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好!”濟爾哈朗高聲叫好道,“這正是一舉兩得之事!不知攝政王有何意見?”

  “太傅,還請明言?”多爾袞問道。

  見到攝政王感興趣,寧完我精神一振:“回攝政王,大明自從南遷以來,內亂不止,先有劉良佐,劉澤清被殺,其部紛紛叛亂;又有張獻忠和李闖在大明更是高舉替天行道地大旗,若不是崇禎還有運氣,張獻忠死的太早,此刻大明已經滅亡,如今這些叛亂雖然已經平定,可是大明地兵力也大大削弱,從一百餘萬到如今的五十餘萬,又有李自成的大順朝與大清形成犄角之勢鉗制大明。故奴才以為,大明對我朝暫無威脅,若是聽從程先生之言,必使大明休生養息,多蓄兵力,那才對大清具有大威脅。臣懇請攝政王派兵南下,一是搶奪人口,二是再立大清不可戰勝之威,三是趁機削弱大明。“

  對於大明這個龐然大物,滿清全朝上下無不忌憚,更怕寧完我口中所言,大明休生養息從而積蓄兵力。

  寧完我的話聽得多爾袞連連點頭。只有程文芳嘴角露出一絲輕蔑的笑意,恰好被多爾]捕捉道:“程先生不知有什麼意見?”

  “回攝政王,下官地意見恰好與寧大人相反。”

  “哦,那程先生也說說自己的意見。”

  “稟攝政王,下官以為南下搶奪乃是愚蠢之舉。理由有三,其一,崇禎強勢,縱使明朝受災重於大清也必派重兵把守於山東與山海關兩地,而大清自上年山海關大敗,失去近五萬精兵,兵力大弱,若是再行被其數倍於己的兵

  ,再行大損,於國不利;其二,從財力來講,江南^所派兵士必是精壯之人又備上好裝備,只須尋地而伏,大清勇士不識地形,只怕會被其所乘;其三,李自成稱帝於京師,明擺著是要固守其成,不會再與大明起大衝突,如若一來,就只得大清獨自面對大明這個龐然大物。未識其實力,反而莽撞出擊,實乃不智之舉。臣請攝政王三思而行。”

  聽到這些,多爾]已經滿臉愁苦。打又不行,不打又是被動。若是一鋤一鋤地耕地而增國力,實在不是搶奪慣的滿清野蠻人所為。

  卻是聽得阿濟格冷哼一聲,明顯是對程文芳老是惦一年自己在山海關之敗不滿。

  “程先生所言差矣。”寧完我大搖其頭道,“誠然如程先生所言,但卻忽略了一點。大清的鐵騎乃是天下無敵,攻城也許不易,但是搶奪燒殺漢狗,卻是大材小用了。”寧完我對程文芳實在痛恨,竟然從中破壞自己在攝政王表現的機會,連漢狗也罵了出來。“臣還是那一句,若是任由大明發展下去,我大清危驕。還請攝政王出兵行事。”

  “攝政王,薩滿大神一直在庇護著滿清地子民,這次凍災正是要讓大清的勇士不懼艱難,行那開疆拓土之事。”濟爾哈朗大聲道。

  “請攝政王下令出兵南下。”除了程文芳之外,濟爾哈朗而下,人人齊聲喊道,“臣等願為先鋒,必定完成任務。”好戰的因子體現無疑。

  看得多爾袞臉上意動,程文芳心中大罵道,豎子,不足以謀!

  聽到行那開疆拓土之事,多爾]已經大為心動,聽到眾人如此的豪言時,多爾袞身上的熱血也沸騰起來從位置上大聲道:“諸位當真有把握?!”

  “攝政王放心,大明士兵目光短淺,見小利舍大義,又善欺弱怕硬。若是對上大清浩浩鐵騎,焉有反抗之理。”一旁默不作聲的多鐸終於發言道。多鐸一直與明軍交手,自然深知明軍地根底,他的話可信度極高。

  多爾袞聽得大喜,先前地愁容一掃而空:“寧完我真仍孔明之才。”

  滿清上下喜聽三國,常常喜歡拿自己或朝中人物與三國人物比較,甚至痴迷到現實與三國混淆的地步,據野史記載,康熙時,皇帝憐憫一名侍衛跟在自己身邊多年,有意對其封賞,將他封到荊州將軍,左右都來道賀,那名侍衛卻愁眉苦臉,人問之,侍衛卻道:“吾此番死矣,荊州仍關瑪:(爺爺)死地,吾去荊州,豈不被東吳所滅?”

  由此也可知,滿人對三國演義痴迷到何種地步,據說許多滿人兵法都是學自三國,多爾袞也不例外,直接拿寧完我與諸葛亮相比。

  程文芳暗中一陣長嘆,若是洪承疇在此便好了,多爾袞對其兵法見識尤其看重,有他出言劃策,必定能阻止多爾袞南下打秋谷之意。可惜,洪承疇聽從阿濟格之言在進攻山海關之明被擒,而後押往京師。被崇禎來個三寺會審,被定為通敵賣國罪、殘殺同胞罪,當即遊街示眾,給百姓用石頭生生扔死,爾後將其人頭懸掛於城門三天三夜,最後葬於亂墳崗。被譽為大明第二大漢奸地洪承疇,當真是死了也不能去見祖宗。

  想到此處,程文芳心中驚慄不已,若是自己給捉會大明,只怕會死得更慘。不行,大清不能滅亡!現在自己與大清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是大清倒了,自己也會悲慘的死去。既然多爾袞想南下,那就由他吧,不過,得想些法子讓他們驚覺些,免得入了大明地圈套。

  於是,程文芳又出言道:“既然攝政王與眾位大臣一致同意南下,臣有些建議,希望能對此次南下能有些許幫助。”

  “剛才程先先可是不同意南下的哦。怎麼這麼快就改變主意了。”寧完我譏笑道,“可真比草原上的變色蛇還厲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