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據說,袁世凱在民國初年,健康狀況即已不佳,由後院至前院,樓下至樓上,均需以肩輿代步100。春節過後不久,袁已懨懨成疾。他扶病堅持了幾個月後,5月17日,袁出現了腰痛和枕骨痛的症狀,飲食銳減,晚間睡不著覺;延至24日,他已不能辦公。6月3日病篤,6月5日又一度出現了休克昏迷的狀態,6月6日,袁病逝,享年五十八歲。

  沉疴中的袁世凱,不僅心力支絀,智竭計窮,身體狀況也難於維持了,他終於放棄了對命運的抗爭。5月22日,在接到四川督軍陳宦要其退位並宣告與他斷絕關係的電報後,袁親筆起草了同意退位的電文:

  昨見到松坡致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的電文,勸我退位。公誼私情,感佩交集,但尚未了解我的用心。我厭棄問世(從政),幾乎一天都不願意幹了。一再商議重要諸公(指黎、徐、段等人),擔任善後。全都認為這件事體重大,難於輕易放棄;內憂外患,相逼而來,馬上就有亡國的禍患。我年近六十,有難萬狀,還能有什麼貪圖的念頭,就是再愚蠢也不至於如此。我的心志已決,退位不成問題。所當研究的,惟在於善後。政府諸公,討論多日,仍然沒有結果。如果不考慮善後,撒開手就走,危亡立見,實在不能忍心至此,而且也沒辦法自拔。眼下所差的是速籌善後之策,但非有二三分的擔待,不至於立見危亡、分裂,退位一議,立刻可以解決。務望切商於政府,速定辦法,力擔責任,期盼能夠早些定局。希望即刻詳籌,共同妥善商量如何?務祈嚴守秘密,電未盡言。101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袁在此電文中表現出來的萬念俱灰的心情應該是真實的。他之所以不馬上退位,是擔心善後未決,撒手不管,會給國家造成危亡、分裂的局面。知錯能改,見帝制不可行,遂斷然取消,可謂識時務;不諉過於他人,拿部下當替罪羊,可謂有擔當;最後同意退位,不以國事作為個人進退的孤注,反映了他還有起碼的責任感。

  行百里而半九十,袁世凱這一生,就是這最後幾步沒走好,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袁世凱是最典型的例子。英雄末路,晚節不終,身後被人口誅筆伐了近一個世紀,或許會像他那位老前輩——曹操一樣,繼續被罵上幾千年,沒辦法,誰讓他一念之差,做了“真小人”呢!本書無意為袁世凱翻案,而且“洪憲”帝制是鐵的事實,也無案可翻。但就完整客觀地認識一個歷史人物,筆者是服膺太史公“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史識的,是主張“不隱惡,不溢美”,以同情的態度看待、評價袁世凱的歷史作用和地位的。袁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複雜多變的時代,或借用唐德剛先生的話,稱其為“社會轉型的時代”,所以袁既是時代的產物,自然會帶有其所由產生的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痕跡。對袁這個歷史人物,以筆者的歸納,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其一生:青年為愛國之英雄,中年為治世之能臣,晚年為誤國之奸雄。這樣一個人物是不能簡單地蓋棺論定的,或者說是蓋棺也難以論定的。

  袁靜雪原名袁叔禎,是袁家三小姐,也是袁生前最寵愛的女兒之一。解放後她曾撰有《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發表在《文史資料選輯》上,其中披露了袁生前的許多生活細節,使後人能夠從“人”的角度和層面觀察袁世凱,是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根據袁三小姐的回憶,輔之以其他史料,我們得以大致復原出袁為人行事的真實面貌,並由此摸索出袁世凱何以自我毀滅的真實軌跡。

  首先,袁世凱出身於一個幾世同堂、聚族而居的大家族中,這種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我們從現今尚存於福建、贛南的客家人的“圍屋”中,還能感知其遺意。這類大家庭在晚清還有很多,袁家不過其中之一。他們世代耕讀而生,通常都沿襲禮教傳統,思想上一般都是比較保守的。在這種家庭中,“忠”、“孝”的道德倫理是最被看中的;“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在傳統社會中,是下至個人的修身齊家,上至出仕做官、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倫理政治基礎。我們看袁世凱在辛亥年拒絕出頭迫清廷退位而大費周折的種種做法,就是為了逃避“逼宮”、“不忠”的罪名,就這樣,他的姊妹和兄弟中還有人登報與他脫離關係,指責他“不忠”呢。由此,我們可以了解,袁在民國當政期間的重大舉措中,如當總統、稱帝等,為何總是遮遮掩掩,矯揉造作地搞一番政治把戲。因為“忠”的理念在數千年文化的延續和積澱中,已經內化於我們民族的集體潛意識之中,成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了。袁違背總統誓言,是對民國的不忠,不忠就是不正,難於獲得民眾對其政治合法性的認同,所以要通過“公決”、“民意”、“推戴”的方式來加以塗飾,而西南也是以此為藉口發難的。政壇多偽君子、多政治把戲的原因就在這裡。

  至於“孝”,更是涉及千家萬戶的道德戒律了。袁世凱在這個方面,堪稱模範,其婿薛觀瀾稱他“守禮甚嚴,秉性孝悌,私德無虧。袁出嗣他房,事嗣母甚孝;其姊未嫁而女婿得病死,姊遂終身不嫁,平日凜若冰霜,永無笑容,袁尊敬而畏憚之,就是當了總統之後,每日向姊請安時都不敢坐下102”。其嗣母牛太夫人、本生母劉太夫人,袁世凱只要條件允許,晨昏定省,親侍湯藥,直至養老送終,他是做到了的。由此,他也深通了老太太們的心理,是個能討而且善討老太太歡心的人,慈禧太后對他崇眷不衰,袁還真就是得力於這套本事呢。

  出於這種傳統家庭的人,大都崇奉“多子多福”,袁世凱自然不能例外,追求的也是妻妾成群,子孫滿堂,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袁這一生有一妻九妾,子女三十二個,按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是腐朽沒落生活方式的典型表現,在那個時代卻是舉世稱羨的理想家庭模式呢。舊中國納妾是既合理又不違法的事,男人只要有能力負擔,盡不妨多娶幾房,況且袁世凱認為姨太太娶得越多越能顯出男人的本事來呢。袁的二兒子袁克文先後娶過五個姨太太,他的原配跑到家長那裡哭訴,袁的態度是:“有做為的人才三妻四妾,女人吃醋是不對的103。”在品味上,袁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不良嗜好,喜歡女人纏足,他的十房妻妾,除朝鮮國王送給他的三個姬妾外,余者均為小腳女人。

  對於子女,袁之所作所為也秉承了大家族的傳統方式。由於兒女眾多,他設立了家塾,並親手編寫了家塾訓言,對子女的要求相當嚴格。到了北京,他又將家塾改為學館,分為男館、女館,男館由嚴修負責,女館也聘有多名才女擔任教師,一些年輕的姨太太也隨館念書。袁對子女,要求很嚴,他是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訓的,甚至已經結婚成家後的兒子,也不能免於他的責打。在兒女們的婚姻大事上,他則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往往一兩句話就決定了兒女們的終身大事104。”在聯姻上,世凱又講究門當戶對,親家多是晚清民初的高官大僚,如吳大?(湖南巡撫)、張人駿(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端方(兩江總督)、張百熙(郵傳部大臣)、蔭昌(陸軍大臣)、黎元洪(民國副總統)、孫寶琦(外交總長)等等,起著政治聯姻的作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