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8)裴啟又名裴榮,字榮期,東晉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所著《語林》,十卷,記漢魏兩晉高士名流的言談軼事,《世說新語》頗多取材於此書。原書已佚,遺文散見《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等唐宋類書中,清代馬國翰有輯本二卷,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魯迅亦有輯本,收入《古小說鉤沉》。
(9)《幽明錄》劉義慶編撰,三十卷。內容多記鬼怪故事。原書於唐宋間佚亡,遺文在類書中保留甚多。魯迅有輯本,收入《古小說鉤沉》。
(10)南朝梁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的注釋,引用古籍有四百多種,這些書的原本多已失傳。
(11)後人模擬《世說新語》體裁的書很多,如唐代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今佚),宋代王讜的《唐語林》、孔平仲的《續世說》,明代何良俊的《何氏語林》、李紹文的《明世說新語》,清代李清的《女世說》、王癘E的《今世說》,近代易宗夔的*緞率浪怠返取F渲小督世說》、《新世說》等,都有作者自加的註解。
(12)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明代文學家。萬曆時進士。他在做官之前曾說:「少時望官如望仙,朝冰暮熱,想不知有無限光景」(《與李本健書》)。萬曆二十二年(1594)任吳縣知縣後卻又說「官實能害我性命」(《與黃綺石書》),「作吳令無復人理,幾不知有昏朝寒暑矣」(《寄沈博士書》),並於一年後辭去官職。
(13)曹憲隋唐時揚州江都(今屬江蘇揚州)人,精通文字學。《舊唐書·曹憲傳》說:「(憲)所撰《文選音義》,甚為當時所重。初,江淮間為文選學者,本之於憲;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復相繼以《文選》教授,由是其學大興於代。」李善(約630—689),唐代揚州江都人。從曹憲受文選學,顯慶三年(658)撰成《文選》注釋。開元六年(718)呂延祚又輯集呂延濟、劉良、張詵、呂向、李周翰五人所作的注釋為「五臣注」;宋人又把它和李善的注釋合刻,稱「六臣注」。後代學者關於《文選》的音義、考異、集釋、旁證等著作甚多。(14)「妖孽」一九一七年七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五號「通訊」欄錢玄同給陳獨秀的信中說:「惟選學妖孽所尊崇之六朝文,桐城謬種所尊崇之唐宋文,則實在不必選讀。」此後,「選學妖孽桐城謬種」便成為當時反對舊文學的流行用語。
(15)《古文觀止》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讀本,十二卷。收入先秦至明代的散文二二二篇。(16)《昭明太子集》南朝梁蕭統(諡昭明)的文集,原本二十卷,久已散佚,今存明代葉紹泰輯刊的六卷本,系由類書掇拾而成。又另有明刊五卷本一種。
(17)《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編選,共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依文體分為十三類。《惜抱軒全集》,姚鼐的著作集,共八十八卷。
(18)《唐人萬首絕句選》清代王士禎編選,七卷。王士禎論詩推崇盛唐,提倡「神韻」之說,這個選本是他從宋代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選取能表現「神韻」特色的八九五首而編成的。(19)嵇康(223—262)字叔夜,譙國鑟e(*癜不帳尷兀┤耍三國魏詩人。他的著作現存《嵇康集》十卷,有魯迅校本。《家誡》是用明哲保身思想訓誡兒子的一篇文章,見《嵇康集》卷十。(20)《閒情賦》內容抒寫對一位女子的眷戀。見《靖節先生集》卷五。
