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四十歲的阿壩州委副書記周化勛,向胡耀邦匯報說,從五十年代開始,國家陸續在阿壩林區建立了十五個林業企業,共為國家生產木材四千多萬立方米,上交稅利四億多元。因為採伐過量,目前控制採伐,剩餘勞力二萬五千人,要求中央和省里幫阿壩州卸下這個“包袱”。

  “你們不是卸包袱的問題。”胡耀邦立即抓住這一指導思想說:“要把包袱變成財富,要把現在閒置的勞力變成有用之才。總的來講,阿壩州八萬多平方公里,只七十多萬人口,是人少了。不是人多了。問題在於你這裡就業結構不合理。一面是許多人沒事幹,一面是好多事沒有人辦、許多產業根本沒有開發。”

  胡耀邦時而站起來,時而用手勢加重語氣:“大的不講,講小事情。馬爾康的雞蛋很貴,你們這裡電多,可以辦幾個養雞場,用電孵雞。你們有草山,可以養奶牛。還可以搞木材加工。林區的人民要富起來,只有四條出路:一是營林;二是加工;三是採礦;四是修建。什麼修公路、建水電站,都讓老百姓去搞。還有商業、運輸、旅館、飯店,也讓群眾去辦。總之,東方不亮西方亮嘛!”

  端正指導思想,滿懷信心地引導群眾充分認識和發揮高原、山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開闢多種勞動致富的新門路,這是胡耀邦認為繁榮山區經濟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雅安,他提醒地委和行署的領導同志,要看到本地有利條件,很好地利用木材、竹子這一大資源,在林業、林業副產品的開發上,多做點文章。

  在號稱“遍地黃金”的甘孜州,他建議州委和州政府放手讓群眾開採黃金和其他小礦點。

  在九寨溝風景區,胡耀邦提出讓農民直接辦旅遊,由農民為旅遊的人提供副食品,發展養雞、養兔、種植蔬菜、水果的專業戶;組織群眾生產各種旅遊紀念品。

  在隴南地區森林茂密的康縣、成縣,胡耀邦要求各級領導充分依靠群眾,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創造出營林致富的新經驗。

  在視察途中,幾乎每個地、州、縣的領導都向胡耀邦反映,他們那裡缺資金、缺人才,要求中央支援。胡耀邦對他們說,黨中央、國務院對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向是十分關懷的,儘可能在人力、財力上給予扶持和幫助。但是,作為當地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不應該只依靠上面,而要自力更生。辦法有兩條,一條是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集資,依靠群眾的勤勞和智慧;一條是加強橫向經濟聯繫,引進外資,吸引沿海、成都等外地的企業來投資。

  談到人才問題,阿壩州委書記阿登向總書記說:“我們這裡條件艱苦,人家不願意來,希望中央和省里給我們派些人來”。

  “你把關係顛倒了。”胡耀邦糾正了他的看法說:“不是給你派人來,而是你要有吸引力。你把經濟發展起來,門路多了,就能留住人,吸引更多的人來。今後我們國家越來越多地要採取招聘的辦法,吸引的辦法,而不是全靠指派的辦法,捆綁不能成夫妻嘛!”

  說得在場的人都笑了。

  通過親身體驗,胡耀邦為這裡的幹部能長年堅持工作在海拔高、氣候寒冷、交通閉塞的地區,感到由衷的欣慰。但也覺察到他們由於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習不夠,視野不寬,妨礙了思想、工作水平提高。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後,他便向州委領導提出要改進工作方法的問題。胡耀邦說,你們州、縣、區三級幹部,一年下去多長時間,什麼時候下去,要作一個安排。大雪封山是下不去的,這段時間可以把幹部集中起來辦學習班,半天工作,半天學習,學理論,學文化,學技術。一年完了要考試、這樣搞上三年,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凡是地廣人稀的地方,都可以採用這種新的工作方法。根據各地的特點,確定自己的工作方法,這就叫實事求是!他勉勵大家只有埋頭苦幹,才能再展宏圖,就象楚莊王的名言:“三年不飛,飛將沖天; 三年不鳴,鳴則驚人。”這是胡耀邦對)I曬北高原和隴南山區的期望,也是對全國所有經濟還不發達的地區的期望,期望他們後來居上,一飛沖天!

