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83] Alesina, Alberto and Lawrence Summers. 1993.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25, pp. 151-62.

  [84] 《美聯儲》,威廉·格雷德著,耿丹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

  [85] 《美聯儲》,威廉·格雷德著,耿丹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

  [86] Wall Street seeks to stall push for Fed audit, The Financial Times, 2014.

  [87] A heavyweight 插mp, at five foot two, the economist, Nov 23rd 2006.

  後記

  我們都在經歷歷史

  我現在發現具有重要意義的東西,就是對於未來、對於我那些未來的行動,以及對於社會走向未來的進步過程來說卓有成效的東西。

  ——德國學者威廉· 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

  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有藉助於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當今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

  ——英國歷史學家卡爾(E. H. Carr, 1892—1982)

  2008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已現端倪,但多數人還是認為這只是美國的事,甚至只是華爾街的事,只是與實體經濟無關。當美國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收購美國投行貝爾斯登的消息傳出時,一群上海主流財經記者正因為另一則摩根大通的新聞聚在一起。對于貝爾斯登的消息,大家普遍反應冷淡,多數人認為就是美國市場的新聞,簡單聊了聊兩個公司整合之類,大家顯然對摩根大通在國內合資期貨公司更感興趣,對于貝爾斯登的興趣也更多在是否影響與中信證券合作。幾乎所有人都未意識到這是一場血雨腥風的開端,從華爾街瀰漫到全球。

  我也在這場聚會中,作為出道幾年的財經記者,談不上有先見之明,但這一收購價格之低也讓我琢磨思量。這家曾經挺過大蕭條的公司的最高股價曾達到172.69美元——從事後披露的資料來看,這次成交背後凝聚了美國財經界以及華爾街巨頭好幾個不眠周末、殫精竭慮的斡旋努力,又有誰知道,隨後還有雷曼兄弟、AIG(美國國際集團)、花旗銀行等巨頭坍塌。

  但是,和我的同行一樣,市場並沒有意識到華爾街即將血流成河,全球市場誰也不能置身之外。就在幾個月前,我和當時德意志銀行的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諾貝特·沃爾特博士(Norbert Walter)聊起次貸危機及其影響,他還認為這次危機只是一個局部性事件,對亞洲幾乎沒有直接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美國,中國還沒有受到直接衝擊。

  即使置身其中,也未必清晰。貝爾斯登陷入償付危機時,公司應對事態難言積極。其董事長吉米·凱恩依舊離開紐約參加一場橋牌聯賽,等他回來,破產結局已經註定。而執行長艾倫·施瓦茨在3月14日接到了當時美國財長漢克·保爾森的電話:“你們現在得靠政府了。”即使漢克·保爾森本人,在高盛執行長任上、2006年接受美國財政部長任命之前,也曾經拒絕過,身邊不少華爾街朋友也不贊同,倒是他的中國老朋友之一、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鼓勵他接受這一職位。

  除了成交價,貝爾斯登的案例仍舊有可以玩味之處。摩根大通背後是美聯儲,這是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美聯儲首次向非商業銀行提供應急資金。而當時參與促成摩根大通與貝爾斯登交易的蓋特納(時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後來擔任美國財政部長)如此分析:“貝爾斯登的一幕是美聯儲的一個轉折點,很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處於安全區內的行業銀行和安全區外的其他公司之間有一條界線,這條界線現在被打破了。”

  跨過這條界線,猶如愷撒跨過盧比孔河,沒有回頭路。金融危機不僅使得美聯儲越界,其他央行也在尾隨,其後的歐洲、日本、中國等經濟體,央行都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玩家。在危機動盪之中,中央銀行越來越重要,大央行時代的來臨,也使得梳理中央銀行歷史與行為尤其重要。

  大家都在經歷歷史,無論是否完全有此意識。等到2008年之後雷曼兄弟倒閉、美林銀行易主、花旗銀行轉型再到中國的4萬億大手筆,大家開始回過神來,世界已經不同。一年之後,銀行家開始不再受到追捧,不少金融業人士開始反思從工作價值到工資價格,甚至我問及的數位金融高管,多數表示他們的薪酬確實過高。

  一位國際銀行的中國掌門人就曾對我說,一方面覺得自己薪水很高,另一方面也覺得放在市場中是平均水平。“這個市場是很瘋狂的,很多人賺上千萬美元,什麼人值上千萬美元呢?連參與航天項目的科學家也沒這麼多錢。這是非常貪婪的文化,導致很多人前幾年賺夠錢了,現在看情況不好,轉身走人,用他們以前賺的錢在海灘上享受生活,所以現在投資銀行還是缺人。而且咱們中國人常說‘解鈴還須繫鈴人’,那系鈴人走了,系統不就完了,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再後來,國際形勢持續低迷,中國則一片大好,4萬億大手筆出台,《貨幣戰爭》風行一時。中國央行進入資產負債表大擴張時代,廣義貨幣存量與GDP之比居世界前列,中國工商銀行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銀行,中資券商在全球排名中也集體提升,不少華爾街精英集體回國了。即使上文提到的國際銀行高管,不少也轉換門庭,甚至轉戰中資銀行。這對應著中國銀行業排名集體飆升,中國經濟先是超越日本,再是追趕美國。

  對於2008年金融危機,大家開始意識到這是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機,更是一次可和大蕭條比擬的事件,不僅在經濟層面衝擊社會,更是在理念層面衝擊社會。金融危機對於中國影響幾何,這是一個大題目。金融危機之前,國內投資者基本不關注國際市場,金融危機之後,中美之間脫鉤論不斷,但是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聯繫更為密切,國內投資者也逐步開始同步關注國際市場。

  至於我本人,金融危機期間做了很多報導,後來則離開記者崗位,成為一名財經評論員,作為一名青年經濟學人,更多從觀察者身份審視這場變化,從置身其間到抽離觀察,反而對全貌的認識更為清晰。2008年金融危機為何發生?保爾森的急救方案留下了什麼?金融危機之中,中央銀行等監管方應該如何做才是最好?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失敗嗎?如果歷史總是在重複,那麼我們能從歷史中汲取什麼教訓,我們還能一如既往地相信中央銀行家嗎?

  整理書稿時,我回憶起小細節。2008年10月,金融危機起勢,美國多家銀行倒閉,數以百計的金融機構仍處於困境。我和當時紐約銀行梅隆公司亞太區主席克里斯·斯托蒂(Chris Sturdy)聊起金融危機。他說當時思考最多的問題是金融危機之後的世界——這並不意外,多家機構倒閉,存活的也命懸一線,當時美國就推出了7 000億美元援救方案,向包括紐約銀行梅隆公司在內的九家銀行注資1 250億美元,支持政府的不良資產清理計劃。對於現實,這位金融高管的方式之一是回歸歷史,他重新開始閱讀《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而他自稱對他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無獨有偶,金融危機中,美國前財政部長蓋特納也在閱讀歷史,他讀了《金融之王》,歷史與現實的比照,讓他大呼“實在是太恐怖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