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人們今天都十分清楚,後代的性別取決於受精時的染色體構成。隨著有關物種的不同,雄性配子或是雌性配子造成了這種結果。在哺乳動物造成這種結果的是精子。它們產生兩種數量相等的精子,一種含有X染色體(卵子全都含有這種染色體),另一種含有Y染色體(卵子無這種染色體)。除了X和Y染色體,卵子和精子還含有一組數量相等的染色體。很明顯,當精子和卵子受精結合時,受精卵含有兩組完整的染色體,構成了該物種的數量特徵——如人有48個染色體。如果受精是由一個攜帶X染色體的精子完成的,受精卵就會含有兩個X 染色體,便會發育成女性(XX)。如果帶有Y染色體的精子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就會只有一個X染色體,便會發育成男性(XY)。鳥類和蝴蝶的情況正好相反,但確定其性別的原理仍然一樣,含有X或Y的卵子決定後代的性別。在遺傳方面,孟德爾(Mendel)定律表明父母起著同等的保護染色體含有的遺傳因基就被同等傳到卵子和精子那裡。
這裡我們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兩種配子,任何一種都不可以被看做是優於另一種的;它們一旦結合,便都會在受精卵中失去其個體性。有兩種常見的假說(至少在基礎生物學意義上)是明顯錯誤的。第一種假說,即雌性被動說,已為新生命源於兩種配子結合這一事實所推翻;生命的火花不是一方的專有財產。卵子的細胞核,是嚴格對稱於精子細胞核的生命活動中心。第二種錯誤假說與第一種相反,似乎並不妨礙兩種配子的共存。
這種假說大體上認為,雌性本原保障了物種的永存,而雄性本原具有一發即逝的性質。
實際上,胚體不但使母親的而且使父親的種質得以延續,並以雄性或雌性的形態把它們一起傳給後代。可以說,這是一種雌雄同體的種質,它活的時間比雄性個體或雌性個體還要久,而這些個體無論何時生出的後代都是這種種質的體現。
這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向卵子與精子的較次要差別,這些差別是十分有趣的。卵子的主要特質在於,它是作為養育和保護胚體的一種手段提供的;它把胚體將來用以建立組織的儲備物質,把不具備活力而只屬於惰性物質的卵黃貯藏起來。因此卵子很重,一般呈球形,相對來說大些。鳥卵的體積是有目共睹的;女人的卵子幾乎和一個句號一樣大小(直徑0.132-0.135毫米),但人的精子要小得多(長度只有0.04-0.
歷毫米),所以1立方毫米能容納6萬個精子。精子有一條線狀的尾巴和一個很小的扁平橢圓形的頭,頭部含有染色體。任何惰性物質都沒有把它壓垮,它充滿了活力。它的整個結構都適於運動。而決定胚體未來的卵子卻是靜止的;它存於雌性的體內,或在外面水中漂浮,被動地等待著受精。是雄性配子將它搜尋到的。精子始終是個裸露的細胞;卵子則根據物種的不同,可能有殼和膜的保護,也可能沒有這種保護。但不管怎樣,只要精子一遇到卵子,就會壓在它下面,有時會用力搖晃它,最後鑽進卵子裡。這時它的尾巴脫落了,頭卻在增大,變成雄性細胞核,並移向卵子的細胞核。這時卵子會迅速形成一層膜,阻止其他精子進入。海星和其他棘皮動物在體外受精,所以很容易觀察到精子像光環似的環繞著卵子,向它發動猛烈進攻。這裡的競爭是一個重要的現象,它發生在大多數物種中。精子要比卵子小得多,所以產生的數量一般都大得驚人(人類每次排出精子與卵子的比是二億比一),因而每一個卵子都有眾多的求婚者。
因而,卵子在本質上是主動的,而它的細胞核在表面上卻是被動的。它的自我封閉的密集形體,引起夜之黑暗和內部之平靜。它表現了古人認為代表著有限世界和具有不可久性的原子領域。卵子是靜止的,它在等待;與此相比,自由的、纖細的、敏捷的精子,則像一種焦躁不安的生存。但不應當把這個象徵推得太遠。人們有時把卵子比做內在性,把精於比做超越性,而且據說精子只有失去其超越性和能動性才能穿透卵子。它在失去尾巴之後,被吞沒它的那個密集形體所俘獲和閹割。這個行為是不可思議的,如所有被動行為那樣令人不安,但雄性配子的行為卻是合理的,這是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測量得到的運動。實際上,這些觀點都不過是異想天開。雄性和雌性配子在受精卵中融為一體,都在壓制下變為一個新的整體。