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這是真的嗎?”我已經預感到一個結果,忙不迭地問他。
“是的。”他微微點了點頭,伸出枯槁的手指,從懷裡掏摸出一方殘破不全的絲綢遞給我。我雙手接過來,立刻就認出了綢面繪畫的圖形。
霧中山!一點不錯,這幅古綢上畫的確是中國霧中山的山景。
惟一和我所見不同的,是停放在山頂巨石邊的一隻龍形仙艖。
一切都明白了,霧中山,飛來佛,神秘的仙艘,失蹤的曹仲安……
不消說,當然還包括釋迦牟尼佛臨終的遺言。
尾聲
我不再苦苦尋找曹仲安了。很快就再也沒有繼續尋找的必要。
幾天後,我在新德里的街邊買了一張剛出版的當地晨報。在還散發出濃郁油墨香味的報紙上,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快訊:《中國考古學家曹仲安訪古歸來,揭示亞洲南方絲路之謎》。
這個消息來自美國中西部。曹仲安駕駛一隻龍形飛行器,降落在一個著名的大學校園內的草坪上,出席在那裡舉行的國際東方考古學術會議。
在來自五大洲的考古學家和記者們的面前,他宣讀了自己的論文。他指出起始於中國成都,經雲南、緬甸、印度西行的南方絲路,是溝通中西文化、經濟最古老的通道。不僅中國人曾沿著這條古道,把邛竹、蜀布、絲綢、瓷器等商品帶到西方,西土各國也有人由此來過中國。
曹仲安得悉霧中山頂有一處石刻與此有關,隻身進山尋訪,果真發現一個題名《飛來佛記》的篆文刻記。記錄釋伽牟尼佛涅槃時,曾秘密囑咐弟子來此勘察,擇址建寺弘揚佛法。他據此推論,當時已有印度人到達中國西蜀地區,曾向釋迦牟尼佛通報消息。說明中國是東土大國,人群眾多,文明昌盛,應該派人前往宣揚佛法。他認為,首次應邀來中國建寺講經的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不顧佛事繁忙,急匆匆從洛陽趕到霧中山,就是秉承佛祖臨終遺言,試圖在南方絲路的起點建立佛寺的一項活動。
在霧中山頂,他意外地發現了一隻結構精巧的飛行器,不知用什麼合金材料製成,歷經無數歲月仍舊周身金光燦爛毫未朽壞。
他仔細觀察,方知這是一個全憑意念操縱,可以出入任何時空領域的先進航天工具。顯然就是石刻中所云的“仙艖”,從印度來此的“飛來佛”必定就是乘坐它來的。
從工藝水平考察,曹仲安認為這隻“仙艖”不可能是人間產物。
很可能遠古的南方絲路,也引起了當時到地球訪問的外星人的注意。他們察覺這條綿亘萬里的古道,聯繫著地球上最燦爛的一個文明地區,對此加強觀察研究。當他們考察完畢返回母星時,把一隻龍形時空飛行器贈送給南亞大陸的佛教徒,希望他們用最迅捷的辦法,到南方絲路起始的地方去訪問。
曹仲安十分高興,決意乘坐這隻奇怪的“仙艖”邀游時空,深入考察神秘的南方絲路。
他順利進入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在南方絲路的第一站,會見了一位邛都夷的部族首領。豪爽的鄧都夷首領向他展示了許多來自西南徼外的寶物。曹仲安認出了,其中有的白色貝幣,是用產於印度洋的熱帶海貝製成的。他親手給這些貝幣編了號,帶走了幾個作為憑證。
接著,他在雲南大理返回現世。從一個老漁民的口中,了解到古時的一次沉寶平息風浪的事件。他從老漁民的手中借了一個撈獲的銅瓶,返回出事時代,向當事人印證了此事,取得幾件寶物,作為南方絲路存在的又一個證明。
他在沿途出入歷史,還收集了許多證物。後來調整時間層次,飛往古印度曲女城,會見了慕名已久的戒日王。他向戒日王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研究計劃,戒日王不覺耳目一新,大為振奮,傳令屬下協助曹仲安工作,並且計劃遣使通過山牆林莽,沿南方絲路東行,拜會大唐天子,發展中印兩國的文化、貿易關係。在戒日王的幫助下,曹仲安獲得許多珍貴史料,滿載而歸。
