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人們從這種解釋當中明顯感到有一種預先的偏見,以至每次推理都無法找到三段式中的三個項。
在個體向物種的投射(pmection)或超越中,兩者都得到了實現。這種投射或超越在祖先與後代的單純關係中,可以在沒有第三種要素干預的情況下獨自完成。這就是說,生殖可以是無性的。或者,即使存在兩個祖先,它們也可以是相同的(如雌雄同體物種的情況便是如此),僅僅被識別為單一類型的特殊個體。黑格爾的討論揭示了有性狀態的極端重要意義,但他的錯誤在於總是從重要性論證到必然性,把重要性與必然性相提並論。人固然是通過性活動賦予兩性及其關係以重要性的,正如他賦予他的所有功能以意義和價值,但性活動不一定隱含在人的本性中。梅洛一龐蒂(Merlea-Polity)在《感覺現象學》中特別指出,人的生存要求我們修正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看法。他說:
“生存不具有因果性、偶然性,不具有無助於構成其形式的內容;它不承認純粹事實這個概念,因為只有通過生存,事實才可以得到證明。”這是完全正確的。但同樣正確的是也存在著這樣一些條件:若沒有它們,生存這個事實便不可能存在。“存在於世界”
這個說法在嚴格暗示,有一個既是這個世界的物體、也是這個世界著眼點的身體存在著,但任何事物都不要求這個身體具有這樣或那樣的特殊結構。薩特在《存在與虛無》里討論海德格爾(Heidegger)的衝動名言時認為,人的真正本性,由於人的有限狀態,同死亡密切相關。他指出,可以想像,有一種在時間上既是無限也是有限的生存;但是,死亡若是沒有存在於人的生命中,人同世界以及同他自己的關係就會產生極大的混亂——以至“人終有一死”這個命題所具有的意義,完全有別於單純觀察到的事實。生存者若是永遠不死的,他就不再是我們所謂的人。他的經歷的主要特徵是,他的生命在時間中的發展,於他之前和之後都創造了無限的過去和未來,因而,物種的不朽性同他的個體有限性是相關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生殖現象是以存在的本質為基礎的。但我們必須到此止步。物種的不朽性並不必然意味著性的差別。的確,這一差別是生存者的特徵,在這種意義上,它為生存的任何一種現實定義所需要。但同樣正確的是,儘管沒有肉體的精神和不死的人都同樣板不可思議,我們仍可以設想出一個單性生殖的或雌雄同體的社會。
人對兩性各自的功能有著各種各樣的信念。最初,這些信念沒有科學依據,僅僅反映了社會神話。父親與懷孕無關的想法由來已久——某些原始母系社會就一直這樣認為。
以活精子形式出現的祖先精神,應當找到它們進入母體的途徑。隨著父權制的出現,男性極想得到對後代的所有權。承認母親對生育所起的作用雖然是必要的,但這裡所承認的只是,她攜帶並養育了由父親單獨創造出來的活精子。亞里土多德認為,胎兒產生於精子與經血的結合,男性本原貢獻了力量、活動、運動和生命,而女人只是提供了被動的物質。希波克拉底(HippOCIat6S)也堅持類似成見,他認為有兩種種子,一種是軟弱的或女性的,另一種則是強健的或男性的。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貫穿於整個中世紀,並延續到現代。
