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一個小時後,他們的氣魄都沒釋放出來,誰都想等著對方出手,然後再伺機行事,可誰都縮手縮腳,躑躅而行,行了一個小時也沒行到這塊石頭前面來。天黑的時候,李在的石頭原封不動搬回翡翠城倉庫。是的,賭注稍微大了點,畢竟是一塊標價880萬元的東西,李在不可能像汪老二那樣吆喝。
晚上李在做東,為前來騰衝參加賭石的貴賓散客們接風洗塵,地點在鳳山南路的騰越食府。李在認識那裡的大廚,所以準備的菜餚不但精美,而且絕對是正宗的雲南當地特色。雲南有句話:"綠色的都是菜,會動的都是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雲南絕無僅有的各種美食,宣威火腿,各種食用菌,鹵腐、乳扇、乳餅、白族雕梅、玫瑰大頭菜、油香椿、曲靖韭菜花、祥雲醬辣子、滇南草芽、騰衝餌絲、澄江藕粉、蒙自年糕、魔芋精粉、苦蕎麵條,馬龍蕎絲、傣族酸肉、酸筍、牛皮條、酸皮、迪慶琵琶豬肉等。這些賭客走南闖北多年,什麼好吃的沒吃過?所以特色最重要。李在特別囑咐大廚別忘了產於騰衝的兩道名菜:一個是土鍋子,一個是"大救駕"。
土鍋子的來歷是段故事。相傳元朝末年,朝中派一位大臣到騰衝守關。來到邊陲後,看到每天送到邊關給士兵的餐食都變冷了,於是這位大臣就想怎麼才能讓守邊的士兵吃上熱乎乎的飯菜。他集思廣益,開發腦筋,叫當地工匠燒制了一種特有的土鍋子用來煮食。一試驗,行!既方便,又省事,從此遙遠的路程都能吃到熱乎乎的飯食了。這種土鍋子不同於現在普通的火鍋,它不用金屬製成,而是以騰衝當地的一種陶土烤制而成,更大的區別是土鍋子烹製獨特,用雞和鮮排骨熬成的骨湯,底菜豐富。因為土鍋是陶土製作而成,能夠吸收鍋中原料的香味,且保持原汁原味。
騰衝名菜"大救駕"也是歷史故事。相傳南明永曆皇帝被吳三桂趕得"雞飛狗跳",在逃往緬甸路經騰衝時,飢腸轆轆的落魄皇帝接過一盤騰衝人遞上的炒餌塊,從此炒餌塊因救駕有功便得名"大救駕"。
仔細分辨,騰衝的菜餚與雲南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究其歷史原因,是因為自明朝洪武年,為鞏固邊防,從南京、山東、北京、四川、江西、廣東到騰衝戍邊的將士大都在騰衝安家。所以他們將各地特色的菜系融入騰衝原住民中,形成了騰衝獨特的飲食文化。
何允豪吃得興起,他興致勃勃地對李在說:"這是我第三次來騰衝,一年一次,每來一次,回台灣都要回味半年。" 李在笑著問:"剩下半年呢?"
"前半年回味佳肴,後半年回味騰衝的酒。" "哈哈哈--"李在聽後很開心,"你知道你現在喝的這種酒叫什麼名字?" "就是不知道啊!好喝,還不醉人。"
"那你可要小心了。" "怎麼?" "豪者暢飲十碗不醉,過量者酒後三日不醒。" 何允豪張大嘴,"這麼厲害?"
"是啊,這種酒是清朝末年騰衝疊水河旁的李肇堂酒坊釀製的"春甜黃酒"。喝著香醇,甜潤可口,酒度不高,但千萬不能多喝。"
一旁的張語插話道:"除了這種黃酒,我知道還有一種酒不能多喝。" 何允豪問:"願聞其詳。" "胭脂紅。詩曰:薄酒輕飲天近暮,胭脂紅酒迷歸路。"
"跟這個黃酒一樣嘛,不能多喝,喝了就回不了家。是不是這個意思?"
張語搖搖頭說:"不是多喝少喝的問題,是喝了以後忍不住吐露真言,自己都不能控制。所以我稱它為"泄密酒"。哈哈哈……"老銅鐘又敲響了。
何允豪不相信,扭頭問李在:"是不是真的?" 李在不語,只點頭,他知道張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其意。
何允豪嘴張得更大了:"這麼厲害?我還是不喝了好,黃酒也不喝了,什麼都不喝,只吃菜,不喝酒。"
張語笑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什麼都淡了。我看,恐怕你是害怕說真話吧?"
何允豪臉上有些不悅,說:"賭石人彼此不說真話,當初只以握手比劃暗語討價還價,就是這個道理。"
老人點頭:"對!其實也沒必要說真話,一刀窮,一刀富,切開就是真話,之前全是假的。"
何允豪見老人一軟,馬上咄咄逼人,說:"沒錯,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下一句:三更窮,四更富。真話假話有那麼重要嗎?"
