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今天的領導人繼承的俄羅斯,是一個被毀掉的俄羅斯,其中有許多可以想見和難以想見的災難。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正面進展,但面臨的還是百廢待興的局面,希望現在這段黑暗的日子過去後將會出現曙光,我國受苦受難的人民將享受盼望已久的燦爛光明!我們絕不該失去希望!
50年前俄國傑出的哲學家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伊林,當時他身處流放之中,在《我們的任務》一書中就曾以預言家的敏銳寫道:
俄羅斯絕不是一塊塊領土、一個個民族偶然的集合和堆砌,也不是把一個個“州”人為地組合在一起形成的機制,它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形成的、文化上有內在邏輯的機體。它是不能被隨意肢解的。這個機體在地理學上是一個整體,它的各個部分在經濟上互為營養;這個機體在精神、語言和文化上也是一個整體,歷史地把俄羅斯民族同它的民族小兄弟團結在一起,在精神上也互為營養;這個機體在國家戰略上也是一個整體,它向全世界證明了它自我防衛的意志和能力;它還是一座屹立於歐亞兩洲的堡壘,因此也是世界均勢的堡壘。對它的肢解將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政治冒險,它的毀滅性的後果將給人類帶來長久的影響。
後 記
這本書寫了足足有十多年。起初只是為了備忘,把發生在改革年代的那些零散的、比較重要的、後來又對瓦解這個強大統一國家蘇聯起著多方面作用的事件記錄下來。但隨著上個世紀80—90年代之交那些悲慘年頭逐漸遠去,我跟我的許多同齡人,由於曾經身處我國生活這一最艱苦年代各種事件的旋渦之中,便萌生了想要更深入探討其前因後果的要求。但願本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回答這種心靈和理智的呼喚。現在,當這項工作行將結束之際,筆者想對這些基本的看法,再作一個簡短明確的表述,希望讀者能夠原諒我的煩言贅語,因為它們跟本書基本內容密切相關。
其實,筆者並沒有把分析我國解體的所有原因和事實列為本書的任務。我很清楚,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許多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花費巨大的勞動才能完成。本書中所涉及的,只是導致這一大悲劇發生的某些情況。本書的名稱也清楚地說明了我本人對這一具有世界意義事件的態度。
俄聯邦總統普京在他的多次演說中,也對我國15年前發生的種種事件作出了評價,並把它稱之為世紀悲劇和災難。作為歷史事實來說,這是正確的。但這一歷史事件的後果非常深遠,遠遠超出了時間的甚或領土的範圍,具有全球性質,並將在幾個世紀的過程中影響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
世界政治地圖經過一定歷史階段總免不了要發生變化,因為它要反映新的地緣政治關係。二戰以後的情況就是如此。三個戰勝國領導人在克里米亞和波茨坦開會,後來又通過1975年的赫爾辛基協議,把它的結果固定下來。而這些結果的出發點,便是世界政治力量的相對平衡。這種平衡以及另一個並非不重要的因素——原子彈,使我們得以在沒有大的全球衝突,沒有世界大戰的條件下,度過了半個多世紀。要知道,一戰和二戰之間相隔了只不過是短短的20年。可是現在,在蘇聯解體後的15年內,歐洲,其中也包括原來的蘇聯,竟出現了24個新國家。而且這個過程還未必就此會打住。現在,眼下就至少有科索沃、阿布哈茲、南奧塞梯、納戈爾內—卡拉巴赫、德涅斯特沿岸地區共和國在等著。
蘇聯垮掉之後,國際力量平衡也被破壞了,強烈的地區震盪的衝擊波擴散到全世界。其中既包括南斯拉夫的覆滅,也包括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北韓和伊朗也正在受到威脅。此外,不是還有近東各國之間由於多國利益而發生的多年流血衝突嗎?
