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仙長,此寶可有名號?”柴榮笑呵呵地問。
“福生無量天尊,貧道不曾為此物取名,有勞陛下了。”种放白著一張臉,恨不得將所有的干係推得乾淨。
“如此,此寶便叫蚩尤戰車吧。”柴榮說道。
戰車需要燒煤油,那東西現在還只是在白雲觀里嘗試性地提煉了一點,從汴梁跑到娘子關,今天又出去了一天,所存留的已經不多了。將軍們用熾熱的眼光又“撫摸”了一會兒這巨大的怪物,才終於戀戀不捨的離開——戰爭就算是勝利了,後面也還是有很多後續工作的。
“陛下,這耶律小兒還曾到過我朝,我朝均以禮相待,誰知他剛剛登基便要翻臉,實小人也,臣請繼續北征,除惡務盡!”張永德請示道。
“陛下,天下承平不久,百姓尚需要休養生息,我朝又沒有太大的損失,臣請陛下以慈悲為念,莫要趕盡殺絕。”一個文臣反對道。
“不必再說了,這耶律小兒既然敢不知天高地厚的伸爪子,朕不教訓一番,心頭難消舊恨!”柴榮沉著臉,“若非北征燕雲,遭了遼人的冷箭,朕的皇后也不必年紀輕輕便離了人世,殺妻之仇,朕若不報,枉為人夫。”
柴榮此話一出,所有大臣都不再吭聲了。
“陛下,打天下易,守天下難,北方胡人與我中原語言相異,風俗不通,若貿然攻打,只怕契丹如三代之犬戎、漢唐之匈奴,殺時如鳥獸散,卻又會迅速聚集,如野糙,火燒不盡,風吹又生。”崔瑛想了想,還是提醒道。
“這是皇兒的事!”柴榮擺擺手,“朕打天下,他與永岱守天下,朕若為子孫留一強敵是朕之過,至於怎麼治理,不是還有諸位賢臣可與我兒共同謀劃嘛。”
這話說得實在是太有道理,崔瑛簡直無言以對,更可怕的是,周圍的大臣們還一副與有榮焉的表情。弄的崔瑛也只好閉上嘴巴,暗暗發愁。
事情進展比崔瑛想像的要順利很多,契丹雖然是一個民族,但和其它的遊牧民族一樣,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依部落生活,對部落首領的認同感比對皇帝、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要高的多。大周的強盛,那些生活在周遼交界處的牧民是最清楚的,請求內附的大小部落比比皆是,形式好的簡直讓人覺得大周已經德布四海了。
娘子關的守軍和控鶴軍的士兵以小隊為單位四面出擊,防止散兵游勇襲擾百姓,主力軍則由柴榮指揮著追擊耶律隆緒。
崔瑛沒再跟著主力軍隊北上,他實在不太能適應這個時代的戰爭。他和見識過戰事的柴永岱一起,負責起整個北方的防禦工作。
水泥路的修造,城牆的修繕加厚,邊地村鎮的保甲訓練,甚至戶部和工部已經規劃好了從汴梁到長城沿線主要關卡的“龍途”,只等將最新一批學堂的學童教出師來,分配到各個鐵礦地建設高爐,煉製鐵軌。
耶律隆緒此時極為狼狽,原本精緻的貂皮大氅被泥灰抹得不見光華,引以為豪的髡髮散開,露出青色的頭皮,手上腿上都是細小的傷口。
跟在他身後的親衛已經不多了,收攏人員時有一批被嚇破膽的直接請求內附了,還有一些普通士兵只要聽到一個“周”字都要哆嗦半天。曾經赫赫揚揚的大軍最終如鳥獸散,耶律隆緒所認得的,百不存一!