剛才還紅酒一杯胭脂醉,現在二人有點舌槍唇劍的意思了。李在明白,其實兩人說的就是他這塊三月生辰石,二人可能懷疑在賭石大會上聽到的故事,他們不相信段家玉的傳奇會發生在范曉軍身上。
其實觥籌交錯之間,喝得面紅耳赤的李在早就把倉庫里那塊石頭丟在腦後,他心裡有底,也相信范曉軍的眼力,雖然今天賭石大會看似風平浪靜,但李在喜歡,一開始就疾風驟雨不是好事,賭家們遲遲不開口,不動聲色,互相猜疑,反覆揣測,實際上孕育著一場更加猛烈的賭石風暴。
李在想岔開這個話題,他問張語和何允豪:"二位都不是第一次來騰衝了,我考考你們,知道騰衝這個名字的來歷嗎?"
老人說:"我聽說騰衝原意為藤充,起源於這裡藤條充裕。" "對,當年諸葛亮火燒藤甲軍就在這裡。藤甲兵用的藤甲,就是用騰衝的藤編織成的。"
何允豪不相信,連連搖頭。
李在說:"真的沒騙你。當年諸葛亮六擒孟獲,孟獲一直不服,聯絡烏戈國王抵禦蜀兵。《三國演義》中記載,烏戈國士兵"俱穿藤甲,其藤生於山澗之中,盤於石壁之上;國人採取,浸於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之;曬乾復浸,凡十餘遍,卻才造成鎧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箭皆不能入,因此號為藤甲軍"。後來孔明施計火攻,於盤蛇谷燒死藤甲軍三萬,再擒孟獲。"
張語撫須頷首,說:"對對,我還記得書中描寫烏戈國國主兀突骨的形象:
身長丈二,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騎象當先,頭戴日月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兩肋下露出生鱗甲,眼目中微有光芒。"
"好記性!"李在不禁拍手。
何允豪還是搖頭,"我請教一下,那個烏戈國是騰衝嗎?去年我到成都武侯祠,看到他們以重金收藏的三國時期文物,其中就有這個藤甲。人家解釋的是,該藤甲來自諸葛亮當年南征所到的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是一個彝族大家族的家傳之物。跟騰衝有什麼關係?"
李在說:"故事是人講述出來的,地點不重要,有點衝突也沒關係,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是真的。"李在在暗喻自己那塊三月生辰石的來歷。
二人若有所思,不再追問下去,眼睛都盯著桌子上的菜餚,半天也不嘗試一口。
李在見自己不由自主把話題又拉到石頭上,急忙又岔開去。他舉起酒杯說:"來!閒故事少說,喝了這杯,我叫我朋友帶你們到熱海大滾鍋周圍的溫泉泡泡。一切由我安排。"
晚上李在做東,為前來騰衝參加賭石的貴賓散客們接風洗塵,地點在鳳山南路的騰越食府。李在認識那裡的大廚,所以準備的菜餚不但精美,而且絕對是正宗的雲南當地特色。雲南有句話:"綠色的都是菜,會動的都是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雲南絕無僅有的各種美食,宣威火腿,各種食用菌,鹵腐、乳扇、乳餅、白族雕梅、玫瑰大頭菜、油香椿、曲靖韭菜花、祥雲醬辣子、滇南草芽、騰衝餌絲、澄江藕粉、蒙自年糕、魔芋精粉、苦蕎麵條,馬龍蕎絲、傣族酸肉、酸筍、牛皮條、酸皮、迪慶琵琶豬肉等。這些賭客走南闖北多年,什麼好吃的沒吃過?所以特色最重要。李在特別囑咐大廚別忘了產於騰衝的兩道名菜:一個是土鍋子,一個是"大救駕"。
土鍋子的來歷是段故事。相傳元朝末年,朝中派一位大臣到騰衝守關。來到邊陲後,看到每天送到邊關給士兵的餐食都變冷了,於是這位大臣就想怎麼才能讓守邊的士兵吃上熱乎乎的飯菜。他集思廣益,開發腦筋,叫當地工匠燒制了一種特有的土鍋子用來煮食。一試驗,行!既方便,又省事,從此遙遠的路程都能吃到熱乎乎的飯食了。這種土鍋子不同於現在普通的火鍋,它不用金屬製成,而是以騰衝當地的一種陶土烤制而成,更大的區別是土鍋子烹製獨特,用雞和鮮排骨熬成的骨湯,底菜豐富。因為土鍋是陶土製作而成,能夠吸收鍋中原料的香味,且保持原汁原味。
騰衝名菜"大救駕"也是歷史故事。相傳南明永曆皇帝被吳三桂趕得"雞飛狗跳",在逃往緬甸路經騰衝時,飢腸轆轆的落魄皇帝接過一盤騰衝人遞上的炒餌塊,從此炒餌塊因救駕有功便得名"大救駕"。
仔細分辨,騰衝的菜餚與雲南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究其歷史原因,是因為自明朝洪武年,為鞏固邊防,從南京、山東、北京、四川、江西、廣東到騰衝戍邊的將士大都在騰衝安家。所以他們將各地特色的菜系融入騰衝原住民中,形成了騰衝獨特的飲食文化。
何允豪吃得興起,他興致勃勃地對李在說:"這是我第三次來騰衝,一年一次,每來一次,回台灣都要回味半年。" 李在笑著問:"剩下半年呢?"
