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這也是每年的“違規”活動,“放燈”違反了邊境管理規定,蘇聯邊防軍年年會晤照會,對樺皮屯邊民的風俗提出抗議,並曾抓住過幾位越境“放燈”的鄉親。中國邊防每年也都加以勸阻,無奈民俗歷史悠久,法不責眾。每到正月十五,樺皮屯的領導人就把三營一連的連長指導員請到屯中,一頓燒酒灌得迷迷糊糊,掀倒在老百姓的熱炕頭上。那些執勤的戰士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鄉親們不越過江上的主航道的邊界線。
錢愛娣這些上海知青哪裡見過這般熱鬧非凡的陣勢,於毛子告訴她們,這是老輩們傳下的規矩,勞作了一年的他們,感謝江里的黑龍王給老百姓的恩賜,讓人們享受了又一個豐收年。正月十五的燈節便舉行“放燈”祭拜。那時候窮呀,人們就用柴油或野豬油拌上鋸沫子,放在鐵鍬里製成燈火,一家一鍬,點燃後十米一個,一直往江中擺放,一堆堆的燈火烤化了江面上的積雪,火映在水中十分壯觀。
現在富裕了,於毛子又發明了土製冰燈。有的家還特意到璦琿買了紙燈或紗燈,誰家的燈放得最遠,就昭示著誰家來年的一帆風順。知青們高興極了,他們幫助鄉親們爭先恐後地擺放著,一條火龍越長越大,飛快地向江北延伸。
錢愛娣和胖姑娘嬉戲追打,她們不知不覺地越過了江中的邊界線。
蘇聯瞭望塔上,江岸的地堡里突然射出十幾道白色的光線,相互交叉左右擺動,探照燈的巨大光柱鎖定了“放燈”的女知青。蘇聯邊防軍巡邏的摩托雪橇在光柱的指揮下,圍住了錢愛娣和胖姑娘,就在蘇聯軍人跳下雪橇抓人的那一剎那,於毛子已飛快來到兩位女知青的身後邊,他一手抓住一個,用盡全身的力量往後一拽,錢愛娣和胖姑娘也像兩架雪橇一般,滑回了中心線中國的一邊。
於毛子被兩位蘇聯邊防軍人擒到了雪橇上,隨著一聲馬達的轟鳴,摩托雪橇駛向了江北。所有“放燈”的樺皮屯的村民們都跑了過來,白二爺命令大家誰也不許越過邊界線。
馬達聲由近到遠,忽然聲音又漸漸大了起來,大家借著探照燈的光亮,那輛載著於毛子的摩托雪橇又駛了回來。雪橇在中線的蘇聯一側來了一個急轉彎停下了,兩位蘇聯軍人把於毛子推了下來。
白二爺趕快把於毛子扶了起來,招呼眾鄉親回到了中國的江堤上。
錢愛娣領著知青們把於毛子圍到了中央,大家七嘴八舌問他們的民兵排長:“怎麼回事?蘇聯邊防軍把你抓走了,為什麼又送了回來?”
於毛子抖起了機靈:“俺被老毛子抓到了江北的岸邊,一位軍官模樣的人用手電照了俺一下,便嘰里咕嚕地說了一頓俄語,不知為什麼?那兩個當兵的又把俺送了回來。”
“那軍官說的什麼?排長你能聽懂嗎?”錢愛娣問。
“俺聽懂了點意思,好像是說,他媽的混蛋!你們怎麼抓來一個小毛子,趕快送回去,那是咱們老毛子留在中國的種!所以他們就把俺給送了回來,要是換上這兩位漂亮的上海女知青那就……”大家哄堂大笑起來。
是於毛子救了俺錢愛娣,每當想起來她都後怕和感激。
於小毛淚人般地回來了,錢愛娣向兒子講述了生下他的前前後後。於家幾代人的坎坷經歷和有關親生爺爺弗拉基米諾夫和親生奶奶白瑛傳奇浪漫而又悲慘的故事。
於小毛時而感動;時而驕傲和自豪;時而又拍案而起;發出不平的憤怒;時而又悲憤地泣不成聲。戲劇般的人生奇事、怪事,為何全部都降臨在他們於白兩家的結合上?這難道真是於家的命運多難?還是誰人作惡?於小毛一個剛剛考上大學的年輕學生,面對這樣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脈絡,怎能疏理得清楚?
