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想必郭貴妃再三懇求了嫂子幫忙,漢陽公主便義不容辭了。
皇帝道:“說說吧,真的玉龍子在哪兒?”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
裴玄靜茫然地搖頭,玉龍子已經把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都奪走了,她還能再做什麼?
皇帝像在自言自語:“有沒有可能楊通幽從倭國取回的玉龍子就是假的?”
不,裴玄靜覺得楊玉環沒必要留著玉龍子。也就是說,天台山上最初所藏的玉龍子應該是真的。那又是從什麼時候起,變成假的了呢?
皇帝又問:“你覺得皇太后知不知道真玉龍子的下落?”
王皇太后嗎?裴玄靜一愣,隨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王質夫所知的玉龍子內情肯定來自於王皇太后,那麼王皇太后是告訴了王質夫全部,還是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秘密呢?
裴玄靜緊張地思索起來,《長恨歌》寫於元和元年末,也就是說在那之前,皇太后就把玉龍子的秘密吐露給了王質夫。但是從那時起的整整十一年中,《長恨歌》廣為流傳,王皇太后從未表現出任何不安,會不會是因為她本就知道天台山上的玉龍子是假的?可是元和十二年時,她又為什麼突然急迫地要尋找王質夫呢?
莫非,從一開始就是漢陽公主假託王皇太后的旨意?要裴玄靜去找王質夫的根本不是王皇太后,而一直就是漢陽公主?
從皇帝剛才的話中聽出來,似乎是這樣的。
難怪王皇太后從未親自召見過裴玄靜,所有旨意均由漢陽公主轉達。至於賈桂娘,也很可能是被漢陽公主所欺騙,莫名其妙地獻出了性命。
自始至終,所謂王皇太后要尋找王質夫,就是漢陽公主一手主導的騙局,目的就為了利用裴玄靜打探玉龍子的下落。
其實她和皇帝一樣犯了捨近求遠的錯,卻不知道真相始終掌握在他們的母親手中。
等等,裴玄靜突然又想到,假如王皇太后是掌握全部真相的人,那麼她又是從哪裡得知的呢?只有一個可能:是先皇告訴她的。
賈昌!裴玄靜的腦海中閃過春明門外的小院。陳鴻在《東城老父傳》中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先皇為太子時,因憐恤賈昌,曾施捨錢糧為他專門造起了那座小院。
她明白了。先皇那麼做,並非出於憐憫。賈昌和賈桂娘兄妹是玄宗皇帝與楊貴妃最信任的人。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楊通幽從倭國取回玉龍子以後,玄宗皇帝雖然讓道門將它保管起來,但他仍然希望李家的後代能夠得到它。於是,他把從道門取回玉龍子的暗語交代給了一個他所信任的外人,這個人諳知皇家內情,卻與權力紛爭毫無瓜葛,是唯一一個能夠不偏不倚,忠實執行玄宗皇帝遺訊的人——賈昌。
而賈昌一直等到貞元後期,才等來了那個符合玄宗皇帝要求的繼承人——先皇。
裴玄靜的心快要從喉嚨里跳出來了。
賈昌說出暗語之後,就沒有活下去的價值了。但是先皇不僅沒有讓賈昌死,反而設法供養他,實可謂仁慈。但問題又來了,先皇取得暗語以後,有沒有去向道門要回玉龍子呢?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否則,天台山上就不會藏著一個假的玉龍子,王皇太后也不會將這些秘密泄露給王質夫,並對暗藏秘密的《長恨歌》的流傳聽之任之。因為在她看來,那些秘密早就沒有意義了,以曲筆的方式記入一首詩,使之千古傳誦,未嘗不可。
王質夫卻被蒙在了鼓裡。
在裴玄靜思索的過程中,皇帝一直目不轉睛地盯著她。直到此時,才突然問了一句:“他……拿到玉龍子了嗎?”
“他?”裴玄靜猛然意識到,皇帝指的是先皇。她恐懼地瞪著皇帝,難道他竟能看穿自己的心嗎?不,應該是他也想到了這一層,試圖通過自己來證實他的推測。
從皇帝的臉上,裴玄靜又見到了他對先皇無法掩飾的怨恨。
那麼,真玉龍子究竟在哪裡?它曾經飄洋過海,又歷經波折返回大唐,它現在會在何方?
突如電光火石一般,裴玄靜仿佛再次站到了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中:臨摹在牆上的《蘭亭序》,倭國遣唐僧空海,永貞元年的冬天,太上皇給予空海提前回國的手諭……
“你想到了什麼?”皇帝緊盯裴玄靜問。
裴玄靜沉默。
皇帝一字一句地說:“裴玄靜,朕命你找回真玉龍子。”
“我?為什麼總是我?”
