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頁
當夜,有司分部誅滅梁王劉太、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朝及少帝劉弘於宮邸。獨留張氏皇后,廢其號,居北宮。
孝皇帝元年十月庚戌日,文帝感琅邪王劉澤之恩,乃降詔道:“琅邪地狹,故齊之地也,何示公之顯赫。今既除呂氏,燕地千里,堪以王之。”乃徙劉澤立為燕王。辛亥日,文帝正式即皇帝之位,拜謁高祖之廟。以右丞相陳平徙為左丞相,太尉周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余者亦擬功定爵。諸呂所奪齊、楚故地,皆復與之。文帝降詔道:“呂產自置為相國,呂祿為上將軍,擅矯遣灌嬰將軍率兵擊齊,欲代劉氏。灌嬰留滎陽不擊,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呂產欲為不善,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謀奪呂產等軍,朱虛侯劉章首先捕呂產等,太尉身率襄平侯紀通持節承詔入北軍,典客劉揭身奪趙王呂祿印,皆營立大功。益封太尉周勃萬戶,賜金五千斤;增丞相陳平、將軍灌嬰食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朱虛侯劉章、襄平侯紀通、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金千斤。封典客劉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壬子日,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后於代;封將軍薄昭為軹侯。
自文帝即位,仁善賢德,寬以待民,漢至此益強。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崩,其子劉啟即位為景帝,天下復盛,史稱文景之治。漢遂大興,基業四百年也。
絳候周勃,文帝元年為左丞相,自知才能不如陳平,讓之第一。陳平卒,復任丞相,年余,文帝懼其功高,免其相位,使之就國,漢文帝十一年卒,諡為武候。後吳王劉濞連七國作亂,其子周亞夫為條候,率兵破之,此為許負所說之父子將也。
曲逆候陳平獨任丞相,文帝二年卒,諡為獻候。始陳平道:“我多陰謀,是道家所禁。我後世若為廢,終不能復起,因我多詭計而遣禍也。”後三世,其孫陳何強略人妻,罪死,其國亦除。
穎陰候灌嬰為太尉,文帝三年,代周勃為丞相,罷太尉官。是歲,匈奴大入北地,以丞相引軍八萬擊之,大勝。濟北王劉興居趁亂謀反,文帝令罷北兵,還兵太原。後歲余,以丞相卒,諡為懿候。
汝陰候滕公夏候嬰復為文帝太僕,文帝八年卒,諡為文候。
棘蒲候陳武漢文帝元年為大將軍,三年,濟北王劉興居反,陳武為將破之。十六年卒。子隨吳王劉濞反,不得置候。
劉章、劉興居誅諸呂功大,群臣請立劉章為趙王、劉興居為梁王。然而文帝聞二人之初欲立齊王,故黜其功,不以封王。次年割齊地二郡王之。劉章為城陽王,自以失職奪功,心甚怏怏,歲余,自刎而死。同年,劉興居為濟北王,趁文帝伐匈奴,起兵謀反。文帝使陳武為將軍擊破,遂自殺。
後人有古風一篇,單道這楚漢紛爭之事,其詩道:秦皇縱馬並關東,攘胡驅夷開榆中。焚書坑儒築邊塞,臨死還建阿房宮。
陳王振臂澤鄉里,四海呼應勢隆隆。先取河南後取趙,直將周文入關中。