說卵子貪婪地吞沒了精子是錯誤的,說精子霸占了雌性細胞的儲備物也同樣是錯誤的,因為兩者在融合時都失去了個體性。運動在機械論者看來無疑是一種非常合理的現象,但這種看法對現代物理學並不比超距作用更清楚。況且,我們還不完全了解導致配子結合的物理化學反應。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兩種配子得到一種有根有據的想法。生命有兩個相互關聯的能動方面:它既能以僅僅超越自身的方式被維持,也能只在得到維持的條件下超越自身。這兩種因素總是同時起作用,想把它們分開是不現實的,不過有時是這種因素,有時是那種因素在起決定性作用。兩種配子一旦結合,就既超越了自身又使自身得以永存;但卵子在結構上提前適應了未來的需要,它的構成方式足以養育所萌發的生命。相反,精子卻完全沒有力所喚醒的胚體的發育做準備。另一方面,卵子未能提供激發新生命所需要的環境變化,而精子卻可以並的確在四處游大。沒有卵子提前做準備,精子的到來就會徒勞無益;但沒有精幹的能動性,卵子就不會實現其生命潛能。
於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兩種配子在根本上起著同等的作用;它們共同創造了生命體,而在生命作中它們都既喪失又超越了自身。但在決定受精的次要的表面現象中,是雄性要素提供了產生新生命所需要的刺激,同時是雌性要素使這個新生命能夠留在一個穩定的機體裡。
以此為依據推斷說女人的位置在家裡,這未免欠缺考慮——可就是有這種欠缺考慮的人。阿爾弗雷德·富耶(AlfredFouilthe)在《體質與性格》一書中,根據卵子去定義文人,根據精子去定義男人;而且許多貌似深奧的理論都建立在這種可疑的類推遊戲上。這是一個這些含糊觀念究竟屬於哪一種自然哲學的問題,而不是一個遺傳定律的問題,因為根據遺傳定律,男人和女人當然都是由卵子和精子發育而成的。我只能認為,在這些含糊的見解中仍然飄浮著中世紀舊哲學的殘跡,這種哲學教導說,宏觀宇宙是微觀宇宙的精確反映——卵子被想像成一個小女性,而女人則被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卵子。
這些自鍊金術時代就被普遍拋棄的沉思,與它們現在所依賴的資料的科學精確性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現代生物學同中世紀的象徵論很難取得一致。但我們的理論家們並沒有太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坦率地承認,從卵子到女人,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今還沒有哪個雌性概念是根據未受精卵確立的。如黑格爾所公正指出的,不能把性的關係追溯到兩種配子的關係。因此,我們的責任是把雌性機體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這裡我們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兩種配子,任何一種都不可以被看做是優於另一種的;它們一旦結合,便都會在受精卵中失去其個體性。有兩種常見的假說(至少在基礎生物學意義上)是明顯錯誤的。第一種假說,即雌性被動說,已為新生命源於兩種配子結合這一事實所推翻;生命的火花不是一方的專有財產。卵子的細胞核,是嚴格對稱於精子細胞核的生命活動中心。第二種錯誤假說與第一種相反,似乎並不妨礙兩種配子的共存。
這種假說大體上認為,雌性本原保障了物種的永存,而雄性本原具有一發即逝的性質。
實際上,胚體不但使母親的而且使父親的種質得以延續,並以雄性或雌性的形態把它們一起傳給後代。可以說,這是一種雌雄同體的種質,它活的時間比雄性個體或雌性個體還要久,而這些個體無論何時生出的後代都是這種種質的體現。
這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向卵子與精子的較次要差別,這些差別是十分有趣的。卵子的主要特質在於,它是作為養育和保護胚體的一種手段提供的;它把胚體將來用以建立組織的儲備物質,把不具備活力而只屬於惰性物質的卵黃貯藏起來。因此卵子很重,一般呈球形,相對來說大些。鳥卵的體積是有目共睹的;女人的卵子幾乎和一個句號一樣大小(直徑0.132-0.135毫米),但人的精子要小得多(長度只有0.04-0.
