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那次分手對許多人來說竟成永別。在返航途中,痢疾肆虐。不得不從"獅子"號上扔下102具屍體--而全體船員才400人!在當時,這就是遠航的代價。但人們忘了死者,因為自己活了下來而十分高興。
馬戛爾尼十分自豪地寫信給東印度公司的先生們:船隊避開了法國艦隊的追蹤:
"我高興地通知諸位,平安抵港的不僅是與我們一起從中國出發的13艘船,而且還有5艘從孟加拉和孟買開出的船與我們在聖赫倫那會合,每條船上都滿載著東印度公司的價值幾百萬英鎊的貨物。"
"我要把在中國取得的進展,推遲到在倫敦與你們見面時再說。這些進展將使你們在中國的代理人能在完全不同於直至目前他們所處的條件下生活和工作。我也鼓勵你們在那裡的年輕代理人學習中文,否則他們將任人擺布和愚弄。"
"由於皇帝的旨意而對使團表示的敬意對中國人的思想起了有益的影響:英國人不再是他們蔑視和辱罵的對象了。從此中國人的態度對我們好多了:而這一切的鞏固還有賴於東印度公司的努力。"
儘是幻想!
對於使團的成員來說,這次極大的冒險圓滿結束了。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生活中不會再有任何事情可以與這兩年的生活相提並論。對於霍姆斯,"經歷了這樣漫長、這樣艱巨的海上生活,戰爭的疲勞只能算鬧著玩了。"斯當東認為:"走過的國家和各種會晤給他留下前所未有的不可磨滅的印象。"全權公使就是用這些簡潔、謙虛的話來結束他的《記實》一書的。
使命結束了。但是,無論馬戛爾尼怎麼說,使命並沒有完成。
第六部分 馬戛爾尼之後的一系列不幸
事情往往比人們所想像的更為重要,有些好像是偶然的、個人的、某些特殊利益或外界因素導致的事情,實際上卻有著遠為深刻的根源和更為重大的意義。
吉蘭,1823年
競爭是殘酷無情的。誰輸了就倒霉!在這場爭鬥中,必然會犯下許許多多的罪行;這種兄弟殘殺的鬥爭是對一切道德的基礎--團結--的接連不斷地犯罪。
米哈伊爾·巴枯寧,1870年
占領領土主要是指從那些和我們人種不同,鼻子比我們扁平的人那裡掠奪土地;當我們仔細考慮時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約瑟夫·康拉德,1902年
第八十一章 不再迷戀中國的歐洲(1794年-1816年)
這個幅員遼闊的帝國滿足於它有的豐富自然資源與工藝人才……
托馬斯·斯當東,1810
馬戛爾尼避開了法國的大炮。回英國後,他就得面臨驕傲好勝的個性使他更為害怕的東西:嚴厲的批評。它的秘密未能保守住。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全國都在熱情地注視著這一史無前例的冒險。使團失敗的消息在船隊之前就已在英國不脛而走。直至1794年6月,倫敦的報刊還在發表落後了9至10個月的有利於使團的消息。《紳士報》得意地描寫著使團受到的豪華與熱情的接待。但是,馬戛爾尼1793年11月通過馬金托什從杭州帶的快件1794年7月到了倫敦。另外,有一些來自廣州的商船也到了,它們帶來的消息在歐洲迅速傳開。是官方渠道走漏了風聲,還是半官方渠道無法控制造成的呢?英國是一個新聞自由和有透明度的國家,英國從報刊上零零星星地什麼都能知道:由叩頭引起的摩擦,不讓傳教士自由會見英國人,從北京倉促動身,大使提出的所有要求都遭到拒絕;就是《紳士報》也用大標題突出了使團的慘敗。
輿論馬上就作出了反應。一位風流的讀者在這份報上寫道:"馬戛爾尼勳爵向可悲的清朝提出的建議中是否有英國婦女可以在我們的海外辦事處居住,或者我們駐中國的辦事人員應該發誓堅守貞潔呢?歐洲婦女應該不再買中國的絲綢、磁器和茶葉,直至滿清皇帝撤銷使她們不幸的禁令為止。"這是有關女士們名譽的大事。抵制還用抵制治。這就是以商業報復形式出現的《莉西斯特拉塔》。
有一種觀點給尖銳批評馬戛爾尼定下了調子:"使團的準備工作最多也只能吸引一位印度王子或非洲小國王。"可能這位記者仍然還相信"中國的優越":"如果真想讓中國讚嘆不已,應該準備得更為充分些。"雖然大家指責政府和使節,但更多的是批評中國。愛國的反應甚囂塵上。但這種反應又是模稜兩可的:大家責怪政府使民族遭到了無法接受的污辱。
"記事"很快就發表了,但這之前倫敦沙龍里所講的故事使歐洲人對中國的好感大受影響。哲學家的吹噓築起的煙幕從20年以來越來越淡了,現在不用多久就會消失殆盡。馬戛爾尼的遠征應該產生強烈的印象,並應通過一切和平的手段說明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由於這次使命失敗,它將使人看清真相,並為下一世紀的武裝對抗開拓了道路。
煙幕後的真相
越來越邪的流言使官方人士處境困難。他們既無法把一切秘而不言,又無法把一切公諸於眾。在日記中,馬戛爾尼經常寫得十分明確--但他不想把它發表。他也不想發表他的《報告》,儘管沒有一個國家有人寫過比這更有真知灼見的有關中國的感想。他知道那只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把他打倒在地:這既是一種診斷,又是一個預言。
馬戛爾尼十分自豪地寫信給東印度公司的先生們:船隊避開了法國艦隊的追蹤:
"我高興地通知諸位,平安抵港的不僅是與我們一起從中國出發的13艘船,而且還有5艘從孟加拉和孟買開出的船與我們在聖赫倫那會合,每條船上都滿載著東印度公司的價值幾百萬英鎊的貨物。"
"我要把在中國取得的進展,推遲到在倫敦與你們見面時再說。這些進展將使你們在中國的代理人能在完全不同於直至目前他們所處的條件下生活和工作。我也鼓勵你們在那裡的年輕代理人學習中文,否則他們將任人擺布和愚弄。"
"由於皇帝的旨意而對使團表示的敬意對中國人的思想起了有益的影響:英國人不再是他們蔑視和辱罵的對象了。從此中國人的態度對我們好多了:而這一切的鞏固還有賴於東印度公司的努力。"
儘是幻想!