“因為你總能達到朕的期望……部分的。”皇帝奇怪地笑了笑,不知是在嘲笑裴玄靜,還是在嘲笑自己,“其實選中你的並不是朕,而是武愛卿。然時至今日,朕佩服他的眼光。”
裴玄靜還是沉默。
“說吧,你要什麼條件,朕都可以考慮。”
裴玄靜說:“請陛下把禾娘和李彌還給我。”
“禾娘?李彌?”皇帝問,“他們在朕這裡嗎?哦對了,朕聽說那個禾娘已經死了。”
“死了?”
“是的。至於李彌嘛,裴愛卿不是也沒在金仙觀里找到他嗎?朕就更不清楚了。”
“是陛下殺害了他們,對嗎?”
沒有回答。從皇帝的臉上,裴玄靜只能看到無邊無際的冷漠。她咬了咬牙:“那麼,就請陛下答應我的另外一個條件。”
“你說。”
“請陛下告訴我崔淼的身份。”
“崔淼?這又是誰?”皇帝揚起劍眉,“哦,朕想起來了。他不就是一個江湖郎中兼藩鎮的奸細嗎?”
“陛下忘記了一點,他還是您的十三郎的救命恩人。”
“那又怎樣?”
“陛下也下令殺害了他,對嗎?又或是王皇太后下的令?陛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崔淼必須死,是他的身世嗎?陛下也一直在利用我追捕崔淼,對嗎?”
“夠了!”皇帝厲聲呵斥,“朕命你尋找國之至寶,你卻與朕糾纏這些螻蟻賤民,到底是何道理?”
“螻蟻賤民就該死嗎?”
“朕說他們該死,就該死。”
“可是公道在哪裡?”裴玄靜叫起來,“崔淼、李彌,還有禾娘,他們都不曾犯下死罪,這不公平啊,陛下!”
“公平?你有什麼資格說這兩個字?”皇帝的面目扭曲,變得格外猙獰,“你為了自己的私心,蠱惑永安公主砸碎假玉龍子,破壞大唐與回鶻的聯盟。大唐與回鶻結盟不成,使吐蕃見到了可乘之機,已經在邊境上挑起戰火了。現在吐蕃陳兵邊境,那些即將戰死的兵將們,那些面臨家園破碎、流離失所的百姓們,他們問誰去要公平?問你嗎?你給得起嗎!”他從未在裴玄靜面前如此激動過,已經在吼叫了,“本來永安與回鶻和親,至少能威懾吐蕃一到兩年,朕趁著淮西大捷,正好利用這段時間收服其他藩鎮,再集中兵力對抗吐蕃。可是現在,吐蕃以逸待勞,而大唐卻不得不內外同時作戰。當然,朕不怕!只要有朕在,再艱難的狀況大唐都會熬過去的。但你必須承認,你所謂的公平,根本就是自私!”
皇帝道:“說說吧,真的玉龍子在哪兒?”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
裴玄靜茫然地搖頭,玉龍子已經把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都奪走了,她還能再做什麼?
皇帝像在自言自語:“有沒有可能楊通幽從倭國取回的玉龍子就是假的?”
不,裴玄靜覺得楊玉環沒必要留著玉龍子。也就是說,天台山上最初所藏的玉龍子應該是真的。那又是從什麼時候起,變成假的了呢?
皇帝又問:“你覺得皇太后知不知道真玉龍子的下落?”
王皇太后嗎?裴玄靜一愣,隨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王質夫所知的玉龍子內情肯定來自於王皇太后,那麼王皇太后是告訴了王質夫全部,還是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秘密呢?
裴玄靜緊張地思索起來,《長恨歌》寫於元和元年末,也就是說在那之前,皇太后就把玉龍子的秘密吐露給了王質夫。但是從那時起的整整十一年中,《長恨歌》廣為流傳,王皇太后從未表現出任何不安,會不會是因為她本就知道天台山上的玉龍子是假的?可是元和十二年時,她又為什麼突然急迫地要尋找王質夫呢?
莫非,從一開始就是漢陽公主假託王皇太后的旨意?要裴玄靜去找王質夫的根本不是王皇太后,而一直就是漢陽公主?