而等他們逃到上京附近時,關於南國皇帝是黃帝重生,能御使蚩尤的傳說已經散布到了整個糙原,所到之處,人心惶惶。
“舅舅,”耶律隆緒坐在軍帳前,眼睛直直地盯著面前的一堆篝火,“事情怎麼就成了這樣呢?我們怎麼可能連一道關都攻不進去?南國的援軍為什麼會到的那麼快?我……是不是……做錯了?”
“陛下,事已至此,還是想想往後吧。”蕭思溫勸道,“柴家還算是個仁厚的,不管是南唐的李重光也好,還是吳越的錢氏也罷,如今在汴梁城的生活都說不上太差,我們上次也是打聽過的……”他說話的聲音越來越低,心緒也極為複雜。
契丹立國可比大周要早得多,契丹的軍力也一直是他們的驕傲,如此迅速、如此徹底的潰敗他們便是一向持重的蕭思溫也不曾想過。
“那,朕若想做拼死一搏呢?”耶律隆緒的眼光如利劍一樣射向蕭思溫,“不知舅舅可否願意助孤一臂之力?”
“蕭家與皇室世代聯姻,自然是生死與共,臣也會為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是嗎?”耶律隆緒口中喃喃,然後又沉默起來。
耶律隆緒還是想盡力一搏的,可當他點校兵馬時才發覺,在他即位之初,這樣一場戰敗在尚武的契丹會產生多大的影響——除了他自己那少得可憐的親衛,所有部落和大貴族的屬軍他完全無力指揮。更糟糕的是,大周的軍隊很快將上京包圍了。
“眾叛親離”,當耶律隆緒在他的大殿上聽到周軍圍城的噩耗時,當他看著殿中零星的幾個漢臣,當他看著空下來的各個部落貴族的位置,他的腦海中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這個詞了。
“為……什麼?”耶律隆緒有些絕望地問蕭思溫,“其他人上哪裡去了?”
“內附、西遷、北上,能逃的都逃了。”
“朕明白了,朕總算知道為什麼父皇想要漢人的規矩了。”他悲涼地笑一笑,“舅舅,既然要歸順,那就按漢人的規矩來吧,白衣出降對嗎?去準備吧。”
第130章 盛世氣象(上)
柴榮這場滅國之戰雖然順利,但依然打到了快開春的時候,崔瑛在娘子關陪著柴永岱過了一個忙碌的新年,不久便聽到北方傳來消息,遼帝耶律隆緒白衣系組,銜璧牽羊,向柴榮投降了。
“德華,護送耶律隆緒回京的事兒就交給你了哈。”柴永岱將面前的卷宗往桌上一推,“父皇派來的六部侍郎都還能幹,還有姑爺爺親自坐鎮,我總算可以放心了。”
“放心了?你也要走?”
“在你前頭,跟皇爺爺一起,”柴永岱先是開心地笑了笑道,“老人家好久沒見著重孫子了,想得慌。”
崔瑛也只好在心底癟了下嘴,接下了這個尷尬的事情。
柴永岱和他的手估計是和柴榮一樣歸心似箭,就看他三兩天內就將太子的那一大套東西都收拾好,便可見一斑。等柴榮的親衛一到,只做了一個簡單的犒軍儀式,他們爺孫倆便兩隊並一隊,由親衛護送著,向汴梁奔去了。
崔瑛只好一個人等在娘子關,一邊幫著出主意安頓內附的遼國百姓,一邊等著耶律隆緒的到來。
來自於後世的崔瑛對於構建文化認同還是很有一套的。他專門找了那些契丹話和漢話都懂點的百姓到遼軍的俘虜營去喊話,大概就是能學會說幾句漢話就能吃一口乾的,蓄髮改衣,學會漢人規矩的,就許分給他牛羊或田地。
然後就是套用某些英語學習者的理論,強調語言環境對語感和語言水平的影響。這一套很有用,不到一個月,頭髮還沒長齊的遼兵就已經能用怪腔怪調的漢語互相打招呼了,連身上的羊皮大襖也被改成了漢人的短褐樣式。就等頭髮長得長些,能挽成髻了,便徹底看不出遼人的樣子了。
