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劉繒帛漲紅了臉,“晏如兄!”
蘇誨忍不住伸手刮他滾燙麵皮,“眼見著就快弱冠,還如此羞赧,以後若是娶了嫂子,光是洞房花燭就讓人為你焦心。”
劉繒帛一把捉住他手,只覺觸手滑膩冰涼,便放在手心裡晤了晤,“如我一般潦倒,還是勿要禍害好人家的姑娘了。”
蘇誨手被他握住,不知為何,卻是心頭一顫,頓感陣陣慌亂,更為古怪的是,竟捨不得把手抽開。
劉繒帛見他垂首無語,耳廓隱隱泛紅,一直蔓延至腮邊,就如抹勻了的上好的胭脂,禁不住愣愣看著,發怔起來。
“阿兄,蘇大哥,該用午膳了!”
一聽劉綺羅的聲音,蘇誨趕緊將手甩開,二人均是一陣悵然若失。
自那日之後,不知有意還是無意,二人仿佛比往日更親密些。劉繒帛並未想太多,只是跟從本心,蘇誨卻早已心如亂麻,只是不知如何是好,又無法推卻碰觸時心底泛起的暖意,便乾脆裝傻充愣。
於是一家人又一塊守了歲,正月初七那日,劉繒帛與蘇誨便辭別劉母、劉綺羅,往長安去了。
與大多數寒門舉子相類,他二人也不寬裕,自是賃不起車馬,便只能靠雙足一步步走過去。幸而東西二京間築有寬闊官道,一路游賞風景,倒也不甚勞累。
快到商州之時,蘇誨已覺得雙足作痛,休整時褪去鞋襪,果然起了血泡。
此時已是日暮,劉繒帛環顧左近,除去一兩間簡陋茶棚再無棲身之所。
蘇誨蹙眉,復又將羅襪穿上,掙扎著要站起身。
“你又逞強。”劉繒帛攔住他。
蘇誨沒好氣,“咱們還是抓緊趕路吧,天色已是不早,再耽擱下去就只能風餐露宿。更要緊的是,若是遇見強人,連性命都是難保……”
劉繒帛將手上包裹扔給蘇誨,半蹲下來。
蘇誨遲疑道,“你這是?”
“上來罷,趕路要緊。”
蘇誨還在躊躇,劉繒帛回過頭來,“莫作婦人之態。”
蘇誨咬咬唇,雙手摟住他脖子,低聲道,“怎麼覺得自你我相識之日起,我日日都在拖累你。”
劉繒帛比尋常書生精壯些,負著個七尺男兒竟也不如何吃力,步履如常,“你來家中也有四五年了罷?在我眼裡,你早已如同手足家人一般,何分彼此?更何況,從借我九經開始,你幫我的也不少罷?譬如你每月給的房錢,實則遠遠高過市價;院中的菜畦雞籠你也分擔了不少罷?更何況,你還教綺羅讀書……”
劉繒帛平日寡言,可有時在他面前卻會顯得格外囉嗦,伏在他寬闊背上,時不時面頰會蹭到他頸項鬢角,蘇誨禁不住微微有些耳熱,乾脆闔上眼聽著他絮叨。
“晏如?”劉繒帛說了許久,卻不見人回應,回頭一看,蘇誨竟就那麼趴在他背上睡著了,不由得莞爾一笑,更放慢了腳步,唯恐擾了他一場好眠。
蘇誨醒來時,已是深更半夜,劉繒帛在他身側睡得正熟。
睜眼大量,仿佛二人已在某個破廟之內,這一路顛簸,也不知劉繒帛是如何做到來回搬動而不驚醒自己的。
劉繒帛雙眉微皺,睡得正沉,想來也是累極了,竟還有微微的鼾聲。
蘇誨低頭,自己身下墊著劉繒帛的外衫,而他卻糙糙臥在幾把乾淨的稻糙之上,而自己雙足,顯然已被劉繒帛處理過傷口,已無大礙。
蘇誨心中一暖,忍不住輕聲笑了笑。
破廟狹小,除去他二人外只有兩三個過路的客商,均鼾聲如雷,睡得人事不省。凋敝的窗外,有鷓鴣哀啼,亦有蟬蟲鳴叫,蘇誨抱膝坐著,心中卻從未如此刻一般安寧。
