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超感官知覺
其中包括傳心術、千里眼、預言夢、預卜未來等。這些不是指通常意義的知覺,而是或多或少指具體的圖像概念,常常也指一種模糊不清的認知經歷,特別是在傳心術中。超感官知覺過去也被稱作“智力現象”。人的精神有時不通過說話器官或其他身體部分的途徑直接與其他人接觸以及接觸處於通常感覺範圍之外、部分尚未成為現實的事件和現象。遠距搬運術、顯靈和鬼魂並不屬於超感官知覺。人類從19世紀末以來就對超感官知覺進行研究。在這個領域作出特別貢獻的研究人員有美國的J·P·Rhine,德國的H·Bender·Rhine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解釋是,它們是以一種特異功能為基礎的(Psi因素)。
◆星系
類似銀河的星系的天文學名稱,常被稱為旋渦星雲,雖然它們之中只有大約80%具有典型的旋渦結構。同樣被使用的名稱河外星雲也是不精確的,因為星系並非星雲,而是星球系統。人們用較老的望遠鏡所能看到的雲霧狀天體究竟是我們銀河內的氣體星雲還是河外星系,這個問題一直到1926年並未完全弄清楚。儘管如此,哲學家康德早在1755年就認為這些天體是像銀河一樣大的、距離遙遠的星系。哈勃在1926年用威爾遜山天文台2.5米望遠鏡把仙女星雲和其他幾個星系的外區分解為單個星以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1948年帕洛馬山天文台建造了一台口徑5米的反射望遠鏡,從此以後得以把一大批星系部分地分解為個星。這同時為測定距離創造了前提,但在這方面一直還有不穩定因素,因此今天提出的同其他星系的距離不能說是不可更改的。除個星外,藉助於新的技術手段也可以觀察到從自己的銀河已知的其他天體:疏散星團、球狀星團、變星、發光氣體星雲、深色吸光星際物質、新星和超新星。
星系的形態分類:星系根據其外形分為下列類型和次型:
類型 次型
E 橢圓星雲 E0
E1 略扁
……
E7 很扁
S 旋渦星雲
Sa 中心區很大
Sb 中心區中等大小
Sc 中心區較難辨認
SB 棒旋星雲
SBa 核心部分有明顯棒狀結構,旋臂纏卷程度最緊
SBb 旋臂纏卷程度較緊,核心弱
SBc 旋臂纏卷程度最松,中心區淡薄
SO和SBO 核心和外形如同S或SB,但沒有旋渦結構和吸光物質
Ir不規則星系 常具有雲狀結構,大多數帶有許多自由星際氣體和塵埃物質
橢圓星云:橢圓星雲(E型)往中心去密度急劇升高,向邊緣區密度均衡下降。幾乎不呈現內部結構,沒有或只有少量氣體物質,比旋渦星雲略紅一些。其恆星屬於星族Ⅱ,這說明它們是很老的星;年輕星在橢圓系中觀察不到。次型表明其扁度。迄今觀察到的最大扁度約為3:1,也就是E7。但這些天文學術語並不說明實際情況,因為我們只能從一個照准方向測定星系的形狀。例如一個註明為圓的星系實際上是我們偶然從“上面”準確看到的扁盤。統計調查表明,真正球狀星系寥寥無幾。橢圓星系與球狀星團和旋渦星雲的中央核心很相似,只不過大得多。圓形星系平均小一些,但扁形星系像旋渦星雲平均值一般大。
旋渦星云: 所有迄今記錄的星系約80%是旋渦星雲。其中足足三分之二屬於S型(通常的旋渦星雲),不到三分之一屬於SB型(棒旋星雲)。它們分成a、b、c三種次型。S型星系具有一個明亮的、略扁的中心區,Sa型中心區幾乎占有整個星系,Sb型中心區約占一半,Sc型中心區幾乎消失。中心區具有星族Ⅱ的老星,並只有少量氣體。密度向中心區核心去急劇升高。核心愈弱,星系的盤狀就愈明顯。“盤”中分布著常常緊挨著核心並向外旋卷的旋臂。比較常見的是兩條基本對稱的大臂。有時一條旋臂旋卷一圈以上。相反,許多星系有許多較小的旋臂,它們旋卷較短較窄,從上面看呈玫瑰花形狀。我們的銀河極有可能屬於後一種類型。在旋臂中有大量十分明亮的星、發光氣體星雲和吸光物質帶。其形狀很少是扁平的,大多數是不規則的,猶如一長溜雲彩。
旋臂的形成:星系旋臂的形成問題尚未解決。按照魏茨澤克的學說,圍繞中心部分旋轉的氣體處於渦流中,從而有時形成大而密的雲狀集結。由於旋轉的不同(裡邊比外邊快),這些集結被拆成螺旋狀,這樣就產生了旋臂。按照取決於內部渦旋的“壽命”,它們又分解形成新的雲狀集結,又被拆成旋臂。延伸的星際磁場可能在旋臂的牢固結合上起重要作用。迄今的觀察使人可以得出結論,旋渦星雲的自轉規律完全不同於固定不變的旋轉。因為旋臂如果也像有關星系一樣老的話,它們就得圍繞中心部分旋卷多次。情況並非如此,因此旋臂的壽命一定大大短於有關星系的壽命。旋臂只是星系圓盤總質量的一小部分。旋臂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只因為它們之中有許多極亮的年輕星和被其照亮的氣體星雲。占一個星系質量大多數的較老星幾乎均勻地分布在圓盤上;但是由於可知其規律的星演化,它們不再有亮星。同我們的銀河系類似,其他星系也有一個略扁的暈圈,但只有在較近的星系團才能看到。那兒除星際氫以外還存在許多球狀星團(仙女星雲約有200個)。
