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今天所講的,就是這麼一點點,給它一個題目,叫做……《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1)本篇記錄稿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上海《新聞報·學海》第一八二、一八三期,署周魯迅講,劉率真記。收入本書時經過作者校閱。
(2)《紅樓夢》長篇小說,清代曹雪芹著。通行本為一二○回,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高鶚續作。
(3)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江蘇泰州人,京劇藝術家。姜妙香,北京人,京劇演員,他們二人自一九一六年起同台演出《黛玉葬花》。
(4)God英語:上帝。
(5)象牙之塔原是法國十九世紀文藝評論家聖佩韋(1804—1869)批評同時代消極浪漫主義詩人維尼的用語,後來用以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文藝家的小天地。
(6)指新月社的一些人。梁實秋在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晨報副刊》發表的《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中說:「近年來新詩中產出了一個『人力車夫派』。這一派是專門為人力車夫抱不平,以為神聖的人力車夫被經濟制度壓迫過甚,……其實人力車夫……既沒有什麼可憐恤的,更沒有什麼可讚美。」
(7)指漢姆生,參看《集外集拾遺·哈謨生的幾句話》及其注(1)。他曾當過水手、木工,創作長篇小說《飢餓》,於一九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8)托爾斯泰即列夫·托爾斯泰(Q.^.bTIVTZ,1828—1910),俄國作家。出身於貴族地主家庭。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同時又宣揚道德的自我完善和「不用暴力抵抗邪惡」。著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戰爭與和平》是他以一八一二年拿破崙入侵俄國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寫於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九年。
(9)指吳稚暉。參看《而已集·革命文學》。(10)陳Y明(1875—1*梗常常∽志捍媯愣7崛耍愣А一九二五年所部被廣東革命軍消滅。魯迅的學生李秉中等曾參加討伐陳Y明的戰爭。魯迅在一九二六年六月十七日致李秉中信中說:*罷庖年來,不聞消息,我可是歷來沒有忘記,但常有兩種推測,一是在東江負傷或戰死了,一是你已經變了一個武人,不再寫字,因為去年你從梅縣給我的信,內中已很有幾個空白及沒有寫全的字了。」(11)革命的勢力到了徐州蔣介石叛變革命後仍打著「北伐革命」的旗幟,於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占領徐州。(12)孫傳芳(1885—1935)字馨遠,山東歷城人。北洋直系軍閥。一九二五年盤踞東南五省,一九二六年冬,其主力在江西南昌、九江一帶被北伐軍擊潰。
(13)葉遂寧(`._.cIMUJU,1895—1925)通譯葉賽寧,蘇聯詩人。他以描寫宗法制度下田園生活的抒情詩著稱。十月革命時曾嚮往革命,寫過一些讚美革命的詩,如《天上的鼓手》等。但革命後陷入苦悶,最後自殺。著有長詩《四旬祭》、《蘇維埃俄羅斯》等。梭波里(_.`.TdTL,1888—1926),蘇聯作家。十月革命後曾接近革命,但終因不滿於現實生活而自殺。著有長篇小說《塵土》,短篇小說集《櫻桃開花的時候》。 幾家春裊裊,萬籟靜爸爸。
下土惟秦醉,中流輟越吟。(2)風波一浩蕩,花樹已蕭森。
三月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一年八月十日《文藝新聞》第二十二號。參看本卷第143頁注(1)。據《魯迅日記》一九三一年三月五日,本詩是書贈日本友人片山松藻(內山嘉吉夫人)的。(2)秦醉漢代張衡《西京賦》:「昔者大帝說(悅)秦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乃為金策,錫(賜)用此土,而剪諸鶉首。」按鶉首,星次名,我國古代將星宿分為十二次,配屬於各國,鶉首指秦國疆土。越吟,《史記·張儀列傳》:「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舄仕楚執,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王粲《登樓賦》:「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今年秋天,在上海的日報上有一點可以算是關於文學的小小的辯論,就是為了一般的青年,應否去看《莊子》與《文選》(2)以作文學上的修養之助。