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這種變革使中國人的思想難以接受,所以久久不能得到實施。它弄亂了一切對生活的看法。它把理性強加給了中國人。它讓中國人放棄了造成幻覺的思想。但它又使他們在靈魂深處受到了傷害--就像一個小朋友想用拳頭告訴一個性格孤獨的孩子世界上並不只有他一人那樣。中國人只有通過起義、仇外以及內戰才能治癒他們受到的創傷。
第八十八章 內破裂
(1850年-1911年)
天道不僅由於外來的打擊而遭到了動搖。它在滿清王朝無法再平衡的民族主義反應的壓力下從內部破裂了。
在中國國內侮辱中國人,外夷證明了"天命"已不再授予這王朝。馬戛爾尼談到秘密會社策動的叛亂。這並不是一種新的現象。但在1850年,它的規模空前壯大,這就是太平天國起義。它特別反映了中國的民族主義,但具有時代特徵的是這種民族主義開始藉助西方的武器--為了更好地同西方作鬥爭。這次起義的領袖是廣東的一個年輕農民洪秀全,他在廣州曾同歐洲人有過往來。他從這些接觸中記住了兩件事情:西方的技術優勢和對基督教新教的一些初步概念。儘管方式簡單並帶有空想的性質,他是把西方思想與中國民族主義結合起來的第一個人。
他宣布自己是"耶穌--基督的弟子";他的信徒組成了"拜上帝會",每月禱告兩次,遵守十誡,禁止酗酒、吸菸、抽鴉片和賭博。他們主張男女平等,要求均分土地。因為他們反覆提出後一個口號,便成了毛的先驅。他們關注由於19世紀人口爆炸加上社會保守所引起的農民日益貧困問題。
1851年,洪自封皇帝,稱為"天王"。數百萬與滿清王朝敵對的中國人追隨他。1853年,他攻占了南京。自封的皇帝很快就控制了18個省份中的11個。但他的力量卻分裂了。在進攻上海時,他遇到了勁敵:西方人從1861年起向滿清王朝提供了武器彈藥、顧問與僱傭軍,以把清朝從太平軍手中解救出來。他們的軍事機器把原已被內鬨削弱了的人民起義軍的進攻粉碎了。"天王"服毒自盡,人們把他碎屍萬段。在起義導致的2000萬死者中又增加了一名新的殉難者。
慈禧太后
1861年也是咸豐皇帝死的一年。他的兒子,4歲的同治即位。但同治的母親,貴妃慈禧將在半個世紀裡掌權。她聰明,但毫無顧忌,並與乾隆或嘉慶一樣堅信滿人優於漢人,漢人優於西方人--就像堅信儒家的思想永遠適用一樣。
但一切已不同於以前了。她也極力要重視軍隊,建設軍火庫與輪船,反對腐敗,使用西方科技教材和鼓勵外語教學。只是她不準備觸動體制。這些權宜之計既不能恢復儒家權威,也不能把中國變成現代國家。孔夫子自己就說過:"朽木不可雕也。"
強大的天朝官僚制度既挫敗了太平軍,也挫敗了改良派。農民起義儘管沒有推翻帝國的統治,但已威脅到官僚--文人--地主集團的利益。接受改革就會讓位給已經初露鋒芒的新的精英:作為西方人中介的"買辦"商人以及1895年到1900年的改革中產生的軍人,黃埔軍校未來的學生,其中有在日本培養的蔣介石或從法國回國的周恩來。因此要打擊一切變動的事物,但又不能就此平息起義的旋風。掌權的官僚階級還將頑固地生活在夢囈之中。
瓜分
外夷卻在繼續瓜分中華帝國:1885年法國從他手中奪去了安南,1886年英國奪走了緬甸。7年之後的中日戰爭更使中國無地自容。那些被稱為"矮子"的人從中國汲取了他們文化中的精華,現在卻反過來戰勝了這個國家。朝鮮成了中國這個理論上的宗主國和靠著迅速現代化而想成為實際上的宗主國的日本之間不和的原因。1894年9月17日,日本人在鴨綠江口擊沉擊退了中國的艦隊。他們進入清王朝的本土滿洲里不到一年後,中國不得不求和。"瓜分"在繼續下去。
戰爭前夕,一艘英國通信艦把日本艦隊司令伊東(佑亨)的一封信帶給已成為他敵人的當年的同學和朋友--中國統帶丁汝昌。這封軍人之間的信件十分清楚地說明了日中兩國在"劇變的世界"里的反差。這份罕為人知的文件寫道:
"貴國目前的處境……源於一種制度。你們指定某人擔任一項職務時只考慮他的文學知識。這是幾千年來的傳統:當貴國與外界隔絕時,這一制度可能是好的。現在它卻過時了。在今日的世界裡已不可能與世隔絕了。"
"您知道30年前日本帝國處於何等艱苦的境地,您也知道我們是如何拋棄舊體制,採取新制度以求擺脫威脅我們的困難。貴國也應採取這種新的生存方式。如能這樣,就會一切順利,否則它就只能滅亡。
"誰想忠誠地為自己的國家效力,誰就不應該讓自己被面臨的大潮所席捲。最好是改革這個有著光榮歷史、幅員廣大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以使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請來我國等待您的祖國要您回去從事維新的時刻吧。"
海戰之後,收信人海軍提督丁汝昌恭敬地面向北京自盡了。
百日維新,最後的機遇