他只是定定地看著劉繒帛,仿佛只是靜靜看他,就有無數喜樂安詳。
忽然,蘇誨輕手輕腳地從包袱里取出筆墨,小心翼翼地磨墨鋪紙,勾染點皴,不過半個時辰,不算上好的生宣上便多了張英挺剛毅,細看卻有些侷促木訥的臉。
蘇誨無聲地笑笑,將那畫晾在一邊,待它一干便折好放回包袱里。
正是早春微涼時候,料峭春風隔門而入,蘇誨禁不住打了個寒噤。
“為何不睡?”劉繒帛不知何時醒了,含糊問道。
蘇誨躺回他身側,“做了個夢,夢裡忘了首詩,而後便醒了。”
“記起來否?”劉繒帛打了個哈欠。
蘇誨勾起嘴角,“煩請劉兄提點,北風。”
劉繒帛雖有些詫異,蘇誨怎會忘了六歲稚子都會的詩,但仍是一字一句誦道,“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既亟只且!北風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攜手同歸……”
第17章 路遇基友
之後兩人加快了腳程,不過一月便已到了雍州,離煌煌帝京只有數里之遙。
“可是累了?不如再歇歇罷。”劉繒帛見蘇誨被艷陽曬得滿面潮紅,不由關切道。
蘇誨搖頭,“無事,你當我是哪家的小娘子那般嬌弱麼?”
劉繒帛默默地將他手中包袱接過,順著官道看去,只見雍州城門外有一茶棚,裡面滿滿當當坐滿了來往行商和赴京舉子。
蘇誨也已瞥見,想了想道,“不如你我先去那茶棚用些茶水歇息片刻,然後便直接上路,宵禁前應能到長安。”
“也好。”
——
人滿為患,二人只得與旁人合一桌,劉繒帛將陰涼處讓給蘇誨,自己對著正午烈陽。
除他二人外,茶棚內還有兩三桌均是趕考舉子,正高談闊論,互相吹捧。
蘇誨聽他們談論了會,付之一笑。
“兄台眼中似有不屑?”
二人看去,只見鄰桌坐著一年輕舉子,看年紀也不過二十四五,穿著一襲青衫,眉目疏朗、敦厚溫文。
蘇誨對他拱了拱手,“兄台說笑了,諸位雄才高見,在下洗耳恭聽都來不及,如何會有不屑之意?”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那人倒也不詫異,也拱手道,“在下向正心,字持修,河東聞喜人,不知二位大名?”
河東聞喜!
蘇誨心中波瀾起伏,不禁細細打量起對方來。只是蘇氏破敗已久,他也早不聞河東士族之事,一時半會也看不出向正心的底細來。
劉繒帛卻已周到回禮,“在下劉繒帛,洛京人氏,還未有表字”
“見過劉兄。”向正心又看向蘇誨。
蘇誨客套道,“蘇誨,亦是洛京人氏。”
他不提及真實郡望及表字,似乎並無深交之意,劉繒帛看他一眼,並未多言。
向正心也非多話之人,互相見禮後便自顧自地閉目養神。
“我看哪,此番的魁首必是鄭紹無疑。”
“鄭紹?可是鄭諳慮鄭大人的親族?”
“不錯,正是鄭大人的嫡長孫。”
“既是鄭太常之後,那想來不論才學,應也是個高風雅致的人物。”
“家學淵源,我看吶,這鄭紹定是個飽學之士。”
蘇誨面色不改,壓低聲音對劉繒帛道,“看來此科藏龍臥虎,竟連鄭滄州的孫子都來湊熱鬧。”
劉繒帛不無茫然,“這位鄭大人可有什麼說道?”
