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為穩妥起見,胡耀邦覺得有必要首先取得葉劍英、鄧小平的支持。一天,他向中央負責人匯報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工作時,反映了“六十一人案”中許多人及死者親屬要求複查的強烈願望,並表示中組部準備進行複查。
不久, 鄧小平又接到了有關“六十一人案”的兩封申訴材料。6月25日,他在其中一封材料上批道:“這個問題總得處理才行。
這也是實事求是問題。”7月4日,華國鋒也指示胡耀邦:“六十一人的問題要解決,由中組部進行複查,向中央寫個報告。”胡耀邦隨即指定干審局副局長賈素萍等四位同志,全力投入這項工作。
胡耀邦說:作為專案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那個“結論”所依據的有關材料,都是中央專案組已經整理好了的。真正有重要價值的實事求是的東西,恰恰是戴著有色眼鏡的人們最不屑一顧的。他們可算是做到了各盡所能地。“各取所需”,把被立案的人置於“永世不得翻身”之地而後快。事實上,一個重大的案子,究竟是何原因搞起來的,這必須查清楚。
在搞的過程中,中央專案組當然也作過一些調查;但那是“各取能需”的調查。他們所需要的,如獲至寶;他們認為不合“口徑”的,就不會寫到結論上去。而這沒被寫到結論上去的一些真實情況,如果光看那個“結論”是看不出其一絲痕跡的。所以,我這“另起爐灶”,就必須下功夫對能夠提供原始材料的地方和人都走訪一遍,看看這些事情的來龍去脈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樣,才能還歷史事實之本來面貌,才能分清哪些是當事人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哪些責任應是組織領導方面承擔的。這樣,才能真正地是非分明,對黨對同志高度負責。
說完,胡耀邦又叮囑他們:此案關係重大。為減少阻力,先不宜聲張,要審慎、精細、踏踏實實地調查研究,珍惜每份資料,爭分奪秒,爭取三個月複查完畢,寫上複查結論,在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時拿出來。
談完話正好吃午飯,胡耀邦也拿著自己的碗筷,和大夥邊走邊聊地向大食堂走去。他說:如果不把”兩落實”(指落實幹部政策。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抓得緊緊的。搞得美美的,我們的黨和國家就不會揚眉吐氣,而落實幹部政策、平反冤假錯案的最大突破口,就是對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這些同志的特大錯案的平反昭雪……
進了大食堂,賣飯的大師傅一眼瞅見胡部長排在大老遠隊尾,連連大聲招呼:“胡部長!您靠前來;您工作忙,靠前來廣胡耀邦說:“大家都忙啊!你就順著來吧!”
胡耀邦買完飯,像往常一樣,與大家圍在一起邊吃邊聊。胡耀邦說: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我們這兒又是“黨員之家”了。既然是“黨員之家”,我們就要形成這麼一股風氣:多跑門可羅雀的寒門,少走車水馬龍的大戶。一句話:多走冷門,少走熱門。
“老賈,”他轉臉對坐在一旁的賈素萍說:“你能不能先抽空去看看薄一波?”
當天下午,賈素萍一行四人就去探望了無家可住而臨時棲居於西直門外國務院第二招待所的薄一波。在第二招待所傳達室,賈素萍一見這位鬚眉皆白,被“造反者” 打傷了一段脊椎骨而直不起腰的老者, 便十分熱情地上前問候,並伸出手:“薄一波同志,您好!”薄一波頓即感動得涕淚交流。十多年來,不少的紅衛兵、專案組無數次對他調查審問,從不稱他為“同志”;也不通報單位姓名,更沒有任何讓人稍稍過得去的結果;而此刻站在面前的中組部派來的賈素萍等四人,不但親親熱熱地稱他為“同志”,還說明是奉胡耀邦部長的委託特地前來探望他的,所以他激動異常。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您。聯繫一下。”賈素萍說。“請您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找個時間,我們再來聽取您的意見和要求。您看怎麼樣?”
“不,”薄一波興奮而急切地說,“我的身體很好,不必另約時間,今天就談行不行?”