不過這類的辯論,照例是不會有結果的,往復幾回之後,有一面一定拉出「動機論」(3)來,不是說反對者「別有用心」,便是「譁眾取寵」;客氣一點,也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問題於是嗚呼哀哉了。但我因此又想到「選本」的勢力。孔子究竟刪過《詩》(4)沒有,我不能確說,但看它先「風」後「雅」而末「頌」,排得這麼整齊,恐怕至少總也費過樂師的手腳,是中國現存的最古的詩選。由周至漢,社會情形太不同了,中間又受了《楚辭》(5)的打擊,晉宋文人如二陸束皙陶潛(6)之流,雖然也做四言詩以支持場面,其實都不過是每句省去一字的五言詩,「王者之跡熄而《詩》亡」了。不過選者總是層出不窮的,至今尚存,影響也最廣大者,我以為一部是《世說新語》(7),一部就是《文選》。
《世說新語》並沒有說明是選的,好像劉義慶或他的門客所搜集,但檢唐宋類書中所存裴啟《語林》(8)的遺文,往往和《世說新語》相同,可見它也是一部鈔撮故書之作,正和《幽明錄》(9)一樣。它的被清代學者所寶重,自然因為注中多有現今的逸書(10),但在一般讀者,卻還是為了本文,自唐迄今,擬作者不絕,甚至於自己兼加註解。(11)袁宏道(12)在野時要做官,做了官又大叫苦,便是中了這書的毒,誤明為晉的緣故。有些清朝人卻較為聰明,雖然辮髮胡服,厚祿高官,他也一聲不響,只在倩人寫照的時候,在紙上改作斜領方巾,或芒鞋竹笠,聊過「世說」式癮罷了。
《文選》的影響卻更大。從曹憲至李善加五臣(13),音訓注釋書類之多,遠非擬《世說新語》可比。那些煩難字面,如糙頭諸字,水旁山旁諸字,不斷的被摘進歷代的文章裡面去,五四運動時雖受奚落,得「妖孽」(14)之稱,現在卻又很有復辟的趨勢了。而《古文觀止》(15)也一同漸漸的露了臉。
以《古文觀止》和《文選》並稱,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卻一樣的不可輕視。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冊數不多,而包羅諸作,固然也是一種原因,但還在近則由選者的名位,遠則憑古人之威靈,讀者想從一個有名的選家,窺見許多有名作家的作品。所以自漢至梁的作家的文集,並殘本也僅存十餘家,《昭明太子集》(16)只剩一點輯本了,而《文選》卻在的。讀《古文辭類纂》者多,讀《惜抱軒全集》的卻少(17)。凡是對於文術,自有主張的作家,他所賴以發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張的手段,倒並不在作文心,文則,詩品,詩話,而在出選本。
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博覽群籍,采其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集,一法也,如《文選》是。擇取一書,刪其不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新書,又一法也,如《唐人萬首絕句選》(18)是。如此,則讀者雖讀古人書,卻得了選者之意,意見也就逐漸和選者接近,終於「就範」了。
讀者的讀選本,自以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筆的精華的,殊不知卻被選者縮小了眼界,即以《文選》為例罷,沒有嵇康《家誡》(19),使讀者只覺得他是一個憤世嫉俗,好像無端活得不快活的怪人;不收陶潛《閒情賦》(20),掩去了他也是一個既取民間《子夜歌》(21)意,而又拒以聖道的迂士。選本既經選者所濾過,就總只能吃他所給與的糟或醨。況且有時還加以批評,提醒了他之以為然,而默殺了他之以為不然處。縱使選者非常胡塗,如《儒林外史》所寫的馬二先生(22),游西湖漫無準備,須問路人,吃點心又不知選擇,要每樣都買一點,由此可見其衡文之毫無把握罷,然而他是處州人,一定要吃「處片」,又可見雖是馬二先生,也自有其「處片」式的標準了。
評選的本子,影響於後來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還遠在名家的專集之上,我想,這許是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們也該留意的罷。
十一月二十四日記。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一月北平《文學季刊》創刊號,署名唐俟。
(2)《莊子》亦稱《南華經》,戰國時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集,現存三十三篇。《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的先秦至齊梁的詩文總集,三十卷。唐代李善為之作注,分為六十卷。關於「《莊子》與《文選》」的爭論,參看《准風月談》的《重三感舊》、《「感舊」以後》等篇。
