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拜輪勳爵筆下的那個堂璜,就沒有必要提了。那只是福布拉斯,一個微不足道的英俊後生,交了種種叫人難以置信的好運罷了。
因此,堂璜這個奇特的個性,只是在十六世紀的義大利才首次出現的。十七世紀,一個酷爇難當的白晝之末,一位義大利公主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冰淇淋,一邊說:“多遺憾,這竟不是一種罪孽!”
依我之見,這種感覺構成了堂璜的個性基礎。也正如大家所見,基督教於這種感覺是不可缺少的。
關於此,一位那不勒斯作者寫道:“這不就是意味著明知上天可以把你捏成齏粉還要與上天對抗?”據說,由此產生了找女信徒做情婦的極大樂趣,而且這個女信徒要十分虔誠,清楚自己造了孽,滿懷激情祈求上帝的寬恕,正如她滿懷激情犯下罪過一樣。
有一種簡單的輪理,把對人有益的稱為德行。嚴厲的庇烏五世倡導或者制訂了一套瑣細的教規,與這種輪理截然相悖。當時存在著極為嚴酷的宗教裁判制度。正因為太嚴酷,所以它在義大利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以後便轉移到了西班牙。庇烏五世新訂的教遠規加強了宗教裁判的權力,使人人都對之心生畏怯。在若干年頭裡,凡不執行,或公然蔑視這些被列為最神聖的宗教義務之一的繁瑣教規者,都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假定有一個極為墮落的基督徒,正好在教皇剛剛頒布這套教規的時候出生在羅馬,看到公民在宗教裁判所的可怕法律面前戰抖的情景,一定會聳聳雙肩,尋思道:
“好傢夥!我已是羅馬這個世界之都最富有的人,我也要成為這裡最勇敢的人,那些人遵守的東西,我要公然蔑視。再說它們也確實不像人們應該遵守的東西。”
真正的堂璜,就應該是一個有膽有識的人,思想敏捷,明確,一眼就能看出人們的行為動機。
弗朗索瓦-桑西也許會尋思:“我這個羅馬人,1527年出生於羅馬,正逢波旁統帥率領的路德教派士兵在羅馬洗劫六個月,犯下種種可怕的瀆聖暴行的年頭,我用什麼有效的行動,來讓人注意我的勇氣,從而盡最大可能地享有對抗輿論的樂趣呢?我怎樣來讓那些愚蠢的同代人大吃一驚呢?我又怎樣去感覺不同於這幫凡夫俗子的強烈快樂呢?
一個羅馬人,尤其是一個中世紀的羅馬人,決不是只說不做的人。空口說大話在義大利,比在世界任何一國都要被人瞧不起。
能對自己說出這番話的人,就叫弗朗索瓦-桑西。1598年9月15日,他就在妻子女兒眼皮下被人殺死。這個堂璜沒有給我們留下半點可愛的東西,他並不像莫里哀筆下的堂璜,因為想做個有教養的人,而陶冶、改變自己的性情。他所以想到別人,僅僅是想顯示自己比他們優越,想利用或者憎恨他們。堂璜決不會在別人的好感,美好的遐想和溫柔之心的幻覺中體驗到快樂。他需要的快樂,首先就是勝利,就是引人注目,就是被人承認。他需要的是無禮的勒波萊洛在傷心的埃耳維爾眼前打開的那份名單。(註:勒波萊洛是堂璜的心腹。埃耳維爾是堂璜的妻子。他打開的名單上記有堂璜追求的101個婦女的名字。詳見莫扎特的歌劇《堂璜》。)羅馬堂璜小心謹慎,掩飾自己的個性。他不像莫里哀筆下的那個堂璜,把自己的隱情告訴僕人。他沒有知己,也不亂開口,說的都是有利於實現自己意圖的話。莫扎特寫的堂璜,有時還有點真情實意,還有點惹人喜歡的快活勁兒,使得我們原諒他的荒唐,可這一切在羅馬堂璜身上是絲毫不存。一言以蔽之,我要描繪的是個醜惡的形象。
