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當然,在外面的時候,林一凡生活也是非常儉樸的。她說,像她那個年紀的人,經歷過各種運動,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她們大學畢業,15年沒有漲過工資,她當年是每個月55元。還要負擔老人和孩子。她們養成了一種勤儉節約的習慣。在外邊的時候,她的不少同事都說她不會享福。她自己沒有覺得自己苦。因為浪費東西她心裡很不舒服。去年監獄發的一雙布鞋,因為穿舊了以後,上面的鬆緊不起作用了,所以穿在腳上不跟腳了,要是別人可能就扔在一邊不會穿了,可是她卻把它涮乾淨,用線把後邊縫幾針,穿在腳上也覺得挺好,沒有什麼不舒服感覺。在她的周圍,有的女犯一個冬天就要換三雙棉鞋,對這樣的人她很是有些理解不了。
林一凡說,在監獄,有一種現象她很看不慣。有的女犯,本來家裡條件並不是很好,但是每個月採買的數額,她一定要買夠,監獄規定不許超過1元,她還要超出5毛錢,平時生活處處跟人攀比。她非常看不上這些年輕人,雖然她年紀大了,在監獄裡又不比在外邊,她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說服別人,但是她自己盡力做得好。她覺得浪費其實也是一種犯罪,很多罪犯犯罪的根源,在於她們自私自利的心態。圖虛榮是沒有一點好處的,圖虛榮就會導致物慾膨脹。她希望大家都能實事求是的去生活,不虛榮,不浪費。
年輕人愛美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監獄裡本身接受勞動改造,一瓶洗面奶、一瓶洗頭水就幾十塊錢,甚至上百,她有點接受不了。自己絕不會那樣去消費。她明白,不同的年齡在生活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
她說,人到了她那個年齡,已經沒有太多的奢望,惟一關心的是子女的生活事業發展,還有自己的身體健康。
12.監獄適合老人生活?
獄中一切都是定時定點管理,她們的生活都很有規律。這種規律對於老人來說非常合適。
她生性屬於心胸比較寬闊的人,又喜歡活動。所以每天早上,她都要帶上一二十個老、病犯做康復操,她還教她們跳秧歌。她所在的班裡有一名病犯,平時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總是愁眉苦臉的,生活沒有什麼樂趣,但是,她發現這名女犯十分喜愛跳秧歌,所以她就動員她和大家一起跳秧歌。當她和大家一起跳秧歌的時候,她的臉上充滿笑容。林一凡說,看到女犯們能在一種積極健康的情緒中度過她們的獄中生活,她覺得自己也算是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女犯們都羨慕她每天有那麼好的心情,有那麼大的精神頭。林一凡說,她在監獄那麼多同事來看她,都對她那麼好,他們都鼓勵她養好身體,出去以後再給大家幫忙。所有她接觸過的人都對她那麼關心,她覺得自己沒有理由不上進。她說人不能生活在恥辱中,也不能永遠的悲天憫人。在獄中,她每天只是在想自己還能多做點什麼。前些日子,她還為監獄歌詠比賽添了一首歌詞。管教隊長聽了說很好,過幾天就開始組織罪犯們排練了。她說她所在的監區成立以來,在監獄組織的各種匯報演出中從來沒有得過獎,這次一定要拿個獎。為了這個獎,林一凡做了一個詳細的排練計劃。她說在任何環境下人都要有集體榮譽感,有向上的追求,獄中的罪犯也一樣,她看到同一監區的罪犯們為了自己所在監區的榮譽努力,她覺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我問林一凡:“不管怎能麼說,你的入獄是因為錢的事,現在你怎麼看待錢的問題?”
