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被冷落的諸葛亮見此情景,不禁言道:「我以為將軍是一位胸懷大志的人,沒想到卻是只知道編織。」說罷,起身告辭。劉備這才意識到慢待了這位年輕的客人,連忙放下手中的氂牛尾起身挽留,詢問諸葛亮找他是不是有什麼事情。

  「我是為荊州的安危而來。」

  劉備聞言,心說好大的口氣,口中卻說:「哦,那你為什麼不去找荊州牧劉景升?我不過是荊州牧手下的一個將士。」

  諸葛亮此時已經放棄了來時所準備的一番言論,隨口應付一句:「我原是想與將軍談治軍理國的方略。現在已經不想談什麼了。」

  劉備暗想,現在的年輕人目空一切,志大才疏,小小年紀居然要與我談什麼治軍方略,真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但轉念一想,萍水相逢,人家既然來了,也是看得起你,總不能不與之聊上幾句吧?

  為了表現自己的雍容大度,劉備勸孔明坐下,心想:「我不妨考一考他,讓他知道什麼是治軍理國方略。」於是,以對待朋友的態度對諸葛亮說:「劉備以為治國治軍也沒有什麼,不過是兩條,一是以德安民,教化百姓;一是依法執政,刑罰昭示。你認為我說的對不對?」

  諸葛亮向劉備自薦失敗(3)

  諸葛亮有備而來,不假思索,隨口回答:「將軍說的不錯,只是二者不能孤立運用。大凡治國者純德治,不能使社會秩序井然,純用刑不教,而謂之虐;只有儒法合一,先禮後兵,教之以德,嚴之以刑,才能上下有節,左右有序。」

  諸葛亮見劉備在聽,就繼續講道:「明君治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後,先理綱,後理紀,先理令,後理罰,先理身,後理人。是以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

  劉備聽到此處,便有了一些興趣,心說:這小伙子肚子裡還有點貨色,看來是有備而來。就繼續發問:「你認為為政之道主要應當做些什麼?」

  諸葛亮回答:「我認為,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術士,則為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大凡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

  諸葛亮雖然回答劉備的問話,但他從劉備的眼色里看出劉備有點心不在焉,因而將話頭停住了。他已經不打算在這裡多耽擱,即起身告辭。劉備這時覺得,這個年輕人還真有一點才學,便有挽留之意,正猶豫間,看諸葛亮去意已定,也就作罷。

  故事講到這,毛遂自薦的說法看來是真實的,只不過諸葛亮這次的毛遂自薦是失敗的。

  諸葛亮自編自演三顧茅廬(1)

  諸葛亮親自到劉備駐兵處探營,毛遂自薦失敗了。但在歷史上,這只是諸葛亮和劉備建立關係的開始。那麼後來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的「三顧茅廬」之說又是怎麼來的呢?是劉備突然發現諸葛亮有得天下之才而去三顧嗎?不是。他們之間關係進一步的發展,事實上得益於諸葛亮的老師、岳父的共同施謀。

  當時,諸葛亮與劉備初次見面後出了劉備的大營,心中充滿失望與悵然,本來是滿懷希望而來,卻是這般結果而歸。他心情鬱悶,無心逗留,便踏上了回隆中的大道。

  諸葛亮見到岳父黃承彥,講述了自己在樊城的遭遇,不由長嘆一聲:「一個人若想出人頭地,不是自己就能夠左右的呀!不知道天下有多少人空有滿腹經綸,而無施展機遇。」

  黃承彥望著諸葛亮,說道:「好啊,剛剛遇到這麼一點挫折就心灰意冷了嗎?依我所見,這不過是一唱大戲的一個小小的序曲而已。」

  黃承彥點撥道:「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的才學本領就是為了有機會施展而準備的,但在機會沒來時,要耐得住寂寞才好。」

  諸葛亮點頭,說:「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如果生不逢時,等不到明君,那就依然在隆中當山野村夫,也是不錯的選擇。」

  黃承彥點頭,喝了一口茶,接著說道:「不過,機會也不完全是等來的,有時還要爭取,還可以想辦法讓機遇找你來。」

  諸葛亮不禁綻開笑容道:「還望老師指點迷津。」

  翁婿二人正在談論,家人來報,有客人來訪。諸葛亮說:「肯定是水鏡先生,且讓我到大門迎接。」話音未落,司馬徽已經進了大堂,一邊走一邊說:「也不是外人,不必那麼多的禮數。」

  黃承彥起身迎接道:「好啊,老友相見在隆中,痛飲幾杯方興濃。今天正想聽聽閣下的高談闊論呢!」

  司馬徽對孔明說:「樊城一行,我料不大順心。對嗎?」

  諸葛亮點頭。

  司馬徽說:「這個怨為師的欠考慮。既然有了一個目標,那麼要想實現,就必須認真籌劃一番,如果不假思索,貿然而動,自然是欲速則不達。」

  「學生自認學業不精,蒂未落,只怨瓜還未熟;渠雖修成,水未到,尚缺引水之道。」

  「好啊,我卻以為瓜已熟,為何蒂不落?尚欠一陣風,風到瓜自落。」黃承彥捻須說道。

  「那麼渠已修成,何謂引水之道乎?」司馬徽問。

  「今日水不是已經來了嗎?水鏡水鏡,無水何以成鏡?」

  「你是說我已經有了方略?」

  「不要賣關子了,趕緊一一道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