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這成了她永遠都無法面對的殘酷,是她終生的遺憾!
7.最可怕的是和社會渣滓在一起
坐牢、不跟家人在一起,對於我來說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和一些真正的社會渣滓在一起。那些人做事沒有邏輯,不講信譽。我必須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那些非常無聊的事。而我自己在那樣的環境裡生活,不由自主的我覺得我自己已經變化了,變得非常可怕。
王勉具有怎樣的變化,我無從考察,也無從比較。因為,除了對她幾次幾個小時的訪談,我沒有辦法去了解她的過去。她告訴我說,李晶晶現在北京。我希望我的報導在報紙上發表以後,李晶晶能來找我,但是沒有。
儘管我的報導只是王勉一家之言,除了監獄裡保存的案卷,我沒有其它渠道去核對事情的真偽。而那份案卷,除了法院的判決書,其他內容幾乎都是罪犯自己填寫的。
據我了解,監獄方面,是沒有力量對罪犯所填寫的內容逐個人逐個項目去核實的。
在與王勉的交談中,我最初的感覺,王勉是屬於那種非常感性的人。但隨著交談的深入,我發現她其實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
平常狀態下,她基本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樣理性的一個人,卻做了那麼衝動的一件事,這的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她的個性很強,沒有太多的朋友。她說在上小學的時候,她的老師就曾經批評她太過清高,太過傲氣。那時候她還不懂清高和傲氣的意思。回家的時候她問她媽媽。她媽媽對她說,那是骨子裡的東西,天生帶來的,改不了。
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我感覺到了她說的那分清高。
我很相信她,也很相信我自己的感覺。
然而,我關於王勉的報導見報以後,在王勉所在監獄的女犯中間卻產生了相當震動。很多認識王勉,和王勉曾經一起生活過或者接觸過的女犯們幾乎眾口一詞:“瞧她把自己說得有多好,那麼好的一個人怎麼會到這個地方來了?”這是她們很多人的原話。
我不禁茫然。
難道真的是王勉把自己美化了?她沒有跟我說實話?還是我的感覺出了差錯?
很快,王勉委託她的管教隊長轉告我說:“謝謝您的報導,但您的報導也確實給我帶來了不少麻煩”。
我很內疚,因為所有的“副作用”都不是我的本意,那是我事先無法料到的,所以我無法避免。
緊接著,關於王勉的一些傳言進入我的耳膜:
一個接見日,某罪犯的一個親戚在接見室:“那不是王勉嗎?她原來在糕點廠當會計。我見過她。”
“她根本沒有上過大學,更沒有學過法律。”
“她把自己說得那麼仗義,可能嗎?我們平時和她在一起,她最自私了。”
……,……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很想搞明白。
我向一位管教隊長詢問:“這裡的人都說王勉自私,她怎麼自私了?”
管教隊長介紹,王勉這個人很多面。可能跟大家在一起,有時候做事讓人感覺不太實在,可有時候又讓人感覺她人非常好。
前一段時間北京市扶貧濟困辦公室發起了一個名為‘救助一個家庭’的春風行動。監獄裡的部分罪犯表示願意從自己的生活費里省出一點錢來,拿去救助一個貧困家庭。有幾名罪犯心裡想參加,但是又確實困難拿不出那點錢,王勉幫著3個人出了錢。
這錢雖然不算多,但是她替人出了。其實替別人出這錢是白出的,跟她自己沒有一點關係。
但是她就做了。管教問她為什麼?她說不為什麼。想表揚一下她,她也不配合。
她這人有時候挺怪的。
幫助別人捐款,不圖名不圖利,純粹為了幫助別人,這應該也算是一種善事、義舉,王勉這樣做了。
王勉在獄中,主要負責罪犯的通訊宣傳工作。同時協助隊長做好各項教育工作,及時向監獄報導分監區的新舉措和新動向。還負責板報宣傳和戶外宣傳欄的定期設計和更換。
這在監獄是每一名罪犯都非常羨慕的活,屬於獄中“白領”。
1999年,她表現不錯,獲得監獄表揚,因此被有關部門批准減刑3個月。
幾乎所有與王勉相處過的罪犯和隊長都對我說,她在監獄是最不說真話的一個人。她們說王勉說話最言不由衷,平常很少說實話。
這可能是實情。
