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後來,軍師忙裡抽空,給我講史籍諸子也就成了習慣了。父親只要有空,總是旁聽。聽到後來他說:“孔明啊,你要是有一天能把這些都寫下來就好了。你不在時我也能看看。”
所以,軍師後來就著手給我抄注申、韓、管子。只是事情太多太忙,一直斷斷續續的。當了丞相後,更是沒時間寫這些東西。直到後來帶去了白帝城,才終於寫完。
你以為,那些相父所抄注的書簡,都是路上丟失的嗎?丞相的公文信件何等重要,怎麼會在運送的半路全數丟失。那其實是我授意下人燒掉的。
反正父親也已經不能追究了。我就算當了皇帝,事事還是不由我做主,政事有相父處理,我只要照著宣下奉行。在宮內還有董允管著我。那麼我任性一下,做這一點事情,總是可以的。
那些經史看了有什麼用。父親本來不愛讀書,是得了相父以後,兩人夜夜同榻共語,談完前漢談後漢,嘆息痛恨於桓靈,父親才漸漸的開始把諸子韜略之書拾起。就是因為這樣,他才以為東征不會有失。一開始也的確是節節勝利,但那又如何,後來的大敗,也證明了讀再多書也沒用。我的天賦才能還不如父親的一半,父親看了書,尚且如此,何況於我。
我命人將相父抄寫的那些書簡,在惠陵前,付之一炬。我想父親在天之靈,看到這些也是開心的…
* * *
就是因為我這樣,才讓相父失望了。說我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那又怎樣?朕始終只是漢家劉姓的一個符號。”我低聲道。
“符號?”相父亦低聲重複了一遍,望著我:“陛下以為何為符號?季漢如今便是偏安一隅,亦有諸多豪傑之士,良實之臣,庶民男女,願意為此符號而捨生忘死。”
我默然不語。我真的不明白。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仿佛都與我無關。他們都是記著父親的恩遇,又與我有什麼關係?
相父彷佛能讀出我心中所想似的,緩緩道:“是的,此故與先帝知人待士,恩澤廣被有關。然亦是因為陛下與先帝為漢室帝冑之後。百姓萬民,存忠孝,明大義者,即便見宦官亂政,奸臣當道,家國傾覆,仍依依哀戀舊朝,惻惻思慕故漢…孤臣庶子,既見亂世中人命如草芥,豈可不思做中流砥柱。寧隨漢鼎而玉碎,亦不願做無根浮萍,隨波逐流。令這亂世濁浪,淹沒天下…”
相父一字一句道來,說到最後聲音已是哽咽。我聽著亦覺動容,輕聲道:“朕雖不能全然體會,亦可想見相父自年輕時開始,便是以大漢為信仰吧…相父心存忠孝,溫柔慈愛,以蒼生為骨肉,而心懷天下。碰上了同樣如此的父親,亦分不清此心是相父之心,還是父親之心,故而捨生忘死相隨…”
“是,”相父欣慰微笑道:“陛下知道這一點,足見聰明智達。陛下不曾經歷過,自不明白大漢列位先帝創業之艱難,守成之不易。有漢以來四百年,以孝義治天下,禮樂盛行,河海晏清,百姓渴仰歸心,若嬰兒之望父母。便至傾頹,幸有先帝起於草莽,德范遐邇,仁愛信義遍及四海,高祖之風,明並日月,更將繼光武之志,怎不令人振奮,思效死力?”他說著,自知忘情,復搖了搖頭:“陛下仁孝溫良,亦是方當長成,還望念先帝生養之恩,殷切厚望,莫再引喻失義,以失眾心。”
“相父…可以不提父親麼?”我上前一步,抓住了他衣袖。其實我很想像小時候那樣,整個人埋入他懷中:“我有相父,自然可保平安…相父總攝朝政,眾心所向亦是相父,又與朕什麼相關…”
相父默然片刻,緩緩掙脫,竟是跪了下來。我方覺自己又引喻失義了,慌忙扶他。卻聽相父沉聲道:“陛下不念先帝,難道亦不念臣十數年教導。今出此言,實令亮痛心。陛下如此,亮豈能心安。”
我又氣又羞慚,若是幼時這樣被軍師斥責,早就哭了。我一時怔然站在那裡,呆望著他。
我也曾看過相父這樣跪在父親面前,可氣氛為什麼就那麼不一樣?跪伏於父親羽翼下的相父,安心,寧靜而澄澈,有如一泓碧潭。父親扶起他,君臣二人一笑之間,一切盡在不言中。我想這就是魚之有水,龍戲於淵。於是甘霖降下,百姓皆得滋潤。
而我呢…為什麼我不論怎麼做,都只能令他失望痛心…碧潭之中已經無魚,我還總是耗費相父的心力,要令那潭水一寸寸流干,直至枯竭嗎?