邊說著,薄一波就把賈素萍們請到自己的房間,一口氣談了七個多小時、一吐十多年來的悲憤和夙願。
從此,賈素萍一行四人冒著盛暑,在京城到處奔走。他們找到了與“六十一人案”有關的周仲英、馬輝元、劉有光、朱則民、孔祥禎等多人並逐一交談。孔祥禎在交談中指著自己已經殘廢了的雙腿說:“過去紅衛兵和專案組的人多次來,口稱調查,可是比審訊還凶。我說的都是真實情況,他們全不信,還要逼著我在他們寫好的誣陷的結論上簽字;我不干,他們就整我,把我的雙腿都整殘廢了。他們後來再找我‘調查’時,我就不再同他們談一句話,給他們吃閉門羹!這次你們來了,我衷心歡迎……”
8月上旬,賈素萍一行飛到了安徽合肥。
一下飛機,江淮的炎熱使他們好像突然掉進了蒸鍋一樣,但他們還是立即前往安慶,在一間小平房裡找到了劉瀾濤。這位原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從西安被揪到北京, 關押審訊了八年。1975年5月28日,他雖然被從監獄中開釋出來,但專案組仍把“叛徒”帽子扣在他的頭上,不給他自由,不許他和任何親友見面,並逼迫他“下放”安慶。為此他寫了一首小詩:“一九七五五二八,十年出禁總作罷。雲海蒼茫君何往, 黨是親娘神州家” ,以表明對黨對人民的赤子之志。現在見到了“黨員之家”派來的人,讓他傾述他們當年在敵人的監獄中與敵人的鬥爭,以及他的一家在自己人的“文革”中的悲慘遭遇,富有理智而堅強的劉瀾濤不禁熱淚滾滾。他熱誠地要用自己在院子裡種的菜豆角親手做菜,招待賈素萍一行。賈素萍說任務緊,婉言拒絕了劉瀾濤的盛情,又僕僕風塵地趕到淮南去見安子文。
被幽禁於淮南的安子文,面對他在“文革”前做了十多年部長的中組部來的同志倍感親切。他回想“文革”中被揪斗、被踢打擰掐,遭受過許許多多的迫害與凌辱。以及康生們強加的“叛徒”罪名,原以為人們早把他忘得一乾二淨,或仍然對他歧視敵視,誰知賈素萍一行不僅帶來了部分同志的關懷與問候,還帶來了平反冤案的希望。他剎那間苦屈難訴,嗚嗚痛哭不已。
賈素萍,行結束了在安徽的調查訪問,又快馬加鞭地趕到山東、天津和吉林,然後再折往西安,去訪問一位年過七旬的知情人。連續數月,他們走訪了“六十一人案”中所有受迫害而仍健在的同志,研究了他們及其家屬子女的一摞摞申訴材料,查閱了中組部保存的這些同志檔案中的各人有關出獄經過的自敘,調閱了大量敵偽檔案,走訪了1936年擔任我們黨北平市委書記的李葆華、黨的“七大”期間熟知代表資格審查情況的中組部幹部科長王鶴壽和晉冀魯豫代表團的另一位副團長王從吾,並請他們都寫了書面證明材料。
不久, 鄧小平又接到了有關“六十一人案”的兩封申訴材料。6月25日,他在其中一封材料上批道:“這個問題總得處理才行。
這也是實事求是問題。”7月4日,華國鋒也指示胡耀邦:“六十一人的問題要解決,由中組部進行複查,向中央寫個報告。”胡耀邦隨即指定干審局副局長賈素萍等四位同志,全力投入這項工作。
胡耀邦說:作為專案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那個“結論”所依據的有關材料,都是中央專案組已經整理好了的。真正有重要價值的實事求是的東西,恰恰是戴著有色眼鏡的人們最不屑一顧的。他們可算是做到了各盡所能地。“各取所需”,把被立案的人置於“永世不得翻身”之地而後快。事實上,一個重大的案子,究竟是何原因搞起來的,這必須查清楚。
在搞的過程中,中央專案組當然也作過一些調查;但那是“各取能需”的調查。他們所需要的,如獲至寶;他們認為不合“口徑”的,就不會寫到結論上去。而這沒被寫到結論上去的一些真實情況,如果光看那個“結論”是看不出其一絲痕跡的。所以,我這“另起爐灶”,就必須下功夫對能夠提供原始材料的地方和人都走訪一遍,看看這些事情的來龍去脈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樣,才能還歷史事實之本來面貌,才能分清哪些是當事人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哪些責任應是組織領導方面承擔的。這樣,才能真正地是非分明,對黨對同志高度負責。
說完,胡耀邦又叮囑他們:此案關係重大。為減少阻力,先不宜聲張,要審慎、精細、踏踏實實地調查研究,珍惜每份資料,爭分奪秒,爭取三個月複查完畢,寫上複查結論,在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時拿出來。
談完話正好吃午飯,胡耀邦也拿著自己的碗筷,和大夥邊走邊聊地向大食堂走去。他說:如果不把”兩落實”(指落實幹部政策。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抓得緊緊的。搞得美美的,我們的黨和國家就不會揚眉吐氣,而落實幹部政策、平反冤假錯案的最大突破口,就是對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這些同志的特大錯案的平反昭雪……
進了大食堂,賣飯的大師傅一眼瞅見胡部長排在大老遠隊尾,連連大聲招呼:“胡部長!您靠前來;您工作忙,靠前來廣胡耀邦說:“大家都忙啊!你就順著來吧!”