(3)「動機論」施蟄存在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日《申報·自由談》發表的《致黎烈文先生書——兼示豐之餘先生》一文中說:「對於這《『莊子』與『文選』》的問題我沒有要說的話了。我曾經在《自由談》的壁上,看過幾次的文字爭,覺得每次總是愈爭愈鬧意氣,而離本題愈遠,甚至到後來有些參加者的動機都是可以懷疑的,我不想使自己不由自主地被捲入漩渦,所以我不再說什麼話了。昨晚套了一個現成的偈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唯無是非觀,庶幾免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語見《莊子·齊物論》。(4)《詩》即《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相傳曾經過孔丘刪訂。共收三○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地方的樂歌;「雅」是王畿的樂歌;「頌」是宗廟祭祀時的樂歌。
(5)《楚辭》戰國時楚(今湖南、湖北等地)人的辭賦。其名最初見於《史記·張湯傳》。後來漢代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書,名為《楚辭》。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翼騷序》:「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楚辭》「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6)二陸指晉代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所作四言詩有《短歌行》、《秋胡行》等十二首,陸雲(262—303),字士龍,所作四言詩有《贈顧驃騎》、《贈顧彥先》等二十四首。束皙(?—300以後),字廣微,陽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晉代文學家。所作四言詩有《補亡詩》六首。陶潛(372?—427),又名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晉代詩人。所作四言詩有《停雲》、《時運》等九首。(7)《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三卷,公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主要記載漢末到東晉間文人學士的言談軼事。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武帝劉裕S飭俅ㄍ酢!端問欏ち醯攔媧匪鄧拔約蛩兀咽扔夢*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
(1)本篇記錄稿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上海《新聞報·學海》第一八二、一八三期,署周魯迅講,劉率真記。收入本書時經過作者校閱。
(2)《紅樓夢》長篇小說,清代曹雪芹著。通行本為一二○回,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高鶚續作。
(3)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江蘇泰州人,京劇藝術家。姜妙香,北京人,京劇演員,他們二人自一九一六年起同台演出《黛玉葬花》。
(4)God英語:上帝。
(5)象牙之塔原是法國十九世紀文藝評論家聖佩韋(1804—1869)批評同時代消極浪漫主義詩人維尼的用語,後來用以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文藝家的小天地。
(6)指新月社的一些人。梁實秋在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晨報副刊》發表的《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中說:「近年來新詩中產出了一個『人力車夫派』。這一派是專門為人力車夫抱不平,以為神聖的人力車夫被經濟制度壓迫過甚,……其實人力車夫……既沒有什麼可憐恤的,更沒有什麼可讚美。」
(7)指漢姆生,參看《集外集拾遺·哈謨生的幾句話》及其注(1)。他曾當過水手、木工,創作長篇小說《飢餓》,於一九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8)托爾斯泰即列夫·托爾斯泰(Q.^.bTIVTZ,1828—1910),俄國作家。出身於貴族地主家庭。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同時又宣揚道德的自我完善和「不用暴力抵抗邪惡」。著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戰爭與和平》是他以一八一二年拿破崙入侵俄國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寫於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九年。