林一凡想了想,說,早在1994年的時候,她的年薪已經達到18萬了。在她的記憶中,改革開放以後,她的年薪就沒有低過10萬的時候。她是經理,是經營者,根據上級下達的各項產值和利潤指標,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拿公司職工平均收益的1。5%;利潤如果超過5%,就可以拿兩倍;利潤如果超過20%就拿三倍。這是公司職工大會上通過的。她當時上的個人所得稅每年就達3萬多。她覺得,錢如果是自己辛苦掙的,當然還是越多越好,因為那也是一種成功,也是一種價值體現。她自己本身的收入非常好,她自己又生活那麼節儉。她留給孩子們的積蓄有一定規模。她買了兩套房子,都是國家福利分配的,買的時候價格比較便宜。她的錢基本上都用來照顧家用,還有對一些遠房親戚的資助。老家受災的時候,她每次都會捐出去一大筆錢。她覺得錢是她掙的,這樣用了,心裡感覺好。另外,雖然她的孩子們都各自在自己的領域裡發展了他們的事業,但作為母親,她不想將來成為他們的負擔。從她家庭的經濟情況看,她的入獄,雖然損失了她自己原有的一份收入,但是並沒有影響全家人的生活質量。她家裡的房子足夠住了,日常零用錢,根本不用她操心。在錢上,她的家庭依然沒有任何困難。如果說家庭生活存在缺陷的話,就是她的入獄,給全家人帶來的不良影響,主要是精神上的,但是家人沒有一個人怪她,都在鼓勵她,怕她自己想不開。
她的老伴每次到獄中看她的時候,都盯著她的眼睛,生怕她的病情有什麼發展。老伴說,他已經買好了兩張游泳證,還打算買一輛三輪車,就等她將來出獄了,兩人一起去買菜,給全家人做飯。
劉曉玲寫就《獄中白領》女性罪犯獄中生存狀態紀實
“一群因為罪惡而集中在一起的人,他們在監獄中過著怎樣的生活?這是我當初走進監獄採訪最想了解並希望能講述給讀者的。”劉曉玲這樣講她跑監獄採訪的開始。跑了兩年監獄的她,昨天呈現給了讀者一本真正寫監獄中人的書———《獄中白領》,該書已經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劉曉玲說,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政法記者,在專門採訪監獄之前,曾無數次面對各色犯罪嫌疑人,殺人、詐騙、搶劫、販毒……各種犯罪對她來說並不陌生。“可是,當我第一次走進監獄,看到迎面走來的一群身穿囚服的罪犯時,我不敢抬頭正視對面的目光。那種目光在我多次走進監獄採訪之後,至今也不敢正眼面對。”回想起第一次的經歷,劉曉玲說那目光足以讓每一個初次走進監獄的人產生恐懼。由於兩年前開始在本報《法治周刊》編輯、采寫《大牆內外》,成為北京市進入監獄系統採訪的惟一“免檢”記者。現在,“大牆內外”出現在副刊的“人物在線”版上。
“在許多人的觀念里,監獄是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地方,因為那裡關押的是‘壞人’。沒有人願意把自己歸為‘壞人’一類,更不會有人願意把自己和監獄聯繫起來。我甚至以為監獄是一個刑罰執行機關,被送進監獄的人,一定是有著嚴重的人格缺陷、心理缺陷和道德缺陷,真正乾淨完整的人是不會被送進監獄的。”然而,在採訪了眾多的罪犯,尤其是採訪了一些知識罪犯之後,劉曉玲發現,在她的採訪對象中,有很多人並不像想像的那麼“惡劣”。不少人是因為一個念頭、一個衝動、一點欲望而錯了分寸,而那些念頭衝動和欲望,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產生的。“當我聽到不止一名罪犯對我說,‘我真的沒有想到自己會被送進監獄’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監獄距離每一個人其實並不遙遠。”劉曉玲說她始終認為,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做錯事,不走錯路,法律是人生道路的一條界限。
林一凡說,在監獄,有一種現象她很看不慣。有的女犯,本來家裡條件並不是很好,但是每個月採買的數額,她一定要買夠,監獄規定不許超過1元,她還要超出5毛錢,平時生活處處跟人攀比。她非常看不上這些年輕人,雖然她年紀大了,在監獄裡又不比在外邊,她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說服別人,但是她自己盡力做得好。她覺得浪費其實也是一種犯罪,很多罪犯犯罪的根源,在於她們自私自利的心態。圖虛榮是沒有一點好處的,圖虛榮就會導致物慾膨脹。她希望大家都能實事求是的去生活,不虛榮,不浪費。
年輕人愛美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監獄裡本身接受勞動改造,一瓶洗面奶、一瓶洗頭水就幾十塊錢,甚至上百,她有點接受不了。自己絕不會那樣去消費。她明白,不同的年齡在生活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
她說,人到了她那個年齡,已經沒有太多的奢望,惟一關心的是子女的生活事業發展,還有自己的身體健康。
12.監獄適合老人生活?
獄中一切都是定時定點管理,她們的生活都很有規律。這種規律對於老人來說非常合適。
她生性屬於心胸比較寬闊的人,又喜歡活動。所以每天早上,她都要帶上一二十個老、病犯做康復操,她還教她們跳秧歌。她所在的班裡有一名病犯,平時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總是愁眉苦臉的,生活沒有什麼樂趣,但是,她發現這名女犯十分喜愛跳秧歌,所以她就動員她和大家一起跳秧歌。當她和大家一起跳秧歌的時候,她的臉上充滿笑容。林一凡說,看到女犯們能在一種積極健康的情緒中度過她們的獄中生活,她覺得自己也算是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女犯們都羨慕她每天有那麼好的心情,有那麼大的精神頭。林一凡說,她在監獄那麼多同事來看她,都對她那麼好,他們都鼓勵她養好身體,出去以後再給大家幫忙。所有她接觸過的人都對她那麼關心,她覺得自己沒有理由不上進。她說人不能生活在恥辱中,也不能永遠的悲天憫人。在獄中,她每天只是在想自己還能多做點什麼。前些日子,她還為監獄歌詠比賽添了一首歌詞。管教隊長聽了說很好,過幾天就開始組織罪犯們排練了。她說她所在的監區成立以來,在監獄組織的各種匯報演出中從來沒有得過獎,這次一定要拿個獎。為了這個獎,林一凡做了一個詳細的排練計劃。她說在任何環境下人都要有集體榮譽感,有向上的追求,獄中的罪犯也一樣,她看到同一監區的罪犯們為了自己所在監區的榮譽努力,她覺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我問林一凡:“不管怎能麼說,你的入獄是因為錢的事,現在你怎麼看待錢的問題?”
