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四聲相承。《廣韻》206韻,首先按四聲分成四大類,也可以說是以四聲為綱。

  所謂四聲相承,是指韻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聲調不同的一組相配的韻。如平聲一東、

  上聲一董、去聲一送、入聲一屋就是四聲相承的一組韻。這樣一組韻,通常叫一個韻部,

  也叫以韻為單位的韻類。在實際應用中,為了稱說的方便,常常用平聲韻代表這一組韻,

  比如說東部,同時包括了董送屋三韻,這叫“舉平以賅上去入”。一個韻部並非都是四

  聲俱全,陽聲韻四聲俱全,陰聲韻只有平上去三聲,沒有入聲,如支、紙、寘韻;有的

  只有去聲,沒有與之相承的其他聲調韻,如去聲中的祭、泰、夬、廢。

  2.四聲韻數不等。在206韻中,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平聲

  分上、下兩卷,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平聲分上、下,是因為平聲字數多,與今天

  說的陰平、陽平無關。既然是四聲相承,平聲57韻,上去聲也應該是57韻,實際卻不是

  這樣。其原因是:平聲冬、臻兩韻的上聲字太少,沒有單獨立韻,這兩個韻的上聲字分

  別歸到相近的韻——鍾韻的上聲腫韻、欣韻的上聲隱韻里去了,這樣上聲就是55韻。去

  聲祭、泰、夬、廢四韻,沒有與其相承的平聲韻和上聲韻,等於比平聲多出4韻,這樣

  去聲應該是61韻,但由於臻韻的去聲字太少,沒有單獨立韻,把臻韻的去聲字歸到欣韻

  的去聲惞韻里去了,這樣去聲就是60韻。綜上所述,如果按四聲相承的原理說,《廣韻》

  共有61個韻部。

  3.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陰聲韻指沒有韻尾或以元音為韻尾的韻,陽聲韻指

  以鼻音m、n、E為韻尾的韻,入聲韻指以塞音p、t、k為韻尾的韻。入聲韻與陽聲韻相承,

  陽聲收m尾,入聲則為p尾;陽聲收n尾,入聲則為t;陽聲收E尾,入聲則為k尾,對應得

  非常整齊。在《廣韻》61個韻部中,陰聲韻26個,陽聲韻35個,這樣入聲韻也應該是35

  個。

  但由於陽聲欣韻的入聲字太少,因此,沒有單獨立韻。

  《廣韻》是韻書,按韻編排,考查韻部比較容易。如果考查聲母系統,就比較困難

  了,因為韻書並沒有明確標出全書的聲母系統。為此,清代學者陳澧創造了反切系聯法。

  利用系聯法研究《廣韻》聲母系統,他得出40聲類。現當代學者用同樣方法研究,結果

  與陳澧很不一樣,如:黃侃得到41聲類,白滌洲、黃粹伯得出47聲類,曾運乾、陸志偉、

  周祖謨得51聲類。當今多數學者認為《廣韻》有36個聲母。如果用傳統的漢字表示法,

  可以列成下表(為理解方便,標出每組聲母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並在每個代表字的

  後面加上擬音):

  《廣韻》從刊行到現在版本很多,現在常見的本子有張氏澤存堂本、《古逸叢書》

  覆宋本、涵芬樓覆印宋刊巾箱本、曹刻楝亭五種本、未乾道五年黃三八郎本(《鉅宋廣

  韻》)、覆元泰定本、小學匯函內府本等7種。前5種稱繁本,後兩種稱簡本。所謂簡本

  是元人根據宋本刪削而成。繁本和簡本主要表現為注文的多少不同,個別韻收字多少也

  略有不同,但音系是相同的。其中宋乾道本《鉅宋廣韻》曾於清末傳到日本,而在國內

  失傳。80年代初期,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日本《經籍訪古志》影印出版。據周祖謨考證,

  此本與楝亭五種本相近。此外還有周祖謨《廣韻校正》,周氏以澤存堂本為底本,以能

  見到的其他本子進行校讎,同時吸收了清段玉裁、近代王國維、趙萬里的校刊成果,並

  參考了唐寫本殘卷20種。此書搜集資料全,校讎方法精,是目前最好的《廣韻》校本。

  “懸諸日月不刊之書”

  《方言》一書的全稱是《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作者揚雄(公元前53—公

  元18年),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文學家、哲學家,又是著名

  語言學家。

  《方言》不僅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對方言詞彙進行比較研究的專著,在世界語

  言學史上也是一部開闢語言研究的新領域,獨創個人實際調查的語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經

  典性著作。在《方言》尚未完全成書之時,與揚雄相識的張伯松(西漢張敞之孫)就盛

  贊它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揚雄答劉歆書》)

  揚雄雖是我國第一部方言專著的編撰者,但方言調查的做法,在周秦時代就已存在

  了。揚雄給劉歆的信,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序》中都談到,周秦時代的每年8月,

  中央王朝都派出乘坐車輶(yóu)車(一種輕便的車子)的使者到全國各地調查方言、

  習俗、民歌民謠。揚雄和應劭稱這種人叫“輶輶軒之使”,也就是“輶軒使者”的意思。

  周王朝的這種做法,本身雖不屬於語言科學研究的範疇,它的目的正如東晉人常璩在

  《華陽國志》中所說:“以使考八方之風雅,通九州之異同,主海內之音韻,使人主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