(21)《子夜歌》樂府「吳聲歌曲」之一,為民間男女贈答的情詩。《晉書·樂志(下)》:「《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聲。」(22)《儒林外史》長篇小說,清代吳敬梓著。馬二先生是書中的八股文選家。他游西湖吃處片的情節,見該書第十四回。「處片」,即處州(今浙江麗水)出產的醬筍乾片。 逢漢先生:
接到來信,我們很感謝先生的好意。
大約凡是譯本,倘不標明「並無刪節」或「正確的翻譯」,或鼎鼎大名的專家所譯的,歐美的本子也每不免有些節略或差異。譯詩就更其難,因為要顧全音調和協韻,就總要加添或減去些原有的文字。世界語譯本大約也如此,倘若譯出來的還是詩的格式而非散文。但我們因為想介紹些名家所不屑道的東歐和北歐文學,而又少懂得原文的人,所以暫時只能用重譯本,尤其是巴爾幹諸小國的作品。原來的意思,實在不過是聊勝於無,且給讀書界知道一點所謂文學家,世界上並不止幾個受獎的泰戈爾(2)和漂亮的曼殊斐兒(3)之類。但倘有能從原文直接譯出的稿子見寄,或加以指正,我們自然是十分願意領受的。
這裡有一件事很抱歉,就是我們所交易的印刷所里沒有俄國字母,所以來信中的原文,只得省略,僅能將譯文發出,以供讀者的參考了。希見諒為幸。
魯迅。六月二十五日,於上海。 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
湘靈妝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窺彤雲。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無餘春。(2)鼓完瑤瑟人不聞,太平成象盈秋門。(3)三月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一年八月十日《文藝新聞》第二十二號。據《魯迅日記》一九三一年三月五日,本詩是書贈日本友人松元三郎的;詩中「如染」作「於染」,「皎如皓月」作「皓如素月」,「零落」作「苓落」。
湘靈,湘水之神。《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後漢書·馬融傳》唐代李賢註:「湘靈,舜妃,溺於湘水,為湘夫人也。」
(2)高丘楚國山名。《楚辭·離騷》:「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3)太平成象從「太平無象」變化而來。《資治通鑑》唐文宗太和六年:「上御延英,謂宰相曰:『天下何時當太平,卿等亦有意於此乎!』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秋門,唐代李賀《自昌谷到洛後門》:「九月大野白,蒼岑竦秋門。」明代曾益註:「《洛陽故宮紀》云:洛陽有宜秋門千秋門」。洛陽是唐朝的東都,這裡借指南京。241魯迅全集·集外集 對於四日副刊上潛源先生的話再答幾句:一、原文云:想知道性別並非主張男女不平等。答曰:是的。但特別加上小巧的人工,於無須區別的也多加區別者,又作別論。從前獨將女人纏足穿耳,也可以說不過是區別;現在禁止女人剪髮,也不過是區別,偏要逼她頭上多加些 絲苔 而已。
二、原文云:卻於她字沒有諷過。答曰:那是譯She(2)的,並非無風作浪。即不然,我也並無遍諷一切的責任,也不覺得有要諷糙頭絲旁,必須從諷她字開頭的道理。
三、原文云: 常想 真是 傳統思想的束縛 麼?答曰:是的,因為 性意識 強。這是嚴分男女的國度里必有的現象,一時頗不容易脫體的,所以正是傳統思想的束縛。
四、原文云:我可以反問:假如托爾斯泰有兩兄弟,我們不要另想幾個 非輕靚艷麗 的字眼麼?答曰:斷然不必。我是主張連男女的姓也不要妄加分別的,這回的辯難一半就為此。怎麼忽然又忘了?
五、原文云:贊成用郭譯Go 習見故也。答曰: 習見 和 是 毫無關係。中國最習見的姓是 張王李趙 。《百家姓》的第一句是 趙錢孫李 , 潛 字卻似乎頗不習見,但誰能說 錢 是而 潛 非呢?