文人作出了反應:中國必須改變!光緒皇帝在1878年24歲時承繼同治登上了帝位。他受到這些文人的影響,設法擺脫他姨母兼繼母慈禧的桎梏。他向百姓發出了呼籲:"西方諸國困我天朝,如我國不能效法,則毀之於一旦矣"。
第八十八章 內破裂
(1850年-1911年)
天道不僅由於外來的打擊而遭到了動搖。它在滿清王朝無法再平衡的民族主義反應的壓力下從內部破裂了。
在中國國內侮辱中國人,外夷證明了"天命"已不再授予這王朝。馬戛爾尼談到秘密會社策動的叛亂。這並不是一種新的現象。但在1850年,它的規模空前壯大,這就是太平天國起義。它特別反映了中國的民族主義,但具有時代特徵的是這種民族主義開始藉助西方的武器--為了更好地同西方作鬥爭。這次起義的領袖是廣東的一個年輕農民洪秀全,他在廣州曾同歐洲人有過往來。他從這些接觸中記住了兩件事情:西方的技術優勢和對基督教新教的一些初步概念。儘管方式簡單並帶有空想的性質,他是把西方思想與中國民族主義結合起來的第一個人。
他宣布自己是"耶穌--基督的弟子";他的信徒組成了"拜上帝會",每月禱告兩次,遵守十誡,禁止酗酒、吸菸、抽鴉片和賭博。他們主張男女平等,要求均分土地。因為他們反覆提出後一個口號,便成了毛的先驅。他們關注由於19世紀人口爆炸加上社會保守所引起的農民日益貧困問題。
1851年,洪自封皇帝,稱為"天王"。數百萬與滿清王朝敵對的中國人追隨他。1853年,他攻占了南京。自封的皇帝很快就控制了18個省份中的11個。但他的力量卻分裂了。在進攻上海時,他遇到了勁敵:西方人從1861年起向滿清王朝提供了武器彈藥、顧問與僱傭軍,以把清朝從太平軍手中解救出來。他們的軍事機器把原已被內鬨削弱了的人民起義軍的進攻粉碎了。"天王"服毒自盡,人們把他碎屍萬段。在起義導致的2000萬死者中又增加了一名新的殉難者。
慈禧太后
1861年也是咸豐皇帝死的一年。他的兒子,4歲的同治即位。但同治的母親,貴妃慈禧將在半個世紀裡掌權。她聰明,但毫無顧忌,並與乾隆或嘉慶一樣堅信滿人優於漢人,漢人優於西方人--就像堅信儒家的思想永遠適用一樣。
但一切已不同於以前了。她也極力要重視軍隊,建設軍火庫與輪船,反對腐敗,使用西方科技教材和鼓勵外語教學。只是她不準備觸動體制。這些權宜之計既不能恢復儒家權威,也不能把中國變成現代國家。孔夫子自己就說過:"朽木不可雕也。"
強大的天朝官僚制度既挫敗了太平軍,也挫敗了改良派。農民起義儘管沒有推翻帝國的統治,但已威脅到官僚--文人--地主集團的利益。接受改革就會讓位給已經初露鋒芒的新的精英:作為西方人中介的"買辦"商人以及1895年到1900年的改革中產生的軍人,黃埔軍校未來的學生,其中有在日本培養的蔣介石或從法國回國的周恩來。因此要打擊一切變動的事物,但又不能就此平息起義的旋風。掌權的官僚階級還將頑固地生活在夢囈之中。
瓜分
外夷卻在繼續瓜分中華帝國:1885年法國從他手中奪去了安南,1886年英國奪走了緬甸。7年之後的中日戰爭更使中國無地自容。那些被稱為"矮子"的人從中國汲取了他們文化中的精華,現在卻反過來戰勝了這個國家。朝鮮成了中國這個理論上的宗主國和靠著迅速現代化而想成為實際上的宗主國的日本之間不和的原因。1894年9月17日,日本人在鴨綠江口擊沉擊退了中國的艦隊。他們進入清王朝的本土滿洲里不到一年後,中國不得不求和。"瓜分"在繼續下去。
戰爭前夕,一艘英國通信艦把日本艦隊司令伊東(佑亨)的一封信帶給已成為他敵人的當年的同學和朋友--中國統帶丁汝昌。這封軍人之間的信件十分清楚地說明了日中兩國在"劇變的世界"里的反差。這份罕為人知的文件寫道:
"貴國目前的處境……源於一種制度。你們指定某人擔任一項職務時只考慮他的文學知識。這是幾千年來的傳統:當貴國與外界隔絕時,這一制度可能是好的。現在它卻過時了。在今日的世界裡已不可能與世隔絕了。"
"您知道30年前日本帝國處於何等艱苦的境地,您也知道我們是如何拋棄舊體制,採取新制度以求擺脫威脅我們的困難。貴國也應採取這種新的生存方式。如能這樣,就會一切順利,否則它就只能滅亡。
"誰想忠誠地為自己的國家效力,誰就不應該讓自己被面臨的大潮所席捲。最好是改革這個有著光榮歷史、幅員廣大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以使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請來我國等待您的祖國要您回去從事維新的時刻吧。"
海戰之後,收信人海軍提督丁汝昌恭敬地面向北京自盡了。
百日維新,最後的機遇
文人作出了反應:中國必須改變!光緒皇帝在1878年24歲時承繼同治登上了帝位。他受到這些文人的影響,設法擺脫他姨母兼繼母慈禧的桎梏。他向百姓發出了呼籲:"西方諸國困我天朝,如我國不能效法,則毀之於一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