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此時,弘澤府景陽苑中燈火輝煌,正是嘉客滿堂,列坐秩然。
堂上洗杯換盞,舉酒逸逸;庭前絲竹鼓樂,曼舞翩飛!
侍者們如走馬燈般往來頻頻,捧上一道道美味珍饈,香飄四溢,其間更有主人陳佑賢田獵新狩的牲畜、飛禽,經庖廚取其鮮嫩部分、精心烤炙,餉於客前,引得席間贊聲不絕……
府中有幸與會的門客們多數就座於庭間,即使衛子珏這樣的寵信也不例外,惟有在官署擔任要職的門客,方能夠於堂上次坐陪奉。而姚維琛作為親信幕僚參與政務,雖有資格列席,卻因兼掌著賞英宴的諸多事宜,也沒有出現在堂上。
席間雅詩賦罷,又以投壺為戲。酌飲獻酬,正是酒酣意濃之際,令堂下佳客或舞劍助興,或撫琴而歌,紛紛各展所長……
“久聞潁川陳二公子府上,人才輩出、能者濟濟,今日得見果然名下無虛啊!”席中一位年長文士捋著頷下的幾綹長須,笑著贊道。
其他賓客也多有附和,讚美之辭不絕於耳。
陳佑賢口中雖遜辭以答,實則不勝欣喜。他此時身著朱紅雲紋錦袍,梁冠玉帶,聞言喜笑怡然,更襯得滿面春風。
先前的長須文士又言道:“老夫聽聞,前陣子在古風書院中,有位楚家子弟以水墨寫畫殘荷一幅,深得墨法精髓,據說這位少年郎如今已列入二公子門下,今日因何不見其人啊?”
這一問又勾到了陳佑賢的得意處,只見他開懷笑道:“伯寧公稍安!雲青素喜清靜,是以沒在席宴中,不過等會兒他會於庭前潑墨畫菊,以請諸位嘉客雅鑒!”
只從陳佑賢的說辭,即可知這位楚家公子不比凡同,弘澤府中能出席賞英宴的俱是門下出類拔萃之輩,莫不以之為榮耀,這位楚家公子竟因喜歡清靜不願出席!而陳佑賢非但不以為忤,還樂在其中,對他的寵縱之意溢於言表!
眾賓客不由升起了好奇之心,想看看這位才名不顯的少年,以何能為得此殊遇,使越絕於三千門客之上。
不多時,席間鼓樂暫歇。
兩名青衣童子抬上一張紫檀竹節畫案擺放於中庭,復鋪宣紙於案,各捧硯台、筆洗侍立於前;又一名輕衫羅裙的侍女素手托著筆匣,款步走至案前,端立於側。
見此情景,賓客們均知是楚雲青要於庭前畫菊了,遂漸次安靜下來,目光中不乏期待之色。
果然,但見庭外園側的長長扶廊間,一位風華少年信步走來,白衣勝雪,襟帶飄飄!
時下士人追求率真性、任自然,潁川風氣尤甚,喜著白衣者不在少數,然出席這樣的華贍盛宴中,賓主一般還是按制身著禮服的。
眾人雖覺有異,卻以為出於陳佑賢的特許,也沒有特別在意。陳佑賢也微微詫異了一下,不過只當他素來不與流俗,反而面現欣賞之色。
少年不徐不疾穿過扶廊轉角,在一眾目光中徑直走向中庭。且見他深衣廣袖、步履從容,清俊的面容上無喜無悲……
“臨潼楚家書香傳世,其子弟果然是人中俊彥,單這風儀容止就卓然不群!”被稱作伯寧公的長須文士不由點頭贊道。
餘人亦皆稱是,更有人讚嘆道:“身著白衣之人以往也見得不少,然風流蘊藉,未嘗見有及得此君者!”