“福生無量天尊,貧道不曾為此物取名,有勞陛下了。”种放白著一張臉,恨不得將所有的干係推得乾淨。
“如此,此寶便叫蚩尤戰車吧。”柴榮說道。
戰車需要燒煤油,那東西現在還只是在白雲觀里嘗試性地提煉了一點,從汴梁跑到娘子關,今天又出去了一天,所存留的已經不多了。將軍們用熾熱的眼光又“撫摸”了一會兒這巨大的怪物,才終於戀戀不捨的離開——戰爭就算是勝利了,後面也還是有很多後續工作的。
“陛下,這耶律小兒還曾到過我朝,我朝均以禮相待,誰知他剛剛登基便要翻臉,實小人也,臣請繼續北征,除惡務盡!”張永德請示道。
“陛下,天下承平不久,百姓尚需要休養生息,我朝又沒有太大的損失,臣請陛下以慈悲為念,莫要趕盡殺絕。”一個文臣反對道。
“不必再說了,這耶律小兒既然敢不知天高地厚的伸爪子,朕不教訓一番,心頭難消舊恨!”柴榮沉著臉,“若非北征燕雲,遭了遼人的冷箭,朕的皇后也不必年紀輕輕便離了人世,殺妻之仇,朕若不報,枉為人夫。”
柴榮此話一出,所有大臣都不再吭聲了。
“陛下,打天下易,守天下難,北方胡人與我中原語言相異,風俗不通,若貿然攻打,只怕契丹如三代之犬戎、漢唐之匈奴,殺時如鳥獸散,卻又會迅速聚集,如野糙,火燒不盡,風吹又生。”崔瑛想了想,還是提醒道。
“這是皇兒的事!”柴榮擺擺手,“朕打天下,他與永岱守天下,朕若為子孫留一強敵是朕之過,至於怎麼治理,不是還有諸位賢臣可與我兒共同謀劃嘛。”
這話說得實在是太有道理,崔瑛簡直無言以對,更可怕的是,周圍的大臣們還一副與有榮焉的表情。弄的崔瑛也只好閉上嘴巴,暗暗發愁。
事情進展比崔瑛想像的要順利很多,契丹雖然是一個民族,但和其它的遊牧民族一樣,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依部落生活,對部落首領的認同感比對皇帝、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要高的多。大周的強盛,那些生活在周遼交界處的牧民是最清楚的,請求內附的大小部落比比皆是,形式好的簡直讓人覺得大周已經德布四海了。
娘子關的守軍和控鶴軍的士兵以小隊為單位四面出擊,防止散兵游勇襲擾百姓,主力軍則由柴榮指揮著追擊耶律隆緒。
崔瑛沒再跟著主力軍隊北上,他實在不太能適應這個時代的戰爭。他和見識過戰事的柴永岱一起,負責起整個北方的防禦工作。
水泥路的修造,城牆的修繕加厚,邊地村鎮的保甲訓練,甚至戶部和工部已經規劃好了從汴梁到長城沿線主要關卡的“龍途”,只等將最新一批學堂的學童教出師來,分配到各個鐵礦地建設高爐,煉製鐵軌。
耶律隆緒此時極為狼狽,原本精緻的貂皮大氅被泥灰抹得不見光華,引以為豪的髡髮散開,露出青色的頭皮,手上腿上都是細小的傷口。
跟在他身後的親衛已經不多了,收攏人員時有一批被嚇破膽的直接請求內附了,還有一些普通士兵只要聽到一個“周”字都要哆嗦半天。曾經赫赫揚揚的大軍最終如鳥獸散,耶律隆緒所認得的,百不存一!
而等他們逃到上京附近時,關於南國皇帝是黃帝重生,能御使蚩尤的傳說已經散布到了整個糙原,所到之處,人心惶惶。
“舅舅,”耶律隆緒坐在軍帳前,眼睛直直地盯著面前的一堆篝火,“事情怎麼就成了這樣呢?我們怎麼可能連一道關都攻不進去?南國的援軍為什麼會到的那麼快?我……是不是……做錯了?”