蘇誨顧忌人多,還在躊躇,就聽向正心道,“鄭諳慮鄭大人,郡望滄州,雖出身寒族,可也世代為官。鄭大人有治政之才,先前出知永州時,永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更曾一舉解決泠江水患,入京時數千百姓帶著萬民傘相送,至今永州還有他的生祠。”
“那可當真是個顧大人一般的好官。”劉繒帛不由感慨道。
向正心點頭,“說句實話,鄭大人雖然至今都未能登台入閣,可說起官聲民望,絕不在顧相之下。論資歷,顧相是永嘉三年的進士,而鄭大人可是元祐十年的探花。”
不僅劉繒帛,就連蘇誨都有些訝異,“仕宦四十載的三朝老臣,那在朝中豈不是資歷數一數二?”
“不僅如此,他後來又屢次遷任,後來繼趙相之後執掌御史台,曾經被先帝稱為天啟朝第一諍臣,聖上也曾經賞他玉帶金魚,特准他乘步輦至龍尾道外。五年前二王之亂之時,顧相曾被冤屈下獄,鍾衡臣那小人彈劾顧相,彼時鄭大人還不是御史大夫,可他卻以身家性命保顧相,並率清流學子聯名上書。”
“也是因此,最終聖上贊他為‘忠直良臣’,也在趙相入門下為宰相後,擢拔他為御史大夫,”蘇誨淡淡接話,“歷三朝而不倒,元祐之難、王氏之禍、二王之亂,鄭滄州均能安然度過,自然有他的道理,起揣摩上意,他必是行家裡手。”
向正心皺眉道,“蘇兄此言差矣,若聖上是那等庸君昏君,那麼順上意而為可算是jian佞。可當今英明神武,功業不在太祖皇帝之下,鄭大人既是言官之首,自是代表天心民意,怎麼就成了揣摩上意了?他也好,顧相也罷,幾十年宦海沉浮卻巋然不動,也不過說明世間自有天理,世間自有公義,僅此而已。”
劉繒帛面上露出讚許之色,“好一個世間自有天理,世間自有公義!”
蘇誨瞥他一眼,心中已是不悅。
“更何況,”向正心正襟危坐,“有何等的官吏,則有何等的朝堂;有何等的朝堂,便有何等的百姓。為天子分憂,為庶民請命,這或許便是我輩寒窗苦讀之所求罷。”
蘇誨心中咯噔一下,果不其然,劉繒帛身子前傾,激動道,“持修兄說的極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哪怕是讀書人也多有當官做宰之心,而無安民濟物之志,長此以往,人人沉迷於權柄之術而置民生艱難於不顧,天下何安?”
向正心端起茶盞,“劉兄既有此志向,若是他日高中,必是百姓之福!”
他二人說的投機,蘇誨在一旁便有些百無聊賴,過了小半個時辰,蘇誨忍不住打斷道,“劉繒帛,再不啟程怕是天黑前趕不到長安了。”
劉繒帛這才回過神來,“讓你久候了。”轉頭又對向正心道,“持修兄可是一人獨行?”
“孑然一身。”
許是投緣得很,劉繒帛相邀道,“既是同路,不如一起罷,這樣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向正心徵詢地看蘇誨一眼,“可會叨擾?”
