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2頁
消息傳到洛陽,裴該暗叫可惜——甘卓老耄之輩,名過於實,還則罷了,應思遠才剛五十出頭啊,為人清廉,頗有政聲,足任一州之牧,卻終不能降我華……那王含怎麼就不肯自殺呢?
——其實吧,原本歷史上應詹是壽終正寢的,但也就比這條時間線上,多活了兩年而已。
……
鏖戰荊襄之時,東路華軍也已憑江,調集船隻,做出渡江攻打建康之勢,而陶侃幾乎同時率舟師出濡須口,直航下游。王導遣人向柴桑、武昌方面求救,王敦大吃一驚,乃云:「陶士行如此恨我,乃竟不畏死乎?!」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因為陶侃在巢湖訓練水師,武昌方面自然不能不加以關注,日夕遣人密偵,都說華軍船隻數量還少,難以與我軍在江上爭鋒啊,故而此前幕府將吏們估算著,怎麼也得再等一兩年,等巢湖之船超過我軍半數之後,華人才會謀渡長江。
可是沒想到,他們那麼快就動兵了。王敦因此琢磨著,是不是陶侃實在恨我,他又垂垂老矣,恐怕有生之年難以與我做最後的交鋒,所以才這麼迫不及待啊?華人中能水戰、熟江南地理人情者,唯有陶士行,則華主下達南征之命,肯定是會傾聽他的意見的,倘若陶侃說時機未到,華主必不敢輕舉妄動。
他打算下令讓柴桑的王應、鄭澹發兵去攻華軍水師,期與蕪城的沈充前後夾擊。然而錢鳳卻勸說道:「柴桑之舟,論其數量,並不強於華人,即便再加蕪湖沈士居部,亦不過稍稍過之罷了。而陶士行乃宿將,又聞華主下令,於舟上立拍杆乃至大砲,或有奇效,則我軍未必能勝……」
武昌方面也派遣了不少細作,在巢湖附近打探,只是因為陶侃關防嚴密,所以太詳細的情報偵察不到罷了。王敦因此就把火炮誤以為了投石機,心說那玩意兒也能往船上擱嗎?咱們要不要試試?
嘗試的結果,是徹底失敗。
其實在樓船上安裝小型投石機,並非不可能之事,但必須經過反覆試驗,並且改造船隻結構,而不可能僅靠靈光一閃,光拍腦門兒就能成功的——裴該謀造炮艦,其實也是在拍腦門兒——而武昌幕府卻並沒有合格的技術人才,以及比較靠譜的實驗流程。
拉回來說,錢鳳言「陶士行乃宿將」,言下之意,王應終究年輕,他不可能是陶侃的對手啊。一旦被陶侃擊敗了柴桑和蕪湖方面的水軍,則我軍折損將半,恐怕到時候明公您再將武昌之軍往攻,也難以占據壓倒性優勢了。
「或者,此正陶士行之願也,期以將我軍分而擊破。故而以臣愚見,有鄧伯山守石頭,華人便萬馬千軍,不能遽渡,且慮我水師尚在,即渡亦不敢全力而攻建康。明公不妨親率主力東向,會合公子所部,一併往攻陶士行,期以一鼓破之。」
王敦還在猶豫:「我在武昌,控扼中游,尚須防備華人攻荊襄,豈可擅離啊?」
錢鳳回答道:「若華人攻荊襄,而明公往救,終究是逆水行舟,軍遲且鈍。且即便擊退華人,而建康已下,又當如何處?不如先破陶侃,即可使公子率軍前往建康,遏阻華寇南渡,明公再將主力西援——荊襄之得失,非此戰之關鍵也。」
錢鳳雖然也料想不到,王含竟然那麼廢物,而荊襄一月即平,但考慮總體戰局,華人分兵數路,大舉來侵,你想要在各個方向上全都封堵住終究是不現實的。只要水師主力尚在,荊襄就算丟了,也有望再拿回來;但若建康失守,那便大勢去矣。