於小毛暗自決心,他要利用四年的寒暑假去研究這部血淚斑斑的家史,請作家寫一部小說,讓後人去閱讀,引以為戒。於小毛回到自己的臥室里,打開檯燈,將那些與自己有牽連的魚標本、筆筒、父親的親筆書信、小時候離開樺皮屯的全家福照片,媽媽剛剛拿出來的奶奶與爺爺的信物,光亮如新的套娃,全部擺在寫字檯的周圍。他鋪開信紙,給留在千里之外的唯一親人寫封遲到的書信,他不怨媽媽和胖阿姨,知道她們在自己還未成年的時候,還不能告訴他影響身心的這些連大人都無法承受的事實。
親愛的奶奶,我的親奶奶:
你還好吧,我是你的親孫子於小毛,這一聲最普通的問好,卻被推延了十幾年。明天,我就要去北京林業大學讀書了,臨行之前,媽媽錢愛娣告訴了發生在黑龍江生下我的樺皮屯那三間小房中的一切,一切。我又看到了上海《浦江日報》轉載的《龍江日報》那篇讓孫兒失魂落魄的通訊,因此,我永遠失去了親愛的爸爸,失去了父愛——一份本來就缺少的父愛。
奶奶,你失去的真是太多太多了,父親沒有了,伯父沒有了,兩個爺爺都沒有了,他們給你帶來了滅頂之災,讓可憐的奶奶的一生,完全浸泡在苦水之中,這實在是太不公平了!當然,造成這些不公平的還有你不孝的兒媳婦——我的媽媽錢愛娣,不能說她沒有一點責任,是她的自私造成了我們娘倆逃離了那塊養育我們的臥虎山和科洛河。有些責任我也說不清楚,不知應該由誰來承擔。也許人類發展的歷史難免留下遺憾和缺陷,生活才有辛酸和苦辣,幸福與甘甜。
錢愛娣這些上海知青哪裡見過這般熱鬧非凡的陣勢,於毛子告訴她們,這是老輩們傳下的規矩,勞作了一年的他們,感謝江里的黑龍王給老百姓的恩賜,讓人們享受了又一個豐收年。正月十五的燈節便舉行“放燈”祭拜。那時候窮呀,人們就用柴油或野豬油拌上鋸沫子,放在鐵鍬里製成燈火,一家一鍬,點燃後十米一個,一直往江中擺放,一堆堆的燈火烤化了江面上的積雪,火映在水中十分壯觀。
現在富裕了,於毛子又發明了土製冰燈。有的家還特意到璦琿買了紙燈或紗燈,誰家的燈放得最遠,就昭示著誰家來年的一帆風順。知青們高興極了,他們幫助鄉親們爭先恐後地擺放著,一條火龍越長越大,飛快地向江北延伸。
錢愛娣和胖姑娘嬉戲追打,她們不知不覺地越過了江中的邊界線。
蘇聯瞭望塔上,江岸的地堡里突然射出十幾道白色的光線,相互交叉左右擺動,探照燈的巨大光柱鎖定了“放燈”的女知青。蘇聯邊防軍巡邏的摩托雪橇在光柱的指揮下,圍住了錢愛娣和胖姑娘,就在蘇聯軍人跳下雪橇抓人的那一剎那,於毛子已飛快來到兩位女知青的身後邊,他一手抓住一個,用盡全身的力量往後一拽,錢愛娣和胖姑娘也像兩架雪橇一般,滑回了中心線中國的一邊。
於毛子被兩位蘇聯邊防軍人擒到了雪橇上,隨著一聲馬達的轟鳴,摩托雪橇駛向了江北。所有“放燈”的樺皮屯的村民們都跑了過來,白二爺命令大家誰也不許越過邊界線。
馬達聲由近到遠,忽然聲音又漸漸大了起來,大家借著探照燈的光亮,那輛載著於毛子的摩托雪橇又駛了回來。雪橇在中線的蘇聯一側來了一個急轉彎停下了,兩位蘇聯軍人把於毛子推了下來。
白二爺趕快把於毛子扶了起來,招呼眾鄉親回到了中國的江堤上。
錢愛娣領著知青們把於毛子圍到了中央,大家七嘴八舌問他們的民兵排長:“怎麼回事?蘇聯邊防軍把你抓走了,為什麼又送了回來?”