六、原文云:我比起三蘇,是因為 三 字湊巧,不願意, 不舒服 ,馬上可以去掉。答曰:很感謝。我其實還有一個兄弟(3),早死了。否則也要防因為 四 字 湊巧 ,比起 四凶 (4),更加使人著急。 澤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離騷。(3)十二月
(1)本篇在收入本書前未在報刊上發表過。據《魯迅日記》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詩是書贈郁達夫的;詩中「木落」作「浩蕩」,「猩紅」作「心紅」,「吟不得」作「吟亦險」。(2)洞庭木落《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3)澤畔湖邊。《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離騷,屈原被放逐後所作的長詩。 稱為神的和稱為魔的戰鬥了,並非爭奪天國,而在要得地獄的統治權。所以無論誰勝,地獄至今也還是照樣的地獄。兩大古文明國的藝術家握手(2)了,因為可圖兩國的文明的溝通。溝通是也許要溝通的,可惜「詩哲」(3)又到義大利去了。
「文士」和老名士戰鬥,因為……,——我不知道要怎樣。但先前只許「之乎者也」的名公捧角,現在卻也准ABCD的「文士」入場了。這時戲子便化為藝術家,對他們點點頭。新的批評家要站出來麼?您最好少說話,少作文,不得已時,也要做得短。但總須弄幾個人交口說您是批評家。那麼,您的少說話就是高深,您的少作文就是名貴,永遠不會失敗了。
新的創作家要站出來麼?您最好是在發表過一篇作品之後,另造一個名字,寫點文章去恭維:倘有人攻擊了,就去辯護。而且這名字要造得艷麗一些,使人們容易疑心是女性(4)。倘若真能有這樣的一個,就更佳;倘若這一個又是愛人,就更更佳。「愛人呀!」這三個字就多麼旖旎而饒於詩趣呢?正不必再有第四字,才可望得到奮鬥的成功。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北京《莽原》周刊第一期。
(2)兩大古文明國的藝術家握手指一九二四年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時與我國京劇藝術家梅蘭芳的握手。參看《墳·論照相之類》第三節。
(3)「詩哲」指泰戈爾。當時報紙報導中稱他為「印度詩哲」。
(4)化名寫文章為自己的作品辯護的事,當時曾多有發生。如北大學生歐陽蘭所作獨幕劇《父親的歸來》,幾全系抄襲日本jú池寬所著的《父歸》,經人在《京報副刊》指出後,除歐陽蘭本人作文答辯外,還出現署名「琴心」的女師大學生也作文替他辯護。不久,又有人揭發歐陽蘭抄襲郭沫若譯的雪萊詩,「琴心」和另一「雪紋女士」又連寫幾篇文字替他分辯。事實上,「琴心」和「雪紋女士」的文字,都是歐陽蘭自己作的。又一九二五年二月十八日《京報副刊》發表署名「芳子」的《廖仲潛先生的「春心的美伴」》一文,恭維廖的作品「是『真』是『美』是『詩』的小說」,魯迅在《兩地書·一五》中說:「我現在疑心『芳子』就是廖仲潛,實無其人,和『琴心』一樣的」。 我的一篇《咬文嚼字》的「濫調」,又引起小麻煩來了,再說幾句罷。
我那篇的開首說:「以擺脫傳統思想之束縛……」第一回通信的某先生(2)似乎沒有看見這一句,所以多是枝葉之談,況且他大罵一通之後,即已聲明不管,所以現在也不在話下。
(9)《幽明錄》劉義慶編撰,三十卷。內容多記鬼怪故事。原書於唐宋間佚亡,遺文在類書中保留甚多。魯迅有輯本,收入《古小說鉤沉》。
(10)南朝梁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的注釋,引用古籍有四百多種,這些書的原本多已失傳。
(11)後人模擬《世說新語》體裁的書很多,如唐代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今佚),宋代王讜的《唐語林》、孔平仲的《續世說》,明代何良俊的《何氏語林》、李紹文的《明世說新語》,清代李清的《女世說》、王癘E的《今世說》,近代易宗夔的*緞率浪怠返取F渲小督世說》、《新世說》等,都有作者自加的註解。
(12)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明代文學家。萬曆時進士。他在做官之前曾說:「少時望官如望仙,朝冰暮熱,想不知有無限光景」(《與李本健書》)。萬曆二十二年(1594)任吳縣知縣後卻又說「官實能害我性命」(《與黃綺石書》),「作吳令無復人理,幾不知有昏朝寒暑矣」(《寄沈博士書》),並於一年後辭去官職。
(13)曹憲隋唐時揚州江都(今屬江蘇揚州)人,精通文字學。《舊唐書·曹憲傳》說:「(憲)所撰《文選音義》,甚為當時所重。初,江淮間為文選學者,本之於憲;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復相繼以《文選》教授,由是其學大興於代。」李善(約630—689),唐代揚州江都人。從曹憲受文選學,顯慶三年(658)撰成《文選》注釋。開元六年(718)呂延祚又輯集呂延濟、劉良、張詵、呂向、李周翰五人所作的注釋為「五臣注」;宋人又把它和李善的注釋合刻,稱「六臣注」。後代學者關於《文選》的音義、考異、集釋、旁證等著作甚多。(14)「妖孽」一九一七年七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五號「通訊」欄錢玄同給陳獨秀的信中說:「惟選學妖孽所尊崇之六朝文,桐城謬種所尊崇之唐宋文,則實在不必選讀。」此後,「選學妖孽桐城謬種」便成為當時反對舊文學的流行用語。