從皇帝剛才的話中聽出來,似乎是這樣的。
難怪王皇太后從未親自召見過裴玄靜,所有旨意均由漢陽公主轉達。至於賈桂娘,也很可能是被漢陽公主所欺騙,莫名其妙地獻出了性命。
自始至終,所謂王皇太后要尋找王質夫,就是漢陽公主一手主導的騙局,目的就為了利用裴玄靜打探玉龍子的下落。
其實她和皇帝一樣犯了捨近求遠的錯,卻不知道真相始終掌握在他們的母親手中。
等等,裴玄靜突然又想到,假如王皇太后是掌握全部真相的人,那麼她又是從哪裡得知的呢?只有一個可能:是先皇告訴她的。
賈昌!裴玄靜的腦海中閃過春明門外的小院。陳鴻在《東城老父傳》中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先皇為太子時,因憐恤賈昌,曾施捨錢糧為他專門造起了那座小院。
她明白了。先皇那麼做,並非出於憐憫。賈昌和賈桂娘兄妹是玄宗皇帝與楊貴妃最信任的人。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楊通幽從倭國取回玉龍子以後,玄宗皇帝雖然讓道門將它保管起來,但他仍然希望李家的後代能夠得到它。於是,他把從道門取回玉龍子的暗語交代給了一個他所信任的外人,這個人諳知皇家內情,卻與權力紛爭毫無瓜葛,是唯一一個能夠不偏不倚,忠實執行玄宗皇帝遺訊的人——賈昌。
而賈昌一直等到貞元後期,才等來了那個符合玄宗皇帝要求的繼承人——先皇。
裴玄靜的心快要從喉嚨里跳出來了。
賈昌說出暗語之後,就沒有活下去的價值了。但是先皇不僅沒有讓賈昌死,反而設法供養他,實可謂仁慈。但問題又來了,先皇取得暗語以後,有沒有去向道門要回玉龍子呢?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否則,天台山上就不會藏著一個假的玉龍子,王皇太后也不會將這些秘密泄露給王質夫,並對暗藏秘密的《長恨歌》的流傳聽之任之。因為在她看來,那些秘密早就沒有意義了,以曲筆的方式記入一首詩,使之千古傳誦,未嘗不可。
王質夫卻被蒙在了鼓裡。
在裴玄靜思索的過程中,皇帝一直目不轉睛地盯著她。直到此時,才突然問了一句:“他……拿到玉龍子了嗎?”
“他?”裴玄靜猛然意識到,皇帝指的是先皇。她恐懼地瞪著皇帝,難道他竟能看穿自己的心嗎?不,應該是他也想到了這一層,試圖通過自己來證實他的推測。
從皇帝的臉上,裴玄靜又見到了他對先皇無法掩飾的怨恨。
那麼,真玉龍子究竟在哪裡?它曾經飄洋過海,又歷經波折返回大唐,它現在會在何方?
突如電光火石一般,裴玄靜仿佛再次站到了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中:臨摹在牆上的《蘭亭序》,倭國遣唐僧空海,永貞元年的冬天,太上皇給予空海提前回國的手諭……
“你想到了什麼?”皇帝緊盯裴玄靜問。
裴玄靜沉默。
皇帝一字一句地說:“裴玄靜,朕命你找回真玉龍子。”
“我?為什麼總是我?”
“因為你總能達到朕的期望……部分的。”皇帝奇怪地笑了笑,不知是在嘲笑裴玄靜,還是在嘲笑自己,“其實選中你的並不是朕,而是武愛卿。然時至今日,朕佩服他的眼光。”
裴玄靜還是沉默。
“說吧,你要什麼條件,朕都可以考慮。”
裴玄靜說:“請陛下把禾娘和李彌還給我。”
“禾娘?李彌?”皇帝問,“他們在朕這裡嗎?哦對了,朕聽說那個禾娘已經死了。”
“死了?”
“是的。至於李彌嘛,裴愛卿不是也沒在金仙觀里找到他嗎?朕就更不清楚了。”
“是陛下殺害了他們,對嗎?”
沒有回答。從皇帝的臉上,裴玄靜只能看到無邊無際的冷漠。她咬了咬牙:“那麼,就請陛下答應我的另外一個條件。”
“你說。”
“請陛下告訴我崔淼的身份。”
“崔淼?這又是誰?”皇帝揚起劍眉,“哦,朕想起來了。他不就是一個江湖郎中兼藩鎮的奸細嗎?”
“陛下忘記了一點,他還是您的十三郎的救命恩人。”
“那又怎樣?”
“陛下也下令殺害了他,對嗎?又或是王皇太后下的令?陛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崔淼必須死,是他的身世嗎?陛下也一直在利用我追捕崔淼,對嗎?”
“夠了!”皇帝厲聲呵斥,“朕命你尋找國之至寶,你卻與朕糾纏這些螻蟻賤民,到底是何道理?”
“螻蟻賤民就該死嗎?”
“朕說他們該死,就該死。”
“可是公道在哪裡?”裴玄靜叫起來,“崔淼、李彌,還有禾娘,他們都不曾犯下死罪,這不公平啊,陛下!”
“公平?你有什麼資格說這兩個字?”皇帝的面目扭曲,變得格外猙獰,“你為了自己的私心,蠱惑永安公主砸碎假玉龍子,破壞大唐與回鶻的聯盟。大唐與回鶻結盟不成,使吐蕃見到了可乘之機,已經在邊境上挑起戰火了。現在吐蕃陳兵邊境,那些即將戰死的兵將們,那些面臨家園破碎、流離失所的百姓們,他們問誰去要公平?問你嗎?你給得起嗎!”他從未在裴玄靜面前如此激動過,已經在吼叫了,“本來永安與回鶻和親,至少能威懾吐蕃一到兩年,朕趁著淮西大捷,正好利用這段時間收服其他藩鎮,再集中兵力對抗吐蕃。可是現在,吐蕃以逸待勞,而大唐卻不得不內外同時作戰。當然,朕不怕!只要有朕在,再艱難的狀況大唐都會熬過去的。但你必須承認,你所謂的公平,根本就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