趙高用權秦事危,徒有少府赤膽忠。戲水一戰大勢轉,陳王六月去匆匆。
項氏繼事舉吳中,揮軍北上會沛公。二楚趙魏齊韓燕,紛紛起事鬧崢嶸。
章邯逞威征南北,斬殺項梁在山東。懷王兵敗心惶恐,急棄盱眙王徐彭。
諸候受挫威風減,孤身歇王避城中。巨鹿救趙十餘路,唯有項籍是英雄。
破釜沉舟吞天志,獨拒強敵顯威風。九卻精兵渡三戶,少府無奈卸刀鋒。
更有豪傑出沛豐,獨身入關秦祀終。封宮閉室約士卒,約法三章民心從。
項氏入關駐鴻門,欲殺隆準獨關中。項伯解難是無理,鴻門扶危張樊功。
咸陽一火燒三月,猴沐衣冠妄稱雄。大王諸候自為伯,弒殺故主在江中。
沛公失志王巴蜀,跨下之將為股肱。暗渡陳倉縱奇計,百日之內遂亡雍。
出關略定河南地,鷹揚中原爭楚鋒。烏合羸兵五十六,仁義當先實意庸。
項氏方征齊北海,口夜回程如疾風。睢水一戰朽兵散,拋女棄子如山崩。
幸有留候籌妙策,南連英布用韓彭。三失滎陽險喪志,卻喜項氏遂范公。
淮陰智勇今古罕,取趙征代略河東。酈生雖下七十二,身死異地萬事空。
項羽輕狂終自報,眾背親離意志松。陳平周殷鍾離昧,盡為二臣歸漢榮。
更有彭越中騷擾,轉戰三年國府空。雖遺壯志英氣短,結約鴻溝還太公。
解甲放馬欲歸去,養虎為患不能容。固陵頑抗是餘勇,韓彭一至力難從。
垓下麈戰親兵散,自言無顏歸江東。斬將奪旗原無益,空將身首獻馬童。
漢王班師自稱帝,紛紛擾擾難重重。燕王反畢韓王反,韓王反後是蠻戎。
白登被困七日凍,歸來方知婁敬忠。陳豨反代雖為患,還有淮陰應關中。
心力憔悴奔南北,留得悍妻坐家中。老臣獻計誅韓信,喜得呂氏除彭仲。
傳醢千里雖意縱,復使黥布反吳中。英雄年邁雖有志,卻歸鄉里唱大風。
幸喜番君除頑敵,落得遺傷折真龍。雖刑白馬傳夙願,背約卻是白髮童。
婦人稱制整三五,國母竟與宰相通。鴆殺趙王難泄恨,當權積怨作人彘。
大王諸呂意驕恣,假子為帝古無蹤。天雖有報終恨晚,幾家忠臣家室空。
孝皇帝元年十月庚戌日,文帝感琅邪王劉澤之恩,乃降詔道:“琅邪地狹,故齊之地也,何示公之顯赫。今既除呂氏,燕地千里,堪以王之。”乃徙劉澤立為燕王。辛亥日,文帝正式即皇帝之位,拜謁高祖之廟。以右丞相陳平徙為左丞相,太尉周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余者亦擬功定爵。諸呂所奪齊、楚故地,皆復與之。文帝降詔道:“呂產自置為相國,呂祿為上將軍,擅矯遣灌嬰將軍率兵擊齊,欲代劉氏。灌嬰留滎陽不擊,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呂產欲為不善,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謀奪呂產等軍,朱虛侯劉章首先捕呂產等,太尉身率襄平侯紀通持節承詔入北軍,典客劉揭身奪趙王呂祿印,皆營立大功。益封太尉周勃萬戶,賜金五千斤;增丞相陳平、將軍灌嬰食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朱虛侯劉章、襄平侯紀通、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金千斤。封典客劉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壬子日,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后於代;封將軍薄昭為軹侯。