“陛下,事已至此,還是想想往後吧。”蕭思溫勸道,“柴家還算是個仁厚的,不管是南唐的李重光也好,還是吳越的錢氏也罷,如今在汴梁城的生活都說不上太差,我們上次也是打聽過的……”他說話的聲音越來越低,心緒也極為複雜。
契丹立國可比大周要早得多,契丹的軍力也一直是他們的驕傲,如此迅速、如此徹底的潰敗他們便是一向持重的蕭思溫也不曾想過。
“那,朕若想做拼死一搏呢?”耶律隆緒的眼光如利劍一樣射向蕭思溫,“不知舅舅可否願意助孤一臂之力?”
“蕭家與皇室世代聯姻,自然是生死與共,臣也會為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是嗎?”耶律隆緒口中喃喃,然後又沉默起來。
耶律隆緒還是想盡力一搏的,可當他點校兵馬時才發覺,在他即位之初,這樣一場戰敗在尚武的契丹會產生多大的影響——除了他自己那少得可憐的親衛,所有部落和大貴族的屬軍他完全無力指揮。更糟糕的是,大周的軍隊很快將上京包圍了。
“眾叛親離”,當耶律隆緒在他的大殿上聽到周軍圍城的噩耗時,當他看著殿中零星的幾個漢臣,當他看著空下來的各個部落貴族的位置,他的腦海中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這個詞了。
“為……什麼?”耶律隆緒有些絕望地問蕭思溫,“其他人上哪裡去了?”
“內附、西遷、北上,能逃的都逃了。”
“朕明白了,朕總算知道為什麼父皇想要漢人的規矩了。”他悲涼地笑一笑,“舅舅,既然要歸順,那就按漢人的規矩來吧,白衣出降對嗎?去準備吧。”
第130章 盛世氣象(上)
柴榮這場滅國之戰雖然順利,但依然打到了快開春的時候,崔瑛在娘子關陪著柴永岱過了一個忙碌的新年,不久便聽到北方傳來消息,遼帝耶律隆緒白衣系組,銜璧牽羊,向柴榮投降了。
“德華,護送耶律隆緒回京的事兒就交給你了哈。”柴永岱將面前的卷宗往桌上一推,“父皇派來的六部侍郎都還能幹,還有姑爺爺親自坐鎮,我總算可以放心了。”
“放心了?你也要走?”
“在你前頭,跟皇爺爺一起,”柴永岱先是開心地笑了笑道,“老人家好久沒見著重孫子了,想得慌。”
崔瑛也只好在心底癟了下嘴,接下了這個尷尬的事情。
柴永岱和他的手估計是和柴榮一樣歸心似箭,就看他三兩天內就將太子的那一大套東西都收拾好,便可見一斑。等柴榮的親衛一到,只做了一個簡單的犒軍儀式,他們爺孫倆便兩隊並一隊,由親衛護送著,向汴梁奔去了。
崔瑛只好一個人等在娘子關,一邊幫著出主意安頓內附的遼國百姓,一邊等著耶律隆緒的到來。
來自於後世的崔瑛對於構建文化認同還是很有一套的。他專門找了那些契丹話和漢話都懂點的百姓到遼軍的俘虜營去喊話,大概就是能學會說幾句漢話就能吃一口乾的,蓄髮改衣,學會漢人規矩的,就許分給他牛羊或田地。
然後就是套用某些英語學習者的理論,強調語言環境對語感和語言水平的影響。這一套很有用,不到一個月,頭髮還沒長齊的遼兵就已經能用怪腔怪調的漢語互相打招呼了,連身上的羊皮大襖也被改成了漢人的短褐樣式。就等頭髮長得長些,能挽成髻了,便徹底看不出遼人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