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頁
“微臣是天啟五年的生日。到眼下已是六十有二,按照民間算起來,早已年過花甲。”徐階卻不肯起身,仍是跪在當中說道,“嘉靖二年,臣以探花及第,在朝廷為官也已逾四十年之久。”
“蒙太上皇和皇上恩寵,的授內閣首輔之職,已是位及人臣。了無遺憾。”
“惟一心中所恨,無非是微臣忙於國事,竟疏了子孫的調教。臣所奏請的,也只是想請皇上恩准。准微臣回鄉養老,刮教子孫。”
“閣老何出此言。”隆慶雖沒有大吃一驚的神情,可未免也有些意料不到,“六十有二,也正是當時。當年嚴閣老尚且八十為相,何況閣老你才才剛年及六十。”
“他人之事,令人又何必效仿之徐階的臉上,卻突然浮現出一絲滿足的笑容來,“皇上和諸位大人今日所做之事,又何曾有人做
“微臣所請,還請聖上恩准。”
“眼下兵行西北,幕廷正是用人之際”眼見徐階似乎去意已決,隆慶卻倒顯得有些猶豫起來。
“人行走而法度不廢,方是我大明日後興國之理,若是皇上恩准,便請從微臣身上而始吧。”徐階俯下身去,重重叩首。
此時不但是隆慶帝微嘆一聲,就連一邊的蕭墨軒和張居正等人,也是禁不住微微頜首。
“既然徐閣老去意已決,想來聯也不便強留。”隆慶帝終於緩緩站起身來,走到當中,親自將徐階扶起。
“閣老適才所言,字字言在聯心。人行走而法度不廢,日後當是我朝治國之理。”
“聖上有此厚眷,微臣銘感於心徐階臉上又泛起一層滿足的笑意,“朝中眼下有諸位大人輔佐聖上,微臣也算是放得下心來了。”
“徐閣老離家已久,蕭卿家曾經經略江南,南直隸也算得上是熟識。雖是要忙著西北的戰事,卻再請幫著聯擔待一些,為閣老回鄉一事料理一番。”隆慶對著蕭墨軒說道。
“微臣稍後便去幫著打理。”隆慶帝雖然沒有明說,可是蕭墨軒也聽得明白其中的意思,大意也就是把江南徐家的事情,能放過一些就放過一些,只要處理得當便是,暫且不需要再多做追究了。其實原本蕭墨軒就是這麼打算的,只是未及去打理罷了。眼下皇上既然也說了出來,自然不會再顧及太多了。
“微臣謝皇上隆恩。”徐階的嘴唇微微舞抖了幾下,卻又再沒說出什麼來。
“等出了宮,諸位大人幫著聯送一送閣老,尤其是蕭卿家,更要多擔待一些隆慶帝緊緊握了握徐階的手,終於還是放了開來。
這一雙手,曾經一路護送自己從裕王府直到今天的紫禁城,又一路伴隨著自己和這個大明王朝一路走來。雖是也屢有過錯,卻不失大節。
而就在今天,這雙手的主人終於決定要離開,回到他曾經出生的地方,路途千里,只怕是今生再難相見。
大明朝曾經的首輔,徐階,終於決定要離開了。離開這塊他曾經傾注了所有的心血的地方,離開這塊曾經承載了他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希望和失落的地方。
大明隆慶四隻,五月初六。在餘下四位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陳以勤和蕭墨軒,以及楊博,趙貞吉等眾多文武百官的相送下,徐階終於離開了京城,經東直門而出,前往通州渡乘舟南下。
對於曾經的徐閣老來說,這向南返鄉的一路將是且笑且行。
曾經笑著步入永恆的睡眠的嘉靖帝,與今天笑而返鄉的徐閣老,他們都是把最燦爛的笑容留在了這座城市,留在了大明王朝的心臟。
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在他們身後,相送他們的人,將會帶來一個更加偉大的時代。
而他們自己的名字,將會跟隨這些身後的人一起,名垂千古口
曾經有一個人,叫徐階,首輔徐階。
第九卷 第十五章 東征日記
三百多年後的西元一八四一年。
一本塵封了近四百年的日記在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被發現,這一本日記的主人,真是當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的重要成員,雅科夫.斯特羅甘諾夫的侄子,卡繆沙.斯特羅甘諾夫。
而在那次遠征中,卡繆沙是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唯一跟隨遠征軍東進的成員。在這本日記里,卡繆沙詳細記載了這支遠征軍在西元一五六七年的全部經歷。
一月五日:
我們在去年的時候,曾經建造了四十多艘桴船性能良好,每艘可以乘坐二十多人,並且帶上他們的給養。與去年不同,我們這一次的目標是在河流上游建造一個可供長期居住的據點。
不過在河流解凍前,這些桴船並不能發揮作用,我們只能依靠鹿和狗所拉的雪橇前進。
明天就是我們要重新出發的日子,我將會跟隨第一批的四百人,由於只能乘坐雪橇出發,所以我們的輜重里並不包括火炮,但是我想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隨後的八百多人,竟會在兩個月後河流解凍的時候,乘坐桴船,攜帶火炮和給養跟隨上我們的隊伍。
上帝指引我們去奪取寶物。教長祝願我們身體健壯,等到我們歸來後,再領取薪俸,榮獲獎勵。
願上帝保佑我們!