其中包括傳心術、千里眼、預言夢、預卜未來等。這些不是指通常意義的知覺,而是或多或少指具體的圖像概念,常常也指一種模糊不清的認知經歷,特別是在傳心術中。超感官知覺過去也被稱作“智力現象”。人的精神有時不通過說話器官或其他身體部分的途徑直接與其他人接觸以及接觸處於通常感覺範圍之外、部分尚未成為現實的事件和現象。遠距搬運術、顯靈和鬼魂並不屬於超感官知覺。人類從19世紀末以來就對超感官知覺進行研究。在這個領域作出特別貢獻的研究人員有美國的J·P·Rhine,德國的H·Bender·Rhine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解釋是,它們是以一種特異功能為基礎的(Psi因素)。
◆星系
類似銀河的星系的天文學名稱,常被稱為旋渦星雲,雖然它們之中只有大約80%具有典型的旋渦結構。同樣被使用的名稱河外星雲也是不精確的,因為星系並非星雲,而是星球系統。人們用較老的望遠鏡所能看到的雲霧狀天體究竟是我們銀河內的氣體星雲還是河外星系,這個問題一直到1926年並未完全弄清楚。儘管如此,哲學家康德早在1755年就認為這些天體是像銀河一樣大的、距離遙遠的星系。哈勃在1926年用威爾遜山天文台2.5米望遠鏡把仙女星雲和其他幾個星系的外區分解為單個星以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1948年帕洛馬山天文台建造了一台口徑5米的反射望遠鏡,從此以後得以把一大批星系部分地分解為個星。這同時為測定距離創造了前提,但在這方面一直還有不穩定因素,因此今天提出的同其他星系的距離不能說是不可更改的。除個星外,藉助於新的技術手段也可以觀察到從自己的銀河已知的其他天體:疏散星團、球狀星團、變星、發光氣體星雲、深色吸光星際物質、新星和超新星。
星系的形態分類:星系根據其外形分為下列類型和次型:
類型 次型
E 橢圓星雲 E0
E1 略扁
……
E7 很扁
S 旋渦星雲
Sa 中心區很大
Sb 中心區中等大小
Sc 中心區較難辨認
SB 棒旋星雲
SBa 核心部分有明顯棒狀結構,旋臂纏卷程度最緊
SBb 旋臂纏卷程度較緊,核心弱
SBc 旋臂纏卷程度最松,中心區淡薄
SO和SBO 核心和外形如同S或SB,但沒有旋渦結構和吸光物質
Ir不規則星系 常具有雲狀結構,大多數帶有許多自由星際氣體和塵埃物質
橢圓星云:橢圓星雲(E型)往中心去密度急劇升高,向邊緣區密度均衡下降。幾乎不呈現內部結構,沒有或只有少量氣體物質,比旋渦星雲略紅一些。其恆星屬於星族Ⅱ,這說明它們是很老的星;年輕星在橢圓系中觀察不到。次型表明其扁度。迄今觀察到的最大扁度約為3:1,也就是E7。但這些天文學術語並不說明實際情況,因為我們只能從一個照准方向測定星系的形狀。例如一個註明為圓的星系實際上是我們偶然從“上面”準確看到的扁盤。統計調查表明,真正球狀星系寥寥無幾。橢圓星系與球狀星團和旋渦星雲的中央核心很相似,只不過大得多。圓形星系平均小一些,但扁形星系像旋渦星雲平均值一般大。
旋渦星云: 所有迄今記錄的星系約80%是旋渦星雲。其中足足三分之二屬於S型(通常的旋渦星雲),不到三分之一屬於SB型(棒旋星雲)。它們分成a、b、c三種次型。S型星系具有一個明亮的、略扁的中心區,Sa型中心區幾乎占有整個星系,Sb型中心區約占一半,Sc型中心區幾乎消失。中心區具有星族Ⅱ的老星,並只有少量氣體。密度向中心區核心去急劇升高。核心愈弱,星系的盤狀就愈明顯。“盤”中分布著常常緊挨著核心並向外旋卷的旋臂。比較常見的是兩條基本對稱的大臂。有時一條旋臂旋卷一圈以上。相反,許多星系有許多較小的旋臂,它們旋卷較短較窄,從上面看呈玫瑰花形狀。我們的銀河極有可能屬於後一種類型。在旋臂中有大量十分明亮的星、發光氣體星雲和吸光物質帶。其形狀很少是扁平的,大多數是不規則的,猶如一長溜雲彩。
旋臂的形成:星系旋臂的形成問題尚未解決。按照魏茨澤克的學說,圍繞中心部分旋轉的氣體處於渦流中,從而有時形成大而密的雲狀集結。由於旋轉的不同(裡邊比外邊快),這些集結被拆成螺旋狀,這樣就產生了旋臂。按照取決於內部渦旋的“壽命”,它們又分解形成新的雲狀集結,又被拆成旋臂。延伸的星際磁場可能在旋臂的牢固結合上起重要作用。迄今的觀察使人可以得出結論,旋渦星雲的自轉規律完全不同於固定不變的旋轉。因為旋臂如果也像有關星系一樣老的話,它們就得圍繞中心部分旋卷多次。情況並非如此,因此旋臂的壽命一定大大短於有關星系的壽命。旋臂只是星系圓盤總質量的一小部分。旋臂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只因為它們之中有許多極亮的年輕星和被其照亮的氣體星雲。占一個星系質量大多數的較老星幾乎均勻地分布在圓盤上;但是由於可知其規律的星演化,它們不再有亮星。同我們的銀河系類似,其他星系也有一個略扁的暈圈,但只有在較近的星系團才能看到。那兒除星際氫以外還存在許多球狀星團(仙女星雲約有2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