這完全是站在民族大義的高度上的無私之言。與洋人打交道,吃虧多時,李秀成自然在死前說掏心窩子話。其二,他表示自己能替清廷招降餘部,希望曾國藩不要多殺兩廣人,這完全是替自己的子弟兵著想。李秀成是識大體的人,他深知太平天國大勢已去,不可能再翻盤。當今之計,他只求死人越少越好,絕非是想耍什麼計謀企圖重新東山再起。曾國藩何樣人也,那麼陰險多計的老官場油子,又怎麼能上李秀成這麼幼稚的圈套(如果李秀成想騙他的話)!
趙烈文本人作為湘軍高級幕僚,在李自成被俘之初曾與他傾心交談,並問及李秀成“為何不早降?”
忠王答曰:“朋友之義,尚不可渝。何況我受其(天王)爵位,能不為之效死!而且,我用兵所到,未嘗縱殺,對清朝官眷也一直優待禮送……”而且,當時他還十分天才性預見了日後清朝“夷務不靖”的外患,所有這些,皆可見這位英雄的超然忘我。
趙烈文問他自己日後打算,李秀成顯然很清楚:“我一死而已。但求能招服舊部,以活眾生,由此死而瞑目。”
對於李秀成的《自述》,曾國藩親筆刪改,達五千字之多。首先,為免遭清廷猜忌,曾國藩刪去了李秀成自述中對他曾氏兄弟的“讚許”之詞;第二,他刪去了李秀成描述戰爭細節時顯現湘軍無能的記述;第三,他完全刪掉李秀成總結太平天國教訓的“天朝十誤”;第四,他把李秀成自述中講自己被捕過程的事實完全刪改,由村民出賣改為由湘軍逮捕,目的純在冒功掩過;第五,他把洪天王“病死”改為“服毒身亡”,也是想張大湘軍之功。
綜觀上述情由,可以見出,曾國藩本人在李秀成自述《批記》上的解釋言語完全是一派胡言,是他自己為自己臉上貼金:“(我對李秀成自述)別字改之;其諛頌楚軍(湘軍)者刪之;閒言重複者刪之;其宛轉求生乞貸一命(根本無此語),請招降江西、湖北各賊以贖罪,言招降事宜有十要,言洪逆敗亡有十誤,亦均刪之。其實文理不通,事實不符,概不刪改,以存其真。”
李秀成寫得越多,曾國藩越害怕,所以他最終決定不把李秀成送俘北京,而是迅速在南京處死。他之所以急忙處死李秀成,最大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第一,掩蓋湘軍把天京財寶搶掠一空的罪行。僅曾國荃一人所掠財物,即用了二百多隻大船運回湖南老家。由此可以想見湘軍上下大發橫財之甚。其二,掩蓋天京失陷時李秀成與幼天王成功逃脫的事實。曾國荃殺入天京城內,任由湘軍屠殺天京城內無辜百姓,放縱湘軍淫掠,但惰於追殲突圍的太平軍,其實純屬重大軍事失誤。為掩蓋這一點,曾國藩自然要殺李秀成滅口。眾人皆知的“曾左絕交”,起因正在於左宗棠上報幼天王入湖州的消息,曾國藩惱羞成怒,從此極恨左宗棠。
縱觀李秀成供詞,大概有七方面的內容:1.有關金田起義詳情;2.有關“天京事變”前後的歷史;3.有關六解天京之圍的情況;4.敘述在上海等地與“常勝軍”交戰的情況;5.為太平天國的軍政民政作辯解;6.分析太平天國失敗的幾大失誤;7.表達他自己要為曾國藩收服太平軍餘部的願望。
由於李秀成自己撰寫“供詞”,加上他最後要替曾國藩“收降”太平軍餘部的想法,使得這位大英雄身後廣遭非議。
“極左”學者更是以此把他定性為貪生怕死的叛徒。為此,研究太平天國最權威的羅爾綱先生一直為李秀成此舉辯解,他自1944年開始就宣稱李秀成的“投降”是類似當年姜維降魏的偽降,是苦肉計。他認為,李秀成是想通過偽降爭取時間,準備東山再起。羅先生推斷,李秀成假稱幼天王已死,大誇曾國藩仁慈睿智,其實是想麻痹對方。……凡此種種,皆是羅先生的臆測。
筆者個人認為,如果把李秀成看得如此有“心機”,其實倒是對這位忠厚仁義之人的真正“抹黑”。首先,李秀成本人信仰堅定,不懼死,不怕痛,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完全說得上是視死如歸。否則,他也不會在遍體鐐鏈的情況下天天於大木籠中細寫太平天國的親歷歷史。如果真有個人乞活的私心,李秀成根本沒有定力和精力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寫東西。
此外,曾國荃刀錐亂捅,李秀成不為所動,這當然也表明他是個視死如歸的英雄。對於死生,正如他所親口表述那樣:“死而足願,歡樂歸陰!”