他這樣說,蘇誨就是千般不情願也不能失了禮數,只好客套道,“向兄見識過人,能與向兄一路蘇某求而不得。”
蘇誨向來不愛與生人結交,劉繒帛方才相邀本是一時衝動,正暗自擔憂蘇誨不悅,見他給足面子,不由得舒了口氣,將蘇誨的行囊一併背了。
向正心亦付了茶錢起身,他方起身,蘇誨便是一愣——劉繒帛身高八尺,已算的上是個偉男子,而這向正心竟比他還高上幾分。
“晏如?”劉繒帛執起他的袖子,拉著他向前而去。
遠方不知是哪家的狂生正擊節而歌,“憐汝不忍別,送汝上酒樓。初行莫早發,且宿霸橋頭。功名須及早,歲月莫虛擲……”
蘇誨忍不住伸手刮他滾燙麵皮,“眼見著就快弱冠,還如此羞赧,以後若是娶了嫂子,光是洞房花燭就讓人為你焦心。”
劉繒帛一把捉住他手,只覺觸手滑膩冰涼,便放在手心裡晤了晤,“如我一般潦倒,還是勿要禍害好人家的姑娘了。”
蘇誨手被他握住,不知為何,卻是心頭一顫,頓感陣陣慌亂,更為古怪的是,竟捨不得把手抽開。
劉繒帛見他垂首無語,耳廓隱隱泛紅,一直蔓延至腮邊,就如抹勻了的上好的胭脂,禁不住愣愣看著,發怔起來。
“阿兄,蘇大哥,該用午膳了!”
一聽劉綺羅的聲音,蘇誨趕緊將手甩開,二人均是一陣悵然若失。
自那日之後,不知有意還是無意,二人仿佛比往日更親密些。劉繒帛並未想太多,只是跟從本心,蘇誨卻早已心如亂麻,只是不知如何是好,又無法推卻碰觸時心底泛起的暖意,便乾脆裝傻充愣。
於是一家人又一塊守了歲,正月初七那日,劉繒帛與蘇誨便辭別劉母、劉綺羅,往長安去了。
與大多數寒門舉子相類,他二人也不寬裕,自是賃不起車馬,便只能靠雙足一步步走過去。幸而東西二京間築有寬闊官道,一路游賞風景,倒也不甚勞累。
快到商州之時,蘇誨已覺得雙足作痛,休整時褪去鞋襪,果然起了血泡。
此時已是日暮,劉繒帛環顧左近,除去一兩間簡陋茶棚再無棲身之所。
蘇誨蹙眉,復又將羅襪穿上,掙扎著要站起身。
“你又逞強。”劉繒帛攔住他。
蘇誨沒好氣,“咱們還是抓緊趕路吧,天色已是不早,再耽擱下去就只能風餐露宿。更要緊的是,若是遇見強人,連性命都是難保……”
劉繒帛將手上包裹扔給蘇誨,半蹲下來。
蘇誨遲疑道,“你這是?”
“上來罷,趕路要緊。”
蘇誨還在躊躇,劉繒帛回過頭來,“莫作婦人之態。”
蘇誨咬咬唇,雙手摟住他脖子,低聲道,“怎麼覺得自你我相識之日起,我日日都在拖累你。”
劉繒帛比尋常書生精壯些,負著個七尺男兒竟也不如何吃力,步履如常,“你來家中也有四五年了罷?在我眼裡,你早已如同手足家人一般,何分彼此?更何況,從借我九經開始,你幫我的也不少罷?譬如你每月給的房錢,實則遠遠高過市價;院中的菜畦雞籠你也分擔了不少罷?更何況,你還教綺羅讀書……”
劉繒帛平日寡言,可有時在他面前卻會顯得格外囉嗦,伏在他寬闊背上,時不時面頰會蹭到他頸項鬢角,蘇誨禁不住微微有些耳熱,乾脆闔上眼聽著他絮叨。
“晏如?”劉繒帛說了許久,卻不見人回應,回頭一看,蘇誨竟就那麼趴在他背上睡著了,不由得莞爾一笑,更放慢了腳步,唯恐擾了他一場好眠。
蘇誨醒來時,已是深更半夜,劉繒帛在他身側睡得正熟。
睜眼大量,仿佛二人已在某個破廟之內,這一路顛簸,也不知劉繒帛是如何做到來回搬動而不驚醒自己的。
劉繒帛雙眉微皺,睡得正沉,想來也是累極了,竟還有微微的鼾聲。
蘇誨低頭,自己身下墊著劉繒帛的外衫,而他卻糙糙臥在幾把乾淨的稻糙之上,而自己雙足,顯然已被劉繒帛處理過傷口,已無大礙。