自文帝即位,仁善賢德,寬以待民,漢至此益強。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崩,其子劉啟即位為景帝,天下復盛,史稱文景之治。漢遂大興,基業四百年也。
絳候周勃,文帝元年為左丞相,自知才能不如陳平,讓之第一。陳平卒,復任丞相,年余,文帝懼其功高,免其相位,使之就國,漢文帝十一年卒,諡為武候。後吳王劉濞連七國作亂,其子周亞夫為條候,率兵破之,此為許負所說之父子將也。
曲逆候陳平獨任丞相,文帝二年卒,諡為獻候。始陳平道:“我多陰謀,是道家所禁。我後世若為廢,終不能復起,因我多詭計而遣禍也。”後三世,其孫陳何強略人妻,罪死,其國亦除。
穎陰候灌嬰為太尉,文帝三年,代周勃為丞相,罷太尉官。是歲,匈奴大入北地,以丞相引軍八萬擊之,大勝。濟北王劉興居趁亂謀反,文帝令罷北兵,還兵太原。後歲余,以丞相卒,諡為懿候。
汝陰候滕公夏候嬰復為文帝太僕,文帝八年卒,諡為文候。
棘蒲候陳武漢文帝元年為大將軍,三年,濟北王劉興居反,陳武為將破之。十六年卒。子隨吳王劉濞反,不得置候。
劉章、劉興居誅諸呂功大,群臣請立劉章為趙王、劉興居為梁王。然而文帝聞二人之初欲立齊王,故黜其功,不以封王。次年割齊地二郡王之。劉章為城陽王,自以失職奪功,心甚怏怏,歲余,自刎而死。同年,劉興居為濟北王,趁文帝伐匈奴,起兵謀反。文帝使陳武為將軍擊破,遂自殺。
後人有古風一篇,單道這楚漢紛爭之事,其詩道:秦皇縱馬並關東,攘胡驅夷開榆中。焚書坑儒築邊塞,臨死還建阿房宮。
陳王振臂澤鄉里,四海呼應勢隆隆。先取河南後取趙,直將周文入關中。
趙高用權秦事危,徒有少府赤膽忠。戲水一戰大勢轉,陳王六月去匆匆。
項氏繼事舉吳中,揮軍北上會沛公。二楚趙魏齊韓燕,紛紛起事鬧崢嶸。
章邯逞威征南北,斬殺項梁在山東。懷王兵敗心惶恐,急棄盱眙王徐彭。
諸候受挫威風減,孤身歇王避城中。巨鹿救趙十餘路,唯有項籍是英雄。
破釜沉舟吞天志,獨拒強敵顯威風。九卻精兵渡三戶,少府無奈卸刀鋒。
更有豪傑出沛豐,獨身入關秦祀終。封宮閉室約士卒,約法三章民心從。
項氏入關駐鴻門,欲殺隆準獨關中。項伯解難是無理,鴻門扶危張樊功。
咸陽一火燒三月,猴沐衣冠妄稱雄。大王諸候自為伯,弒殺故主在江中。
沛公失志王巴蜀,跨下之將為股肱。暗渡陳倉縱奇計,百日之內遂亡雍。
出關略定河南地,鷹揚中原爭楚鋒。烏合羸兵五十六,仁義當先實意庸。
項氏方征齊北海,口夜回程如疾風。睢水一戰朽兵散,拋女棄子如山崩。
幸有留候籌妙策,南連英布用韓彭。三失滎陽險喪志,卻喜項氏遂范公。
淮陰智勇今古罕,取趙征代略河東。酈生雖下七十二,身死異地萬事空。
項羽輕狂終自報,眾背親離意志松。陳平周殷鍾離昧,盡為二臣歸漢榮。
更有彭越中騷擾,轉戰三年國府空。雖遺壯志英氣短,結約鴻溝還太公。
解甲放馬欲歸去,養虎為患不能容。固陵頑抗是餘勇,韓彭一至力難從。
垓下麈戰親兵散,自言無顏歸江東。斬將奪旗原無益,空將身首獻馬童。
漢王班師自稱帝,紛紛擾擾難重重。燕王反畢韓王反,韓王反後是蠻戎。
白登被困七日凍,歸來方知婁敬忠。陳豨反代雖為患,還有淮陰應關中。
心力憔悴奔南北,留得悍妻坐家中。老臣獻計誅韓信,喜得呂氏除彭仲。
傳醢千里雖意縱,復使黥布反吳中。英雄年邁雖有志,卻歸鄉里唱大風。
幸喜番君除頑敵,落得遺傷折真龍。雖刑白馬傳夙願,背約卻是白髮童。
婦人稱制整三五,國母竟與宰相通。鴆殺趙王難泄恨,當權積怨作人彘。
大王諸呂意驕恣,假子為帝古無蹤。天雖有報終恨晚,幾家忠臣家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