(15)《古文觀止》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讀本,十二卷。收入先秦至明代的散文二二二篇。(16)《昭明太子集》南朝梁蕭統(諡昭明)的文集,原本二十卷,久已散佚,今存明代葉紹泰輯刊的六卷本,系由類書掇拾而成。又另有明刊五卷本一種。
(17)《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編選,共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依文體分為十三類。《惜抱軒全集》,姚鼐的著作集,共八十八卷。
(18)《唐人萬首絕句選》清代王士禎編選,七卷。王士禎論詩推崇盛唐,提倡「神韻」之說,這個選本是他從宋代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選取能表現「神韻」特色的八九五首而編成的。(19)嵇康(223—262)字叔夜,譙國鑟e(*癜不帳尷兀┤耍三國魏詩人。他的著作現存《嵇康集》十卷,有魯迅校本。《家誡》是用明哲保身思想訓誡兒子的一篇文章,見《嵇康集》卷十。(20)《閒情賦》內容抒寫對一位女子的眷戀。見《靖節先生集》卷五。
(21)《子夜歌》樂府「吳聲歌曲」之一,為民間男女贈答的情詩。《晉書·樂志(下)》:「《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聲。」(22)《儒林外史》長篇小說,清代吳敬梓著。馬二先生是書中的八股文選家。他游西湖吃處片的情節,見該書第十四回。「處片」,即處州(今浙江麗水)出產的醬筍乾片。 逢漢先生:
接到來信,我們很感謝先生的好意。
大約凡是譯本,倘不標明「並無刪節」或「正確的翻譯」,或鼎鼎大名的專家所譯的,歐美的本子也每不免有些節略或差異。譯詩就更其難,因為要顧全音調和協韻,就總要加添或減去些原有的文字。世界語譯本大約也如此,倘若譯出來的還是詩的格式而非散文。但我們因為想介紹些名家所不屑道的東歐和北歐文學,而又少懂得原文的人,所以暫時只能用重譯本,尤其是巴爾幹諸小國的作品。原來的意思,實在不過是聊勝於無,且給讀書界知道一點所謂文學家,世界上並不止幾個受獎的泰戈爾(2)和漂亮的曼殊斐兒(3)之類。但倘有能從原文直接譯出的稿子見寄,或加以指正,我們自然是十分願意領受的。
這裡有一件事很抱歉,就是我們所交易的印刷所里沒有俄國字母,所以來信中的原文,只得省略,僅能將譯文發出,以供讀者的參考了。希見諒為幸。
魯迅。六月二十五日,於上海。 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
湘靈妝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窺彤雲。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無餘春。(2)鼓完瑤瑟人不聞,太平成象盈秋門。(3)三月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一年八月十日《文藝新聞》第二十二號。據《魯迅日記》一九三一年三月五日,本詩是書贈日本友人松元三郎的;詩中「如染」作「於染」,「皎如皓月」作「皓如素月」,「零落」作「苓落」。
湘靈,湘水之神。《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後漢書·馬融傳》唐代李賢註:「湘靈,舜妃,溺於湘水,為湘夫人也。」
(2)高丘楚國山名。《楚辭·離騷》:「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3)太平成象從「太平無象」變化而來。《資治通鑑》唐文宗太和六年:「上御延英,謂宰相曰:『天下何時當太平,卿等亦有意於此乎!』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秋門,唐代李賀《自昌谷到洛後門》:「九月大野白,蒼岑竦秋門。」明代曾益註:「《洛陽故宮紀》云:洛陽有宜秋門千秋門」。洛陽是唐朝的東都,這裡借指南京。241魯迅全集·集外集 對於四日副刊上潛源先生的話再答幾句:一、原文云:想知道性別並非主張男女不平等。答曰:是的。但特別加上小巧的人工,於無須區別的也多加區別者,又作別論。從前獨將女人纏足穿耳,也可以說不過是區別;現在禁止女人剪髮,也不過是區別,偏要逼她頭上多加些 絲苔 而已。
二、原文云:卻於她字沒有諷過。答曰:那是譯She(2)的,並非無風作浪。即不然,我也並無遍諷一切的責任,也不覺得有要諷糙頭絲旁,必須從諷她字開頭的道理。
三、原文云: 常想 真是 傳統思想的束縛 麼?答曰:是的,因為 性意識 強。這是嚴分男女的國度里必有的現象,一時頗不容易脫體的,所以正是傳統思想的束縛。
四、原文云:我可以反問:假如托爾斯泰有兩兄弟,我們不要另想幾個 非輕靚艷麗 的字眼麼?答曰:斷然不必。我是主張連男女的姓也不要妄加分別的,這回的辯難一半就為此。怎麼忽然又忘了?
