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宋書·索虜傳》所敘述的北魏各帝,大多既有名,又有字,這些字又非常古怪,不像普通漢人常有的雙字,而更像是個毫無含義的發音。事實上,這些字就是這些皇帝的小名,或者說,是鮮卑語的漢語音譯。
我們從道武帝拓跋珪說起。《宋書》中他的名字叫開(音近於珪),而字是涉珪,《南齊書》作涉圭,同音異字而已。從這裡可以推斷,拓跋珪的這個名字“珪”,很可能是從他的鮮卑語名字中轉變而來的,他的名字,很可能發作“skwei”一類的音。明元帝拓跋嗣,在《宋書》中字木末,這個名字,與西秦的最後一任國君乞伏暮末同音,由此再次驗證這個字就是鮮卑語的名字。
由此我們可以排出北魏各帝的漢語名字和鮮卑語名字,像拓跋燾眾所周知的小名“佛狸”其實就是他的鮮卑語名字的發音。
諡號 漢語名 鮮卑語名
道武帝 珪 涉圭
明元帝 嗣 木末
太武帝 燾 佛狸
景穆帝 晃 天真
文成帝 濬 烏雷(直勤)
獻文帝 弘 第豆胤(《宋書》)/萬民(《南齊書》)
以下的孝文帝元宏就進入南齊時期,並且不見有字傳世了。
魏、宋兩家的起源,南北史書也有分歧。比如北魏拓跋氏,《魏書》的說法是大鮮卑山的鮮卑人,而《宋書》和《南齊書》的說法是匈奴的一種,《宋書》更具體地指出是漢朝將軍李陵投降匈奴後留下的後代。從語言上來看,拓跋氏的鮮卑語與匈奴語或者其他胡語差別較大,而接近鮮卑的其他各支,比如前面拓跋嗣與乞伏暮末名字的例子。說拓跋氏是匈奴人的後代,似乎有些經不起推敲。
關於南朝皇帝劉裕的家庭出身,同樣有出入:《宋書》上說是劉交的後代,年代也過於遙遠,無法考究。《魏書》的“其先不知所出”,則更為可信。
拓跋珪的祖父拓跋什翼犍,是《魏書》中的昭成皇帝。《魏書·昭成子孫列傳》說得很清楚,苻堅征代,拓跋什翼犍死於其子寔君之手。而《宋書·索虜傳》呢,則說拓跋什翼犍“為苻堅所破,執還長安,後聽北歸”。也就是說,拓跋什翼犍實際上是投降了前秦,後來因為表現不錯,而被遣返回國,死在漠北。這段敘述,有《晉書·苻堅載記》做旁證,《魏書》此處是曲筆。
關於拓跋珪的結局,也有兩種說法,分別出自《魏書·清河王傳》和《宋書·索虜傳》,《資治通鑑》取了前一種,在我看來,尚待商榷。按照《索虜傳》的說法,拓跋珪晚年性情暴虐,有個巫師預言拓跋珪將遭橫禍,只有“誅清河,殺萬人”,才可以免災。拓跋珪相信了這一預言,便下令屠殺清河郡的老百姓,殺滿一萬名為止,可謂殘暴到了極點。拓跋珪的兒子清河王拓跋紹與他的愛妾萬人私通,拓跋珪有所覺察。拓跋紹害怕,便與萬人密謀,乘著萬人單獨伺候拓跋珪時,拓跋紹潛入殿中,殺死了拓跋珪。拓跋珪臨死之前,幡然醒悟,說:“原來那個‘清河’、‘萬人’,說得是你們倆啊!”
相比之下,《魏書》和《通鑑》的說法的確值得懷疑,因為裡面提及清河王拓跋紹殺害拓跋珪,為的是救出自己的生母賀氏,可是殺死拓跋珪並不能直接解決問題啊,如果真是通姦事泄,則比較容易理解。我的推測是,《魏書》為了掩蓋拓跋珪的屠殺行徑,可能在這裡也使用了曲筆。當然,拓跋珪具體是否真的屠盡了清河一郡,或者是殘殺無辜以湊數,我們已很難知道詳情了。
外篇二 再談姓名:還人物本來名姓
讀史,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既可能從古人舊事中發掘出人生的感悟,又可能從滄桑興亡中體會到歷史的失落。然而,歷史,永遠不會只有一種;歷史,也永遠不會只有一張面目。在本篇中,我們就拿史書的資料做個輕鬆一點的“遊戲”。
魏收在拓跋鮮卑的國史《魏書》中,對於孝文帝改革漢制之前的鮮卑人名,大多根據姓氏改革的原則進行了修改,也就是使用了所謂的雅名(漢語姓名)。換而言之,在本書中我們所提到的早期鮮卑人的姓名,很多並不是他們的原名,至少在當時,旁人並不是這麼稱呼他們的。
那麼,我們就不免好奇,這些鮮卑人當初的名字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在前文中已經給出了北魏皇帝們的本來名姓,對其他的北魏人物,我們是否能夠還以本來名姓呢?答案是,我們能。
我們手中的第一樣工具是《魏書·官氏志》。這篇志的最後部分介紹了孝文帝改革姓族的制度,並羅列了原鮮卑姓氏所對應的漢姓。這份資料作為我們還原鮮卑人舊名的利器,再合適不過。
《官氏志》之外,我們又有另兩部同時代的正史以為佐證,那就是《宋書》和《南齊書》。《宋書·索虜傳》和《南齊書·魏虜傳》是兩篇足以與《魏書》對照閱讀的傳記,此外,有不少相關傳記也都提到了北魏的鮮卑人名。司馬光在《資治通鑑》的考異中曾經“抱怨”南北兩朝的史書所提人名“名姓全不同”,那是因為他考證的標準非常嚴格;我們則可以把標準放低一點,通過兩相比照,從文字中尋出蛛絲馬跡,然後建立起幾本史書中人名的關聯。