17世紀末,哈維(HarVey)殺死了一條剛交配不久的母狗,在它的喇叭形的子宮裡發現了一些小液囊。他以為這些小液囊是卵子,但實際上是胚胎。丹麥解剖學家斯坦諾,將以前所謂“女性睪丸”的女性生殖腺命名為卵巢,並注意到卵巢表面有些小的隆起部分。馮·格拉夫在1677年錯誤地將這些隆起部分與卵子混為一談,現在人們則將其稱為囊狀卵泡。當時,人們仍認為卵巢與男性的腺是相對應的。然而,就在同一年發現了“精子微生物”,並證實它們是被射入女性子宮裡的。但人們假定它們在子宮只是受到養育,未來的個體已預先形成。有一個叫哈特薩克的德國人,在1694年畫了一張藏在精子裡的“矮人”圖;另一個科學家1699年說他看見了精子破殼後變成了個小人,他也把這畫了出來。在這些胡言亂語裡,女人的作用僅限於養育一個預先已經完美形成的、主動的活本原。這些觀點未被普遍接受,對它們的爭論一直持續到19世紀。顯微鏡的使用,使馮·巴爾能夠在1827年發現哺乳動物的卵子,它被包在囊狀卵泡里。不久以後,對卵裂即細胞分化的早期發展的研究成為可能。1835年發現了體原生質,它後來被P4做細胞質(ptotoplasm),此後人們開始認識到細胞的確切性質。1879年,人們觀察到了射入海星卵子的精子,從而形成了兩種配子即卵子和精子的細胞核的等價觀念。比利時的動物學家萬·貝奈頓第一次詳細論述了卵子和精子結合為受精卵的情形。
不過,亞里土多德的觀念並未完全受到普遍懷疑。黑格爾認為,兩性必然是有差別的,一方是主動的,另一方是被動的,女性當然屬於被動的一方。“因此,根據這一差別,男人是主動的本原,女人由於處於不發達的統一體中,所以是被動的本原。”甚至在承認卵子是主動本原以後,人們仍在試圖論證,與精於充滿活力的運動相反,卵子是靜止不動的。今天,人們注意到某些科學家的相反趨向。這些科學家在單性生殖實驗過程中發現,可以將精子的功能轉化為一個單純的物理化學反應物的功能。有關實驗表明,在某些物種中,酸的乃至針刺的刺激可以引起卵裂並促使股體發育。有人以此為據大膽提出假設,認為雄性配干(精子)對生殖是不必要的,它的作用至多有如酵素;並且進而認為,也許總有一天雄性的合作在生育中是多餘的——這種看法好像是對女人許多祈禱的回應。但是,沒有理由作出如此大膽的期望,因為一般物種的生命過程並未向我們提供任何證據。無性生殖和單性生殖現象,似乎與有性生殖現象同等重要。我曾說過,有性生殖無權被認為是主要的;但是事實也根本沒有證明,它對任何重要機制的作用是可以貶低的。
所以,既然不承認任何一種學說,不承認任何一種可疑的理論,我們就要面對一個我們當然既無法為其提供依據,也無法通過觀測資料加以解釋的事實,就要面對一種我們不可能加以理解的重要性。我們只有根據有性狀態的具體表現去研究有性狀態,才有可能理解它的重要性。也許只有到了那時,才會揭示出“女性”這個詞的含義。
我在這裡不準備提供一種生命哲學,也不想過早地表明我對機械論哲學與目的論哲學的論爭有何看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生理學家和生物學家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武斷的語言,也許這只是因為他們認為應當賦予生命現象以意義。我將採用他們的術語。如果在生命與意識的關係問題上不抱任何偏見,我們就可以斷言,所有生物學事實都意味著超越,所有功能都意味著設計,意味著某件有待完成的事情。但願我所用的術語的意思僅限於此。
就大多數物種而言,雄性個體與雌性個體在生殖中是合作的。它們主要是根據它們產生的配干——精子和卵子,而被分別確定為雄性和雌性。在某些低等植物和動物中,那些結合成受精卵的細胞是同卵的,這些配子同型的實例意味深長,因為這說明兩種配子的基本等價性。一般說來,兩種配子是有區別的,但其等價性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事實。精子和卵子都是從兩性的原生殖細胞發育而來的。雌性卵母細胞從原生殖細胞的發育,主要在細胞質上與雄性精母細胞的發育有區別,但它們的細胞核現象明顯相同。生物學家安塞爾1903年認為,原生殖細胞是未分化的,它是發育成精子還是卵子,要看容納它的性腺屬於哪一種類型,是睪丸還是卵巢。無論如何,兩性的原生殖細胞畢竟有同等數量的染色體(這是有關物種的特徵),這些染色體的數量在兩性極為相似的發育過程中被減少了一半。兩種配子在這些發育過程(在雄性叫精子生成,在雌性叫卵子生成)終結時幾乎完全成熟,變成了在某些方面差別巨大的精子和卵子,如下面提到的。但是,兩種配子各自都有一組單倍的、數量相等的染色體。