王敦思忖過後,最終認可了錢鳳所言,當即留一部步軍守備武昌,自將全部舟船,浩蕩東下,旋於柴桑會合了王應所部,帆檣遮天蔽日,直往蕪湖方面航去,以期與沈充東西夾擊,一鼓而擊垮華朝的江上水師。
第六十四章 長江水戰
錢鳳對於戰局的分析,確實是正確的,但對陶侃的策謀,他卻毫無所查——這也正常,在情報並不完善的前提下,他若還能事事料敵先機,那簡直都不是千古名將,而是妖人了,況乎錢士儀即便名將、名參謀也還算不上呢。
與錢鳳考慮的正好相反,陶侃就擔心柴桑水軍先發來攻,而王敦遲一兩日落於其後。因為他自知水面作戰,己軍要弱於晉軍,則即便能夠先摧破沈充、王應,歇不一二日便要以受損之船再迎戰王敦,勝算實在渺茫啊。
這不比在陸地上,從武昌到蕪湖,千里之遙,我先勝一場後有充足的時間休整——船行順流而下,那可是快得很的。
因此陶侃事先便在從柴桑到蕪湖之間的長江北岸,密布堡壘,以狼煙作為訊號,隨時匯報敵軍的動向。當聽說先從武昌方面開來無數大船,復匯合了柴桑水軍,一併東下後,陶士行不禁仰天而笑:「此天佑我華也!」
他這時候正在蕪湖跟沈充對戰,但是沈士居純取守勢,水陸相互策應,防禦得極為嚴密——如其先前所言,要為王敦阻遏華舟十日,看起來是完全辦得到的。只是陶士行也並沒有全力攻打,他要等的正是武昌方面的晉軍水師主力。
——若不先摧破武昌的舟船,即便我打垮了當面之敵,直取建康,又有什麼用呢?王敦數日後便將浩蕩來援,而我軍才能渡過多少去?真當建康徹底不設防,輕鬆可下哪?鄧岳可還守在石頭城呢。
當即下令,燃烽,依計而行。
——其實吧,原本歷史上應詹是壽終正寢的,但也就比這條時間線上,多活了兩年而已。
……
鏖戰荊襄之時,東路華軍也已憑江,調集船隻,做出渡江攻打建康之勢,而陶侃幾乎同時率舟師出濡須口,直航下游。王導遣人向柴桑、武昌方面求救,王敦大吃一驚,乃云:「陶士行如此恨我,乃竟不畏死乎?!」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因為陶侃在巢湖訓練水師,武昌方面自然不能不加以關注,日夕遣人密偵,都說華軍船隻數量還少,難以與我軍在江上爭鋒啊,故而此前幕府將吏們估算著,怎麼也得再等一兩年,等巢湖之船超過我軍半數之後,華人才會謀渡長江。
可是沒想到,他們那麼快就動兵了。王敦因此琢磨著,是不是陶侃實在恨我,他又垂垂老矣,恐怕有生之年難以與我做最後的交鋒,所以才這麼迫不及待啊?華人中能水戰、熟江南地理人情者,唯有陶士行,則華主下達南征之命,肯定是會傾聽他的意見的,倘若陶侃說時機未到,華主必不敢輕舉妄動。
他打算下令讓柴桑的王應、鄭澹發兵去攻華軍水師,期與蕪城的沈充前後夾擊。然而錢鳳卻勸說道:「柴桑之舟,論其數量,並不強於華人,即便再加蕪湖沈士居部,亦不過稍稍過之罷了。而陶士行乃宿將,又聞華主下令,於舟上立拍杆乃至大砲,或有奇效,則我軍未必能勝……」
武昌方面也派遣了不少細作,在巢湖附近打探,只是因為陶侃關防嚴密,所以太詳細的情報偵察不到罷了。王敦因此就把火炮誤以為了投石機,心說那玩意兒也能往船上擱嗎?咱們要不要試試?
