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每當我們執著於自己的身體、心智、信念、角色以及人生處境時,我們便會創造某種自我感。這種認同在我們把自己的情緒、念頭及看法緊抓不放,當成自己的時候,就會無意識地一再發生。”

  “你每天都會檢查自己的物資是否充分——會去看冰箱的食物夠不夠。那你何不檢查自己看待事情的心態?要知道,審視自己的心靈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

  “我們認同自己某部分的經驗,將那些感覺、信念、內在的對話與經歷都當成‘我’以及‘我的’。一旦產生這種認同感,便會產生狹隘的自我觀念,造成我與他人分離的幻象。”

  我前面說過了,最快的解脫方式就是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知道我們是永恆存在的靈體,而不只是受限於此生的這具身體。要想體會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認識到:凡是你能觀察到的都不是你,你是那觀者、覺者,也就是能感知到的意識。外在瞬息萬變的心境和經驗都不是我們,如果我們能安住於這些狀態的意識中,我們就能把自己和我們的想法、故事、情緒分開,從而得到自由。

  傑克?康菲爾德提出了很好的忠告,他建議我們不妨試試以下方法:“假裝自我不存在,把所有的經驗都當成一場電影或是夢境。別做電影中的主角,假裝你是個觀眾。觀看所有角色的演出,包括你自己在內。讓身心放鬆,拋棄執著的自我感,心靈安住於覺知中。仔細觀察當你放掉緊抓不放的心情後,生命自身會如何呈現。” 德芬的話 我們一般人對自己的身體只有5%的了解和控制,95%是在潛意識的狀態下由自動導航系統操控的。所以,找回與身體的聯結,就可以幫助我們把5%的版圖擴大,找回更多的自己。怎樣找回與身體的聯結呢?跟你的身體對話,傾聽你身體的信息。

  放下你的故事,走出信念的陰影

  在信念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有三大陰影:一、我不夠好。 二、我無足輕重,不重要。 三、我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由於這三個陰影的影響,我們在生命中會創造出大量的“故事”來迎合我們的信念。唯有作出決定,用故事愛我們自己,而不是用故事打擊自己,才能運用自如,發揮當初我們設計故事的真正用意。 我就常常遇到這樣的讀者,有很多的故事要說,每一個都很冗長,而且悲劇性特強。我不知道如何告訴他們,只有停止“改變”故事,停止“修改、轉化”你的故事,願意放下它們,進入“不抱希望”的狀態,不再想知道“我”究竟是誰,“我”的未來究竟會如何,我們才能再度找到希望。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所有靈性的修持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拿來修補,甚至是強化故事的工具。放下故事,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但是,我們要怎樣才能放下我們賴以為生的故事呢? 首先,我們要放棄受害者的角色。第一步就是為自己的故事負起全部責任。很多人靈修了半天,其實還是在自己的故事裡面打轉,收集了一堆好聽的話,內心深處的傷痛仍然沒有療愈。這種情形在靈性老師(包括我)身上最為常見。 所以,真正放下,就是指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也就是說,承認我們是自己命運的共同創造者。 同時,我們可以看見,在創造“陰影信念”繼而衍生出各種故事的同時,我們其實是有一份禮物要帶給這個世界的。有些人因為自己的痛苦遭遇,而從事了幫助人的行業,或變成一個能為他人的生活帶來轉變的人,有的甚至是寫出、畫出、創作出美麗的作品與世人共享。 其次,我們要做觀察者,聆聽自己內在的那個喋喋不休地說故事的“聲音”。這是讓我們脫離自己故事的第二步,也是最基本的功夫。 或者,你可以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重複自己的故事,我們甚至可以訪問當年的其他人,看看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你的角度有什麼不一樣。你會發現,自己多年來信奉為真理的一些看法,在別人眼中竟然如此不值一提。另外,你還可以以一個樂觀人士的身份重複寫下你多年抱著不放的故事,看看會有什麼不同。當然,如果這個故事是你在出生之前就寫下來的,那你可以試著去理解一下,自己為什麼要幫自己安排這樣的故事,有什麼課題和“禮物”在其中呢? 我這裡還有一個狠招,就是站在鏡子前重複地述說自己腦海中總是翻來覆去的故事,說到自己厭煩為止。你也可以給自己的故事寫一封信,讚美它,因為它教導了你哪些課題,同時向它表明,你決定走出限制,改變你跟它之間的關係。 最終,我們還是要去面對自己的情緒。因為我一直懷疑,我們的情緒是製造故事的“元兇”。至於如何面對情緒,那你就要學會更好地與自己的情緒共處了。與情緒相處的方式和其他任何人、事、物相處的方式一樣,就是去全然地接受它、體驗它,不要想從它那裡逃開。 德芬的話 我們的遭遇是配合我們需要的某種情緒而產生的,這是我們的一種模式、習性。比方說,你常常有不被愛的感受的話,你就寫:我看見我在尋求不被愛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這種東西,你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還會變得更強!所以,你看見了以後,就要先接納它,然後告訴自己,我不需要這種情緒,我要放下對它的需要。

  陰影效應

  陰影就是我們的性格、行為及習慣當中,自己不喜歡、不承認、不願擁有的部分,被我們壓到意識層面之下。我們之所以會不喜歡、不承認、不願擁有,是因為在小時候,家人、周圍的鄰居朋友及環境等告訴我們,我們沒有這些或是我們不能夠擁有這些。

  陰影並不是都是壞的,有些人把自己好的那一面也壓制下去了,因為可能小時候父母告訴他不可以哭,就意味著不要多愁善感,不要太關心別人(收起了自己柔軟的心),或是父母笑他怎麼這麼膽小,他就會應聲收起自己的勇氣。 怎麼去發現自己的負面陰影呢?很簡單,你最討厭的那種人擁有的特質,就是你的陰影。

  《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這部超級好看的電影當中的男主角的鄰居,痛恨同性戀者。原來他自己就是同性戀,在對男主角表白後被拒,竟然無法接受事實,進而殺了男主角,真是非常可笑。

  這就是我們的陰影,常常在不恰當的時候出來掌控大局,破壞我們的人生。 要怎樣才能找到正面的陰影呢?多去觀看那些你崇拜、仰慕的人的特質,他們有的,你都有,否則你不會看見。

  我們拒絕生命中的陰影,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健全的人,每天耗費很多能量去掩蓋、壓制自己不喜歡的部分,進而時不時地投射在周圍人的身上。

  靈修這麼久,我覺得擁抱生命中的陰影其實是靈修人最需要去做的。我看到很多人靈修了很長一段時間,還是對金錢錙銖必較,或是道德上還有很多瑕疵,還是活得很不快樂,其實,這些都跟“不承認、擁抱自己的陰影”有關。 那些強迫、壓制自己需求的人,那些把自己的陰影鎖在“地下室”的人,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因為他們的生命是缺失一塊的,有一部分是永遠不見天日的。黛比?福特在年輕的時候就遇到了不少問題,她一直不想做自己,老把自我感覺不好的部分壓制下去,不去面對。直到有一天,她因嗑藥過度昏睡在浴室的地板上,醒來時,她知道自己要做一個徹底改變,否則這一生就毀了。 如果你的靈修到了一個瓶頸,覺得自己怎麼修了半天也沒有進步,那我可以跟你說(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這是你該好好看看自己的陰影,好好擁抱它的時候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