一個人曾經為誠實付出過代價,吃過虧,在這種情況下再要求她誠實恐怕很難。王勉在與我談話的時候,明確對我說,在監獄裡她最大的變化是不能隨便說話。她說以前她特別容易相信人,誰說什麼她都會相信。可是,到了監獄以後,她對所有人說的話都不會輕易相信了。
這是她一個特別大的變化。因為監獄裡的人很雜,什麼樣的人都有。你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說了一句玩笑話或者發點牢騷怨氣,就有人去告訴隊長了。回來隊長就當成你的思想問題一本正經的批評你,有時候趕上隊長心情不好還會處罰你。
所以,她必須學會自我保護。因為她曾經為此吃過虧。平時她輕易不和人說話,不表達自己。即使是別人跟她講一些與她有關的事情,她也是一聽了之。除非她得到證實,否則她不會相信。
我想,入獄後的王勉是一個有自制力,並能夠控制自己的人,可以說是一個有理性的人。她很有記性,同樣的錯誤她絕不會犯第二次。但是,在監獄這樣一個特殊的沒有自由的環境中,她說一些過激又衝動的話是常事,但是衝動之後,她馬上又能恢復冷靜,權衡利弊之後,她絕不會做於自己不利的事。
這就是王勉,這就是王勉的性格特點,是她對自己為人做事的原則要求。
我想,王勉的確不是很有經驗,雖然她進了監獄,但是她依然不能做得像別人一樣“老於事故”。她心裡想的和做的,幾乎都讓人看出來了,她還是沒有太學會保護自己。
甚至在監獄裡,她有時候表現的相當張揚。
獄中曾經有過一種傳言,說她對獄中的一位男獄警“有點意思”。為這事,一位管教隊長還曾經善意的提示過她,管教對她說:“即使你對某某警官真有那樣的意思,你們之間現在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她沒有聽這位管教的話,在幾次相當公開的場合對那位男性警官眉來眼去,結果,那位警官被調到別的崗位工作了。
這個傳言我無需核實就能判斷出真假,因為按目前我國監獄的對罪犯管理是男、女分管的方式,女犯全部由女性管教管理,男性警官一般是不能直接管理女犯的。但事有湊巧,傳言中的警官確實被調了工作。
一位與王勉有點交情的管教對我說,依王勉的條件,她其實不可能對一位獄警產生什麼真的感情。如果真有那樣的事,也是她一種純功利性的行為。
一名女犯,在獄中想找到一種依賴,一種支撐,與男警官逢場作戲,拋個媚眼什麼的,僅此而已。
7.最可怕的是和社會渣滓在一起
坐牢、不跟家人在一起,對於我來說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和一些真正的社會渣滓在一起。那些人做事沒有邏輯,不講信譽。我必須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那些非常無聊的事。而我自己在那樣的環境裡生活,不由自主的我覺得我自己已經變化了,變得非常可怕。
王勉具有怎樣的變化,我無從考察,也無從比較。因為,除了對她幾次幾個小時的訪談,我沒有辦法去了解她的過去。她告訴我說,李晶晶現在北京。我希望我的報導在報紙上發表以後,李晶晶能來找我,但是沒有。
儘管我的報導只是王勉一家之言,除了監獄裡保存的案卷,我沒有其它渠道去核對事情的真偽。而那份案卷,除了法院的判決書,其他內容幾乎都是罪犯自己填寫的。
據我了解,監獄方面,是沒有力量對罪犯所填寫的內容逐個人逐個項目去核實的。
在與王勉的交談中,我最初的感覺,王勉是屬於那種非常感性的人。但隨著交談的深入,我發現她其實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
平常狀態下,她基本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樣理性的一個人,卻做了那麼衝動的一件事,這的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她的個性很強,沒有太多的朋友。她說在上小學的時候,她的老師就曾經批評她太過清高,太過傲氣。那時候她還不懂清高和傲氣的意思。回家的時候她問她媽媽。她媽媽對她說,那是骨子裡的東西,天生帶來的,改不了。
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我感覺到了她說的那分清高。
我很相信她,也很相信我自己的感覺。
然而,我關於王勉的報導見報以後,在王勉所在監獄的女犯中間卻產生了相當震動。很多認識王勉,和王勉曾經一起生活過或者接觸過的女犯們幾乎眾口一詞:“瞧她把自己說得有多好,那麼好的一個人怎麼會到這個地方來了?”這是她們很多人的原話。
我不禁茫然。
難道真的是王勉把自己美化了?她沒有跟我說實話?還是我的感覺出了差錯?
