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相當準確,”他說。
“什麼?”莫里斯說。
麥克弗森搖搖頭。“你累了?”
“是的。”
“我想我們都累了。埃利斯在哪裡?”
“在煮咖啡。”
麥克弗森點點頭。來點咖啡倒是不錯。他揉揉眼睛,心裡納悶他什麼時候能睡上一覺。暫時還不行——得等到他們找回本森,而這可能還要花上好凡個鐘頭,也許又要一天。
他又看看圖表。一切都進展得很好,電極移植比計劃提前了四個月,計算機行為刺激幾乎提前了九個月——這其中也出現了問題。喬治和瑪莎程序不穩定。那麼Q模型呢?
他搖了搖頭。Q模型也許再也不可能起動,儘管這一直是他最得意的工程。在流程圖上,Q模型將於1979年起動,1986年始用於人體。到1986年他將七十五歲——假如他還活著的話——但他對此並不擔心。是這個想法,這個簡單的念頭讓他著迷。
Q模型是神經精神病研究室所有工作的必然產物。這個工程最初被稱做堂吉訶德模型,因為它似乎根本不切實際。但麥克弗森感到它肯定會產生,因為這是需要。首先,這是尺寸大小的問題,再者是個費用的問題。
一台現代化的電子計算機——比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第三代數字式計算機——要花費幾百萬美元。它消耗大量的電力,占據大片的空間。然而最大的計算機所擁有的電路依然只抵得上螞蟻的腦子。要製造一台具有人腦容量的計算機則需要一幢巨大的摩天大樓,它的能量需求將與一座擁有五十萬人口的城市的能量需求不相上下。
顯而易見,沒有人會嘗試用現有的技術來製造這樣的計算機。這需要找到新的方法——麥克弗森對新方法是什麼並無多大的疑問。
那就是活組織。
這理論實在簡單。一台計算機像人腦一樣,由諸多功能單元組成——有這樣或那樣的微小的觸發細胞。這些單元的大小近年來已大大縮小,它們將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其它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而進一步縮小,它們的電力需求也會減低。
但是,單個的單元決不會變得像一個神經細胞、一個神經元那麼微小。你可以在一立方英寸里放上十幾億個神經細胞,沒有哪種人類的微型化方法能夠達到這樣的空間組織結構,也沒有哪種人類的方法能生產出一個能用神經細胞所需的極微量的能量進行工作的單元。
因此,用活的神經細胞來製造你的計算機吧。在組織培養中培植隔離神經細胞早已成為可能。用不同的方式人為地改變它們也是可能的。在未來,人們可能會按具體規格來培植神經細胞,使它們以特定的方式連接起來。
一旦你能做到這一步,你便能製造出一台計算機,它的體積比方說是六立方英尺,但卻包容了千百萬億個神經細胞。它的能量需求不會大高,釋放的熱量和廢物可以得到處理。不過它將成為這個星球上迄今為止最聰明的實體。
Q模型。
預備工作早已在這個國家的許多實驗室及政府研究單位里開始,並不斷取得進展。
但對於麥克弗森來說,最激動人心的前景不是一台超級智能有機計算機,那只是副產品。真正有意思的是人腦的有機修復術這一思想。
因為一旦你研製出一台有機計算機——一台由活細胞組成的計算機,並從氧化的有營養的血液中獲取能量——那麼你就可以把它移植到人體中。你就會擁有一個具有兩個大腦的人。
那會是個什麼樣子呢?麥克弗森無法想像。當然會有沒完沒了的問題,內部聯繫問題,位置問題,有關原來的大腦和新移植的大腦之間的思維競爭問題等等,但到1986年有充足的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不管怎麼說,1950年大多數人仍然對登月計劃置之一笑。
Q模型。它目前還只是一種設想,但若有資金是能夠實現的。本森逃出醫院前始終相信這一設想會成為現實,本森的出走改變了一切。
埃利斯從辦公室門口探進頭來。“有誰要喝咖啡嗎?”
“我要,”麥克弗森說。他朝莫里斯看看。
“我不要。”莫里斯說完從椅子裡站起來。“我想我要重新聽一下本森的某些談話錄音。”
“好主意,”麥克弗森說,儘管他並不真的這樣認為。他意識到莫里斯應該有點事情做做——應該做點什麼,隨便什麼,只是不要讓他停下來。
莫里斯走了,埃利斯也走了。辦公室剩下了麥克弗森一個人,還有他牆上的五彩圖表和他不斷的思緒。
羅斯與安德斯談話結束的時候已是中午。她累了。蘇格蘭威士忌平靜了她的內心,卻加劇了她的疲勞。談話結束時,她發現自己說話已結結巴已,前言不搭後語,邊說邊糾正,因為所說的活沒有確切他說出她的本意。她從未感到這樣疲倦,這樣體力不支,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
而安德斯則是機敏精神,毫無倦意。他說:“你認為本森現在會在哪裡?他可能會去什麼地方?”
她搖搖頭。“這是不可能知道的。他處於發作後狀態一一我們稱其為後期猝發——那是無法預知的。”
“什麼?”莫里斯說。
麥克弗森搖搖頭。“你累了?”