最後,他沿著這隻“仙艖”兩千多年前的航線,徑直飛往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拘屍城。在娑羅樹間的繩床邊,親自詢問臨終的釋迦牟尼佛,證實後者的確知悉東北天外的中國,有人向他報告了霧中山的情況。獲得證實後,又飛回現代,目睹佛門弟子齊集聖地,準備舉行涅槃日大會的情形。
他本來打算在那裡,對朝著“仙艖”走來的一個老托缽僧說幾句話,言明所知的事實。可是眼見眾多僧人四面擁來,情知一旦接觸便無法立時脫身,國際東方考古學術會議即將開始,只好立即起身飛往美國中西部。
曹仲安在大會上展示了許多直接采自古代的南方絲路文物,播放了他和戒日王談話的錄音帶和許多現場錄像,使到會者產生了莫大的興趣。一致認為這是20世紀末葉,世界考古學上最偉大的發現。它結束了古典考古學時代,在新的世紀即將來臨的門坎上,開創了人類直接進入歷史考古的新篇章,不消說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曹仲安,成為了這場考古科學創新的帶頭人。
由於他的重要發現,新大陸許多學府竟相發出邀請,約請他前往講學。有人敦促他在美國定居,甚至期望他改換國籍。可是曹仲安卻像往常那樣沉著冷靜地回答:“不,我的事業不能離開中國歷史和中國土地。新大陸的生活環境和研究條件雖然很好,但是這裡卻缺乏巴蜀音響,夜郎氣息,大理湖光,昌都山色,沒有藏、彝、苗、傣各族人民的身影和純樸歌聲。一個中國西南民族原始文化考古專家,怎能長期離開那樣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我是開放在中國西南山野的一朵小花,如果把我採摘放進花瓶里,離開生長的土壤,我決不會永駐芬芳,遲早會在瓶中枯萎。”
“是的。”他微微點了點頭,伸出枯槁的手指,從懷裡掏摸出一方殘破不全的絲綢遞給我。我雙手接過來,立刻就認出了綢面繪畫的圖形。
霧中山!一點不錯,這幅古綢上畫的確是中國霧中山的山景。
惟一和我所見不同的,是停放在山頂巨石邊的一隻龍形仙艖。
一切都明白了,霧中山,飛來佛,神秘的仙艘,失蹤的曹仲安……
不消說,當然還包括釋迦牟尼佛臨終的遺言。
尾聲
我不再苦苦尋找曹仲安了。很快就再也沒有繼續尋找的必要。
幾天後,我在新德里的街邊買了一張剛出版的當地晨報。在還散發出濃郁油墨香味的報紙上,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快訊:《中國考古學家曹仲安訪古歸來,揭示亞洲南方絲路之謎》。
這個消息來自美國中西部。曹仲安駕駛一隻龍形飛行器,降落在一個著名的大學校園內的草坪上,出席在那裡舉行的國際東方考古學術會議。
在來自五大洲的考古學家和記者們的面前,他宣讀了自己的論文。他指出起始於中國成都,經雲南、緬甸、印度西行的南方絲路,是溝通中西文化、經濟最古老的通道。不僅中國人曾沿著這條古道,把邛竹、蜀布、絲綢、瓷器等商品帶到西方,西土各國也有人由此來過中國。
曹仲安得悉霧中山頂有一處石刻與此有關,隻身進山尋訪,果真發現一個題名《飛來佛記》的篆文刻記。記錄釋伽牟尼佛涅槃時,曾秘密囑咐弟子來此勘察,擇址建寺弘揚佛法。他據此推論,當時已有印度人到達中國西蜀地區,曾向釋迦牟尼佛通報消息。說明中國是東土大國,人群眾多,文明昌盛,應該派人前往宣揚佛法。他認為,首次應邀來中國建寺講經的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不顧佛事繁忙,急匆匆從洛陽趕到霧中山,就是秉承佛祖臨終遺言,試圖在南方絲路的起點建立佛寺的一項活動。