很快,王勉委託她的管教隊長轉告我說:“謝謝您的報導,但您的報導也確實給我帶來了不少麻煩”。
我很內疚,因為所有的“副作用”都不是我的本意,那是我事先無法料到的,所以我無法避免。
緊接著,關於王勉的一些傳言進入我的耳膜:
一個接見日,某罪犯的一個親戚在接見室:“那不是王勉嗎?她原來在糕點廠當會計。我見過她。”
“她根本沒有上過大學,更沒有學過法律。”
“她把自己說得那麼仗義,可能嗎?我們平時和她在一起,她最自私了。”
……,……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很想搞明白。
我向一位管教隊長詢問:“這裡的人都說王勉自私,她怎麼自私了?”
管教隊長介紹,王勉這個人很多面。可能跟大家在一起,有時候做事讓人感覺不太實在,可有時候又讓人感覺她人非常好。
前一段時間北京市扶貧濟困辦公室發起了一個名為‘救助一個家庭’的春風行動。監獄裡的部分罪犯表示願意從自己的生活費里省出一點錢來,拿去救助一個貧困家庭。有幾名罪犯心裡想參加,但是又確實困難拿不出那點錢,王勉幫著3個人出了錢。
這錢雖然不算多,但是她替人出了。其實替別人出這錢是白出的,跟她自己沒有一點關係。
但是她就做了。管教問她為什麼?她說不為什麼。想表揚一下她,她也不配合。
她這人有時候挺怪的。
幫助別人捐款,不圖名不圖利,純粹為了幫助別人,這應該也算是一種善事、義舉,王勉這樣做了。
王勉在獄中,主要負責罪犯的通訊宣傳工作。同時協助隊長做好各項教育工作,及時向監獄報導分監區的新舉措和新動向。還負責板報宣傳和戶外宣傳欄的定期設計和更換。
這在監獄是每一名罪犯都非常羨慕的活,屬於獄中“白領”。
1999年,她表現不錯,獲得監獄表揚,因此被有關部門批准減刑3個月。
幾乎所有與王勉相處過的罪犯和隊長都對我說,她在監獄是最不說真話的一個人。她們說王勉說話最言不由衷,平常很少說實話。
這可能是實情。
一個人曾經為誠實付出過代價,吃過虧,在這種情況下再要求她誠實恐怕很難。王勉在與我談話的時候,明確對我說,在監獄裡她最大的變化是不能隨便說話。她說以前她特別容易相信人,誰說什麼她都會相信。可是,到了監獄以後,她對所有人說的話都不會輕易相信了。
這是她一個特別大的變化。因為監獄裡的人很雜,什麼樣的人都有。你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說了一句玩笑話或者發點牢騷怨氣,就有人去告訴隊長了。回來隊長就當成你的思想問題一本正經的批評你,有時候趕上隊長心情不好還會處罰你。
所以,她必須學會自我保護。因為她曾經為此吃過虧。平時她輕易不和人說話,不表達自己。即使是別人跟她講一些與她有關的事情,她也是一聽了之。除非她得到證實,否則她不會相信。
我想,入獄後的王勉是一個有自制力,並能夠控制自己的人,可以說是一個有理性的人。她很有記性,同樣的錯誤她絕不會犯第二次。但是,在監獄這樣一個特殊的沒有自由的環境中,她說一些過激又衝動的話是常事,但是衝動之後,她馬上又能恢復冷靜,權衡利弊之後,她絕不會做於自己不利的事。
這就是王勉,這就是王勉的性格特點,是她對自己為人做事的原則要求。
我想,王勉的確不是很有經驗,雖然她進了監獄,但是她依然不能做得像別人一樣“老於事故”。她心裡想的和做的,幾乎都讓人看出來了,她還是沒有太學會保護自己。
甚至在監獄裡,她有時候表現的相當張揚。
獄中曾經有過一種傳言,說她對獄中的一位男獄警“有點意思”。為這事,一位管教隊長還曾經善意的提示過她,管教對她說:“即使你對某某警官真有那樣的意思,你們之間現在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她沒有聽這位管教的話,在幾次相當公開的場合對那位男性警官眉來眼去,結果,那位警官被調到別的崗位工作了。
這個傳言我無需核實就能判斷出真假,因為按目前我國監獄的對罪犯管理是男、女分管的方式,女犯全部由女性管教管理,男性警官一般是不能直接管理女犯的。但事有湊巧,傳言中的警官確實被調了工作。
一位與王勉有點交情的管教對我說,依王勉的條件,她其實不可能對一位獄警產生什麼真的感情。如果真有那樣的事,也是她一種純功利性的行為。
一名女犯,在獄中想找到一種依賴,一種支撐,與男警官逢場作戲,拋個媚眼什麼的,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