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 *

  一年後,徐庶投到劉備門下,跟他說:“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劉備漫不在乎地:“君與俱來。”

  徐庶嘆了一口氣:“主公當真貴人多忘事。把楚館的畫眉公子也忘在腦後。別提什麼臥龍了。”

  “季常他再也不肯見孤了!怎能怪孤…等等,元直…你說的是,臥龍先生?!”

  “是啊。”徐庶無奈地攤手:“此人不可屈至。主公只有親往拜訪。”

  “孤去!孤一定去!你跟孤還有雲長益德一起去!!”劉備激動得幾乎跳起來,馬上吩咐人去準備拜訪臥龍先生之事。

  後來的幾天,劉備幾乎是魔怔了。對著關羽張飛說出了那句:

  “我與他夢中相會,暢論天下…雖素昧平生,卻生死相依。”

  也就不足為怪了。

  番外三

  【玄亮/姜維相關】劍舞城傾

  此文來自一個喪病腦洞。丞相於初次北伐首戰告捷之後,應眾將要求,在三軍將士之前,持劍一舞傾城(不…

  甜姜視角。這是一個披著維亮皮的玄亮文orz

  劍舞城傾

  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

  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

  風胡歿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

  1. 高山仰止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姜維剛剛來到漢營不久,時時與諸葛亮談論軍事國事。要用漢營諸將的說法,諸葛亮待姜維之禮遇,有如當初先帝三顧丞相喜得賢才。若大漢丞相自己的說法,臥龍遍求天下名士,欲傳水鏡絕學,如今終於找到了。

  今天姜維來到諸葛亮中軍帳內,二人就軍國大事談論了許久。諸葛亮神態欣喜,彷佛從姜維身上看見年輕的自己。而姜維越發覺得諸葛亮才華之深廣他從所未見,更兼落落大氣宰輔之風,這是他真正想追隨的人。

  “說起富國強兵…”諸葛亮微笑考較他:“伯約以為,何種為先?”

  姜維想了一下,疑惑道:“這也分先後?愚以為富國了自然強兵。”

  諸葛亮搖搖頭:“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聖人治天下,要使人民有糧食,像有水火一樣充足,則人民焉有不仁者乎!先帝在時,每以得民心則得天下之理教誨於孤。而今我漢國不占天時,亦無地利。唯施仁政,則民心可用耳!”

  姜維嘆道:“原來如此。怪不得丞相兵雖不多,個個能以一當十。除丞相治軍有方外,更因為他們願為丞相効死力。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可丞相之兵,亦不可謂不強!想我大魏…”他說到此,忽自覺失言,一愣之下,但見諸葛亮抿嘴微笑望著他,目光中略帶責備,便忙起身長揖:“丞相恕罪,維一時沒能改過來…”

  “無妨…伯約繼續說。”

  “嗯…曹睿驕奢無度。肆意勞用民力,建造宮殿,開鑿池塘。使百姓失農時…反觀漢國上下清儉成風,無不整肅。難怪民心皆附,對丞相誠心悅服。往年聽國內誹謗丞相虐用益土之民,維當時就覺得純屬捏造。”

  諸葛亮嘆道:“凡是征伐,必然有死傷。讓自己的士眾死傷,也就是虐用其民了。”

  “丞相…”姜維不禁動容。他為官多年,沒見過一個將軍有過這樣的說法。再如何愛恤士卒,也都知道凡是打仗,不論勝敗皆難免死傷。怎麼能夠都歸咎在自己身上。而諸葛亮竟然說:“一夫有死,皆亮之罪。”這是怎樣溫柔廣袤的胸懷。

  但見諸葛亮凝視劍架上章武劍,徐徐嘆道:“雖雲止戈,何能止戈?孤背負著深重之罪,從屍山血海、陰譎鬼道走過,卻渴望還天下清晏、百姓樂生…孤也曾想過,是否能不用征伐,而還黎民一個太平盛世?然吾智術短淺,窮極三十年苦思,竟想不出別的方法…”

  “……”姜維至此,想起傳聞中劉備也是極愛恤士卒的。非但投醪撫寒,含蓼問疾,凡是率眾征戰,每每身先士卒。更別提攜民渡江之時,劉備不棄百姓,不顧自己危亡,願與民同生死。這簡直是古來未有。難怪諸葛孔明這樣的天下奇才,這樣驕傲的性情,都願意許之以驅馳。君臣一世魚水相得,死生成悅。

  姜維想到此,嘆道:“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丞相自見先帝,莫不是高山仰止。除行其道,再無其它。哪怕亂世中以仁治天下,是何等困難。”

  “高山仰止…?”諸葛亮側頭思索,微笑:“或說高山流水,更貼切一些。想那伯牙自失知己,便毀琴絕弦。孤卻是不得不繼續將先帝的天下之歌,繼續彈奏下去…”

  關於諸葛丞相與那位逝世多年的昭烈皇帝,他還有許多疑問。但他知道這故事很長,怕一時片刻諸葛亮也說不完。只見帳外一傳令官來報:“丞相,慶功宴已備好。”

  諸葛亮笑牽著姜維:“來,伯約。孤今日帶你遍觀我大漢群英。並拜見你諸位師叔師伯。”

  啊?師叔伯…?姜維知曉水鏡門下所出弟子,多為天下豪傑。而這些天下英才,又多半在曹操南下荊州時跟了劉備。只不知道此刻他有幾位師叔伯要拜見?

  2.水鏡門下

  諸葛亮攜姜維來到慶功宴所在的大帳,只見吳班,吳壹,魏延,趙雲等一干大將皆已齊聚,紛紛起身對諸葛亮敬酒,同賀大勝。諸葛亮亦舉杯慰喻諸將。姜維在趙雲身邊坐下。只聞趙雲笑嘆:“丞相雖千杯不醉,然自先帝去後,再不曾開懷暢飲了。”

  大漢丞相千杯不醉?姜維心底更佩服起來。果見諸葛亮未喝幾杯,便放下酒杯朝他走來,笑對眾將宣布收姜維為弟子之事。一時大帳內喝采不斷。

  “來,伯約。”諸葛亮心情極好,牽著他來到向朗席前:“這是你向師伯。”

  向朗鬚眉皆已半白,看來已有六十多歲。一派長者之風。姜維舉杯而敬向朗:“晚輩敬向師伯。聞師伯二十年來,佐助丞相,多有廣益。丞相南征時,為留府長史,統領府事。同窗之情,令人堪羨。”

  向朗大笑:“好!好!小子知道得不少!可知吾家鄉何處?”

  姜維笑道:“師伯是襄陽宜城人。與已故馬侍中同鄉。”

  向朗聞之,黯然道:“你季常師叔,隨先帝東征,戰死沙場。他與丞相少小相識,互為知音,結為八拜之交。丞相聞他噩耗,痛斷肝腸。”

  諸葛亮在旁,微笑:“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