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然後還有小隊與團部的歷史紀錄。我好好閱讀了五十四大冊,對這些史料的精心製作與保存滿懷感恩。我特別倚重:丹尼爾(D.S.Daniell)的Cap of Honour(格洛斯特軍團),一九五一年;富比斯(Patrick Forbes)和尼可森(Nigel Nicolson)的The Grenadier Guards in the War of 1939-1945,一九四九年;泰勒(Jeremy L.Taylor)的Record of a Reconnaissance Regiment,其中由史考特(Anothony Scott)所寫、標題為The Fifth Glosters的一節,一九五〇年;奎爾特(David Quilter)的No Dishonourable Name(冷溪衛隊第二營),一九四七年;羅西克(David Russik)的The DLI at War,一九五二年;懷特(W.Whyte)的Roll of the Drum(國王皇家步兵團),一九四一年,麥克尼希(Robin McNish)的Iron Division:The History of the 3rd Division,一九七八年。
其他書籍對故事特定層面提供了重要訊息。比如:有關加來的防禦的尼夫(Airey Neave)的The Flames of Calais(一九七二年);有關鐵路的角色的克朗普(Norman Crump)的By Rail to Victory(一九四七年),以及達爾溫(B.Darwin)的War on the Line(一九四六年);關於東南沿海的反應的弗斯特(Reginald Foster)的Dover Front(一九四一年);關於空中作戰的貝德(Douglas Bader)的Fight for the Sky(一九七三年)、佛洛斯特(Larry Forrester)的Fly for Your Life(一九五六年)、艾倫(B.J.Ellan,筆名)的Spitfire!(一九四二年),以及李察斯的The Royal Air Force,1939-1945(一九五三年)。
以下書籍以救援船隊為主題:有關小型船隻的德魯(Nicholas Drew,筆名)的The Amateur Sailor(一九四六年),以及霍靈(A.A.Hoehling)的Epics of the Sea(一九七七年);有關皇家救生艇學會的凡斯(插rles Vince)的Storm on the Waters(一九四六年);有關MTB和MA/SB的史考特(Peter Scott)的The Battle of the Narrow Seas(一九四五年);有關“瑪西蕭號”的英格翰(H.S.Ingham)的Fire and Water(一九四二年);有關“梅德韋女王號”的明輪蒸汽船保存學會的The Story of the Medway Queen(一九七五年);有關“麥卡利斯特氏族號”:霍曼(G.Holman)的In Danger's Hour(一九四八年)。
關於敦刻爾克行動的法國面,我覺得官方的法國海軍研究——埃爾維·卡拉斯博士所著的Les Forces Maritime du Nord特別有用。這套研究一般不開放給民眾閱讀,但我有幸獲准借閱,也得以一睹法國海軍駐倫敦使節團代表歐登達爾將軍寫給巴黎高層的幾封重要書信。
法國領袖發表的回憶錄不盡理想。雷諾總理的In the Thick of the Fight(一九五五年)既沉重又自以為是(他甚至稱這本書是他的“證詞”)。魏剛將軍的Recalled to Service(一九五二年)顯然是一個心懷怨恨的人在吐苦水。默戴爾(Jacques Mordal)的Dunkerque(一九六八年)企圖結合回憶錄與真實的歷史。“默戴爾”恰巧是歷史學家埃爾維·卡拉斯的筆名。貝洪(Edmond Perron)的Journal d'un Dunkerquois(一九七七年)描述了敦刻爾克百姓飽受戰爭之苦的經歷。
傑出的一般史料包括奧方少將(與默戴爾合著)的The French Navy in World War II(一九五七年)、薄富爾將軍(André Beaufre)的1940:The Fall of France(一九六七年)、查普曼(Guy 插pman)的Why France Collapsed(一九六八年),以及夏勒(William L.Shirer)的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一九六九年)。