`
談論間李青筠已於中庭站定,頎身玉立。
令人驚訝地是,他並沒有開口致辭,只穆然沉靜揖了一禮,即緩緩步向畫案。
就硯研墨,腕底重按慢旋,李青筠輕輕闔上雙眼,竟想起了阮平涵臨終前的一幕,那張被熊熊篝火染似霜紅的平靜面容……
提袖落筆,先是墨筆勾染,一莖疏叢枯草凋敝,雜錯叢生;接著筆點零亂,片片落葉飄墜於泥上草間,寒風蕭索現於紙間……
堂上眾人因距離較遠,看不清他所畫為何,只看他筆尖輕掃,其後點點寫意,舉手投足韻致有度,均暗暗點頭不已。
遽然,見他棄置手中的墨筆,將長袖挽緊,另換粗毫,禿筆鋪張,筆下瞬間變得狂縱宕邁,潑墨紙間,去勢如急風驟雨,縱橫脾睨!
既罷,稍許凝神,面色複雜似有感慨,而後振筆疾書,幾行草字頃刻而就,擲筆於案!
起身向堂上長揖一禮,竟爾兩袖飄分,轉身洒然離去……
少年自始至終未發一語,眾人皆以為奇!
~~~~~~~~~~~~~~~~~~~~~~~~~~~~~~~~~~~~~~~~~~~~~~~~~
兩名童子小心拎起畫紙邊角,齊齊走上堂來,將畫作高高舉起,呈現於眾賓客前。
衰草枯葉,凋零殘敗,一派荒寒蒼冷。惟有幾支寒菊迎風昂立——菊葉斜垂,可見狂風肆虐;花朵翹首,卻隱勃勃生機!
菊花菊葉均以大筆刷寫,揮灑自如。旁傍疏籬,下襯葉草,幾莖景物交相呼應,將風中寒菊的傲逸清姿,展現得淋漓盡致。筆意脫略奔放,清遒透逸,其間更有一種蒼勁磅礴之氣!
眾人的目光很快落到了畫中的題詩之上,草字成行若飛若動,鋒銳力透紙背,縱逸不拘之間,卻又覺其峭拔勁挺,風骨凜然!陳佑賢曾見到過李青筠手書的《猗蘭操》,竟是氣韻迥然不同。
而最令賓客們詫異地就是這詩中的字句了:
堂上洗杯換盞,舉酒逸逸;庭前絲竹鼓樂,曼舞翩飛!
侍者們如走馬燈般往來頻頻,捧上一道道美味珍饈,香飄四溢,其間更有主人陳佑賢田獵新狩的牲畜、飛禽,經庖廚取其鮮嫩部分、精心烤炙,餉於客前,引得席間贊聲不絕……
府中有幸與會的門客們多數就座於庭間,即使衛子珏這樣的寵信也不例外,惟有在官署擔任要職的門客,方能夠於堂上次坐陪奉。而姚維琛作為親信幕僚參與政務,雖有資格列席,卻因兼掌著賞英宴的諸多事宜,也沒有出現在堂上。
席間雅詩賦罷,又以投壺為戲。酌飲獻酬,正是酒酣意濃之際,令堂下佳客或舞劍助興,或撫琴而歌,紛紛各展所長……
“久聞潁川陳二公子府上,人才輩出、能者濟濟,今日得見果然名下無虛啊!”席中一位年長文士捋著頷下的幾綹長須,笑著贊道。
其他賓客也多有附和,讚美之辭不絕於耳。
陳佑賢口中雖遜辭以答,實則不勝欣喜。他此時身著朱紅雲紋錦袍,梁冠玉帶,聞言喜笑怡然,更襯得滿面春風。
先前的長須文士又言道:“老夫聽聞,前陣子在古風書院中,有位楚家子弟以水墨寫畫殘荷一幅,深得墨法精髓,據說這位少年郎如今已列入二公子門下,今日因何不見其人啊?”
這一問又勾到了陳佑賢的得意處,只見他開懷笑道:“伯寧公稍安!雲青素喜清靜,是以沒在席宴中,不過等會兒他會於庭前潑墨畫菊,以請諸位嘉客雅鑒!”