我原來只打算研究他的個性,不準備敘述,因為它只會使人厭惡而不會使人覺得好奇。可是我說實話,幾位旅伴向我提出了這一要求,我實在無法拒絕。1823年,我有幸和幾位可愛的人一起遊歷了義大利。那次旅遊讓我終生難忘。我和同伴們一樣,都被貝阿特麗絲-桑西的那幅津美的畫像迷住了。今天在羅馬巴貝利尼宮,還可見到這幅畫像。
現在,巴貝利尼宮的畫廊里,只剩下七八幅畫了。不過其中四幅是傑作。第一幅出自拉斐爾之手,畫的是他的情婦,著名的弗納麗娜的肖像。這幅畫是地道的真跡,不容置疑。今天還可找到幾張臨摹它的作品。它與佛羅輪薩畫廊里被認為是拉斐爾情婦的肖像截然不同。那幅肖像還被摩根以拉斐爾情婦的畫名製成了版畫。當然,那幅畫不是出自拉斐爾之手。看在這位偉大畫家的份上,讀者或許會願意原諒這一小通離題話。
巴貝利尼宮的第二幅珍藏是基多的作品。這就是貝阿特麗絲-桑西的肖像。人們平常看到的她的像,有許多印製太差。這位大畫師在貝阿特麗絲的脖子上畫了一小塊起皺的布,頭上頂了一塊花帕。他沒有如實地畫出她特意訂製的臨刑時穿的衣服,也沒有畫出這位年方二八,剛陷入絕望之境的可憐少女蓬亂的頭髮。他怕這樣畫出來過於真實,反讓人感到恐怖。在他的筆下,姑娘面部秀美,目光溫柔,眼睛大大的,那個驚詫的模樣兒,就像是一個人在號啕大哭時冷不防被人撞見似的。她的頭髮金黃,煞是好看。在這個面龐上,看不出羅馬人的傲氣,以及常常從某個“台伯河之女”(註:台伯河流經羅馬,因此台伯河之女即羅馬女人。)堅定的目光里流露的自信。那些羅馬女人常常自豪地稱自己為“台伯河之女”。可惜讀者將從下文獲知的慘案距今已有二百三十八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中間色調變成了磚紅色。
巴貝利尼宮畫廊的第三幅傑作是盧克萊絲-佩特洛尼的肖像。她是貝阿特麗絲的繼母,與她一同被處死。這是個典型的羅馬婦人,天生漂亮而高傲。她容貌華貴,皮膚白皙,眉毛又黑又濃,目光爇切寒著肉慾,與繼女溫柔、單純,近乎德國人的面容適成鮮明的對照。
第四幅畫像是提香的一幅傑作,圖像逼真,色調鮮明。那是一個希臘女奴,著名執政官巴巴利戈的情婦。
幾乎所有的外人一到羅馬,就要讓人先領著去參觀巴貝利尼宮的畫廊。他們,尤其是婦女,都是被貝阿特麗絲-桑西及其繼母的肖像吸引去的。我也有與眾相同的好奇心。接下來,一如眾人,我設法讀到了這個著名案件的材料。案卷里除了被告的答詞,其餘文件都是用拉丁文寫的。我想,要是別人也有機會讀到這些文件,一定會覺得奇怪。因為它們幾乎沒有敘及案情,這是因為1599年,這個案子在羅馬是盡人皆知的。我花了一筆錢,獲准抄錄一份當時的敘述。我認為把它翻譯出來,不會有什麼不當。至少,這份譯文能在1823年的女士面前高聲朗讀。當然,在某些地方譯者無法忠實於原文時,也只能作罷,因為那些恐怖的場面會使讀者大倒胃口。
真正的堂璜這個可悲的角色(即不想適應任何理想的榜樣,一心只想與輿論作對的人),其可惡的作為在此被全部揭露。他犯了殘暴的罪行,迫使兩位不幸的婦女讓人當她們的面把他殺死。這兩位婦人,一個是他的妻子,一個是他的女兒,而讀者大概也不敢判定她們是否有罪。不過當時人們都覺得,她們不該被處死。
因此,堂璜這個奇特的個性,只是在十六世紀的義大利才首次出現的。十七世紀,一個酷爇難當的白晝之末,一位義大利公主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冰淇淋,一邊說:“多遺憾,這竟不是一種罪孽!”