在個體向物種的投射(pmection)或超越中,兩者都得到了實現。這種投射或超越在祖先與後代的單純關係中,可以在沒有第三種要素干預的情況下獨自完成。這就是說,生殖可以是無性的。或者,即使存在兩個祖先,它們也可以是相同的(如雌雄同體物種的情況便是如此),僅僅被識別為單一類型的特殊個體。黑格爾的討論揭示了有性狀態的極端重要意義,但他的錯誤在於總是從重要性論證到必然性,把重要性與必然性相提並論。人固然是通過性活動賦予兩性及其關係以重要性的,正如他賦予他的所有功能以意義和價值,但性活動不一定隱含在人的本性中。梅洛一龐蒂(Merlea-Polity)在《感覺現象學》中特別指出,人的生存要求我們修正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看法。他說:
“生存不具有因果性、偶然性,不具有無助於構成其形式的內容;它不承認純粹事實這個概念,因為只有通過生存,事實才可以得到證明。”這是完全正確的。但同樣正確的是也存在著這樣一些條件:若沒有它們,生存這個事實便不可能存在。“存在於世界”
這個說法在嚴格暗示,有一個既是這個世界的物體、也是這個世界著眼點的身體存在著,但任何事物都不要求這個身體具有這樣或那樣的特殊結構。薩特在《存在與虛無》里討論海德格爾(Heidegger)的衝動名言時認為,人的真正本性,由於人的有限狀態,同死亡密切相關。他指出,可以想像,有一種在時間上既是無限也是有限的生存;但是,死亡若是沒有存在於人的生命中,人同世界以及同他自己的關係就會產生極大的混亂——以至“人終有一死”這個命題所具有的意義,完全有別於單純觀察到的事實。生存者若是永遠不死的,他就不再是我們所謂的人。他的經歷的主要特徵是,他的生命在時間中的發展,於他之前和之後都創造了無限的過去和未來,因而,物種的不朽性同他的個體有限性是相關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生殖現象是以存在的本質為基礎的。但我們必須到此止步。物種的不朽性並不必然意味著性的差別。的確,這一差別是生存者的特徵,在這種意義上,它為生存的任何一種現實定義所需要。但同樣正確的是,儘管沒有肉體的精神和不死的人都同樣板不可思議,我們仍可以設想出一個單性生殖的或雌雄同體的社會。
人對兩性各自的功能有著各種各樣的信念。最初,這些信念沒有科學依據,僅僅反映了社會神話。父親與懷孕無關的想法由來已久——某些原始母系社會就一直這樣認為。
以活精子形式出現的祖先精神,應當找到它們進入母體的途徑。隨著父權制的出現,男性極想得到對後代的所有權。承認母親對生育所起的作用雖然是必要的,但這裡所承認的只是,她攜帶並養育了由父親單獨創造出來的活精子。亞里土多德認為,胎兒產生於精子與經血的結合,男性本原貢獻了力量、活動、運動和生命,而女人只是提供了被動的物質。希波克拉底(HippOCIat6S)也堅持類似成見,他認為有兩種種子,一種是軟弱的或女性的,另一種則是強健的或男性的。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貫穿於整個中世紀,並延續到現代。
17世紀末,哈維(HarVey)殺死了一條剛交配不久的母狗,在它的喇叭形的子宮裡發現了一些小液囊。他以為這些小液囊是卵子,但實際上是胚胎。丹麥解剖學家斯坦諾,將以前所謂“女性睪丸”的女性生殖腺命名為卵巢,並注意到卵巢表面有些小的隆起部分。馮·格拉夫在1677年錯誤地將這些隆起部分與卵子混為一談,現在人們則將其稱為囊狀卵泡。當時,人們仍認為卵巢與男性的腺是相對應的。然而,就在同一年發現了“精子微生物”,並證實它們是被射入女性子宮裡的。但人們假定它們在子宮只是受到養育,未來的個體已預先形成。有一個叫哈特薩克的德國人,在1694年畫了一張藏在精子裡的“矮人”圖;另一個科學家1699年說他看見了精子破殼後變成了個小人,他也把這畫了出來。