思及此,我彎身扶著他,輕聲道:“相父近來身體可好些?睡眠飲食如何?”
相父怔然抬頭,我覺得,他大概是從我的話中聽見了父親的聲音吧。或許也恍惚間在我的面容上看見了先帝。
我哽咽道:“相父,我聞憂能傷人…相父軍事政務繁忙,朕實不該再令你憂心如此…我必會悔改的…亦會深追先帝遺詔。”
不過我只是一時悔改。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終究做不到他與父親所要求我的。
乃至故國淪陷,我都不曾後悔。雖有遺憾,但我亦如釋重負。
* * *
遷居洛陽後的某一個正月元旦,外面的街道張燈結彩,百姓歡慶,熱鬧非凡。我出去遊玩一圈後,回來有些困。正在榻上打盹,隱隱約約聽著外面有人歌唱:
“鴛鴦於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
那是在歌頌司馬炎的吧。以前在漢國,人們也唱類似的曲子,歌頌我父親與諸葛丞相。不過…很久沒聽過了。
數十年來,我沒有夢過父親,沒有夢過相父,甚至逝去的任何親人。但這一次,父親就在這歡愉的歌聲中走入我房中,他一身金色明光鎧,容貌煥然,像個三十幾歲的,年輕英武的將軍。而且全身都散發著光芒…
我大吃一驚,呆望著他:“父皇…”
父親淡然一笑:“你這孩子,福氣好啊。亡國之君,尚能享如此安樂。”
我低下了頭。這幾十年來所作所為,他應該都知道了。不過看他的樣子,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責罵我。
只聽他嘆道:“朽木不可雕也。聖君賢相,良輔成群,而終不能移其性。孔明本來想隨我一起來看你。可他想了想,怕你尷尬,最後還是沒來。”
相父…當年相父初亡,百姓野祀。我賭氣禁止他們在街頭巷尾私祭,還不讓在成都立廟。最後敵不過百官勸說,只好在定軍山為他立廟。相父也許知道我沒臉面見他,所以不肯跟來看我。
父親似乎知道我心中所想,轉身看著窗外歌舞歡騰,一面笑:“鴛鴦於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丞相為君子。君子,即當立於天地間,千年﹑萬年!”
他又道:“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乃至兼濟天下,慈愛蒼生。朕知道這對你來說太困難,所以告誡你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了。可惜你連這也做不到。”
所以,軍師後來就著手給我抄注申、韓、管子。只是事情太多太忙,一直斷斷續續的。當了丞相後,更是沒時間寫這些東西。直到後來帶去了白帝城,才終於寫完。
你以為,那些相父所抄注的書簡,都是路上丟失的嗎?丞相的公文信件何等重要,怎麼會在運送的半路全數丟失。那其實是我授意下人燒掉的。
反正父親也已經不能追究了。我就算當了皇帝,事事還是不由我做主,政事有相父處理,我只要照著宣下奉行。在宮內還有董允管著我。那麼我任性一下,做這一點事情,總是可以的。
那些經史看了有什麼用。父親本來不愛讀書,是得了相父以後,兩人夜夜同榻共語,談完前漢談後漢,嘆息痛恨於桓靈,父親才漸漸的開始把諸子韜略之書拾起。就是因為這樣,他才以為東征不會有失。一開始也的確是節節勝利,但那又如何,後來的大敗,也證明了讀再多書也沒用。我的天賦才能還不如父親的一半,父親看了書,尚且如此,何況於我。
我命人將相父抄寫的那些書簡,在惠陵前,付之一炬。我想父親在天之靈,看到這些也是開心的…
* * *
就是因為我這樣,才讓相父失望了。說我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那又怎樣?朕始終只是漢家劉姓的一個符號。”我低聲道。
“符號?”相父亦低聲重複了一遍,望著我:“陛下以為何為符號?季漢如今便是偏安一隅,亦有諸多豪傑之士,良實之臣,庶民男女,願意為此符號而捨生忘死。”
我默然不語。我真的不明白。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仿佛都與我無關。他們都是記著父親的恩遇,又與我有什麼關係?