對於使團的成員來說,這次極大的冒險圓滿結束了。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生活中不會再有任何事情可以與這兩年的生活相提並論。對於霍姆斯,"經歷了這樣漫長、這樣艱巨的海上生活,戰爭的疲勞只能算鬧著玩了。"斯當東認為:"走過的國家和各種會晤給他留下前所未有的不可磨滅的印象。"全權公使就是用這些簡潔、謙虛的話來結束他的《記實》一書的。
使命結束了。但是,無論馬戛爾尼怎麼說,使命並沒有完成。
第六部分 馬戛爾尼之後的一系列不幸
事情往往比人們所想像的更為重要,有些好像是偶然的、個人的、某些特殊利益或外界因素導致的事情,實際上卻有著遠為深刻的根源和更為重大的意義。
吉蘭,1823年
競爭是殘酷無情的。誰輸了就倒霉!在這場爭鬥中,必然會犯下許許多多的罪行;這種兄弟殘殺的鬥爭是對一切道德的基礎--團結--的接連不斷地犯罪。
米哈伊爾·巴枯寧,1870年
占領領土主要是指從那些和我們人種不同,鼻子比我們扁平的人那裡掠奪土地;當我們仔細考慮時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約瑟夫·康拉德,1902年
第八十一章 不再迷戀中國的歐洲(1794年-1816年)
這個幅員遼闊的帝國滿足於它有的豐富自然資源與工藝人才……
托馬斯·斯當東,1810
馬戛爾尼避開了法國的大炮。回英國後,他就得面臨驕傲好勝的個性使他更為害怕的東西:嚴厲的批評。它的秘密未能保守住。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全國都在熱情地注視著這一史無前例的冒險。使團失敗的消息在船隊之前就已在英國不脛而走。直至1794年6月,倫敦的報刊還在發表落後了9至10個月的有利於使團的消息。《紳士報》得意地描寫著使團受到的豪華與熱情的接待。但是,馬戛爾尼1793年11月通過馬金托什從杭州帶的快件1794年7月到了倫敦。另外,有一些來自廣州的商船也到了,它們帶來的消息在歐洲迅速傳開。是官方渠道走漏了風聲,還是半官方渠道無法控制造成的呢?英國是一個新聞自由和有透明度的國家,英國從報刊上零零星星地什麼都能知道:由叩頭引起的摩擦,不讓傳教士自由會見英國人,從北京倉促動身,大使提出的所有要求都遭到拒絕;就是《紳士報》也用大標題突出了使團的慘敗。
輿論馬上就作出了反應。一位風流的讀者在這份報上寫道:"馬戛爾尼勳爵向可悲的清朝提出的建議中是否有英國婦女可以在我們的海外辦事處居住,或者我們駐中國的辦事人員應該發誓堅守貞潔呢?歐洲婦女應該不再買中國的絲綢、磁器和茶葉,直至滿清皇帝撤銷使她們不幸的禁令為止。"這是有關女士們名譽的大事。抵制還用抵制治。這就是以商業報復形式出現的《莉西斯特拉塔》。
有一種觀點給尖銳批評馬戛爾尼定下了調子:"使團的準備工作最多也只能吸引一位印度王子或非洲小國王。"可能這位記者仍然還相信"中國的優越":"如果真想讓中國讚嘆不已,應該準備得更為充分些。"雖然大家指責政府和使節,但更多的是批評中國。愛國的反應甚囂塵上。但這種反應又是模稜兩可的:大家責怪政府使民族遭到了無法接受的污辱。
"記事"很快就發表了,但這之前倫敦沙龍里所講的故事使歐洲人對中國的好感大受影響。哲學家的吹噓築起的煙幕從20年以來越來越淡了,現在不用多久就會消失殆盡。馬戛爾尼的遠征應該產生強烈的印象,並應通過一切和平的手段說明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由於這次使命失敗,它將使人看清真相,並為下一世紀的武裝對抗開拓了道路。
煙幕後的真相
越來越邪的流言使官方人士處境困難。他們既無法把一切秘而不言,又無法把一切公諸於眾。在日記中,馬戛爾尼經常寫得十分明確--但他不想把它發表。他也不想發表他的《報告》,儘管沒有一個國家有人寫過比這更有真知灼見的有關中國的感想。他知道那只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把他打倒在地:這既是一種診斷,又是一個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