只從陳佑賢的說辭,即可知這位楚家公子不比凡同,弘澤府中能出席賞英宴的俱是門下出類拔萃之輩,莫不以之為榮耀,這位楚家公子竟因喜歡清靜不願出席!而陳佑賢非但不以為忤,還樂在其中,對他的寵縱之意溢於言表!
眾賓客不由升起了好奇之心,想看看這位才名不顯的少年,以何能為得此殊遇,使越絕於三千門客之上。
不多時,席間鼓樂暫歇。
兩名青衣童子抬上一張紫檀竹節畫案擺放於中庭,復鋪宣紙於案,各捧硯台、筆洗侍立於前;又一名輕衫羅裙的侍女素手托著筆匣,款步走至案前,端立於側。
見此情景,賓客們均知是楚雲青要於庭前畫菊了,遂漸次安靜下來,目光中不乏期待之色。
果然,但見庭外園側的長長扶廊間,一位風華少年信步走來,白衣勝雪,襟帶飄飄!
時下士人追求率真性、任自然,潁川風氣尤甚,喜著白衣者不在少數,然出席這樣的華贍盛宴中,賓主一般還是按制身著禮服的。
眾人雖覺有異,卻以為出於陳佑賢的特許,也沒有特別在意。陳佑賢也微微詫異了一下,不過只當他素來不與流俗,反而面現欣賞之色。
少年不徐不疾穿過扶廊轉角,在一眾目光中徑直走向中庭。且見他深衣廣袖、步履從容,清俊的面容上無喜無悲……
“臨潼楚家書香傳世,其子弟果然是人中俊彥,單這風儀容止就卓然不群!”被稱作伯寧公的長須文士不由點頭贊道。
餘人亦皆稱是,更有人讚嘆道:“身著白衣之人以往也見得不少,然風流蘊藉,未嘗見有及得此君者!”
`
談論間李青筠已於中庭站定,頎身玉立。
令人驚訝地是,他並沒有開口致辭,只穆然沉靜揖了一禮,即緩緩步向畫案。
就硯研墨,腕底重按慢旋,李青筠輕輕闔上雙眼,竟想起了阮平涵臨終前的一幕,那張被熊熊篝火染似霜紅的平靜面容……
提袖落筆,先是墨筆勾染,一莖疏叢枯草凋敝,雜錯叢生;接著筆點零亂,片片落葉飄墜於泥上草間,寒風蕭索現於紙間……
堂上眾人因距離較遠,看不清他所畫為何,只看他筆尖輕掃,其後點點寫意,舉手投足韻致有度,均暗暗點頭不已。
遽然,見他棄置手中的墨筆,將長袖挽緊,另換粗毫,禿筆鋪張,筆下瞬間變得狂縱宕邁,潑墨紙間,去勢如急風驟雨,縱橫脾睨!
既罷,稍許凝神,面色複雜似有感慨,而後振筆疾書,幾行草字頃刻而就,擲筆於案!
起身向堂上長揖一禮,竟爾兩袖飄分,轉身洒然離去……
少年自始至終未發一語,眾人皆以為奇!
~~~~~~~~~~~~~~~~~~~~~~~~~~~~~~~~~~~~~~~~~~~~~~~~~
兩名童子小心拎起畫紙邊角,齊齊走上堂來,將畫作高高舉起,呈現於眾賓客前。
衰草枯葉,凋零殘敗,一派荒寒蒼冷。惟有幾支寒菊迎風昂立——菊葉斜垂,可見狂風肆虐;花朵翹首,卻隱勃勃生機!
菊花菊葉均以大筆刷寫,揮灑自如。旁傍疏籬,下襯葉草,幾莖景物交相呼應,將風中寒菊的傲逸清姿,展現得淋漓盡致。筆意脫略奔放,清遒透逸,其間更有一種蒼勁磅礴之氣!
眾人的目光很快落到了畫中的題詩之上,草字成行若飛若動,鋒銳力透紙背,縱逸不拘之間,卻又覺其峭拔勁挺,風骨凜然!陳佑賢曾見到過李青筠手書的《猗蘭操》,竟是氣韻迥然不同。
而最令賓客們詫異地就是這詩中的字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