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在他的小說中,繩梯、血染的小箱子和種種雷同之處,全都表現了追求離奇的趣味。是愛情,也可以說是女人,為我們點明了生存的真正目的:美、幸福、新鮮的感覺和一個新世界。愛情奪去了男人的靈魂,它讓他把它占有,被愛的男人與他的情婦一樣感到緊張和冒險,他比在他的職業中更加真實地證明了他自己。當於連在瑪特兒放置的梯子下動搖之時,他對自己的整個命運產生了疑問:在那一刻,他失去了真正的標準。正是通過女人,受到女人的影響,並對女人的行為做出反應,於連、法布里斯和呂西安才學會了立身和人世。在司湯達的作品中,檢驗、獎勵、審判者和女友——這一切其實就是黑格爾企圖在女人身上同時得到的東西:在相互的認可中,女方的意識給予男方的與她從男方那兒得到的一樣真實。兩個在戀愛中互相了解的男女結成一對兒,他們否定了時間和宇宙;這樣的一對兒完全自足,他們實現了絕對精神。
但是,這一切預先假定女人並不是純粹的變化:她本身就是主體。司湯達從不局限於把他的女主人公描寫成男主人公的功能:他賦予她們以自己的命運。他嘗試了一種更為罕見的事業,一種以前的小說家從未嘗試過的事業:把他自己投射到女性人物的身上。
他並沒有像馬里弗凌駕於瑪麗安娜或里查生凌駕於克拉麗莎·哈羅那樣凌駕於拉米爾;他承擔了她的命運,正如他承擔了於連的命運。因此,拉米爾的輪廓依然有點沉思的味道,而且特別富有意味。司湯達在這個年輕姑娘的周圍布下了一切可以想像的障礙:她是個貧窮的農家女,無知,是在一些滿腦子偏見的人們粗俗的養育下長大的,一旦她懂得了“那真愚蠢”這句話的充分含義,她便在她的道路上清除了一切道德障礙。她那新生的精神自由使她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憑著她的好奇心、野心和歡樂的衝動行事。在這顆如此堅毅的心面前,物質上的障礙只能被撇到一邊,她唯一的問題便是在一個平凡的世界上造就她配享有的命運。她必須在罪和死中完成它。這也是於連的命運。在現存的社會上根本沒有偉大人物的位置。男人和女人都在同一條船上。
值得注意的是,司湯達竟然既是十足地浪漫主義的,又是決斷地女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通常都很有理性,對所有的問題都持統一的觀點;司湯達卻要求婦女解放不只泛泛地打起自由的旗號,而且還要憑著個人幸福的名義。他相信,愛情決不會喪失什麼東西,相反,當女人與男人平等之時,她越是能完全理解他,愛情便越是真誠。女人身上被讚賞的某些特徵無疑將會消失;但它們的價值來自它們所表現的自由。這將會用其他形式顯示出來,浪漫主義精神絕不會從人間消失。兩人彼此分離,處於不同環境中的存在,在自由中面面相對,他們互相通過對方,尋求他們生存的證明,他們總會生活在充滿危險和希望的歷險中。司湯達信賴真實。失去真實,就意味著雖生猶死;真在哪裡閃光,美、幸福、愛情和一種自有其理由的歡樂就在哪裡閃光。正因為如此,他反對把嚴肅的問題神秘化,正如他反對偽神話詩一樣。富有人情味兒的真實滿足了他的需要。他認為,女人只是凡人而已:任何形式的夢想都不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狂喜。
六、小結
由以上種種事例可以看出,每一個作家都獨特地反映了很多集體的神話:我們一直把女人視為純粹的肉體;男人的肉體生自母親的體內,又在戀愛中的女人懷裡得到再造。
