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但是,我還是要尋求一種完美的罪惡,以便心甘情願地為之出賣自己。我認為,古時的孟嘗君可以算得理想的老闆。只要你有一把破劍和一張厚臉皮,就可以投奔他去。彈彈劍,唱唱歌,就能食有魚,出有車,老母有了奉養。縱然王安石這老古板罵孟嘗君是雞鳴狗盜之雄,但對於一種顯而易見的「罪惡」,你還能要求多高?
也有今日之孟嘗君。這位老闆有一樁豪氣干雲的壯舉。他傾其所有,包機搶救中了蛇毒的打工仔性命。我在報上讀了這則消息,熱血沸騰。這才是真正的古道熱腸,比孟嘗君還仁義。有這麼一位老闆,真是一大快事。考慮到這老闆做賣蛇的生意,而我一見活蛇便毛骨悚然,才打消了投奔他的念頭。
除去慷慨與仁義這兩條起碼的優點之外,我認為他還應具備更多可貴的品質。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可以留到日後他的追悼會上再說。即便他並不具備這些品質,也可以一股腦加上去——悼詞中的主人公,除了名字熟悉外,會呈現一種令我們感到陌生的面目;悼詞中也表達了一種希望,希望他生前會當真如此,雖然他沒有做到,但我們已經用謊言粉飾、原諒了他。
我還有一點小小的要求。老闆沒有幽默感,就不要講笑話。我這人對幽默敏感,往往在笑話尚未結束時,就領悟到了妙處;但是,對不可笑的幽默反感,會起一身雞皮疙瘩,粒粒可數。有過這麼一位老闆,喜歡講此類的笑話。我開始不笑,笑不出來。看到周圍的同仁樂得不行,我才由衷地大笑。慢了整整一拍。別人往往誤會我反應遲鈍,這讓我痛心疾首。
因為一直沒遇著這樣的老闆,眼下還沒換成。但我知道最終的結果,無非就是換個人對你老闆著臉,好歹有點新鮮感覺。手頭有本《魔鬼辭典》,是這樣解釋老闆的——老闆,老闆,就是老闆著臉。呃,有道理。記得那位愛講笑話的老闆,在不講笑話時,也是老闆著臉的。
如何分配一條魚
我們將要展開的話題是分魚,這是一件比吃魚更有興味的事。
應了「年年有餘」的俗話,依照敝鄉的風俗,魚成為席終的主菜,壓軸的大戲,矚目的焦點。只見魚體橫陳,熱氣縹緲,香味氤氳——且慢!後生小子們放下你性急的筷子。魚此刻是凜然而不可侵犯的。必須是在座的最具權威者,方可享有第一筷的權利,好比歐洲的貴族對領地的新娘享有初夜權。同時,該權威還承擔一項神聖的義務:分魚。
我所知道的分魚有兩種版本——「家庭版」和「社會版」。「家庭版」的分魚是個經典的故事,飽含親情與熱淚:小時候,家裡生活拮据。難得吃一次魚,親愛的媽媽總是把魚肉分給孩子,自己啃魚骨頭,微笑著說:「媽媽最喜歡吃魚骨頭了。」媽媽一直這樣分魚,孩子們信以為真,媽媽原來喜歡吃硬邦邦且帶刺的魚骨頭。長大後,生活好轉,經常吃魚了。孩子們驚奇地發現,媽媽不再愛吃魚骨頭了。他們恍然大悟,媽媽這些年來一直在撒謊呵——這個故事並不稀奇。其實,撒謊的媽媽每個家庭都有一位,但並不是每個孩子最後都能明白媽媽為什麼撒謊。
「社會版」的分魚是個趣致的笑話,飽含幽默與智慧:敬愛的領導大筷一揮,把魚眼剔出來,呈送給主客,曰「高看一眼」;把魚骨頭剔出來,贈給另一位貴客,曰「中流砥柱」。然後,他分配魚嘴巴,叫做「唇齒相依」;分配魚尾巴,叫做「委以重任」;分配魚翅,叫做「展翅高飛」;分配魚肚子,叫做「推心置腹」。格外細心的領導還能一筷子找准魚腚——好像魚也有三圍——分給座中不怎麼得意的一位,此謂之「定有後福」。