中國歷史上,農民軍戰敗後假投降的事例確實很多,最近的例子就是明末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的多次“詐降”。但李秀成絕非“詐降”,他也沒有類似姜維向鍾會詐降的機會。當其時,他只是一個被逮入囚籠的牢犯,身邊沒有東山再起的資本。李秀成對洪家王朝,可稱是仁至義盡,但最後他從內心深處相信“我主(洪秀全)無福,清朝有福”,相信太平軍是“亂星下降”,是“世人之劫數”。宿命論的悲觀,決定了李秀成不可能有心思搞假降或者詐降。
李秀成最後對曾國藩提出了兩點最重要的建議。其一,他提醒曾國藩“要防鬼反”,即注意洋人對中國的吞併企圖,這完全是站在民族大義的高度上的無私之言。與洋人打交道,吃虧多時,李秀成自然在死前說掏心窩子話。其二,他表示自己能替清廷招降餘部,希望曾國藩不要多殺兩廣人,這完全是替自己的子弟兵著想。李秀成是識大體的人,他深知太平天國大勢已去,不可能再翻盤。當今之計,他只求死人越少越好,絕非是想耍什麼計謀企圖重新東山再起。曾國藩何樣人也,那麼陰險多計的老官場油子,又怎麼能上李秀成這麼幼稚的圈套(如果李秀成想騙他的話)!
趙烈文本人作為湘軍高級幕僚,在李自成被俘之初曾與他傾心交談,並問及李秀成“為何不早降?”
忠王答曰:“朋友之義,尚不可渝。何況我受其(天王)爵位,能不為之效死!而且,我用兵所到,未嘗縱殺,對清朝官眷也一直優待禮送……”而且,當時他還十分天才性預見了日後清朝“夷務不靖”的外患,所有這些,皆可見這位英雄的超然忘我。
趙烈文問他自己日後打算,李秀成顯然很清楚:“我一死而已。但求能招服舊部,以活眾生,由此死而瞑目。”
對於李秀成的《自述》,曾國藩親筆刪改,達五千字之多。首先,為免遭清廷猜忌,曾國藩刪去了李秀成自述中對他曾氏兄弟的“讚許”之詞;第二,他刪去了李秀成描述戰爭細節時顯現湘軍無能的記述;第三,他完全刪掉李秀成總結太平天國教訓的“天朝十誤”;第四,他把李秀成自述中講自己被捕過程的事實完全刪改,由村民出賣改為由湘軍逮捕,目的純在冒功掩過;第五,他把洪天王“病死”改為“服毒身亡”,也是想張大湘軍之功。
綜觀上述情由,可以見出,曾國藩本人在李秀成自述《批記》上的解釋言語完全是一派胡言,是他自己為自己臉上貼金:“(我對李秀成自述)別字改之;其諛頌楚軍(湘軍)者刪之;閒言重複者刪之;其宛轉求生乞貸一命(根本無此語),請招降江西、湖北各賊以贖罪,言招降事宜有十要,言洪逆敗亡有十誤,亦均刪之。其實文理不通,事實不符,概不刪改,以存其真。”
李秀成寫得越多,曾國藩越害怕,所以他最終決定不把李秀成送俘北京,而是迅速在南京處死。他之所以急忙處死李秀成,最大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第一,掩蓋湘軍把天京財寶搶掠一空的罪行。僅曾國荃一人所掠財物,即用了二百多隻大船運回湖南老家。由此可以想見湘軍上下大發橫財之甚。其二,掩蓋天京失陷時李秀成與幼天王成功逃脫的事實。曾國荃殺入天京城內,任由湘軍屠殺天京城內無辜百姓,放縱湘軍淫掠,但惰於追殲突圍的太平軍,其實純屬重大軍事失誤。為掩蓋這一點,曾國藩自然要殺李秀成滅口。眾人皆知的“曾左絕交”,起因正在於左宗棠上報幼天王入湖州的消息,曾國藩惱羞成怒,從此極恨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