因此,女人與自然相關,她體現了自然:血之谷、開放的玫瑰、海妖、山曲,她在男人的眼中象徵著沃土、精氣、物質的美和世界的靈魂。她掌管著詩歌;她成為人間與彼岸世界的中介:為貴婦或為傳神諭的女祭司,做明星或做女巫,她開啟了通往超自然和超現實的大門。她註定要處於被限定的存在中;她通過她的被動性布施了和平與和諧,只要她拒絕扮演這個角色,就會被視為“祈禱的螳螂”,吃人的女妖。在任何情況下,她都以特權的地者(the priV-ilied Other)出現,通過她,主體實現了他自己:她就是男人的手段之一,是他的抗衡,他的拯救、歷險和幸福。
不過,上述各位作家編造這些神話的方式各不相同。他者是按照此者為樹立他自己而選擇的獨特方式而被獨特地界定的。每一個作家都肯定了自己的自由和超越,但他們對這兩個字眼賦予的含義卻不相同。對蒙特朗來說,自由是一種境遇:他就是超越者,他翱翔於眾英雄的天空中;女人匍匐在地上,在他的腳下;度量他與女性之間的距離使他感到有趣;他時時把她拉向他,提起她來,然後把她向後摔去,從不讓自己下降到她的陰暗世界中。勞倫斯把超越置於陽具之上;只有通過女人的恩賜,陽具才是生氣與力量,因而內在性是有益的和必要的;這位裝模作樣高居於大地之上的他英雄其實遠非半神半人,他還沒有長大成人。女人不應受到蔑視,她是財富的源泉,但她必須放棄個人的超越,使自己只限於促進她的男子漢超越。克洛代爾就要求女人拿出這樣的熱忱:他要求,當男人通過他的活動擴展了生活的領域,女人卻得維持原有的生活;天主教認為,塵世的一切俗務都陷於徒勞的有限存在中:唯一的超越者是上帝;在上帝的眼中,行動著的男人和為男人服務的女人其實都是平等的;每一方都應從各自的塵世狀況中超渡出去:拯救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件自主的大事。布勒樂則顛倒了性別的等級,在他看來,男人得以超越的行動和自覺的思想似乎構成了愚蠢的神秘化,它引起戰爭,帶來愚昧,造成官僚體制和對人情味兒的否定;於是,被限定性、純潔、暗中出現的現實反而成了真實;真正的超越往往由一種被限定的存在來完成。他的態度正好與蒙特朗相反:蒙特朗喜歡戰爭,因為在戰爭中可以把女人排除在外;布勒東崇拜女人,因為她帶來了和平。
蒙特朗混同了精神與主觀性——他拒絕接受給定的宇宙;布勒東認為精神客觀地存在於世界的中心;女人危及了蒙特朗,因為她打破了他的孤寂;對於布勒東,她就是令人吃驚的顯示,因為她把他拉出了他的主觀性。至於司湯達,我們已經看到,女人在他眼中很難有一種神秘的價值:他視她為存在,也像男人一樣,是個超越者;對於這位人文主義者來說,兩性的自由存在在其相互的關係中實現了他們自身;他認為,如果他者只是另一個人,以至生活有了他稱之為“刺激味兒特濃”的東西,那就很夠味了。他從不尋覓“完美的均衡”,也不靠那厭惡的麵包過活;他不尋找奇蹟;也不想關注宇宙或詩,他只關注自由的人。
司湯達覺得他自己是一個清醒而自由的存在。其他人(這是最主要的一點)除了覺得自己是暗中出現在心中的囚徒以外,只不過裝出超越者的姿態而已:他們把這個“堅不可破的黑暗核心’投射到女人的身上。蒙特朗有一種阿德勒所謂的情結,這使他形成了愚蠢的不老實的態度:他在女性身上所體現的便是這種偽裝與恐懼的混合;他對女人的厭惡正是他在自己身上所不敢正視的東西。他把凡能證明他自己無能的一切全都踩到女人身上;他利用蔑視的態度拯救自己;女人成了藏污納垢之坑,他把困擾他的怪物全都拋入其中。勞倫斯的生活向我們表明,他遭受了與蒙特朗相似的情結,雖然那情緒中性的成分更為純粹:在他的作品中,女性是一種補償的神話,它誇耀了作家一點也不確信的陽剛之氣;當他描寫唐·席普里諾腳旁的凱特時,他感到他在他的妻子——佛利達身上贏得了男性的勝利;他不許他的伴侶提任何問題:倘若她反對他的目標,他便會對這些目標失去信心;她的作用就是使他感到心安理得。他要求她平靜、安詳、忠實,正如蒙特朗要求她確信他的優越地位一樣:他們都要求他們沒有獲得的東西。克洛代爾的缺乏並非自信心的缺乏,如果說他膽怯,那也只是在與上帝同在的神秘中。他的作品中毫無男女兩性爭鬥的痕跡。男人勇敢地承擔起女人的重壓;她也可能產生誘惑,也可能給予拯救。布勒東似乎認為,男人只有經歷了他內在的神秘才是真實的;使他愉快的是,娜佳看見了他所走向的星,那像“一朵無心花之心”的星。在他的夢想、陳述和同時湧現的意識流中——在這樣一些不受意志和理性控制的活動中,他認出了真正的自我;女人是被遮蓋的存在的可見形象,那存在比他的自覺的人格更加重要。