德國的檔案數據完整得令人驚訝。很難想像在德意志第三帝國大廈將傾之際,那麼多史料究竟是如何保存下來的。不過帝國的迅速崩解,讓盟軍得以繳獲大量完整無缺的記錄供人研究,並在日後交還原主。
如今,這些數據全都精心保存於弗萊堡(Freiburg)的德國聯邦軍事檔案庫(Bundesarchiv/Militärarchiv),可以輕易從中找到有關敦刻爾克的材料。我覺得最有用的是各部隊的戰爭日誌和戰情報告,包括:A與B集團軍,第六與第十八軍,第九、十、十四與十九軍,第十八步兵師,第一、二與十裝甲師;德國第二航空大隊,第八航空隊,第一海軍作戰指揮部,S30魚雷艇,以及U62潛艇。
聯邦檔案館還珍藏了有關敦刻爾克戰役、未公開的第一手資料。檔案Z A3/50包含了凱瑟林空軍元帥,以及柴德曼(Hans Seidemann)與施密特(Josef Schmidt)等空軍將領的回憶錄。檔案RH37/6335則包含第十四軍一位不具名士兵的生動敘述,內容涵蓋從五月二十日往海岸長驅直入到六月二日攻克貝爾格的整段過程。檔案Z305則是漢斯·維茲柏(Hans Waitzbauer)的公開日記,他是一〇二炮兵團一位觀察力敏銳的年輕無線電操作員。
最重要的一部,則是時任德國陸軍參謀長的哈爾德將軍所寫的日記。它不僅每小時逐條記錄事件發展,更坦率地評論了陸軍總司令部及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里的眾多人物。我使用的是檔案的英文翻譯版,藏於斯圖加特(Stuttgart)的當代史圖書館。
當代發行的史料沿用納粹的說辭,但媒體卻呈現出一九四〇年五月到六月間德國上下瀰漫的歡欣氣氛。以下是三個好例子:《老鷹》(Der Adler),六月十一日及二十五日;《國防軍》(Die Wehrmacht),六月十九日,幾乎任何一天的《人民觀察家報》(Völkischer Beobachter)。
這段時間的德文書籍也同樣偏頗,不過偶爾會出現有用的數據。布許(Fritz Otto Busch)的Unsere Schnellboote im Kanal(無出版日期)詳細說明了S艇的行動。博爾歇特(Herbert W.Borchert)的Panzerkampf im Westen(一九四〇年)提供了裝甲部隊挺進時的逸聞趣事。古德里安的Mit den Panzern in Ost und West(一九四二年)其實是以古德里安之名匯集的目擊者故事,不過其中由費雪上校身歷其境撰寫的關於加來的內容,確實是一篇好文章。亨克爾的《地面攻擊報導》(一九四一年)中,有關敦刻爾克的章節生動描繪出德軍進城時的滿目瘡痍。
其他書籍對故事特定層面提供了重要訊息。比如:有關加來的防禦的尼夫(Airey Neave)的The Flames of Calais(一九七二年);有關鐵路的角色的克朗普(Norman Crump)的By Rail to Victory(一九四七年),以及達爾溫(B.Darwin)的War on the Line(一九四六年);關於東南沿海的反應的弗斯特(Reginald Foster)的Dover Front(一九四一年);關於空中作戰的貝德(Douglas Bader)的Fight for the Sky(一九七三年)、佛洛斯特(Larry Forrester)的Fly for Your Life(一九五六年)、艾倫(B.J.Ellan,筆名)的Spitfire!(一九四二年),以及李察斯的The Royal Air Force,1939-1945(一九五三年)。
以下書籍以救援船隊為主題:有關小型船隻的德魯(Nicholas Drew,筆名)的The Amateur Sailor(一九四六年),以及霍靈(A.A.Hoehling)的Epics of the Sea(一九七七年);有關皇家救生艇學會的凡斯(插rles Vince)的Storm on the Waters(一九四六年);有關MTB和MA/SB的史考特(Peter Scott)的The Battle of the Narrow Seas(一九四五年);有關“瑪西蕭號”的英格翰(H.S.Ingham)的Fire and Water(一九四二年);有關“梅德韋女王號”的明輪蒸汽船保存學會的The Story of the Medway Queen(一九七五年);有關“麥卡利斯特氏族號”:霍曼(G.Holman)的In Danger's Hour(一九四八年)。