在這些胡言亂語裡,女人的作用僅限於養育一個預先已經完美形成的、主動的活本原。這些觀點未被普遍接受,對它們的爭論一直持續到19世紀。顯微鏡的使用,使馮·巴爾能夠在1827年發現哺乳動物的卵子,它被包在囊狀卵泡里。不久以後,對卵裂即細胞分化的早期發展的研究成為可能。1835年發現了體原生質,它後來被P4做細胞質(ptotoplasm),此後人們開始認識到細胞的確切性質。1879年,人們觀察到了射入海星卵子的精子,從而形成了兩種配子即卵子和精子的細胞核的等價觀念。比利時的動物學家萬·貝奈頓第一次詳細論述了卵子和精子結合為受精卵的情形。
不過,亞里土多德的觀念並未完全受到普遍懷疑。黑格爾認為,兩性必然是有差別的,一方是主動的,另一方是被動的,女性當然屬於被動的一方。“因此,根據這一差別,男人是主動的本原,女人由於處於不發達的統一體中,所以是被動的本原。”甚至在承認卵子是主動本原以後,人們仍在試圖論證,與精於充滿活力的運動相反,卵子是靜止不動的。今天,人們注意到某些科學家的相反趨向。這些科學家在單性生殖實驗過程中發現,可以將精子的功能轉化為一個單純的物理化學反應物的功能。有關實驗表明,在某些物種中,酸的乃至針刺的刺激可以引起卵裂並促使股體發育。有人以此為據大膽提出假設,認為雄性配干(精子)對生殖是不必要的,它的作用至多有如酵素;並且進而認為,也許總有一天雄性的合作在生育中是多餘的——這種看法好像是對女人許多祈禱的回應。但是,沒有理由作出如此大膽的期望,因為一般物種的生命過程並未向我們提供任何證據。無性生殖和單性生殖現象,似乎與有性生殖現象同等重要。我曾說過,有性生殖無權被認為是主要的;但是事實也根本沒有證明,它對任何重要機制的作用是可以貶低的。
所以,既然不承認任何一種學說,不承認任何一種可疑的理論,我們就要面對一個我們當然既無法為其提供依據,也無法通過觀測資料加以解釋的事實,就要面對一種我們不可能加以理解的重要性。我們只有根據有性狀態的具體表現去研究有性狀態,才有可能理解它的重要性。也許只有到了那時,才會揭示出“女性”這個詞的含義。
我在這裡不準備提供一種生命哲學,也不想過早地表明我對機械論哲學與目的論哲學的論爭有何看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生理學家和生物學家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武斷的語言,也許這只是因為他們認為應當賦予生命現象以意義。我將採用他們的術語。如果在生命與意識的關係問題上不抱任何偏見,我們就可以斷言,所有生物學事實都意味著超越,所有功能都意味著設計,意味著某件有待完成的事情。但願我所用的術語的意思僅限於此。
就大多數物種而言,雄性個體與雌性個體在生殖中是合作的。它們主要是根據它們產生的配干——精子和卵子,而被分別確定為雄性和雌性。在某些低等植物和動物中,那些結合成受精卵的細胞是同卵的,這些配子同型的實例意味深長,因為這說明兩種配子的基本等價性。一般說來,兩種配子是有區別的,但其等價性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事實。精子和卵子都是從兩性的原生殖細胞發育而來的。雌性卵母細胞從原生殖細胞的發育,主要在細胞質上與雄性精母細胞的發育有區別,但它們的細胞核現象明顯相同。生物學家安塞爾1903年認為,原生殖細胞是未分化的,它是發育成精子還是卵子,要看容納它的性腺屬於哪一種類型,是睪丸還是卵巢。無論如何,兩性的原生殖細胞畢竟有同等數量的染色體(這是有關物種的特徵),這些染色體的數量在兩性極為相似的發育過程中被減少了一半。兩種配子在這些發育過程(在雄性叫精子生成,在雌性叫卵子生成)終結時幾乎完全成熟,變成了在某些方面差別巨大的精子和卵子,如下面提到的。但是,兩種配子各自都有一組單倍的、數量相等的染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