胡耀邦買完飯,像往常一樣,與大家圍在一起邊吃邊聊。胡耀邦說: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我們這兒又是“黨員之家”了。既然是“黨員之家”,我們就要形成這麼一股風氣:多跑門可羅雀的寒門,少走車水馬龍的大戶。一句話:多走冷門,少走熱門。
“老賈,”他轉臉對坐在一旁的賈素萍說:“你能不能先抽空去看看薄一波?”
當天下午,賈素萍一行四人就去探望了無家可住而臨時棲居於西直門外國務院第二招待所的薄一波。在第二招待所傳達室,賈素萍一見這位鬚眉皆白,被“造反者” 打傷了一段脊椎骨而直不起腰的老者, 便十分熱情地上前問候,並伸出手:“薄一波同志,您好!”薄一波頓即感動得涕淚交流。十多年來,不少的紅衛兵、專案組無數次對他調查審問,從不稱他為“同志”;也不通報單位姓名,更沒有任何讓人稍稍過得去的結果;而此刻站在面前的中組部派來的賈素萍等四人,不但親親熱熱地稱他為“同志”,還說明是奉胡耀邦部長的委託特地前來探望他的,所以他激動異常。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您。聯繫一下。”賈素萍說。“請您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找個時間,我們再來聽取您的意見和要求。您看怎麼樣?”
“不,”薄一波興奮而急切地說,“我的身體很好,不必另約時間,今天就談行不行?”
邊說著,薄一波就把賈素萍們請到自己的房間,一口氣談了七個多小時、一吐十多年來的悲憤和夙願。
從此,賈素萍一行四人冒著盛暑,在京城到處奔走。他們找到了與“六十一人案”有關的周仲英、馬輝元、劉有光、朱則民、孔祥禎等多人並逐一交談。孔祥禎在交談中指著自己已經殘廢了的雙腿說:“過去紅衛兵和專案組的人多次來,口稱調查,可是比審訊還凶。我說的都是真實情況,他們全不信,還要逼著我在他們寫好的誣陷的結論上簽字;我不干,他們就整我,把我的雙腿都整殘廢了。他們後來再找我‘調查’時,我就不再同他們談一句話,給他們吃閉門羹!這次你們來了,我衷心歡迎……”
8月上旬,賈素萍一行飛到了安徽合肥。
一下飛機,江淮的炎熱使他們好像突然掉進了蒸鍋一樣,但他們還是立即前往安慶,在一間小平房裡找到了劉瀾濤。這位原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從西安被揪到北京, 關押審訊了八年。1975年5月28日,他雖然被從監獄中開釋出來,但專案組仍把“叛徒”帽子扣在他的頭上,不給他自由,不許他和任何親友見面,並逼迫他“下放”安慶。為此他寫了一首小詩:“一九七五五二八,十年出禁總作罷。雲海蒼茫君何往, 黨是親娘神州家” ,以表明對黨對人民的赤子之志。現在見到了“黨員之家”派來的人,讓他傾述他們當年在敵人的監獄中與敵人的鬥爭,以及他的一家在自己人的“文革”中的悲慘遭遇,富有理智而堅強的劉瀾濤不禁熱淚滾滾。他熱誠地要用自己在院子裡種的菜豆角親手做菜,招待賈素萍一行。賈素萍說任務緊,婉言拒絕了劉瀾濤的盛情,又僕僕風塵地趕到淮南去見安子文。
被幽禁於淮南的安子文,面對他在“文革”前做了十多年部長的中組部來的同志倍感親切。他回想“文革”中被揪斗、被踢打擰掐,遭受過許許多多的迫害與凌辱。以及康生們強加的“叛徒”罪名,原以為人們早把他忘得一乾二淨,或仍然對他歧視敵視,誰知賈素萍一行不僅帶來了部分同志的關懷與問候,還帶來了平反冤案的希望。他剎那間苦屈難訴,嗚嗚痛哭不已。
賈素萍,行結束了在安徽的調查訪問,又快馬加鞭地趕到山東、天津和吉林,然後再折往西安,去訪問一位年過七旬的知情人。連續數月,他們走訪了“六十一人案”中所有受迫害而仍健在的同志,研究了他們及其家屬子女的一摞摞申訴材料,查閱了中組部保存的這些同志檔案中的各人有關出獄經過的自敘,調閱了大量敵偽檔案,走訪了1936年擔任我們黨北平市委書記的李葆華、黨的“七大”期間熟知代表資格審查情況的中組部幹部科長王鶴壽和晉冀魯豫代表團的另一位副團長王從吾,並請他們都寫了書面證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