關於敦刻爾克行動的法國面,我覺得官方的法國海軍研究——埃爾維·卡拉斯博士所著的Les Forces Maritime du Nord特別有用。這套研究一般不開放給民眾閱讀,但我有幸獲准借閱,也得以一睹法國海軍駐倫敦使節團代表歐登達爾將軍寫給巴黎高層的幾封重要書信。
法國領袖發表的回憶錄不盡理想。雷諾總理的In the Thick of the Fight(一九五五年)既沉重又自以為是(他甚至稱這本書是他的“證詞”)。魏剛將軍的Recalled to Service(一九五二年)顯然是一個心懷怨恨的人在吐苦水。默戴爾(Jacques Mordal)的Dunkerque(一九六八年)企圖結合回憶錄與真實的歷史。“默戴爾”恰巧是歷史學家埃爾維·卡拉斯的筆名。貝洪(Edmond Perron)的Journal d'un Dunkerquois(一九七七年)描述了敦刻爾克百姓飽受戰爭之苦的經歷。
傑出的一般史料包括奧方少將(與默戴爾合著)的The French Navy in World War II(一九五七年)、薄富爾將軍(André Beaufre)的1940:The Fall of France(一九六七年)、查普曼(Guy 插pman)的Why France Collapsed(一九六八年),以及夏勒(William L.Shirer)的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一九六九年)。
德國的檔案數據完整得令人驚訝。很難想像在德意志第三帝國大廈將傾之際,那麼多史料究竟是如何保存下來的。不過帝國的迅速崩解,讓盟軍得以繳獲大量完整無缺的記錄供人研究,並在日後交還原主。
如今,這些數據全都精心保存於弗萊堡(Freiburg)的德國聯邦軍事檔案庫(Bundesarchiv/Militärarchiv),可以輕易從中找到有關敦刻爾克的材料。我覺得最有用的是各部隊的戰爭日誌和戰情報告,包括:A與B集團軍,第六與第十八軍,第九、十、十四與十九軍,第十八步兵師,第一、二與十裝甲師;德國第二航空大隊,第八航空隊,第一海軍作戰指揮部,S30魚雷艇,以及U62潛艇。
聯邦檔案館還珍藏了有關敦刻爾克戰役、未公開的第一手資料。檔案Z A3/50包含了凱瑟林空軍元帥,以及柴德曼(Hans Seidemann)與施密特(Josef Schmidt)等空軍將領的回憶錄。檔案RH37/6335則包含第十四軍一位不具名士兵的生動敘述,內容涵蓋從五月二十日往海岸長驅直入到六月二日攻克貝爾格的整段過程。檔案Z305則是漢斯·維茲柏(Hans Waitzbauer)的公開日記,他是一〇二炮兵團一位觀察力敏銳的年輕無線電操作員。
最重要的一部,則是時任德國陸軍參謀長的哈爾德將軍所寫的日記。它不僅每小時逐條記錄事件發展,更坦率地評論了陸軍總司令部及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里的眾多人物。我使用的是檔案的英文翻譯版,藏於斯圖加特(Stuttgart)的當代史圖書館。
當代發行的史料沿用納粹的說辭,但媒體卻呈現出一九四〇年五月到六月間德國上下瀰漫的歡欣氣氛。以下是三個好例子:《老鷹》(Der Adler),六月十一日及二十五日;《國防軍》(Die Wehrmacht),六月十九日,幾乎任何一天的《人民觀察家報》(Völkischer Beobachter)。
這段時間的德文書籍也同樣偏頗,不過偶爾會出現有用的數據。布許(Fritz Otto Busch)的Unsere Schnellboote im Kanal(無出版日期)詳細說明了S艇的行動。博爾歇特(Herbert W.Borchert)的Panzerkampf im Westen(一九四〇年)提供了裝甲部隊挺進時的逸聞趣事。古德里安的Mit den Panzern in Ost und West(一九四二年)其實是以古德里安之名匯集的目擊者故事,不過其中由費雪上校身歷其境撰寫的關於加來的內容,確實是一篇好文章。亨克爾的《地面攻擊報導》(一九四一年)中,有關敦刻爾克的章節生動描繪出德軍進城時的滿目瘡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