蘇誨心中一暖,忍不住輕聲笑了笑。
破廟狹小,除去他二人外只有兩三個過路的客商,均鼾聲如雷,睡得人事不省。凋敝的窗外,有鷓鴣哀啼,亦有蟬蟲鳴叫,蘇誨抱膝坐著,心中卻從未如此刻一般安寧。
他只是定定地看著劉繒帛,仿佛只是靜靜看他,就有無數喜樂安詳。
忽然,蘇誨輕手輕腳地從包袱里取出筆墨,小心翼翼地磨墨鋪紙,勾染點皴,不過半個時辰,不算上好的生宣上便多了張英挺剛毅,細看卻有些侷促木訥的臉。
蘇誨無聲地笑笑,將那畫晾在一邊,待它一干便折好放回包袱里。
正是早春微涼時候,料峭春風隔門而入,蘇誨禁不住打了個寒噤。
“為何不睡?”劉繒帛不知何時醒了,含糊問道。
蘇誨躺回他身側,“做了個夢,夢裡忘了首詩,而後便醒了。”
“記起來否?”劉繒帛打了個哈欠。
蘇誨勾起嘴角,“煩請劉兄提點,北風。”
劉繒帛雖有些詫異,蘇誨怎會忘了六歲稚子都會的詩,但仍是一字一句誦道,“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既亟只且!北風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攜手同歸……”
第17章 路遇基友
之後兩人加快了腳程,不過一月便已到了雍州,離煌煌帝京只有數里之遙。
“可是累了?不如再歇歇罷。”劉繒帛見蘇誨被艷陽曬得滿面潮紅,不由關切道。
蘇誨搖頭,“無事,你當我是哪家的小娘子那般嬌弱麼?”
劉繒帛默默地將他手中包袱接過,順著官道看去,只見雍州城門外有一茶棚,裡面滿滿當當坐滿了來往行商和赴京舉子。
蘇誨也已瞥見,想了想道,“不如你我先去那茶棚用些茶水歇息片刻,然後便直接上路,宵禁前應能到長安。”
“也好。”
——
人滿為患,二人只得與旁人合一桌,劉繒帛將陰涼處讓給蘇誨,自己對著正午烈陽。
除他二人外,茶棚內還有兩三桌均是趕考舉子,正高談闊論,互相吹捧。
蘇誨聽他們談論了會,付之一笑。
“兄台眼中似有不屑?”
二人看去,只見鄰桌坐著一年輕舉子,看年紀也不過二十四五,穿著一襲青衫,眉目疏朗、敦厚溫文。
蘇誨對他拱了拱手,“兄台說笑了,諸位雄才高見,在下洗耳恭聽都來不及,如何會有不屑之意?”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那人倒也不詫異,也拱手道,“在下向正心,字持修,河東聞喜人,不知二位大名?”
河東聞喜!
蘇誨心中波瀾起伏,不禁細細打量起對方來。只是蘇氏破敗已久,他也早不聞河東士族之事,一時半會也看不出向正心的底細來。
劉繒帛卻已周到回禮,“在下劉繒帛,洛京人氏,還未有表字”
“見過劉兄。”向正心又看向蘇誨。
蘇誨客套道,“蘇誨,亦是洛京人氏。”
他不提及真實郡望及表字,似乎並無深交之意,劉繒帛看他一眼,並未多言。
向正心也非多話之人,互相見禮後便自顧自地閉目養神。
“我看哪,此番的魁首必是鄭紹無疑。”
“鄭紹?可是鄭諳慮鄭大人的親族?”
“不錯,正是鄭大人的嫡長孫。”
“既是鄭太常之後,那想來不論才學,應也是個高風雅致的人物。”
“家學淵源,我看吶,這鄭紹定是個飽學之士。”
蘇誨面色不改,壓低聲音對劉繒帛道,“看來此科藏龍臥虎,竟連鄭滄州的孫子都來湊熱鬧。”
劉繒帛不無茫然,“這位鄭大人可有什麼說道?”
