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是,他接下來殺害‘亞蘭’(=藍迪)時,又蓄水了啊!”

  “所以才奇怪啊!照理說,兇手不會在攻擊‘亞蘭’(=藍迪)之前先蓄好水。既然上次已成功地用香檳酒瓶打死‘藍迪’(=巴比),這次當然用同樣的手段即可;事實上,‘亞蘭’(=藍迪)也的確被以酒瓶攻擊。這麼一提,你有聽說‘亞蘭’(=藍迪)的死因為何嗎?”

  “他們說致命傷仍是頭部的傷。不過,他好像有喝進一點水。”

  “這樣的話,可以推測出過程大概如下:首先兇手敲擊沉睡的‘亞蘭’(=藍迪)頭部,但不知是否沒打到要害,‘亞蘭’(=藍迪)沒死;接著兇手又連續攻擊數次,漸漸覺得這樣不是辦法,便和第一次犯案時一樣,在浴缸中蓄水,將已無抵抗之力的‘亞蘭’壓進水中,藉此令他窒息。”

  “可是,致命傷是……”

  “對,‘亞蘭’(=藍迪)被壓入水中,使盡最後的力氣掙扎;見‘亞蘭’(=藍迪)拼命抵抗,兇手情急之下便再度攻擊,結果成了致命傷。”

  “過程我明白了,但那又怎麼樣?”

  “聽了我這番說明,你不覺得有任何奇怪之處嗎?”

  “沒有啊!哪裡奇怪?”

  “假如案發經過真如我所說,那兇手怎麼可能會因為‘亞蘭’(=藍迪)待在‘6’號‘自囚牢’里,就誤以為他是‘哈尼’(=賈桂琳)?”

  “賈桂琳”(=賈桂琳)將原本就大的眼睛睜得更大,嘴巴也張得大開。與其說是驚訝,倒像在溫泉里泡得醺醺然;表情這麼鬆弛的她,我還是頭一次見識到。

  “我們以為兇手錯認被害人,有兩個根據;一是我們誤把‘亞蘭’搬進‘哈尼’的“6”號屋,一是‘亞蘭’當時全身裹著毛毯,兇手無法辨識他的臉孔。可是,要是犯案經過真如剛才所言,至少兇手在起先的一擊之後,應該清楚地看見了‘亞蘭’的臉啊!”

  “可…可是,這麼一來……難道……”

  “兇手並非認錯人,他確實知道自己攻擊的是‘亞蘭’,卻殺害了他。這代表—”

  “亞蘭殺了‘亞蘭’?”

  “可是,為什麼?為什麼他要這麼做?”

  “這麼說來,難道……難道亞蘭不是兇手?兇手不是他,另有其人?”

  “只能這麼想了。即使不知‘化裝舞會’何時發生、情況複雜,會因為嫌麻煩就殺了自己的身體嗎?換作一般人,還是會靜待機會來臨吧?更何況一一刪減成員的正是兇手自己,應該知道只要持續犯案,回到自己身體的周期就會變短;但他卻—一”

  “那麼,當時進入‘你’身體的究竟是誰?”

  “無論是誰,可以確定在轉移到‘我’身上之前,兇手是在‘哈尼’身體內;因為沾在‘哈尼’睡衣上的,鐵定是‘巴比’(=哈尼)的血跡錯不了。”

  “等一下,你該不會懷疑我吧?”

  “怎麼可能?要是如此,接下來轉移後在交誼廳里企圖殺害我和你的又是誰?”

  “啊,對喔!說得也是。不過,既不是亞蘭也不是我的話,已經沒有其他嫌犯了啊!不可能是巴比和藍迪,要是他們當時能轉移到‘哈尼’身上,轉移豈不成了逆時針方向進行……難道說……”

  “不,不是,逆轉之類的‘反常’狀況並未發生。”

  “可是,假如兇手不是亞蘭,只能把‘反常’狀況也列入考量條件了啊!”

  “不,在不違反法則的前提下,還有一個唯一的解決方案。”

  “不違反法則下的方案?是什麼?”

  “那個解決方案就是:其實我們並非六個人,而是七個人。”

  “我不懂你在說什麼。難道這是我還沒學到的日文?七個人是什麼意思?”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我們當中的第七個人,才是這個案子的真兇。”

  “我還是不懂你在說什麼。那個‘第七個人’是誰?”

  “沒其他人選了吧?”

  “到底是誰啦?”

  “窪田綾子。”

  *

  “可是她……”“化裝舞會”發生了,“我”(=賈桂琳)發出了略微神經質的笑聲。“她不是早在地震時死了?在所有兇殺案發生前。”

  “不對。”

  “賈桂琳”(=我)仰望著灰色天空,迅速地整頓思緒。雖然這並非深思過後得到的結論,只是憑藉直覺而來的假設;但在一一論證之後,我卻漸漸感覺到這就是真相。

  “不對,並非如此,當時窪田綾子其實和我們一起逃進了‘第二都市’,並和我們一起發生了循環式人格轉移。從前我們一直認為在‘開放區’里的是‘藍迪’、‘你’、‘亞蘭’及‘哈尼’四人,其實卻有五人;換句話說,‘亞蘭’及‘哈尼’之間還多了一個‘綾子’。”(參照圖D)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