相父彷佛能讀出我心中所想似的,緩緩道:“是的,此故與先帝知人待士,恩澤廣被有關。然亦是因為陛下與先帝為漢室帝冑之後。百姓萬民,存忠孝,明大義者,即便見宦官亂政,奸臣當道,家國傾覆,仍依依哀戀舊朝,惻惻思慕故漢…孤臣庶子,既見亂世中人命如草芥,豈可不思做中流砥柱。寧隨漢鼎而玉碎,亦不願做無根浮萍,隨波逐流。令這亂世濁浪,淹沒天下…”
相父一字一句道來,說到最後聲音已是哽咽。我聽著亦覺動容,輕聲道:“朕雖不能全然體會,亦可想見相父自年輕時開始,便是以大漢為信仰吧…相父心存忠孝,溫柔慈愛,以蒼生為骨肉,而心懷天下。碰上了同樣如此的父親,亦分不清此心是相父之心,還是父親之心,故而捨生忘死相隨…”
“是,”相父欣慰微笑道:“陛下知道這一點,足見聰明智達。陛下不曾經歷過,自不明白大漢列位先帝創業之艱難,守成之不易。有漢以來四百年,以孝義治天下,禮樂盛行,河海晏清,百姓渴仰歸心,若嬰兒之望父母。便至傾頹,幸有先帝起於草莽,德范遐邇,仁愛信義遍及四海,高祖之風,明並日月,更將繼光武之志,怎不令人振奮,思效死力?”他說著,自知忘情,復搖了搖頭:“陛下仁孝溫良,亦是方當長成,還望念先帝生養之恩,殷切厚望,莫再引喻失義,以失眾心。”
“相父…可以不提父親麼?”我上前一步,抓住了他衣袖。其實我很想像小時候那樣,整個人埋入他懷中:“我有相父,自然可保平安…相父總攝朝政,眾心所向亦是相父,又與朕什麼相關…”
相父默然片刻,緩緩掙脫,竟是跪了下來。我方覺自己又引喻失義了,慌忙扶他。卻聽相父沉聲道:“陛下不念先帝,難道亦不念臣十數年教導。今出此言,實令亮痛心。陛下如此,亮豈能心安。”
我又氣又羞慚,若是幼時這樣被軍師斥責,早就哭了。我一時怔然站在那裡,呆望著他。
我也曾看過相父這樣跪在父親面前,可氣氛為什麼就那麼不一樣?跪伏於父親羽翼下的相父,安心,寧靜而澄澈,有如一泓碧潭。父親扶起他,君臣二人一笑之間,一切盡在不言中。我想這就是魚之有水,龍戲於淵。於是甘霖降下,百姓皆得滋潤。
而我呢…為什麼我不論怎麼做,都只能令他失望痛心…碧潭之中已經無魚,我還總是耗費相父的心力,要令那潭水一寸寸流干,直至枯竭嗎?
思及此,我彎身扶著他,輕聲道:“相父近來身體可好些?睡眠飲食如何?”
相父怔然抬頭,我覺得,他大概是從我的話中聽見了父親的聲音吧。或許也恍惚間在我的面容上看見了先帝。
我哽咽道:“相父,我聞憂能傷人…相父軍事政務繁忙,朕實不該再令你憂心如此…我必會悔改的…亦會深追先帝遺詔。”
不過我只是一時悔改。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終究做不到他與父親所要求我的。
乃至故國淪陷,我都不曾後悔。雖有遺憾,但我亦如釋重負。
* * *
遷居洛陽後的某一個正月元旦,外面的街道張燈結彩,百姓歡慶,熱鬧非凡。我出去遊玩一圈後,回來有些困。正在榻上打盹,隱隱約約聽著外面有人歌唱:
“鴛鴦於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
那是在歌頌司馬炎的吧。以前在漢國,人們也唱類似的曲子,歌頌我父親與諸葛丞相。不過…很久沒聽過了。
數十年來,我沒有夢過父親,沒有夢過相父,甚至逝去的任何親人。但這一次,父親就在這歡愉的歌聲中走入我房中,他一身金色明光鎧,容貌煥然,像個三十幾歲的,年輕英武的將軍。而且全身都散發著光芒…
我大吃一驚,呆望著他:“父皇…”
父親淡然一笑:“你這孩子,福氣好啊。亡國之君,尚能享如此安樂。”
我低下了頭。這幾十年來所作所為,他應該都知道了。不過看他的樣子,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責罵我。
只聽他嘆道:“朽木不可雕也。聖君賢相,良輔成群,而終不能移其性。孔明本來想隨我一起來看你。可他想了想,怕你尷尬,最後還是沒來。”
相父…當年相父初亡,百姓野祀。我賭氣禁止他們在街頭巷尾私祭,還不讓在成都立廟。最後敵不過百官勸說,只好在定軍山為他立廟。相父也許知道我沒臉面見他,所以不肯跟來看我。
父親似乎知道我心中所想,轉身看著窗外歌舞歡騰,一面笑:“鴛鴦於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丞相為君子。君子,即當立於天地間,千年﹑萬年!”
他又道:“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乃至兼濟天下,慈愛蒼生。朕知道這對你來說太困難,所以告誡你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了。可惜你連這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