(9)指吳稚暉。參看《而已集·革命文學》。(10)陳Y明(1875—1*梗常常∽志捍媯愣7崛耍愣А一九二五年所部被廣東革命軍消滅。魯迅的學生李秉中等曾參加討伐陳Y明的戰爭。魯迅在一九二六年六月十七日致李秉中信中說:*罷庖年來,不聞消息,我可是歷來沒有忘記,但常有兩種推測,一是在東江負傷或戰死了,一是你已經變了一個武人,不再寫字,因為去年你從梅縣給我的信,內中已很有幾個空白及沒有寫全的字了。」(11)革命的勢力到了徐州蔣介石叛變革命後仍打著「北伐革命」的旗幟,於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占領徐州。(12)孫傳芳(1885—1935)字馨遠,山東歷城人。北洋直系軍閥。一九二五年盤踞東南五省,一九二六年冬,其主力在江西南昌、九江一帶被北伐軍擊潰。
(13)葉遂寧(`._.cIMUJU,1895—1925)通譯葉賽寧,蘇聯詩人。他以描寫宗法制度下田園生活的抒情詩著稱。十月革命時曾嚮往革命,寫過一些讚美革命的詩,如《天上的鼓手》等。但革命後陷入苦悶,最後自殺。著有長詩《四旬祭》、《蘇維埃俄羅斯》等。梭波里(_.`.TdTL,1888—1926),蘇聯作家。十月革命後曾接近革命,但終因不滿於現實生活而自殺。著有長篇小說《塵土》,短篇小說集《櫻桃開花的時候》。 幾家春裊裊,萬籟靜爸爸。
下土惟秦醉,中流輟越吟。(2)風波一浩蕩,花樹已蕭森。
三月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一年八月十日《文藝新聞》第二十二號。參看本卷第143頁注(1)。據《魯迅日記》一九三一年三月五日,本詩是書贈日本友人片山松藻(內山嘉吉夫人)的。(2)秦醉漢代張衡《西京賦》:「昔者大帝說(悅)秦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乃為金策,錫(賜)用此土,而剪諸鶉首。」按鶉首,星次名,我國古代將星宿分為十二次,配屬於各國,鶉首指秦國疆土。越吟,《史記·張儀列傳》:「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舄仕楚執,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王粲《登樓賦》:「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今年秋天,在上海的日報上有一點可以算是關於文學的小小的辯論,就是為了一般的青年,應否去看《莊子》與《文選》(2)以作文學上的修養之助。不過這類的辯論,照例是不會有結果的,往復幾回之後,有一面一定拉出「動機論」(3)來,不是說反對者「別有用心」,便是「譁眾取寵」;客氣一點,也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問題於是嗚呼哀哉了。但我因此又想到「選本」的勢力。孔子究竟刪過《詩》(4)沒有,我不能確說,但看它先「風」後「雅」而末「頌」,排得這麼整齊,恐怕至少總也費過樂師的手腳,是中國現存的最古的詩選。由周至漢,社會情形太不同了,中間又受了《楚辭》(5)的打擊,晉宋文人如二陸束皙陶潛(6)之流,雖然也做四言詩以支持場面,其實都不過是每句省去一字的五言詩,「王者之跡熄而《詩》亡」了。不過選者總是層出不窮的,至今尚存,影響也最廣大者,我以為一部是《世說新語》(7),一部就是《文選》。
《世說新語》並沒有說明是選的,好像劉義慶或他的門客所搜集,但檢唐宋類書中所存裴啟《語林》(8)的遺文,往往和《世說新語》相同,可見它也是一部鈔撮故書之作,正和《幽明錄》(9)一樣。它的被清代學者所寶重,自然因為注中多有現今的逸書(10),但在一般讀者,卻還是為了本文,自唐迄今,擬作者不絕,甚至於自己兼加註解。(11)袁宏道(12)在野時要做官,做了官又大叫苦,便是中了這書的毒,誤明為晉的緣故。有些清朝人卻較為聰明,雖然辮髮胡服,厚祿高官,他也一聲不響,只在倩人寫照的時候,在紙上改作斜領方巾,或芒鞋竹笠,聊過「世說」式癮罷了。
《文選》的影響卻更大。從曹憲至李善加五臣(13),音訓注釋書類之多,遠非擬《世說新語》可比。那些煩難字面,如糙頭諸字,水旁山旁諸字,不斷的被摘進歷代的文章裡面去,五四運動時雖受奚落,得「妖孽」(14)之稱,現在卻又很有復辟的趨勢了。而《古文觀止》(15)也一同漸漸的露了臉。
以《古文觀止》和《文選》並稱,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卻一樣的不可輕視。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冊數不多,而包羅諸作,固然也是一種原因,但還在近則由選者的名位,遠則憑古人之威靈,讀者想從一個有名的選家,窺見許多有名作家的作品。所以自漢至梁的作家的文集,並殘本也僅存十餘家,《昭明太子集》(16)只剩一點輯本了,而《文選》卻在的。讀《古文辭類纂》者多,讀《惜抱軒全集》的卻少(17)。凡是對於文術,自有主張的作家,他所賴以發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張的手段,倒並不在作文心,文則,詩品,詩話,而在出選本。