我們從道武帝拓跋珪說起。《宋書》中他的名字叫開(音近於珪),而字是涉珪,《南齊書》作涉圭,同音異字而已。從這裡可以推斷,拓跋珪的這個名字“珪”,很可能是從他的鮮卑語名字中轉變而來的,他的名字,很可能發作“skwei”一類的音。明元帝拓跋嗣,在《宋書》中字木末,這個名字,與西秦的最後一任國君乞伏暮末同音,由此再次驗證這個字就是鮮卑語的名字。
由此我們可以排出北魏各帝的漢語名字和鮮卑語名字,像拓跋燾眾所周知的小名“佛狸”其實就是他的鮮卑語名字的發音。
諡號 漢語名 鮮卑語名
道武帝 珪 涉圭
明元帝 嗣 木末
太武帝 燾 佛狸
景穆帝 晃 天真
文成帝 濬 烏雷(直勤)
獻文帝 弘 第豆胤(《宋書》)/萬民(《南齊書》)
以下的孝文帝元宏就進入南齊時期,並且不見有字傳世了。
魏、宋兩家的起源,南北史書也有分歧。比如北魏拓跋氏,《魏書》的說法是大鮮卑山的鮮卑人,而《宋書》和《南齊書》的說法是匈奴的一種,《宋書》更具體地指出是漢朝將軍李陵投降匈奴後留下的後代。從語言上來看,拓跋氏的鮮卑語與匈奴語或者其他胡語差別較大,而接近鮮卑的其他各支,比如前面拓跋嗣與乞伏暮末名字的例子。說拓跋氏是匈奴人的後代,似乎有些經不起推敲。
關於南朝皇帝劉裕的家庭出身,同樣有出入:《宋書》上說是劉交的後代,年代也過於遙遠,無法考究。《魏書》的“其先不知所出”,則更為可信。
拓跋珪的祖父拓跋什翼犍,是《魏書》中的昭成皇帝。《魏書·昭成子孫列傳》說得很清楚,苻堅征代,拓跋什翼犍死於其子寔君之手。而《宋書·索虜傳》呢,則說拓跋什翼犍“為苻堅所破,執還長安,後聽北歸”。也就是說,拓跋什翼犍實際上是投降了前秦,後來因為表現不錯,而被遣返回國,死在漠北。這段敘述,有《晉書·苻堅載記》做旁證,《魏書》此處是曲筆。
關於拓跋珪的結局,也有兩種說法,分別出自《魏書·清河王傳》和《宋書·索虜傳》,《資治通鑑》取了前一種,在我看來,尚待商榷。按照《索虜傳》的說法,拓跋珪晚年性情暴虐,有個巫師預言拓跋珪將遭橫禍,只有“誅清河,殺萬人”,才可以免災。拓跋珪相信了這一預言,便下令屠殺清河郡的老百姓,殺滿一萬名為止,可謂殘暴到了極點。拓跋珪的兒子清河王拓跋紹與他的愛妾萬人私通,拓跋珪有所覺察。拓跋紹害怕,便與萬人密謀,乘著萬人單獨伺候拓跋珪時,拓跋紹潛入殿中,殺死了拓跋珪。拓跋珪臨死之前,幡然醒悟,說:“原來那個‘清河’、‘萬人’,說得是你們倆啊!”
相比之下,《魏書》和《通鑑》的說法的確值得懷疑,因為裡面提及清河王拓跋紹殺害拓跋珪,為的是救出自己的生母賀氏,可是殺死拓跋珪並不能直接解決問題啊,如果真是通姦事泄,則比較容易理解。我的推測是,《魏書》為了掩蓋拓跋珪的屠殺行徑,可能在這裡也使用了曲筆。當然,拓跋珪具體是否真的屠盡了清河一郡,或者是殘殺無辜以湊數,我們已很難知道詳情了。
外篇二 再談姓名:還人物本來名姓
讀史,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既可能從古人舊事中發掘出人生的感悟,又可能從滄桑興亡中體會到歷史的失落。然而,歷史,永遠不會只有一種;歷史,也永遠不會只有一張面目。在本篇中,我們就拿史書的資料做個輕鬆一點的“遊戲”。
魏收在拓跋鮮卑的國史《魏書》中,對於孝文帝改革漢制之前的鮮卑人名,大多根據姓氏改革的原則進行了修改,也就是使用了所謂的雅名(漢語姓名)。換而言之,在本書中我們所提到的早期鮮卑人的姓名,很多並不是他們的原名,至少在當時,旁人並不是這麼稱呼他們的。
那麼,我們就不免好奇,這些鮮卑人當初的名字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在前文中已經給出了北魏皇帝們的本來名姓,對其他的北魏人物,我們是否能夠還以本來名姓呢?答案是,我們能。
我們手中的第一樣工具是《魏書·官氏志》。這篇志的最後部分介紹了孝文帝改革姓族的制度,並羅列了原鮮卑姓氏所對應的漢姓。這份資料作為我們還原鮮卑人舊名的利器,再合適不過。
《官氏志》之外,我們又有另兩部同時代的正史以為佐證,那就是《宋書》和《南齊書》。《宋書·索虜傳》和《南齊書·魏虜傳》是兩篇足以與《魏書》對照閱讀的傳記,此外,有不少相關傳記也都提到了北魏的鮮卑人名。司馬光在《資治通鑑》的考異中曾經“抱怨”南北兩朝的史書所提人名“名姓全不同”,那是因為他考證的標準非常嚴格;我們則可以把標準放低一點,通過兩相比照,從文字中尋出蛛絲馬跡,然後建立起幾本史書中人名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