蘇誨顧忌人多,還在躊躇,就聽向正心道,“鄭諳慮鄭大人,郡望滄州,雖出身寒族,可也世代為官。鄭大人有治政之才,先前出知永州時,永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更曾一舉解決泠江水患,入京時數千百姓帶著萬民傘相送,至今永州還有他的生祠。”
“那可當真是個顧大人一般的好官。”劉繒帛不由感慨道。
向正心點頭,“說句實話,鄭大人雖然至今都未能登台入閣,可說起官聲民望,絕不在顧相之下。論資歷,顧相是永嘉三年的進士,而鄭大人可是元祐十年的探花。”
不僅劉繒帛,就連蘇誨都有些訝異,“仕宦四十載的三朝老臣,那在朝中豈不是資歷數一數二?”
“不僅如此,他後來又屢次遷任,後來繼趙相之後執掌御史台,曾經被先帝稱為天啟朝第一諍臣,聖上也曾經賞他玉帶金魚,特准他乘步輦至龍尾道外。五年前二王之亂之時,顧相曾被冤屈下獄,鍾衡臣那小人彈劾顧相,彼時鄭大人還不是御史大夫,可他卻以身家性命保顧相,並率清流學子聯名上書。”
“也是因此,最終聖上贊他為‘忠直良臣’,也在趙相入門下為宰相後,擢拔他為御史大夫,”蘇誨淡淡接話,“歷三朝而不倒,元祐之難、王氏之禍、二王之亂,鄭滄州均能安然度過,自然有他的道理,起揣摩上意,他必是行家裡手。”
向正心皺眉道,“蘇兄此言差矣,若聖上是那等庸君昏君,那麼順上意而為可算是jian佞。可當今英明神武,功業不在太祖皇帝之下,鄭大人既是言官之首,自是代表天心民意,怎麼就成了揣摩上意了?他也好,顧相也罷,幾十年宦海沉浮卻巋然不動,也不過說明世間自有天理,世間自有公義,僅此而已。”
劉繒帛面上露出讚許之色,“好一個世間自有天理,世間自有公義!”
蘇誨瞥他一眼,心中已是不悅。
“更何況,”向正心正襟危坐,“有何等的官吏,則有何等的朝堂;有何等的朝堂,便有何等的百姓。為天子分憂,為庶民請命,這或許便是我輩寒窗苦讀之所求罷。”
蘇誨心中咯噔一下,果不其然,劉繒帛身子前傾,激動道,“持修兄說的極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哪怕是讀書人也多有當官做宰之心,而無安民濟物之志,長此以往,人人沉迷於權柄之術而置民生艱難於不顧,天下何安?”
向正心端起茶盞,“劉兄既有此志向,若是他日高中,必是百姓之福!”
他二人說的投機,蘇誨在一旁便有些百無聊賴,過了小半個時辰,蘇誨忍不住打斷道,“劉繒帛,再不啟程怕是天黑前趕不到長安了。”
劉繒帛這才回過神來,“讓你久候了。”轉頭又對向正心道,“持修兄可是一人獨行?”
“孑然一身。”
許是投緣得很,劉繒帛相邀道,“既是同路,不如一起罷,這樣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向正心徵詢地看蘇誨一眼,“可會叨擾?”
他這樣說,蘇誨就是千般不情願也不能失了禮數,只好客套道,“向兄見識過人,能與向兄一路蘇某求而不得。”
蘇誨向來不愛與生人結交,劉繒帛方才相邀本是一時衝動,正暗自擔憂蘇誨不悅,見他給足面子,不由得舒了口氣,將蘇誨的行囊一併背了。
向正心亦付了茶錢起身,他方起身,蘇誨便是一愣——劉繒帛身高八尺,已算的上是個偉男子,而這向正心竟比他還高上幾分。
“晏如?”劉繒帛執起他的袖子,拉著他向前而去。
遠方不知是哪家的狂生正擊節而歌,“憐汝不忍別,送汝上酒樓。初行莫早發,且宿霸橋頭。功名須及早,歲月莫虛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