那時,我剛剛踏上社會,乍睹如此分魚,忍不住好笑:魚身上的雜碎都搭配著一個個好聽的名目送了出去,最好的魚肉反留給了自己。領導敏感地瞥見我臉上餘波蕩漾的微笑。我連忙解釋,分魚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這回大開了眼界——我沒有說出真實的觀感,儘管領導分給了我一塊魚肚子。待我總算不薄,好過讓他「高看一眼」。
有一些婆婆媽媽的哲理美文和公益歌曲告訴我們,社會是個溫暖的大家庭,讓世界充滿愛。我很敬仰這種博愛的想法,並且被它的天真一再地打動。但家庭與社會終究是兩樣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遊戲規則——單是「如何分配一條魚」就有如此大的區別。
看穿分魚的奧妙後,後生小子就可以出來混社會了。有朝一日,掌握了分魚的權柄,可以實行一點改革——在對別人「高看一眼」的同時,再贅上一筷子豐肥的魚肉。畢竟這只是分魚。
我要的是女友,不是女優
小S在《康熙來了》中說:「有一次,我和大S主持金城武的記者會,他就進來化妝間。我跟你講,尿就差點噴出來。」蔡康永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問:「你看到喜歡的男生會噴尿啊?」小S解釋:「一個男人怎麼會這麼帥!我就是那種震驚後有一點鬆弛的感覺。」我當時正好喝水,噗的一聲噴了一桌子。
無論噴的什麼,代表的都是一種快樂,非常快樂。
還記得她和齊豫的那一次。齊豫當然還是一貫的波希米亞風。蔡康永問:「你身上這是一個真的披肩,還是桌布?」齊豫苦笑:「它是個真的披肩。」小S接著問:「所以你的裙子也是真的裙子,不是窗簾?」齊豫的表情很有點抓狂。雖然我很喜歡聽《橄欖樹》,也忍不住仰天大笑三聲。
也有今日之孟嘗君。這位老闆有一樁豪氣干雲的壯舉。他傾其所有,包機搶救中了蛇毒的打工仔性命。我在報上讀了這則消息,熱血沸騰。這才是真正的古道熱腸,比孟嘗君還仁義。有這麼一位老闆,真是一大快事。考慮到這老闆做賣蛇的生意,而我一見活蛇便毛骨悚然,才打消了投奔他的念頭。
除去慷慨與仁義這兩條起碼的優點之外,我認為他還應具備更多可貴的品質。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可以留到日後他的追悼會上再說。即便他並不具備這些品質,也可以一股腦加上去——悼詞中的主人公,除了名字熟悉外,會呈現一種令我們感到陌生的面目;悼詞中也表達了一種希望,希望他生前會當真如此,雖然他沒有做到,但我們已經用謊言粉飾、原諒了他。
我還有一點小小的要求。老闆沒有幽默感,就不要講笑話。我這人對幽默敏感,往往在笑話尚未結束時,就領悟到了妙處;但是,對不可笑的幽默反感,會起一身雞皮疙瘩,粒粒可數。有過這麼一位老闆,喜歡講此類的笑話。我開始不笑,笑不出來。看到周圍的同仁樂得不行,我才由衷地大笑。慢了整整一拍。別人往往誤會我反應遲鈍,這讓我痛心疾首。
因為一直沒遇著這樣的老闆,眼下還沒換成。但我知道最終的結果,無非就是換個人對你老闆著臉,好歹有點新鮮感覺。手頭有本《魔鬼辭典》,是這樣解釋老闆的——老闆,老闆,就是老闆著臉。呃,有道理。記得那位愛講笑話的老闆,在不講笑話時,也是老闆著臉的。
如何分配一條魚
我們將要展開的話題是分魚,這是一件比吃魚更有興味的事。