二月十二日:
這一次新的征途,似乎並是那麼順利。我們乘坐著雪橇,沿著額爾齊斯河的冰面一路南進。
“蒙太上皇和皇上恩寵,的授內閣首輔之職,已是位及人臣。了無遺憾。”
“惟一心中所恨,無非是微臣忙於國事,竟疏了子孫的調教。臣所奏請的,也只是想請皇上恩准。准微臣回鄉養老,刮教子孫。”
“閣老何出此言。”隆慶雖沒有大吃一驚的神情,可未免也有些意料不到,“六十有二,也正是當時。當年嚴閣老尚且八十為相,何況閣老你才才剛年及六十。”
“他人之事,令人又何必效仿之徐階的臉上,卻突然浮現出一絲滿足的笑容來,“皇上和諸位大人今日所做之事,又何曾有人做
“微臣所請,還請聖上恩准。”
“眼下兵行西北,幕廷正是用人之際”眼見徐階似乎去意已決,隆慶卻倒顯得有些猶豫起來。
“人行走而法度不廢,方是我大明日後興國之理,若是皇上恩准,便請從微臣身上而始吧。”徐階俯下身去,重重叩首。
此時不但是隆慶帝微嘆一聲,就連一邊的蕭墨軒和張居正等人,也是禁不住微微頜首。
“既然徐閣老去意已決,想來聯也不便強留。”隆慶帝終於緩緩站起身來,走到當中,親自將徐階扶起。
“閣老適才所言,字字言在聯心。人行走而法度不廢,日後當是我朝治國之理。”
“聖上有此厚眷,微臣銘感於心徐階臉上又泛起一層滿足的笑意,“朝中眼下有諸位大人輔佐聖上,微臣也算是放得下心來了。”
“徐閣老離家已久,蕭卿家曾經經略江南,南直隸也算得上是熟識。雖是要忙著西北的戰事,卻再請幫著聯擔待一些,為閣老回鄉一事料理一番。”隆慶對著蕭墨軒說道。
“微臣稍後便去幫著打理。”隆慶帝雖然沒有明說,可是蕭墨軒也聽得明白其中的意思,大意也就是把江南徐家的事情,能放過一些就放過一些,只要處理得當便是,暫且不需要再多做追究了。其實原本蕭墨軒就是這麼打算的,只是未及去打理罷了。眼下皇上既然也說了出來,自然不會再顧及太多了。
“微臣謝皇上隆恩。”徐階的嘴唇微微舞抖了幾下,卻又再沒說出什麼來。
“等出了宮,諸位大人幫著聯送一送閣老,尤其是蕭卿家,更要多擔待一些隆慶帝緊緊握了握徐階的手,終於還是放了開來。
這一雙手,曾經一路護送自己從裕王府直到今天的紫禁城,又一路伴隨著自己和這個大明王朝一路走來。雖是也屢有過錯,卻不失大節。
而就在今天,這雙手的主人終於決定要離開,回到他曾經出生的地方,路途千里,只怕是今生再難相見。
大明朝曾經的首輔,徐階,終於決定要離開了。離開這塊他曾經傾注了所有的心血的地方,離開這塊曾經承載了他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希望和失落的地方。
大明隆慶四隻,五月初六。在餘下四位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陳以勤和蕭墨軒,以及楊博,趙貞吉等眾多文武百官的相送下,徐階終於離開了京城,經東直門而出,前往通州渡乘舟南下。
對於曾經的徐閣老來說,這向南返鄉的一路將是且笑且行。
曾經笑著步入永恆的睡眠的嘉靖帝,與今天笑而返鄉的徐閣老,他們都是把最燦爛的笑容留在了這座城市,留在了大明王朝的心臟。
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在他們身後,相送他們的人,將會帶來一個更加偉大的時代。
而他們自己的名字,將會跟隨這些身後的人一起,名垂千古口
曾經有一個人,叫徐階,首輔徐階。
第九卷 第十五章 東征日記
三百多年後的西元一八四一年。
一本塵封了近四百年的日記在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被發現,這一本日記的主人,真是當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的重要成員,雅科夫.斯特羅甘諾夫的侄子,卡繆沙.斯特羅甘諾夫。
而在那次遠征中,卡繆沙是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唯一跟隨遠征軍東進的成員。在這本日記里,卡繆沙詳細記載了這支遠征軍在西元一五六七年的全部經歷。
一月五日:
我們在去年的時候,曾經建造了四十多艘桴船性能良好,每艘可以乘坐二十多人,並且帶上他們的給養。與去年不同,我們這一次的目標是在河流上游建造一個可供長期居住的據點。
不過在河流解凍前,這些桴船並不能發揮作用,我們只能依靠鹿和狗所拉的雪橇前進。
明天就是我們要重新出發的日子,我將會跟隨第一批的四百人,由於只能乘坐雪橇出發,所以我們的輜重里並不包括火炮,但是我想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隨後的八百多人,竟會在兩個月後河流解凍的時候,乘坐桴船,攜帶火炮和給養跟隨上我們的隊伍。
上帝指引我們去奪取寶物。教長祝願我們身體健壯,等到我們歸來後,再領取薪俸,榮獲獎勵。
願上帝保佑我們!
二月十二日:
這一次新的征途,似乎並是那麼順利。我們乘坐著雪橇,沿著額爾齊斯河的冰面一路南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