"前半年回味佳肴,後半年回味騰衝的酒。" "哈哈哈--"李在聽後很開心,"你知道你現在喝的這種酒叫什麼名字?" "就是不知道啊!好喝,還不醉人。"
"那你可要小心了。" "怎麼?" "豪者暢飲十碗不醉,過量者酒後三日不醒。" 何允豪張大嘴,"這麼厲害?"
"是啊,這種酒是清朝末年騰衝疊水河旁的李肇堂酒坊釀製的"春甜黃酒"。喝著香醇,甜潤可口,酒度不高,但千萬不能多喝。"
一旁的張語插話道:"除了這種黃酒,我知道還有一種酒不能多喝。" 何允豪問:"願聞其詳。" "胭脂紅。詩曰:薄酒輕飲天近暮,胭脂紅酒迷歸路。"
"跟這個黃酒一樣嘛,不能多喝,喝了就回不了家。是不是這個意思?"
張語搖搖頭說:"不是多喝少喝的問題,是喝了以後忍不住吐露真言,自己都不能控制。所以我稱它為"泄密酒"。哈哈哈……"老銅鐘又敲響了。
何允豪不相信,扭頭問李在:"是不是真的?" 李在不語,只點頭,他知道張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其意。
何允豪嘴張得更大了:"這麼厲害?我還是不喝了好,黃酒也不喝了,什麼都不喝,只吃菜,不喝酒。"
張語笑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什麼都淡了。我看,恐怕你是害怕說真話吧?"
何允豪臉上有些不悅,說:"賭石人彼此不說真話,當初只以握手比劃暗語討價還價,就是這個道理。"
老人點頭:"對!其實也沒必要說真話,一刀窮,一刀富,切開就是真話,之前全是假的。"
何允豪見老人一軟,馬上咄咄逼人,說:"沒錯,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下一句:三更窮,四更富。真話假話有那麼重要嗎?"
剛才還紅酒一杯胭脂醉,現在二人有點舌槍唇劍的意思了。李在明白,其實兩人說的就是他這塊三月生辰石,二人可能懷疑在賭石大會上聽到的故事,他們不相信段家玉的傳奇會發生在范曉軍身上。
其實觥籌交錯之間,喝得面紅耳赤的李在早就把倉庫里那塊石頭丟在腦後,他心裡有底,也相信范曉軍的眼力,雖然今天賭石大會看似風平浪靜,但李在喜歡,一開始就疾風驟雨不是好事,賭家們遲遲不開口,不動聲色,互相猜疑,反覆揣測,實際上孕育著一場更加猛烈的賭石風暴。
李在想岔開這個話題,他問張語和何允豪:"二位都不是第一次來騰衝了,我考考你們,知道騰衝這個名字的來歷嗎?"
老人說:"我聽說騰衝原意為藤充,起源於這裡藤條充裕。" "對,當年諸葛亮火燒藤甲軍就在這裡。藤甲兵用的藤甲,就是用騰衝的藤編織成的。"
何允豪不相信,連連搖頭。
李在說:"真的沒騙你。當年諸葛亮六擒孟獲,孟獲一直不服,聯絡烏戈國王抵禦蜀兵。《三國演義》中記載,烏戈國士兵"俱穿藤甲,其藤生於山澗之中,盤於石壁之上;國人採取,浸於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之;曬乾復浸,凡十餘遍,卻才造成鎧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箭皆不能入,因此號為藤甲軍"。後來孔明施計火攻,於盤蛇谷燒死藤甲軍三萬,再擒孟獲。"
張語撫須頷首,說:"對對,我還記得書中描寫烏戈國國主兀突骨的形象:
身長丈二,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騎象當先,頭戴日月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兩肋下露出生鱗甲,眼目中微有光芒。"
"好記性!"李在不禁拍手。
何允豪還是搖頭,"我請教一下,那個烏戈國是騰衝嗎?去年我到成都武侯祠,看到他們以重金收藏的三國時期文物,其中就有這個藤甲。人家解釋的是,該藤甲來自諸葛亮當年南征所到的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是一個彝族大家族的家傳之物。跟騰衝有什麼關係?"
李在說:"故事是人講述出來的,地點不重要,有點衝突也沒關係,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是真的。"李在在暗喻自己那塊三月生辰石的來歷。
二人若有所思,不再追問下去,眼睛都盯著桌子上的菜餚,半天也不嘗試一口。
李在見自己不由自主把話題又拉到石頭上,急忙又岔開去。他舉起酒杯說:"來!閒故事少說,喝了這杯,我叫我朋友帶你們到熱海大滾鍋周圍的溫泉泡泡。一切由我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