應了「年年有餘」的俗話,依照敝鄉的風俗,魚成為席終的主菜,壓軸的大戲,矚目的焦點。只見魚體橫陳,熱氣縹緲,香味氤氳——且慢!後生小子們放下你性急的筷子。魚此刻是凜然而不可侵犯的。必須是在座的最具權威者,方可享有第一筷的權利,好比歐洲的貴族對領地的新娘享有初夜權。同時,該權威還承擔一項神聖的義務:分魚。
我所知道的分魚有兩種版本——「家庭版」和「社會版」。「家庭版」的分魚是個經典的故事,飽含親情與熱淚:小時候,家裡生活拮据。難得吃一次魚,親愛的媽媽總是把魚肉分給孩子,自己啃魚骨頭,微笑著說:「媽媽最喜歡吃魚骨頭了。」媽媽一直這樣分魚,孩子們信以為真,媽媽原來喜歡吃硬邦邦且帶刺的魚骨頭。長大後,生活好轉,經常吃魚了。孩子們驚奇地發現,媽媽不再愛吃魚骨頭了。他們恍然大悟,媽媽這些年來一直在撒謊呵——這個故事並不稀奇。其實,撒謊的媽媽每個家庭都有一位,但並不是每個孩子最後都能明白媽媽為什麼撒謊。
「社會版」的分魚是個趣致的笑話,飽含幽默與智慧:敬愛的領導大筷一揮,把魚眼剔出來,呈送給主客,曰「高看一眼」;把魚骨頭剔出來,贈給另一位貴客,曰「中流砥柱」。然後,他分配魚嘴巴,叫做「唇齒相依」;分配魚尾巴,叫做「委以重任」;分配魚翅,叫做「展翅高飛」;分配魚肚子,叫做「推心置腹」。格外細心的領導還能一筷子找准魚腚——好像魚也有三圍——分給座中不怎麼得意的一位,此謂之「定有後福」。
那時,我剛剛踏上社會,乍睹如此分魚,忍不住好笑:魚身上的雜碎都搭配著一個個好聽的名目送了出去,最好的魚肉反留給了自己。領導敏感地瞥見我臉上餘波蕩漾的微笑。我連忙解釋,分魚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這回大開了眼界——我沒有說出真實的觀感,儘管領導分給了我一塊魚肚子。待我總算不薄,好過讓他「高看一眼」。
有一些婆婆媽媽的哲理美文和公益歌曲告訴我們,社會是個溫暖的大家庭,讓世界充滿愛。我很敬仰這種博愛的想法,並且被它的天真一再地打動。但家庭與社會終究是兩樣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遊戲規則——單是「如何分配一條魚」就有如此大的區別。
看穿分魚的奧妙後,後生小子就可以出來混社會了。有朝一日,掌握了分魚的權柄,可以實行一點改革——在對別人「高看一眼」的同時,再贅上一筷子豐肥的魚肉。畢竟這只是分魚。
我要的是女友,不是女優
小S在《康熙來了》中說:「有一次,我和大S主持金城武的記者會,他就進來化妝間。我跟你講,尿就差點噴出來。」蔡康永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問:「你看到喜歡的男生會噴尿啊?」小S解釋:「一個男人怎麼會這麼帥!我就是那種震驚後有一點鬆弛的感覺。」我當時正好喝水,噗的一聲噴了一桌子。
無論噴的什麼,代表的都是一種快樂,非常快樂。
還記得她和齊豫的那一次。齊豫當然還是一貫的波希米亞風。蔡康永問:「你身上這是一個真的披肩,還是桌布?」齊豫苦笑:「它是個真的披肩。」小S接著問:「所以你的裙子也是真的裙子,不是窗簾?」齊豫的表情很有點抓狂。雖然我很喜歡聽《橄欖樹》,也忍不住仰天大笑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