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馬克思主義者或他們的同情者不僅成功地讓願意相信他們的社會主義國家與第三世界、而且還讓西方知識界相信:殖民國家的發展,殖民地的不發達狀態都源自前者掠奪了後者。他們忘記了第三世界的貧困在殖民之前早已存在,並在殖民結束後依然存在或是在殖民之後重又產生。欠發達狀態,或乾脆叫不發達狀態是一種持久的、普通的現象。從地球上有了人類後,無知、流行病、奴役(奴隸制、女人的順從、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依附),營養不良、對疾病、飢餓與戰爭的恐懼就是人類的共同命運。不發達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倒是要把發達看成是一個奇蹟,而且是最近才產生的一個奇蹟。
當然,先進文化的入侵使墨守陳規的社會失去穩定並最終從內部摧毀這種社會。但是不要在事後回顧時把這些社會理想化。在中國同在非洲、亞洲、美洲或大洋洲的原始社會一樣,在西方入侵前曾發生過可怕的災害:飢餓、麻風病、瘧疾、極高的幼兒死亡率、毀傷婦女肢體,更不用說同類相食了……這些並不是發生在殖民之後,而是在殖民之前。殖民反使這些現象減少了。
殖民者並沒有把貧困帶給殖民地的人民,他們帶來的是屈服,這從長遠看是無法忍受和使人消沉的。我們在這裡又發現了矛盾:這種屈服並不是傳遞使西方振興的反應的最好方法。西方不是通過殖民才能傳播它的"文明",而是通過建立這種文明的基礎:自由與貿易。
這點千真萬確,即使從經濟上看殖民也幾乎沒有使西方得益。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在15、16世紀最有活力的國家在以後的年代裡似乎被它們的殖民地削弱了國力。英國在征服殖民地之前已經相當繁榮;根據今日的計算,它在鼎盛時期的財富只有很小一部分來自它的帝國。1945年後發生了最驚人的經濟奇蹟的國家如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當時並沒有殖民地。那些失去了原來與之相依為命的帝國的國家如荷蘭、法國和比利時恰巧在他們卸掉包袱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像瑞士、瑞典等最富有的歐洲國家從未有過殖民地。那是因為貿易能獲得巨大利益,而殖民最終卻要付出代價。馬戛爾尼在18世紀80年代當馬德拉總督時已經懂得:印度正在使英國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只有同中國進行三邊貿易才能填補這筆逆差。
殖民並不符合西方的本性,而往往是意外困難驅使下產生的結果。除非遇到幾乎無人居住的地區,殖民者開始並不打算吞併土地,而只想經商。這應是符合相互利益的。發展中的歐洲需要新的市場。傳統社會同意貿易就可達到現代化。同中國尤其如此。建立貿易關係是從16世紀末到19世紀初所有派遣到北京的使團的目標。但滿清王朝拒絕開放。武力行為、割讓領土、直接治理只是他們拒絕的後果,或者是後來他們無法履行違心的簽訂的條約的後果。在這之前,為了對付無政府狀態,英國已經不得不親自管理印度。設在這些廣闊的帝國邊上的商埠這個方式更受到西方的喜愛。但這些帝國的崩潰使西方只得承擔起它原先可以避免的直接責任。
誰之過?
當然,殖民導致了無法接受的統治效應。但誰能站出來當原告呢?為什麼只有西方坐在被告席上呢?阿拉伯人在歐洲人代替他們之前曾對一大部分非洲領土進行過殖民統治並在那裡實施了奴隸制。伊斯蘭國家曾用嚴刑大力讓大半個亞洲都改信伊斯蘭教。中國在被蒙古人與滿洲人攻占之後自己也占領了蒙古和滿洲。它兼併了西藏和突厥斯坦。印度、緬甸和印度支那在受英法殖民統治之前先受到蒙古人或中國人的統治。朝鮮光是受到漢化,後來才是日本化,最後一分為二,一部分蘇聯化,另一部分美國化。而俄國仍然是一個殖民大國。
殖民者總是誇耀自己擔負著傳播文化的使命。這種藉口對西方來說不是比對其他別人更講得通嗎?它曾帶去了醫學與衛生,減少了飢餓與死亡率,使生產合理化,總之使一直停滯在不發達狀態的傳統社會進入到發展的、變化的時代。西方難道比其他總想把自己的影響擴大到外部的任何大國更應受到譴責嗎?