依我之見,這種感覺構成了堂璜的個性基礎。也正如大家所見,基督教於這種感覺是不可缺少的。
關於此,一位那不勒斯作者寫道:“這不就是意味著明知上天可以把你捏成齏粉還要與上天對抗?”據說,由此產生了找女信徒做情婦的極大樂趣,而且這個女信徒要十分虔誠,清楚自己造了孽,滿懷激情祈求上帝的寬恕,正如她滿懷激情犯下罪過一樣。
有一種簡單的輪理,把對人有益的稱為德行。嚴厲的庇烏五世倡導或者制訂了一套瑣細的教規,與這種輪理截然相悖。當時存在著極為嚴酷的宗教裁判制度。正因為太嚴酷,所以它在義大利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以後便轉移到了西班牙。庇烏五世新訂的教遠規加強了宗教裁判的權力,使人人都對之心生畏怯。在若干年頭裡,凡不執行,或公然蔑視這些被列為最神聖的宗教義務之一的繁瑣教規者,都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假定有一個極為墮落的基督徒,正好在教皇剛剛頒布這套教規的時候出生在羅馬,看到公民在宗教裁判所的可怕法律面前戰抖的情景,一定會聳聳雙肩,尋思道:
“好傢夥!我已是羅馬這個世界之都最富有的人,我也要成為這裡最勇敢的人,那些人遵守的東西,我要公然蔑視。再說它們也確實不像人們應該遵守的東西。”
真正的堂璜,就應該是一個有膽有識的人,思想敏捷,明確,一眼就能看出人們的行為動機。
弗朗索瓦-桑西也許會尋思:“我這個羅馬人,1527年出生於羅馬,正逢波旁統帥率領的路德教派士兵在羅馬洗劫六個月,犯下種種可怕的瀆聖暴行的年頭,我用什麼有效的行動,來讓人注意我的勇氣,從而盡最大可能地享有對抗輿論的樂趣呢?我怎樣來讓那些愚蠢的同代人大吃一驚呢?我又怎樣去感覺不同於這幫凡夫俗子的強烈快樂呢?
一個羅馬人,尤其是一個中世紀的羅馬人,決不是只說不做的人。空口說大話在義大利,比在世界任何一國都要被人瞧不起。
能對自己說出這番話的人,就叫弗朗索瓦-桑西。1598年9月15日,他就在妻子女兒眼皮下被人殺死。這個堂璜沒有給我們留下半點可愛的東西,他並不像莫里哀筆下的堂璜,因為想做個有教養的人,而陶冶、改變自己的性情。他所以想到別人,僅僅是想顯示自己比他們優越,想利用或者憎恨他們。堂璜決不會在別人的好感,美好的遐想和溫柔之心的幻覺中體驗到快樂。他需要的快樂,首先就是勝利,就是引人注目,就是被人承認。他需要的是無禮的勒波萊洛在傷心的埃耳維爾眼前打開的那份名單。(註:勒波萊洛是堂璜的心腹。埃耳維爾是堂璜的妻子。他打開的名單上記有堂璜追求的101個婦女的名字。詳見莫扎特的歌劇《堂璜》。)羅馬堂璜小心謹慎,掩飾自己的個性。他不像莫里哀筆下的那個堂璜,把自己的隱情告訴僕人。他沒有知己,也不亂開口,說的都是有利於實現自己意圖的話。莫扎特寫的堂璜,有時還有點真情實意,還有點惹人喜歡的快活勁兒,使得我們原諒他的荒唐,可這一切在羅馬堂璜身上是絲毫不存。一言以蔽之,我要描繪的是個醜惡的形象。