於毛子抖起了機靈:“俺被老毛子抓到了江北的岸邊,一位軍官模樣的人用手電照了俺一下,便嘰里咕嚕地說了一頓俄語,不知為什麼?那兩個當兵的又把俺送了回來。”
“那軍官說的什麼?排長你能聽懂嗎?”錢愛娣問。
“俺聽懂了點意思,好像是說,他媽的混蛋!你們怎麼抓來一個小毛子,趕快送回去,那是咱們老毛子留在中國的種!所以他們就把俺給送了回來,要是換上這兩位漂亮的上海女知青那就……”大家哄堂大笑起來。
是於毛子救了俺錢愛娣,每當想起來她都後怕和感激。
於小毛淚人般地回來了,錢愛娣向兒子講述了生下他的前前後後。於家幾代人的坎坷經歷和有關親生爺爺弗拉基米諾夫和親生奶奶白瑛傳奇浪漫而又悲慘的故事。
於小毛時而感動;時而驕傲和自豪;時而又拍案而起;發出不平的憤怒;時而又悲憤地泣不成聲。戲劇般的人生奇事、怪事,為何全部都降臨在他們於白兩家的結合上?這難道真是於家的命運多難?還是誰人作惡?於小毛一個剛剛考上大學的年輕學生,面對這樣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脈絡,怎能疏理得清楚?
於小毛暗自決心,他要利用四年的寒暑假去研究這部血淚斑斑的家史,請作家寫一部小說,讓後人去閱讀,引以為戒。於小毛回到自己的臥室里,打開檯燈,將那些與自己有牽連的魚標本、筆筒、父親的親筆書信、小時候離開樺皮屯的全家福照片,媽媽剛剛拿出來的奶奶與爺爺的信物,光亮如新的套娃,全部擺在寫字檯的周圍。他鋪開信紙,給留在千里之外的唯一親人寫封遲到的書信,他不怨媽媽和胖阿姨,知道她們在自己還未成年的時候,還不能告訴他影響身心的這些連大人都無法承受的事實。
親愛的奶奶,我的親奶奶:
你還好吧,我是你的親孫子於小毛,這一聲最普通的問好,卻被推延了十幾年。明天,我就要去北京林業大學讀書了,臨行之前,媽媽錢愛娣告訴了發生在黑龍江生下我的樺皮屯那三間小房中的一切,一切。我又看到了上海《浦江日報》轉載的《龍江日報》那篇讓孫兒失魂落魄的通訊,因此,我永遠失去了親愛的爸爸,失去了父愛——一份本來就缺少的父愛。
奶奶,你失去的真是太多太多了,父親沒有了,伯父沒有了,兩個爺爺都沒有了,他們給你帶來了滅頂之災,讓可憐的奶奶的一生,完全浸泡在苦水之中,這實在是太不公平了!當然,造成這些不公平的還有你不孝的兒媳婦——我的媽媽錢愛娣,不能說她沒有一點責任,是她的自私造成了我們娘倆逃離了那塊養育我們的臥虎山和科洛河。有些責任我也說不清楚,不知應該由誰來承擔。也許人類發展的歷史難免留下遺憾和缺陷,生活才有辛酸和苦辣,幸福與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