嘗試的結果,是徹底失敗。
其實在樓船上安裝小型投石機,並非不可能之事,但必須經過反覆試驗,並且改造船隻結構,而不可能僅靠靈光一閃,光拍腦門兒就能成功的——裴該謀造炮艦,其實也是在拍腦門兒——而武昌幕府卻並沒有合格的技術人才,以及比較靠譜的實驗流程。
拉回來說,錢鳳言「陶士行乃宿將」,言下之意,王應終究年輕,他不可能是陶侃的對手啊。一旦被陶侃擊敗了柴桑和蕪湖方面的水軍,則我軍折損將半,恐怕到時候明公您再將武昌之軍往攻,也難以占據壓倒性優勢了。
「或者,此正陶士行之願也,期以將我軍分而擊破。故而以臣愚見,有鄧伯山守石頭,華人便萬馬千軍,不能遽渡,且慮我水師尚在,即渡亦不敢全力而攻建康。明公不妨親率主力東向,會合公子所部,一併往攻陶士行,期以一鼓破之。」
王敦還在猶豫:「我在武昌,控扼中游,尚須防備華人攻荊襄,豈可擅離啊?」
錢鳳回答道:「若華人攻荊襄,而明公往救,終究是逆水行舟,軍遲且鈍。且即便擊退華人,而建康已下,又當如何處?不如先破陶侃,即可使公子率軍前往建康,遏阻華寇南渡,明公再將主力西援——荊襄之得失,非此戰之關鍵也。」
錢鳳雖然也料想不到,王含竟然那麼廢物,而荊襄一月即平,但考慮總體戰局,華人分兵數路,大舉來侵,你想要在各個方向上全都封堵住終究是不現實的。只要水師主力尚在,荊襄就算丟了,也有望再拿回來;但若建康失守,那便大勢去矣。
王敦思忖過後,最終認可了錢鳳所言,當即留一部步軍守備武昌,自將全部舟船,浩蕩東下,旋於柴桑會合了王應所部,帆檣遮天蔽日,直往蕪湖方面航去,以期與沈充東西夾擊,一鼓而擊垮華朝的江上水師。
第六十四章 長江水戰
錢鳳對於戰局的分析,確實是正確的,但對陶侃的策謀,他卻毫無所查——這也正常,在情報並不完善的前提下,他若還能事事料敵先機,那簡直都不是千古名將,而是妖人了,況乎錢士儀即便名將、名參謀也還算不上呢。
與錢鳳考慮的正好相反,陶侃就擔心柴桑水軍先發來攻,而王敦遲一兩日落於其後。因為他自知水面作戰,己軍要弱於晉軍,則即便能夠先摧破沈充、王應,歇不一二日便要以受損之船再迎戰王敦,勝算實在渺茫啊。
這不比在陸地上,從武昌到蕪湖,千里之遙,我先勝一場後有充足的時間休整——船行順流而下,那可是快得很的。
因此陶侃事先便在從柴桑到蕪湖之間的長江北岸,密布堡壘,以狼煙作為訊號,隨時匯報敵軍的動向。當聽說先從武昌方面開來無數大船,復匯合了柴桑水軍,一併東下後,陶士行不禁仰天而笑:「此天佑我華也!」
他這時候正在蕪湖跟沈充對戰,但是沈士居純取守勢,水陸相互策應,防禦得極為嚴密——如其先前所言,要為王敦阻遏華舟十日,看起來是完全辦得到的。只是陶士行也並沒有全力攻打,他要等的正是武昌方面的晉軍水師主力。
——若不先摧破武昌的舟船,即便我打垮了當面之敵,直取建康,又有什麼用呢?王敦數日後便將浩蕩來援,而我軍才能渡過多少去?真當建康徹底不設防,輕鬆可下哪?鄧岳可還守在石頭城呢。
當即下令,燃烽,依計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