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還有一個計劃則是涉及到當前的俄羅斯。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建議把俄國分解成8個獨立國家。為了讓我國讀者了解他們將有可能在哪個國家生活,我把它們連同首都全部引在下面:

  俄羅斯共和國(莫斯科);

  西北共和國(聖彼得堡);

  伏爾加共和國(薩拉托夫);

  哥薩克共和國(斯塔夫羅波爾);

  烏拉爾共和國(葉卡捷琳堡);

  西西伯利亞共和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薩哈民主共和國(雅庫茨克);

  遠東共和國(符拉迪沃斯托克);

  惡劣的榜樣具有感染性,特別是當境外那些與我們勢不兩立的“朋友”們喜歡這樣做,而且現在也想這樣做的時候。每天媒體上都會出現一些材料,提出一些深刻的地緣政治學“科學”論證和號召:“俄羅斯幹嘛需要高加索呢?”“我們的男孩幹嘛要為高加索送命呢?”等等。根據葉爾欽犯罪活動的某些同黨、新自由主義改革派及其類似人物的意見,俄羅斯由於擁有無邊無垠的廣袤土地,是一個無法管理的國家,所以據說由於這個原因,一個國家就應該分解成無數獨立的“公國”。那些“自由主義民主派”的活動家們,他們的理想和思考也不乏“愛國主義”情緒,他們希望把科利半島北部的俄羅斯領土奉送給芬蘭。我們這些家生家養的“愛國者”正在處心積慮地等待有一天條件成熟,允許俄羅斯把千島群島轉讓給日本,然後,如果不是在此之前的話,還要把加里寧格勒交給德國。他們思考的方式大致是:既然葉爾欽把克里米亞連同塞瓦斯托波爾送給了烏克蘭,戈巴契夫匆匆忙忙把俄國領土連同納爾瓦送給了愛沙尼亞,那麼……

  我常常問自己:如果面對這樣的情況,國外那些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又會怎麼辦?讓我們閉起眼睛想一想,假如小布希把阿拉斯加歸還了俄羅斯,而在良心發現的時候又把德克薩斯還給了那片土地的舊主墨西哥,或者乾脆把美國拆開,讓大家散夥,讓每個州都成為主權國家,那又會是一個什麼光景?或者,比方說,法國總統突然決定要滿足民族極端分子的要求,把主權交付給諾曼第,而大不列顛的首相則向阿根廷道歉,並歸還福克蘭群島,最後又宣布愛爾蘭獨立。或者加拿大、西班牙的領導人也都爭先恐後宣布魁北克和巴斯克人的居住地獨立。那他們會鬧個什麼結果?於是,自然也就得出結論:所有在西方具有健康思維的人絕不允許的事,從這幫俄國幫閒的立場來看,則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正是他們所希望的。這就是他們“愛國主義”的真正價值。

  1991年12月,葉爾欽完成了針對蘇聯的重大叛國行動,給俄羅斯造成巨大損失。可以毫不誇大地說,這種情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威信和作用,涉及經濟、國防能力、科學發展、生產和文化、居民生活水平等等。現從無數確鑿的事實中,僅舉國家杜馬專門委員會彈劾俄羅斯總統葉爾欽材料中的幾例。再重複一遍,情況都是1998年發生的。

  在經濟方面。

  起初,葉爾欽的戰友們所提出的、他們翻來覆去重複的目標和任務,在人民的眼裡看來都相當高尚:原打算在國內經濟政治生活民主化和自由化的基礎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準和質量。然而——現在這一點簡直可以說是洞若觀火——宣布的目標不僅未能實現,人們的生存條件反倒是惡化了好幾倍。為了破壞原蘇聯的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造成了史無前例的犧牲。千千萬萬的人被迫日日夜夜為了基本生存條件而掙扎。

  要知道俄羅斯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國家。它占有地球上10%的領土,但人口卻只占總人口的2.4%。它擁有極為豐富極為多樣化的原料儲量,巨大的智力資源和社會、人力資源,就其居民的生存條件而言,它具有躋身於世界各國前列的一切先決條件。然而,在這些條件和居民生活的實際水平、生活質量之間,卻存在著一條鴻溝,而且還在越變越深。

  在葉爾欽統治的年代,俄國同美國相比,或者同離得比較近的其他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相比,許多國情指標都災難性地惡化了。比方說,1998年俄國國家預算開支按居民人均計算要比美國少34倍,比芬蘭少43倍。

  俄國在30年代曾經是歐洲的第二大強國,到了20世紀中葉,他同美國一道並肩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可是現在卻跌進了工業發展邊緣化的低谷。改革期間全國工業總產量縮小了一半以上。有些經濟領域出現了雪崩式的災難性的生產下滑。機械製造業產品產量縮小了60%多。輕工和紡織工業的生產下滑了80%多。許多部門企業的產品產量縮小了5倍。個別企業,其中包括那些構成城市骨幹的企業,實際上已經停止了生產,而它們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則喪失了生存的手段。

  有些經濟部門整個地被消滅了,特別是工具機製造業、建築機械生產、農機生產、電子工業和工具製造行業,還有許多國防工業聯合體的企業和科研院所。經過這樣一番折騰之後,俄羅斯又怎能談得上對西方的獨立呢?

  蘇維埃政權被摧毀後,沒有新建過一個電站,沒有建設過一個稍微像樣點的大工廠。這段時間有成千上萬的現代企業被關閉,被偷搶一空(我在這裡還沒有談到學校、醫療機構、俱樂部、圖書館、少先隊活動基地、幼兒園……這些後面我還要詳談),簡直就是一場反工業化運動。說明這種情況的不僅有數量指標,還有質量指標:實際上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現代生產容量已變得非常小,大多數經濟行業根本不具備競爭力,技術領域中的儲備能力已經變得無可挽回地老化,而它們的損耗也達到了60%—80%的程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