五、原文云:贊成用郭譯Go 習見故也。答曰: 習見 和 是 毫無關係。中國最習見的姓是 張王李趙 。《百家姓》的第一句是 趙錢孫李 , 潛 字卻似乎頗不習見,但誰能說 錢 是而 潛 非呢?
六、原文云:我比起三蘇,是因為 三 字湊巧,不願意, 不舒服 ,馬上可以去掉。答曰:很感謝。我其實還有一個兄弟(3),早死了。否則也要防因為 四 字 湊巧 ,比起 四凶 (4),更加使人著急。 澤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離騷。(3)十二月
(1)本篇在收入本書前未在報刊上發表過。據《魯迅日記》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詩是書贈郁達夫的;詩中「木落」作「浩蕩」,「猩紅」作「心紅」,「吟不得」作「吟亦險」。(2)洞庭木落《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3)澤畔湖邊。《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離騷,屈原被放逐後所作的長詩。 稱為神的和稱為魔的戰鬥了,並非爭奪天國,而在要得地獄的統治權。所以無論誰勝,地獄至今也還是照樣的地獄。兩大古文明國的藝術家握手(2)了,因為可圖兩國的文明的溝通。溝通是也許要溝通的,可惜「詩哲」(3)又到義大利去了。
「文士」和老名士戰鬥,因為……,——我不知道要怎樣。但先前只許「之乎者也」的名公捧角,現在卻也准ABCD的「文士」入場了。這時戲子便化為藝術家,對他們點點頭。新的批評家要站出來麼?您最好少說話,少作文,不得已時,也要做得短。但總須弄幾個人交口說您是批評家。那麼,您的少說話就是高深,您的少作文就是名貴,永遠不會失敗了。
新的創作家要站出來麼?您最好是在發表過一篇作品之後,另造一個名字,寫點文章去恭維:倘有人攻擊了,就去辯護。而且這名字要造得艷麗一些,使人們容易疑心是女性(4)。倘若真能有這樣的一個,就更佳;倘若這一個又是愛人,就更更佳。「愛人呀!」這三個字就多麼旖旎而饒於詩趣呢?正不必再有第四字,才可望得到奮鬥的成功。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北京《莽原》周刊第一期。
(2)兩大古文明國的藝術家握手指一九二四年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時與我國京劇藝術家梅蘭芳的握手。參看《墳·論照相之類》第三節。
(3)「詩哲」指泰戈爾。當時報紙報導中稱他為「印度詩哲」。
(4)化名寫文章為自己的作品辯護的事,當時曾多有發生。如北大學生歐陽蘭所作獨幕劇《父親的歸來》,幾全系抄襲日本jú池寬所著的《父歸》,經人在《京報副刊》指出後,除歐陽蘭本人作文答辯外,還出現署名「琴心」的女師大學生也作文替他辯護。不久,又有人揭發歐陽蘭抄襲郭沫若譯的雪萊詩,「琴心」和另一「雪紋女士」又連寫幾篇文字替他分辯。事實上,「琴心」和「雪紋女士」的文字,都是歐陽蘭自己作的。又一九二五年二月十八日《京報副刊》發表署名「芳子」的《廖仲潛先生的「春心的美伴」》一文,恭維廖的作品「是『真』是『美』是『詩』的小說」,魯迅在《兩地書·一五》中說:「我現在疑心『芳子』就是廖仲潛,實無其人,和『琴心』一樣的」。 我的一篇《咬文嚼字》的「濫調」,又引起小麻煩來了,再說幾句罷。
我那篇的開首說:「以擺脫傳統思想之束縛……」第一回通信的某先生(2)似乎沒有看見這一句,所以多是枝葉之談,況且他大罵一通之後,即已聲明不管,所以現在也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