  胡耀邦鼓勵基層同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必絕對服從上面的規定,要因地制宜,搞好林場。

  初冬時節,鄂南、鄂東和贛西北山區陰雨連綿,寒風刺骨,天氣顯得比北京還冷一些。

  兩輛旅行車載著胡耀邦一行,沿著崎嶇不平的泥濘公路,往來奔波於幕阜山麓和大別山麓的崇山峻岭之中。

  這是一次日程很緊的旅行。儘管山高路滑,汽車仍以相當高的速度行駛,因為從1984年12月4日至14日這十天之內, 要視察訪問兩個省十九個縣市。這是十二屆三中全會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胡耀邦第二次到基層調查考察。山區群眾對胡耀邦在寒冬歲末這樣不辭辛苦地從北京來到遙遠的深山密林看望他們,同他們共同商討開發山區的大計,無不感到歡欣鼓舞。每當胡耀邦從駐地出發時,門口總是擠得水泄不通,胡耀邦笑容滿面地向自動位候的男女老少揮手致意,歡呼的人群朝著他熱情地鼓掌。

  12月5日一早, 胡耀邦一行乘汽車離開京廣鐵路附近的咸寧溫泉鎮,很快就進人山區。

  約兩小時後,汽車駛進一座小山城——通山縣城。在縣政府的招待所里,胡耀邦一下車就召開座談會,請縣裡的同志介紹情況。胡耀邦風趣地插話說:通山通山,通通是山。你們要把山搞“通’”,把庫搞“活”,多養魚。要發揮山區的優勢,山上的樹和山裡的礦一起開發。山“通”庫“活”,山區致富就有希望。

  他還強調說,要加快山區建設,就必須進一步放開山區政策,凡屬群眾能辦的,就要大膽放手讓他們去辦。

  中共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副書記錢運錄建議胡耀邦去這個縣屬的九宮山察看林木。胡耀邦欣然同意,並立即驅車前往。高高聳立於鄂贛兩省邊界上的九宮山,海拔1280多米,峰岩壁立,雄偉渾厚。據當地同志說,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後就是在這裡被地主武裝殺害的,後人還在這裡設墓安葬了他。汽車越往上爬,霧越濃,整個山嶽都淹沒在茫茫的雲海中。胡耀邦在山頂一座招待所里會見了當地幹部,建議把九宮山闢為旅遊避暑場所。

  為了實地考察林區,次日胡耀邦到崇陽縣訪問時,特地去那裡的林科所和桂花林場進行了調查,同木場工作人員討論了包山造林等問題。在修水,他對縣裡的同志說,一路上,我看到你們這裡過代的現象比較嚴重。國營林場、集體林場應該采育兼顧。看來,林業政策要繼續抓落實,林區群眾收人少,積極性不高。要拿個辦法出來,還是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好。在銅鼓縣,他說:“我認為山區林權應下放,林業管理體制要改革,要搞承包,讓林農有自主權。國營林場也要把責任制落實到家庭,長期(比如說五十年)不變。農林擴權到家庭,漁業擴權到船。只有這樣,才能搞活。他認為,山上的小村小料,什麼枝丫材、等外材、困山村等等,應該統統放開,讓林農去加工成鋤頭把、鐮刀把等等。這樣,山區的多種經營就能比較快地發展起來。他還說,他不贊成用開梯田的辦法在山上種樹。把山坡墾了,至少五年之內樹長不起來,水土就會流失,還浪費了人力。他對縣裡的同志說,如果是上面規定的,你們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此外,我看到你們這裡水平梯田上種的是清一色的杉樹。清一色容易發生蟲災,要種混交林,既可以防止蟲害,又可以保持生態平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