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博覽群籍,采其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集,一法也,如《文選》是。擇取一書,刪其不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新書,又一法也,如《唐人萬首絕句選》(18)是。如此,則讀者雖讀古人書,卻得了選者之意,意見也就逐漸和選者接近,終於「就範」了。
讀者的讀選本,自以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筆的精華的,殊不知卻被選者縮小了眼界,即以《文選》為例罷,沒有嵇康《家誡》(19),使讀者只覺得他是一個憤世嫉俗,好像無端活得不快活的怪人;不收陶潛《閒情賦》(20),掩去了他也是一個既取民間《子夜歌》(21)意,而又拒以聖道的迂士。選本既經選者所濾過,就總只能吃他所給與的糟或醨。況且有時還加以批評,提醒了他之以為然,而默殺了他之以為不然處。縱使選者非常胡塗,如《儒林外史》所寫的馬二先生(22),游西湖漫無準備,須問路人,吃點心又不知選擇,要每樣都買一點,由此可見其衡文之毫無把握罷,然而他是處州人,一定要吃「處片」,又可見雖是馬二先生,也自有其「處片」式的標準了。
評選的本子,影響於後來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還遠在名家的專集之上,我想,這許是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們也該留意的罷。
十一月二十四日記。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一月北平《文學季刊》創刊號,署名唐俟。
(2)《莊子》亦稱《南華經》,戰國時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集,現存三十三篇。《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的先秦至齊梁的詩文總集,三十卷。唐代李善為之作注,分為六十卷。關於「《莊子》與《文選》」的爭論,參看《准風月談》的《重三感舊》、《「感舊」以後》等篇。
(3)「動機論」施蟄存在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日《申報·自由談》發表的《致黎烈文先生書——兼示豐之餘先生》一文中說:「對於這《『莊子』與『文選』》的問題我沒有要說的話了。我曾經在《自由談》的壁上,看過幾次的文字爭,覺得每次總是愈爭愈鬧意氣,而離本題愈遠,甚至到後來有些參加者的動機都是可以懷疑的,我不想使自己不由自主地被捲入漩渦,所以我不再說什麼話了。昨晚套了一個現成的偈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唯無是非觀,庶幾免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語見《莊子·齊物論》。(4)《詩》即《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相傳曾經過孔丘刪訂。共收三○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地方的樂歌;「雅」是王畿的樂歌;「頌」是宗廟祭祀時的樂歌。
(5)《楚辭》戰國時楚(今湖南、湖北等地)人的辭賦。其名最初見於《史記·張湯傳》。後來漢代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書,名為《楚辭》。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翼騷序》:「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楚辭》「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6)二陸指晉代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所作四言詩有《短歌行》、《秋胡行》等十二首,陸雲(262—303),字士龍,所作四言詩有《贈顧驃騎》、《贈顧彥先》等二十四首。束皙(?—300以後),字廣微,陽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晉代文學家。所作四言詩有《補亡詩》六首。陶潛(372?—427),又名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晉代詩人。所作四言詩有《停雲》、《時運》等九首。(7)《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三卷,公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主要記載漢末到東晉間文人學士的言談軼事。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武帝劉裕S飭俅ㄍ酢!端問欏ち醯攔媧匪鄧拔約蛩兀咽扔夢*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