關於這個強大的、具有崇高威望的國家在世界地圖上的消失,關於出現這一歷史悲劇的原因,近15年來發表過許多論著:既有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成果,也有些近乎科學的東西,還有某些對個別事件主觀性極強的描述和回憶錄等等。不過,每種著作所涉及的,也僅僅只能是事件的某些方面而已。看來,對歷史進行全面的、不偏不倚的、沒有爭議的記述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我想,最終一定會有人出來,我國領導人也會表現出政治魄力,把客觀評價這一災難的全部複雜原因,把對那股策劃並實現了這一災難的力量進行分析,確立為自己的任務,並完成該任務。做這件事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某一個幫派的利益,或是出於向蘇聯和蘇聯人民自1917至1991年走過的道路潑髒水的個人想法——現在的“民主派”就喜歡幹這種事。為了我國的未來,為了我國人民的未來,這樣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導致1991年各種事件的原因相當多。起作用的有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筆者在本書第一章談到過外部對我國施加的影響,特別是引述了杜勒斯在1945年講過的一些話。究其本質而言,這些話里包含了同我國進行長期鬥爭的全部指導思想。
西方,特別是美國,許多地方都是根據這一指導思想來行動的。他們千方百計在我國特定的知識分子圈子中為自己尋找“朋友”。蘇聯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把這些人稱之為“影響的代理人”。應該說,他們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很賣力氣。
50年前俄國傑出的哲學家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伊林,當時他身處流放之中,在《我們的任務》一書中就曾以預言家的敏銳寫道:
俄羅斯絕不是一塊塊領土、一個個民族偶然的集合和堆砌,也不是把一個個“州”人為地組合在一起形成的機制,它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形成的、文化上有內在邏輯的機體。它是不能被隨意肢解的。這個機體在地理學上是一個整體,它的各個部分在經濟上互為營養;這個機體在精神、語言和文化上也是一個整體,歷史地把俄羅斯民族同它的民族小兄弟團結在一起,在精神上也互為營養;這個機體在國家戰略上也是一個整體,它向全世界證明了它自我防衛的意志和能力;它還是一座屹立於歐亞兩洲的堡壘,因此也是世界均勢的堡壘。對它的肢解將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政治冒險,它的毀滅性的後果將給人類帶來長久的影響。
後 記
這本書寫了足足有十多年。起初只是為了備忘,把發生在改革年代的那些零散的、比較重要的、後來又對瓦解這個強大統一國家蘇聯起著多方面作用的事件記錄下來。但隨著上個世紀80—90年代之交那些悲慘年頭逐漸遠去,我跟我的許多同齡人,由於曾經身處我國生活這一最艱苦年代各種事件的旋渦之中,便萌生了想要更深入探討其前因後果的要求。但願本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回答這種心靈和理智的呼喚。現在,當這項工作行將結束之際,筆者想對這些基本的看法,再作一個簡短明確的表述,希望讀者能夠原諒我的煩言贅語,因為它們跟本書基本內容密切相關。
其實,筆者並沒有把分析我國解體的所有原因和事實列為本書的任務。我很清楚,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許多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花費巨大的勞動才能完成。本書中所涉及的,只是導致這一大悲劇發生的某些情況。本書的名稱也清楚地說明了我本人對這一具有世界意義事件的態度。
俄聯邦總統普京在他的多次演說中,也對我國15年前發生的種種事件作出了評價,並把它稱之為世紀悲劇和災難。作為歷史事實來說,這是正確的。但這一歷史事件的後果非常深遠,遠遠超出了時間的甚或領土的範圍,具有全球性質,並將在幾個世紀的過程中影響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
世界政治地圖經過一定歷史階段總免不了要發生變化,因為它要反映新的地緣政治關係。二戰以後的情況就是如此。三個戰勝國領導人在克里米亞和波茨坦開會,後來又通過1975年的赫爾辛基協議,把它的結果固定下來。而這些結果的出發點,便是世界政治力量的相對平衡。這種平衡以及另一個並非不重要的因素——原子彈,使我們得以在沒有大的全球衝突,沒有世界大戰的條件下,度過了半個多世紀。要知道,一戰和二戰之間相隔了只不過是短短的20年。可是現在,在蘇聯解體後的15年內,歐洲,其中也包括原來的蘇聯,竟出現了24個新國家。而且這個過程還未必就此會打住。現在,眼下就至少有科索沃、阿布哈茲、南奧塞梯、納戈爾內—卡拉巴赫、德涅斯特沿岸地區共和國在等著。
蘇聯垮掉之後,國際力量平衡也被破壞了,強烈的地區震盪的衝擊波擴散到全世界。其中既包括南斯拉夫的覆滅,也包括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北韓和伊朗也正在受到威脅。此外,不是還有近東各國之間由於多國利益而發生的多年流血衝突嗎?
關於這個強大的、具有崇高威望的國家在世界地圖上的消失,關於出現這一歷史悲劇的原因,近15年來發表過許多論著:既有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成果,也有些近乎科學的東西,還有某些對個別事件主觀性極強的描述和回憶錄等等。不過,每種著作所涉及的,也僅僅只能是事件的某些方面而已。看來,對歷史進行全面的、不偏不倚的、沒有爭議的記述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我想,最終一定會有人出來,我國領導人也會表現出政治魄力,把客觀評價這一災難的全部複雜原因,把對那股策劃並實現了這一災難的力量進行分析,確立為自己的任務,並完成該任務。做這件事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某一個幫派的利益,或是出於向蘇聯和蘇聯人民自1917至1991年走過的道路潑髒水的個人想法——現在的“民主派”就喜歡幹這種事。為了我國的未來,為了我國人民的未來,這樣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導致1991年各種事件的原因相當多。起作用的有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筆者在本書第一章談到過外部對我國施加的影響,特別是引述了杜勒斯在1945年講過的一些話。究其本質而言,這些話里包含了同我國進行長期鬥爭的全部指導思想。
西方,特別是美國,許多地方都是根據這一指導思想來行動的。他們千方百計在我國特定的知識分子圈子中為自己尋找“朋友”。蘇聯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把這些人稱之為“影響的代理人”。應該說,他們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很賣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