但是,這一切預先假定女人並不是純粹的變化:她本身就是主體。司湯達從不局限於把他的女主人公描寫成男主人公的功能:他賦予她們以自己的命運。他嘗試了一種更為罕見的事業,一種以前的小說家從未嘗試過的事業:把他自己投射到女性人物的身上。
他並沒有像馬里弗凌駕於瑪麗安娜或里查生凌駕於克拉麗莎·哈羅那樣凌駕於拉米爾;他承擔了她的命運,正如他承擔了於連的命運。因此,拉米爾的輪廓依然有點沉思的味道,而且特別富有意味。司湯達在這個年輕姑娘的周圍布下了一切可以想像的障礙:她是個貧窮的農家女,無知,是在一些滿腦子偏見的人們粗俗的養育下長大的,一旦她懂得了“那真愚蠢”這句話的充分含義,她便在她的道路上清除了一切道德障礙。她那新生的精神自由使她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憑著她的好奇心、野心和歡樂的衝動行事。在這顆如此堅毅的心面前,物質上的障礙只能被撇到一邊,她唯一的問題便是在一個平凡的世界上造就她配享有的命運。她必須在罪和死中完成它。這也是於連的命運。在現存的社會上根本沒有偉大人物的位置。男人和女人都在同一條船上。
值得注意的是,司湯達竟然既是十足地浪漫主義的,又是決斷地女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通常都很有理性,對所有的問題都持統一的觀點;司湯達卻要求婦女解放不只泛泛地打起自由的旗號,而且還要憑著個人幸福的名義。他相信,愛情決不會喪失什麼東西,相反,當女人與男人平等之時,她越是能完全理解他,愛情便越是真誠。女人身上被讚賞的某些特徵無疑將會消失;但它們的價值來自它們所表現的自由。這將會用其他形式顯示出來,浪漫主義精神絕不會從人間消失。兩人彼此分離,處於不同環境中的存在,在自由中面面相對,他們互相通過對方,尋求他們生存的證明,他們總會生活在充滿危險和希望的歷險中。司湯達信賴真實。失去真實,就意味著雖生猶死;真在哪裡閃光,美、幸福、愛情和一種自有其理由的歡樂就在哪裡閃光。正因為如此,他反對把嚴肅的問題神秘化,正如他反對偽神話詩一樣。富有人情味兒的真實滿足了他的需要。他認為,女人只是凡人而已:任何形式的夢想都不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狂喜。
六、小結
由以上種種事例可以看出,每一個作家都獨特地反映了很多集體的神話:我們一直把女人視為純粹的肉體;男人的肉體生自母親的體內,又在戀愛中的女人懷裡得到再造。
因此,女人與自然相關,她體現了自然:血之谷、開放的玫瑰、海妖、山曲,她在男人的眼中象徵著沃土、精氣、物質的美和世界的靈魂。她掌管著詩歌;她成為人間與彼岸世界的中介:為貴婦或為傳神諭的女祭司,做明星或做女巫,她開啟了通往超自然和超現實的大門。她註定要處於被限定的存在中;她通過她的被動性布施了和平與和諧,只要她拒絕扮演這個角色,就會被視為“祈禱的螳螂”,吃人的女妖。在任何情況下,她都以特權的地者(the priV-ilied Other)出現,通過她,主體實現了他自己:她就是男人的手段之一,是他的抗衡,他的拯救、歷險和幸福。