他們並不比淹沒一個國家的洪水或海潮更應受到譴責。唯一應該坐到被告席上的是這個國家的至高無上的領袖,因為他發現有了對付這些自然現象的機會而拒絕加以利用。乾隆幾乎就是這樣做的。當時英國人來向他提出了發展的辦法,但他卻為了維護那個不可變更的秩序輕蔑地加以拒絕。1949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又重複了對"不忠的商人"採取的這種無情做法。
選擇運動
中央帝國拒絕了本來可以使它進入國際生產秩序的貿易協定。但它無法使它的臣民不受消費的誘惑。這下中國不是作為一個貿易和工業大國而是作為毒品的消費者進入到世界市場。
它在1793年拒絕開放,這就註定了它要遭受以後的侵略;然而它本是可以利用英國的協助使自己得到新生的。這在當時是可行的嗎?決定論者會作出否定的回答。然而當我們研究前100年裡俄國發生的事情或後100年裡日本發生的事情,我們就會作出肯定的回答。一個民族如果領導有方法就能避免衰落並投入進步的行列。
1695年,彼得大帝在亞速城牆下久攻不下,無法擊敗土耳其人時意識到了自己國家的落後。他決定自己去西方(法國、荷蘭、英國)尋找自己缺少的改革辦法和技術人員。這位最為專橫的暴君在1697至1698年的出訪中竟成了一位謙遜的取經者。回國後,他讓貴族與僧侶束手就範,剪去了領導階層的鬍子,縮短了他們的衣服,讓他們學習西方,改革軍隊與稅制,設政府各部與上議院、發展教育,採取了有利出口的重商政策並建起了無數的工廠。
當然,先進文化的入侵使墨守陳規的社會失去穩定並最終從內部摧毀這種社會。但是不要在事後回顧時把這些社會理想化。在中國同在非洲、亞洲、美洲或大洋洲的原始社會一樣,在西方入侵前曾發生過可怕的災害:飢餓、麻風病、瘧疾、極高的幼兒死亡率、毀傷婦女肢體,更不用說同類相食了……這些並不是發生在殖民之後,而是在殖民之前。殖民反使這些現象減少了。
殖民者並沒有把貧困帶給殖民地的人民,他們帶來的是屈服,這從長遠看是無法忍受和使人消沉的。我們在這裡又發現了矛盾:這種屈服並不是傳遞使西方振興的反應的最好方法。西方不是通過殖民才能傳播它的"文明",而是通過建立這種文明的基礎:自由與貿易。
這點千真萬確,即使從經濟上看殖民也幾乎沒有使西方得益。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在15、16世紀最有活力的國家在以後的年代裡似乎被它們的殖民地削弱了國力。英國在征服殖民地之前已經相當繁榮;根據今日的計算,它在鼎盛時期的財富只有很小一部分來自它的帝國。1945年後發生了最驚人的經濟奇蹟的國家如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當時並沒有殖民地。那些失去了原來與之相依為命的帝國的國家如荷蘭、法國和比利時恰巧在他們卸掉包袱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像瑞士、瑞典等最富有的歐洲國家從未有過殖民地。那是因為貿易能獲得巨大利益,而殖民最終卻要付出代價。馬戛爾尼在18世紀80年代當馬德拉總督時已經懂得:印度正在使英國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只有同中國進行三邊貿易才能填補這筆逆差。
殖民並不符合西方的本性,而往往是意外困難驅使下產生的結果。除非遇到幾乎無人居住的地區,殖民者開始並不打算吞併土地,而只想經商。這應是符合相互利益的。發展中的歐洲需要新的市場。傳統社會同意貿易就可達到現代化。同中國尤其如此。建立貿易關係是從16世紀末到19世紀初所有派遣到北京的使團的目標。但滿清王朝拒絕開放。武力行為、割讓領土、直接治理只是他們拒絕的後果,或者是後來他們無法履行違心的簽訂的條約的後果。在這之前,為了對付無政府狀態,英國已經不得不親自管理印度。設在這些廣闊的帝國邊上的商埠這個方式更受到西方的喜愛。但這些帝國的崩潰使西方只得承擔起它原先可以避免的直接責任。
誰之過?
當然,殖民導致了無法接受的統治效應。但誰能站出來當原告呢?為什麼只有西方坐在被告席上呢?阿拉伯人在歐洲人代替他們之前曾對一大部分非洲領土進行過殖民統治並在那裡實施了奴隸制。伊斯蘭國家曾用嚴刑大力讓大半個亞洲都改信伊斯蘭教。中國在被蒙古人與滿洲人攻占之後自己也占領了蒙古和滿洲。它兼併了西藏和突厥斯坦。印度、緬甸和印度支那在受英法殖民統治之前先受到蒙古人或中國人的統治。朝鮮光是受到漢化,後來才是日本化,最後一分為二,一部分蘇聯化,另一部分美國化。而俄國仍然是一個殖民大國。
殖民者總是誇耀自己擔負著傳播文化的使命。這種藉口對西方來說不是比對其他別人更講得通嗎?它曾帶去了醫學與衛生,減少了飢餓與死亡率,使生產合理化,總之使一直停滯在不發達狀態的傳統社會進入到發展的、變化的時代。西方難道比其他總想把自己的影響擴大到外部的任何大國更應受到譴責嗎?
他們並不比淹沒一個國家的洪水或海潮更應受到譴責。唯一應該坐到被告席上的是這個國家的至高無上的領袖,因為他發現有了對付這些自然現象的機會而拒絕加以利用。乾隆幾乎就是這樣做的。當時英國人來向他提出了發展的辦法,但他卻為了維護那個不可變更的秩序輕蔑地加以拒絕。1949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又重複了對"不忠的商人"採取的這種無情做法。
選擇運動
中央帝國拒絕了本來可以使它進入國際生產秩序的貿易協定。但它無法使它的臣民不受消費的誘惑。這下中國不是作為一個貿易和工業大國而是作為毒品的消費者進入到世界市場。
它在1793年拒絕開放,這就註定了它要遭受以後的侵略;然而它本是可以利用英國的協助使自己得到新生的。這在當時是可行的嗎?決定論者會作出否定的回答。然而當我們研究前100年裡俄國發生的事情或後100年裡日本發生的事情,我們就會作出肯定的回答。一個民族如果領導有方法就能避免衰落並投入進步的行列。
1695年,彼得大帝在亞速城牆下久攻不下,無法擊敗土耳其人時意識到了自己國家的落後。他決定自己去西方(法國、荷蘭、英國)尋找自己缺少的改革辦法和技術人員。這位最為專橫的暴君在1697至1698年的出訪中竟成了一位謙遜的取經者。回國後,他讓貴族與僧侶束手就範,剪去了領導階層的鬍子,縮短了他們的衣服,讓他們學習西方,改革軍隊與稅制,設政府各部與上議院、發展教育,採取了有利出口的重商政策並建起了無數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