“是的。”
“我想我們都累了。埃利斯在哪裡?”
“在煮咖啡。”
麥克弗森點點頭。來點咖啡倒是不錯。他揉揉眼睛,心裡納悶他什麼時候能睡上一覺。暫時還不行——得等到他們找回本森,而這可能還要花上好凡個鐘頭,也許又要一天。
他又看看圖表。一切都進展得很好,電極移植比計劃提前了四個月,計算機行為刺激幾乎提前了九個月——這其中也出現了問題。喬治和瑪莎程序不穩定。那麼Q模型呢?
他搖了搖頭。Q模型也許再也不可能起動,儘管這一直是他最得意的工程。在流程圖上,Q模型將於1979年起動,1986年始用於人體。到1986年他將七十五歲——假如他還活著的話——但他對此並不擔心。是這個想法,這個簡單的念頭讓他著迷。
Q模型是神經精神病研究室所有工作的必然產物。這個工程最初被稱做堂吉訶德模型,因為它似乎根本不切實際。但麥克弗森感到它肯定會產生,因為這是需要。首先,這是尺寸大小的問題,再者是個費用的問題。
一台現代化的電子計算機——比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第三代數字式計算機——要花費幾百萬美元。它消耗大量的電力,占據大片的空間。然而最大的計算機所擁有的電路依然只抵得上螞蟻的腦子。要製造一台具有人腦容量的計算機則需要一幢巨大的摩天大樓,它的能量需求將與一座擁有五十萬人口的城市的能量需求不相上下。
顯而易見,沒有人會嘗試用現有的技術來製造這樣的計算機。這需要找到新的方法——麥克弗森對新方法是什麼並無多大的疑問。
那就是活組織。
這理論實在簡單。一台計算機像人腦一樣,由諸多功能單元組成——有這樣或那樣的微小的觸發細胞。這些單元的大小近年來已大大縮小,它們將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其它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而進一步縮小,它們的電力需求也會減低。
但是,單個的單元決不會變得像一個神經細胞、一個神經元那麼微小。你可以在一立方英寸里放上十幾億個神經細胞,沒有哪種人類的微型化方法能夠達到這樣的空間組織結構,也沒有哪種人類的方法能生產出一個能用神經細胞所需的極微量的能量進行工作的單元。
因此,用活的神經細胞來製造你的計算機吧。在組織培養中培植隔離神經細胞早已成為可能。用不同的方式人為地改變它們也是可能的。在未來,人們可能會按具體規格來培植神經細胞,使它們以特定的方式連接起來。
一旦你能做到這一步,你便能製造出一台計算機,它的體積比方說是六立方英尺,但卻包容了千百萬億個神經細胞。它的能量需求不會大高,釋放的熱量和廢物可以得到處理。不過它將成為這個星球上迄今為止最聰明的實體。
Q模型。
預備工作早已在這個國家的許多實驗室及政府研究單位里開始,並不斷取得進展。
但對於麥克弗森來說,最激動人心的前景不是一台超級智能有機計算機,那只是副產品。真正有意思的是人腦的有機修復術這一思想。
因為一旦你研製出一台有機計算機——一台由活細胞組成的計算機,並從氧化的有營養的血液中獲取能量——那麼你就可以把它移植到人體中。你就會擁有一個具有兩個大腦的人。
那會是個什麼樣子呢?麥克弗森無法想像。當然會有沒完沒了的問題,內部聯繫問題,位置問題,有關原來的大腦和新移植的大腦之間的思維競爭問題等等,但到1986年有充足的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不管怎麼說,1950年大多數人仍然對登月計劃置之一笑。
Q模型。它目前還只是一種設想,但若有資金是能夠實現的。本森逃出醫院前始終相信這一設想會成為現實,本森的出走改變了一切。
埃利斯從辦公室門口探進頭來。“有誰要喝咖啡嗎?”
“我要,”麥克弗森說。他朝莫里斯看看。
“我不要。”莫里斯說完從椅子裡站起來。“我想我要重新聽一下本森的某些談話錄音。”
“好主意,”麥克弗森說,儘管他並不真的這樣認為。他意識到莫里斯應該有點事情做做——應該做點什麼,隨便什麼,只是不要讓他停下來。
莫里斯走了,埃利斯也走了。辦公室剩下了麥克弗森一個人,還有他牆上的五彩圖表和他不斷的思緒。
羅斯與安德斯談話結束的時候已是中午。她累了。蘇格蘭威士忌平靜了她的內心,卻加劇了她的疲勞。談話結束時,她發現自己說話已結結巴已,前言不搭後語,邊說邊糾正,因為所說的活沒有確切他說出她的本意。她從未感到這樣疲倦,這樣體力不支,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
而安德斯則是機敏精神,毫無倦意。他說:“你認為本森現在會在哪裡?他可能會去什麼地方?”
她搖搖頭。“這是不可能知道的。他處於發作後狀態一一我們稱其為後期猝發——那是無法預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