林一凡想了想,說,早在1994年的時候,她的年薪已經達到18萬了。在她的記憶中,改革開放以後,她的年薪就沒有低過10萬的時候。她是經理,是經營者,根據上級下達的各項產值和利潤指標,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拿公司職工平均收益的1。5%;利潤如果超過5%,就可以拿兩倍;利潤如果超過20%就拿三倍。這是公司職工大會上通過的。她當時上的個人所得稅每年就達3萬多。她覺得,錢如果是自己辛苦掙的,當然還是越多越好,因為那也是一種成功,也是一種價值體現。她自己本身的收入非常好,她自己又生活那麼節儉。她留給孩子們的積蓄有一定規模。她買了兩套房子,都是國家福利分配的,買的時候價格比較便宜。她的錢基本上都用來照顧家用,還有對一些遠房親戚的資助。老家受災的時候,她每次都會捐出去一大筆錢。她覺得錢是她掙的,這樣用了,心裡感覺好。另外,雖然她的孩子們都各自在自己的領域裡發展了他們的事業,但作為母親,她不想將來成為他們的負擔。從她家庭的經濟情況看,她的入獄,雖然損失了她自己原有的一份收入,但是並沒有影響全家人的生活質量。她家裡的房子足夠住了,日常零用錢,根本不用她操心。在錢上,她的家庭依然沒有任何困難。如果說家庭生活存在缺陷的話,就是她的入獄,給全家人帶來的不良影響,主要是精神上的,但是家人沒有一個人怪她,都在鼓勵她,怕她自己想不開。
她的老伴每次到獄中看她的時候,都盯著她的眼睛,生怕她的病情有什麼發展。老伴說,他已經買好了兩張游泳證,還打算買一輛三輪車,就等她將來出獄了,兩人一起去買菜,給全家人做飯。
劉曉玲寫就《獄中白領》女性罪犯獄中生存狀態紀實
“一群因為罪惡而集中在一起的人,他們在監獄中過著怎樣的生活?這是我當初走進監獄採訪最想了解並希望能講述給讀者的。”劉曉玲這樣講她跑監獄採訪的開始。跑了兩年監獄的她,昨天呈現給了讀者一本真正寫監獄中人的書———《獄中白領》,該書已經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劉曉玲說,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政法記者,在專門採訪監獄之前,曾無數次面對各色犯罪嫌疑人,殺人、詐騙、搶劫、販毒……各種犯罪對她來說並不陌生。“可是,當我第一次走進監獄,看到迎面走來的一群身穿囚服的罪犯時,我不敢抬頭正視對面的目光。那種目光在我多次走進監獄採訪之後,至今也不敢正眼面對。”回想起第一次的經歷,劉曉玲說那目光足以讓每一個初次走進監獄的人產生恐懼。由於兩年前開始在本報《法治周刊》編輯、采寫《大牆內外》,成為北京市進入監獄系統採訪的惟一“免檢”記者。現在,“大牆內外”出現在副刊的“人物在線”版上。
“在許多人的觀念里,監獄是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地方,因為那裡關押的是‘壞人’。沒有人願意把自己歸為‘壞人’一類,更不會有人願意把自己和監獄聯繫起來。我甚至以為監獄是一個刑罰執行機關,被送進監獄的人,一定是有著嚴重的人格缺陷、心理缺陷和道德缺陷,真正乾淨完整的人是不會被送進監獄的。”然而,在採訪了眾多的罪犯,尤其是採訪了一些知識罪犯之後,劉曉玲發現,在她的採訪對象中,有很多人並不像想像的那麼“惡劣”。不少人是因為一個念頭、一個衝動、一點欲望而錯了分寸,而那些念頭衝動和欲望,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產生的。“當我聽到不止一名罪犯對我說,‘我真的沒有想到自己會被送進監獄’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監獄距離每一個人其實並不遙遠。”劉曉玲說她始終認為,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做錯事,不走錯路,法律是人生道路的一條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