在霧中山頂,他意外地發現了一隻結構精巧的飛行器,不知用什麼合金材料製成,歷經無數歲月仍舊周身金光燦爛毫未朽壞。
他仔細觀察,方知這是一個全憑意念操縱,可以出入任何時空領域的先進航天工具。顯然就是石刻中所云的“仙艖”,從印度來此的“飛來佛”必定就是乘坐它來的。
從工藝水平考察,曹仲安認為這隻“仙艖”不可能是人間產物。
很可能遠古的南方絲路,也引起了當時到地球訪問的外星人的注意。他們察覺這條綿亘萬里的古道,聯繫著地球上最燦爛的一個文明地區,對此加強觀察研究。當他們考察完畢返回母星時,把一隻龍形時空飛行器贈送給南亞大陸的佛教徒,希望他們用最迅捷的辦法,到南方絲路起始的地方去訪問。
曹仲安十分高興,決意乘坐這隻奇怪的“仙艖”邀游時空,深入考察神秘的南方絲路。
他順利進入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在南方絲路的第一站,會見了一位邛都夷的部族首領。豪爽的鄧都夷首領向他展示了許多來自西南徼外的寶物。曹仲安認出了,其中有的白色貝幣,是用產於印度洋的熱帶海貝製成的。他親手給這些貝幣編了號,帶走了幾個作為憑證。
接著,他在雲南大理返回現世。從一個老漁民的口中,了解到古時的一次沉寶平息風浪的事件。他從老漁民的手中借了一個撈獲的銅瓶,返回出事時代,向當事人印證了此事,取得幾件寶物,作為南方絲路存在的又一個證明。
他在沿途出入歷史,還收集了許多證物。後來調整時間層次,飛往古印度曲女城,會見了慕名已久的戒日王。他向戒日王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研究計劃,戒日王不覺耳目一新,大為振奮,傳令屬下協助曹仲安工作,並且計劃遣使通過山牆林莽,沿南方絲路東行,拜會大唐天子,發展中印兩國的文化、貿易關係。在戒日王的幫助下,曹仲安獲得許多珍貴史料,滿載而歸。
最後,他沿著這隻“仙艖”兩千多年前的航線,徑直飛往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拘屍城。在娑羅樹間的繩床邊,親自詢問臨終的釋迦牟尼佛,證實後者的確知悉東北天外的中國,有人向他報告了霧中山的情況。獲得證實後,又飛回現代,目睹佛門弟子齊集聖地,準備舉行涅槃日大會的情形。
他本來打算在那裡,對朝著“仙艖”走來的一個老托缽僧說幾句話,言明所知的事實。可是眼見眾多僧人四面擁來,情知一旦接觸便無法立時脫身,國際東方考古學術會議即將開始,只好立即起身飛往美國中西部。
曹仲安在大會上展示了許多直接采自古代的南方絲路文物,播放了他和戒日王談話的錄音帶和許多現場錄像,使到會者產生了莫大的興趣。一致認為這是20世紀末葉,世界考古學上最偉大的發現。它結束了古典考古學時代,在新的世紀即將來臨的門坎上,開創了人類直接進入歷史考古的新篇章,不消說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曹仲安,成為了這場考古科學創新的帶頭人。
由於他的重要發現,新大陸許多學府竟相發出邀請,約請他前往講學。有人敦促他在美國定居,甚至期望他改換國籍。可是曹仲安卻像往常那樣沉著冷靜地回答:“不,我的事業不能離開中國歷史和中國土地。新大陸的生活環境和研究條件雖然很好,但是這裡卻缺乏巴蜀音響,夜郎氣息,大理湖光,昌都山色,沒有藏、彝、苗、傣各族人民的身影和純樸歌聲。一個中國西南民族原始文化考古專家,怎能長期離開那樣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我是開放在中國西南山野的一朵小花,如果把我採摘放進花瓶里,離開生長的土壤,我決不會永駐芬芳,遲早會在瓶中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