歷毫米),所以1立方毫米能容納6萬個精子。精子有一條線狀的尾巴和一個很小的扁平橢圓形的頭,頭部含有染色體。任何惰性物質都沒有把它壓垮,它充滿了活力。它的整個結構都適於運動。而決定胚體未來的卵子卻是靜止的;它存於雌性的體內,或在外面水中漂浮,被動地等待著受精。是雄性配子將它搜尋到的。精子始終是個裸露的細胞;卵子則根據物種的不同,可能有殼和膜的保護,也可能沒有這種保護。但不管怎樣,只要精子一遇到卵子,就會壓在它下面,有時會用力搖晃它,最後鑽進卵子裡。這時它的尾巴脫落了,頭卻在增大,變成雄性細胞核,並移向卵子的細胞核。這時卵子會迅速形成一層膜,阻止其他精子進入。海星和其他棘皮動物在體外受精,所以很容易觀察到精子像光環似的環繞著卵子,向它發動猛烈進攻。這裡的競爭是一個重要的現象,它發生在大多數物種中。精子要比卵子小得多,所以產生的數量一般都大得驚人(人類每次排出精子與卵子的比是二億比一),因而每一個卵子都有眾多的求婚者。
因而,卵子在本質上是主動的,而它的細胞核在表面上卻是被動的。它的自我封閉的密集形體,引起夜之黑暗和內部之平靜。它表現了古人認為代表著有限世界和具有不可久性的原子領域。卵子是靜止的,它在等待;與此相比,自由的、纖細的、敏捷的精子,則像一種焦躁不安的生存。但不應當把這個象徵推得太遠。人們有時把卵子比做內在性,把精於比做超越性,而且據說精子只有失去其超越性和能動性才能穿透卵子。它在失去尾巴之後,被吞沒它的那個密集形體所俘獲和閹割。這個行為是不可思議的,如所有被動行為那樣令人不安,但雄性配子的行為卻是合理的,這是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測量得到的運動。實際上,這些觀點都不過是異想天開。雄性和雌性配子在受精卵中融為一體,都在壓制下變為一個新的整體。說卵子貪婪地吞沒了精子是錯誤的,說精子霸占了雌性細胞的儲備物也同樣是錯誤的,因為兩者在融合時都失去了個體性。運動在機械論者看來無疑是一種非常合理的現象,但這種看法對現代物理學並不比超距作用更清楚。況且,我們還不完全了解導致配子結合的物理化學反應。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兩種配子得到一種有根有據的想法。生命有兩個相互關聯的能動方面:它既能以僅僅超越自身的方式被維持,也能只在得到維持的條件下超越自身。這兩種因素總是同時起作用,想把它們分開是不現實的,不過有時是這種因素,有時是那種因素在起決定性作用。兩種配子一旦結合,就既超越了自身又使自身得以永存;但卵子在結構上提前適應了未來的需要,它的構成方式足以養育所萌發的生命。相反,精子卻完全沒有力所喚醒的胚體的發育做準備。另一方面,卵子未能提供激發新生命所需要的環境變化,而精子卻可以並的確在四處游大。沒有卵子提前做準備,精子的到來就會徒勞無益;但沒有精幹的能動性,卵子就不會實現其生命潛能。
於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兩種配子在根本上起著同等的作用;它們共同創造了生命體,而在生命作中它們都既喪失又超越了自身。但在決定受精的次要的表面現象中,是雄性要素提供了產生新生命所需要的刺激,同時是雌性要素使這個新生命能夠留在一個穩定的機體裡。
以此為依據推斷說女人的位置在家裡,這未免欠缺考慮——可就是有這種欠缺考慮的人。阿爾弗雷德·富耶(AlfredFouilthe)在《體質與性格》一書中,根據卵子去定義文人,根據精子去定義男人;而且許多貌似深奧的理論都建立在這種可疑的類推遊戲上。這是一個這些含糊觀念究竟屬於哪一種自然哲學的問題,而不是一個遺傳定律的問題,因為根據遺傳定律,男人和女人當然都是由卵子和精子發育而成的。我只能認為,在這些含糊的見解中仍然飄浮著中世紀舊哲學的殘跡,這種哲學教導說,宏觀宇宙是微觀宇宙的精確反映——卵子被想像成一個小女性,而女人則被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卵子。
這些自鍊金術時代就被普遍拋棄的沉思,與它們現在所依賴的資料的科學精確性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現代生物學同中世紀的象徵論很難取得一致。但我們的理論家們並沒有太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坦率地承認,從卵子到女人,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今還沒有哪個雌性概念是根據未受精卵確立的。如黑格爾所公正指出的,不能把性的關係追溯到兩種配子的關係。因此,我們的責任是把雌性機體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