不過,上述各位作家編造這些神話的方式各不相同。他者是按照此者為樹立他自己而選擇的獨特方式而被獨特地界定的。每一個作家都肯定了自己的自由和超越,但他們對這兩個字眼賦予的含義卻不相同。對蒙特朗來說,自由是一種境遇:他就是超越者,他翱翔於眾英雄的天空中;女人匍匐在地上,在他的腳下;度量他與女性之間的距離使他感到有趣;他時時把她拉向他,提起她來,然後把她向後摔去,從不讓自己下降到她的陰暗世界中。勞倫斯把超越置於陽具之上;只有通過女人的恩賜,陽具才是生氣與力量,因而內在性是有益的和必要的;這位裝模作樣高居於大地之上的他英雄其實遠非半神半人,他還沒有長大成人。女人不應受到蔑視,她是財富的源泉,但她必須放棄個人的超越,使自己只限於促進她的男子漢超越。克洛代爾就要求女人拿出這樣的熱忱:他要求,當男人通過他的活動擴展了生活的領域,女人卻得維持原有的生活;天主教認為,塵世的一切俗務都陷於徒勞的有限存在中:唯一的超越者是上帝;在上帝的眼中,行動著的男人和為男人服務的女人其實都是平等的;每一方都應從各自的塵世狀況中超渡出去:拯救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件自主的大事。布勒樂則顛倒了性別的等級,在他看來,男人得以超越的行動和自覺的思想似乎構成了愚蠢的神秘化,它引起戰爭,帶來愚昧,造成官僚體制和對人情味兒的否定;於是,被限定性、純潔、暗中出現的現實反而成了真實;真正的超越往往由一種被限定的存在來完成。他的態度正好與蒙特朗相反:蒙特朗喜歡戰爭,因為在戰爭中可以把女人排除在外;布勒東崇拜女人,因為她帶來了和平。
蒙特朗混同了精神與主觀性——他拒絕接受給定的宇宙;布勒東認為精神客觀地存在於世界的中心;女人危及了蒙特朗,因為她打破了他的孤寂;對於布勒東,她就是令人吃驚的顯示,因為她把他拉出了他的主觀性。至於司湯達,我們已經看到,女人在他眼中很難有一種神秘的價值:他視她為存在,也像男人一樣,是個超越者;對於這位人文主義者來說,兩性的自由存在在其相互的關係中實現了他們自身;他認為,如果他者只是另一個人,以至生活有了他稱之為“刺激味兒特濃”的東西,那就很夠味了。他從不尋覓“完美的均衡”,也不靠那厭惡的麵包過活;他不尋找奇蹟;也不想關注宇宙或詩,他只關注自由的人。
司湯達覺得他自己是一個清醒而自由的存在。其他人(這是最主要的一點)除了覺得自己是暗中出現在心中的囚徒以外,只不過裝出超越者的姿態而已:他們把這個“堅不可破的黑暗核心’投射到女人的身上。蒙特朗有一種阿德勒所謂的情結,這使他形成了愚蠢的不老實的態度:他在女性身上所體現的便是這種偽裝與恐懼的混合;他對女人的厭惡正是他在自己身上所不敢正視的東西。他把凡能證明他自己無能的一切全都踩到女人身上;他利用蔑視的態度拯救自己;女人成了藏污納垢之坑,他把困擾他的怪物全都拋入其中。勞倫斯的生活向我們表明,他遭受了與蒙特朗相似的情結,雖然那情緒中性的成分更為純粹:在他的作品中,女性是一種補償的神話,它誇耀了作家一點也不確信的陽剛之氣;當他描寫唐·席普里諾腳旁的凱特時,他感到他在他的妻子——佛利達身上贏得了男性的勝利;他不許他的伴侶提任何問題:倘若她反對他的目標,他便會對這些目標失去信心;她的作用就是使他感到心安理得。他要求她平靜、安詳、忠實,正如蒙特朗要求她確信他的優越地位一樣:他們都要求他們沒有獲得的東西。克洛代爾的缺乏並非自信心的缺乏,如果說他膽怯,那也只是在與上帝同在的神秘中。他的作品中毫無男女兩性爭鬥的痕跡。男人勇敢地承擔起女人的重壓;她也可能產生誘惑,也可能給予拯救。布勒東似乎認為,男人只有經歷了他內在的神秘才是真實的;使他愉快的是,娜佳看見了他所走向的星,那像“一朵無心花之心”的星。在他的夢想、陳述和同時湧現的意識流中——在這樣一些不受意志和理性控制的活動中,他認出了真正的自我;女人是被遮蓋的存在的可見形象,那存在比他的自覺的人格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