我原來只打算研究他的個性,不準備敘述,因為它只會使人厭惡而不會使人覺得好奇。可是我說實話,幾位旅伴向我提出了這一要求,我實在無法拒絕。1823年,我有幸和幾位可愛的人一起遊歷了義大利。那次旅遊讓我終生難忘。我和同伴們一樣,都被貝阿特麗絲-桑西的那幅津美的畫像迷住了。今天在羅馬巴貝利尼宮,還可見到這幅畫像。
現在,巴貝利尼宮的畫廊里,只剩下七八幅畫了。不過其中四幅是傑作。第一幅出自拉斐爾之手,畫的是他的情婦,著名的弗納麗娜的肖像。這幅畫是地道的真跡,不容置疑。今天還可找到幾張臨摹它的作品。它與佛羅輪薩畫廊里被認為是拉斐爾情婦的肖像截然不同。那幅肖像還被摩根以拉斐爾情婦的畫名製成了版畫。當然,那幅畫不是出自拉斐爾之手。看在這位偉大畫家的份上,讀者或許會願意原諒這一小通離題話。
巴貝利尼宮的第二幅珍藏是基多的作品。這就是貝阿特麗絲-桑西的肖像。人們平常看到的她的像,有許多印製太差。這位大畫師在貝阿特麗絲的脖子上畫了一小塊起皺的布,頭上頂了一塊花帕。他沒有如實地畫出她特意訂製的臨刑時穿的衣服,也沒有畫出這位年方二八,剛陷入絕望之境的可憐少女蓬亂的頭髮。他怕這樣畫出來過於真實,反讓人感到恐怖。在他的筆下,姑娘面部秀美,目光溫柔,眼睛大大的,那個驚詫的模樣兒,就像是一個人在號啕大哭時冷不防被人撞見似的。她的頭髮金黃,煞是好看。在這個面龐上,看不出羅馬人的傲氣,以及常常從某個“台伯河之女”(註:台伯河流經羅馬,因此台伯河之女即羅馬女人。)堅定的目光里流露的自信。那些羅馬女人常常自豪地稱自己為“台伯河之女”。可惜讀者將從下文獲知的慘案距今已有二百三十八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中間色調變成了磚紅色。
巴貝利尼宮畫廊的第三幅傑作是盧克萊絲-佩特洛尼的肖像。她是貝阿特麗絲的繼母,與她一同被處死。這是個典型的羅馬婦人,天生漂亮而高傲。她容貌華貴,皮膚白皙,眉毛又黑又濃,目光爇切寒著肉慾,與繼女溫柔、單純,近乎德國人的面容適成鮮明的對照。
第四幅畫像是提香的一幅傑作,圖像逼真,色調鮮明。那是一個希臘女奴,著名執政官巴巴利戈的情婦。
幾乎所有的外人一到羅馬,就要讓人先領著去參觀巴貝利尼宮的畫廊。他們,尤其是婦女,都是被貝阿特麗絲-桑西及其繼母的肖像吸引去的。我也有與眾相同的好奇心。接下來,一如眾人,我設法讀到了這個著名案件的材料。案卷里除了被告的答詞,其餘文件都是用拉丁文寫的。我想,要是別人也有機會讀到這些文件,一定會覺得奇怪。因為它們幾乎沒有敘及案情,這是因為1599年,這個案子在羅馬是盡人皆知的。我花了一筆錢,獲准抄錄一份當時的敘述。我認為把它翻譯出來,不會有什麼不當。至少,這份譯文能在1823年的女士面前高聲朗讀。當然,在某些地方譯者無法忠實於原文時,也只能作罷,因為那些恐怖的場面會使讀者大倒胃口。
真正的堂璜這個可悲的角色(即不想適應任何理想的榜樣,一心只想與輿論作對的人),其可惡的作為在此被全部揭露。他犯了殘暴的罪行,迫使兩位不幸的婦女讓人當她們的面把他殺死。這兩位婦人,一個是他的妻子,一個是他的女兒,而讀者大概也不敢判定她們是否有罪。不過當時人們都覺得,她們不該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