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01年7月12—20日,兩江總督劉坤一與湖廣總督張之洞響應中央號召,聯名三次會奏,擬議變法,此即著名的“江楚會奏三疏”。第一疏論育才興學,所言以教育制度改革為主;第二疏論致治、致富、致強之道,所言以變通中國成法為主;第三疏介紹西法之“切實易行者”。“江楚會奏”體大思精,有破有立,其主要內容幾乎被全部批准,徑可視作晚清“新政”的操作大綱。因本文僅述廢除科舉,故此下除非必要,於“新政”其他內容不作介紹。

  1901年8月29日,諭:今後科舉考試禁用八股文程式,改以策論試士。

  張之洞是急先鋒

  科舉創自隋代,至此已歷千年;八股文創自明代,至此已歷數百年。其利弊得失,言者紛紜,不勝指數,然括而言之,兩句話可以說明白。第一句話,科舉,是維持傳統中國內部階級流動最有效也最公平的制度性保障(拙文《廢除科舉得與失》略論此義,讀者有意了解,不妨參觀)。第二句話,八股文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乃至唯一方式,是廢除科舉的主要原因。

  廢除科舉的急先鋒之一是張之洞,張之洞最為後人稱述者,是“中體西用”理論,若借用張氏的體用論概括清代的科舉制度,我們可以說,科舉為體,八股為用。科舉為體,沒問題;八股為用,大有問題。為什麼?因為,八股文根本就沒用。八股文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讀者可參看鄧雲鄉撰《清代八股文》,此不贅言;其消極作用,則以梁啓超所論最為曉暢警切。

  梁氏謂,因八股程式規定,禁用秦漢以後之書,於是,大多數應試者皆不讀書(除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所謂“四書”),乃“不知漢祖唐宗為何物”,“更無論地球各國矣”。然而,就是這幫人,一旦考取功名,竟也“致大位,作公卿,老壽者即可為宰相矣”。國民皆以參加科考的讀書人為表率,讀書人既如此,則國民盡成愚民。以此,欲不亡國,“豈可得乎”?“故深知中國實情者,莫不謂八股為致弱之根源”。

  梁氏此番議論發表於戊戌變法以前,並直接促成1898年廢止八股,改用策論。但變法失敗,八股旋被恢復。然不過兩年,八股被再度廢除。可見,八股無用,漸已成為當時人士的共識。前雲科舉為體,八股為用;現在八股業已廢除,則科舉一變而為“赤身裸體”。當此大變革的年代,科舉之“裸奔”必須叫停,則又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早在1895年,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初次見面,張之洞對教育改革的意見便令對方佩服。1897年末,張之洞派姚錫光赴日本考察“其國立學、練兵,興革之由,訓練之法”,似已有廢除科舉的謀劃。1898年,他所著《勸學篇》被光緒皇帝欽命刊發全國,儼然作為維新運動的指導性文件。但是,變法失敗,他謹守“政治正確”(此為洋話,中國話叫做“明哲保身”)的信條,再不敢輕易吐露與康、梁等“維新派”相同的意見,儘管其立論基礎大相逕庭。至此,風向再變,連皇太后都認可廢除八股,那麼,前此未竟之“妥議科舉新章”的話頭,不又可以重新提起了?於是,“江楚會奏”中這才有了“酌改文科”的建議;於是,張之洞這才成為近代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入京前,在地方力倡教育改革;入京後,任大學士,派管學部,主持教育改革)。

  然張之洞力倡廢除科舉,並非全無阻力,而此種阻力,又不可徑以“保守”、“反動”名之。先講個故事。1904年的科舉考試,是中國最後一屆科舉,其時,張之洞正大力推進廢除科舉。之洞侄婿林世燾,在此屆考試中以候補道身份考中進士,世燾本欲“請歸原班”(即補一個部、省的實缺),之洞聞信,乃一日內連發五封電報,嚴責世燾,命其無論如何,一定要考取“館選”(即入翰林院)。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這說明兩個問題。一,張之洞素以自己中進士、點翰林、是純粹讀書人為傲,不太瞧得起非“正途出身”及沒有學問的人。若論出身正、有學問,天下之大,誰比得上翰林學士?以此,他要勸侄婿努力躋身翰林院。二,他對廢除科舉之後的情形並不樂觀,生怕再有反覆,侄婿因“誤入歧途”而影響日後的發展。事實上,在廢除科舉後一段時間,對於“學堂”、“留洋”出身,舊日士大夫乃至一般輿論並不引為榮耀。一生欲作“帝王師”而不得的王闓運,於1908年特授翰林院檢討,嘗贈詩張之洞,對“新學後進”大加調侃,詩曰:“愧無齒錄稱前輩,喜與牙科步後塵”;“齒錄”,指科舉時代同榜中式者匯刻之姓名籍貫三代履歷,即同年錄。“前輩”,後入翰林院者對先入者的尊稱。“牙科”,謂學制改革後,“海歸”學者亦可獲舉人、進士頭銜,其中有醫科畢業生;闓運特標以“牙科”者,蓋有意引人發噱也。

  琉璃蛋變硬骨頭

  回頭再說廢除科舉的阻力。

  當時大臣,阻撓廢科舉者,以王文韶為領袖。文韶時任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一貫以“明於趨避”著稱,人送外號“油浸枇杷核子”。怎麼講?蓋“枇杷核子固滑矣,若再加以油浸之,其為滑殆有不可以方物者”。他還有個外號,叫“琉璃蛋”,亦是滑不溜手之義。誰成想,這麼個老滑頭,在討論是否廢除科舉時,竟然搖身一變,變成一棵難啃的老骨頭。有人問他對廢除科舉有何意見,他說:“老夫一日在朝,必以死爭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