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亞歷克斯叔叔將蓋伊·福克斯的信件交給了伯尼,伯尼在臨死前又將它還給了我。不然的話,這封信早已永遠丟失了。但現在公布於眾。
時震!我又回到了一九四七年,剛剛來到通用電器公司工作,重播開始了。不管是好是壞,我們都不得不完全重複第一次做過的事情。
在最後的審判日上可作的辯解:情有可原,我們本來就沒讓人把我們生下來。
我是家中最小的一個。現在想賣弄一番已經沒有觀眾了。
在阿爾巴尼聖彼得醫院晚期病人病房,一個在伯尼一生最後十天才認識他的女人描述他死時的情形,說他面容“顯貴”而“優雅”。多好的兄弟!
多好的語言。
《時震》作者:[美] 庫爾特·馮內古特
附:庫爾特·馮內古特生平創作年譜
家族史
馮內古特家族起源於德國的蒙斯特,姓氏來自家族祖先曾擁有的一座稱做“古特”(Gut)的豪宅,該宅院坐落在一條叫“法內”(Funne)的小河邊上,因此Funne河邊Gut大院的人家,人稱FunneGut(法內古特),後改為Funnegut,改掉中間大寫的G.到美國後,Funnegut英語聽上去像“funnygut”(怪腸子),進而再改成發音近似的Vonnegut(馮內古特).馮內古特家族十九世紀中期移民來到美國,在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落戶,開五金店。祖父伯納德·馮內古特和祖母都喜愛文學和藝術,一八八四年生下長子庫爾特·馮內古特,即小庫爾特·馮內古特的父親。他也喜歡藝術,以建築師為業,並在一九一○年接過了其父的巨大家產。外公彼得·里埃伯參加過南北戰爭,負傷腿殘後開釀酒廠發財。長女伊迪絲·里埃伯是小庫爾特·馮內古特的母親。外婆去世以後,外公再婚,繼母虐待孩子,伊迪絲精神受創,這與她後來自殺有關。一九二一年美國通過禁酒法令。外公的釀酒廠倒閉破產。小庫爾特·馮內古特的父母一九一三年結婚,兩大家族聯姻。馮內古特後來在自傳體文集《棕櫚樹星期天》中寫道:他父母的結婚慶典“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市,也許是歷史上最豪華的婚禮,以前沒有,將來也許也不會再有”。母親伊迪絲大學期間當過學生辦的《科內爾每日太陽報》的編輯,也寫過小說,但未發表。據馮內古特說,她的小說“極其出色”。
1922年
●小庫爾特·馮內古特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市,起名隨同父親,加“小”以示區別,十二歲以前,家中鄰里都稱他為“K”,童年一直居住在北伊利諾街四三六五號。
1927年
●進入為富家子弟開設的私立帕克學校(ParkSchool)學習。
1929年
●紐約股市暴跌,引發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馮內古特在大蕭條中度過了青少年時期。
1930年
●家庭收入受到大蕭條的嚴重衝擊,經濟拮据,馮內古特從收費昂貴的巴克學校轉學,進入第四十三公立學校。從此與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起讀書。
●當建築師的父親變賣了豪宅,後來在威廉溪(William‘sCreek)買下地產,自己設計建造了不那麼華麗的新居。
1936年
●進入肖利奇(Shortridge)高中。
●高中期間曾是《肖利奇每日之聲報》的編輯。該報是當時全美國高中辦的兩份日報之一。
1930年
●高中畢業進入康奈爾大學(CornellUniversity),喜歡文科,但父親強令他讀化學專業,學業極糟。
1941年
●得肺炎離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十九歲的馮內古特應徵入伍,進入訓練營,成為陸軍列兵,後送入卡內基技術學院和田納西大學學習與軍事有關的機械工程。
1944年
●年初赴歐洲參戰。
●五月的母親節從部隊獲准回家探親,而正巧前一天夜裡,即一九四四年五月十四日,母親服用大量安眠藥自殺。
●年底在波爾其戰役中被德軍俘虜,送至德勒斯登一個屠宰場地下冰庫服苦役,直至二戰結束。
1945年
●經歷了同盟國對德勒斯登進行的以燃燒彈為主的大轟炸,因身在地下冰庫而倖免於難,目睹了十三萬五千平民葬身火海,“一個個像烤焦的麵包”,對他震動極太。馮內古特稱此舉為“歐洲最大的屠殺”,在代表作《五號屠場》等小說中都描述了這場大災難。
●戰爭結束後回美國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人類學研究生。
形成在小說中和其他場合一直推崇的“大家庭”概念。
●與從小青梅竹馬的女友簡·考克斯(JaneCox)結婚。
1947年
●三個論文設想均遭否定後,離開芝加哥太學,未獲得學位。
●離開芝加哥大學後,為紐約斯克內克塔迪的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當公關員。此間經歷後來寫入《自動鋼琴》和《貓的搖籃》。
1950年
●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穀倉效應報告》(ReporttheBarnhouseEffect),發表於《科利爾)(Collier’s)雜誌。從此開始至一九六三年,主要以短篇小說創作為主,共寫下四十五篇,發表於《科利爾》、《星期六晚郵報》(TheSaturdayEveningPost)、《大都市》(Cosmopolitan)、《紅書》(Redbook)和《女性時光雜誌》(TheLady‘sHourJournal)等雜誌。
時震!我又回到了一九四七年,剛剛來到通用電器公司工作,重播開始了。不管是好是壞,我們都不得不完全重複第一次做過的事情。
在最後的審判日上可作的辯解:情有可原,我們本來就沒讓人把我們生下來。
我是家中最小的一個。現在想賣弄一番已經沒有觀眾了。
在阿爾巴尼聖彼得醫院晚期病人病房,一個在伯尼一生最後十天才認識他的女人描述他死時的情形,說他面容“顯貴”而“優雅”。多好的兄弟!
多好的語言。
《時震》作者:[美] 庫爾特·馮內古特
附:庫爾特·馮內古特生平創作年譜
家族史
馮內古特家族起源於德國的蒙斯特,姓氏來自家族祖先曾擁有的一座稱做“古特”(Gut)的豪宅,該宅院坐落在一條叫“法內”(Funne)的小河邊上,因此Funne河邊Gut大院的人家,人稱FunneGut(法內古特),後改為Funnegut,改掉中間大寫的G.到美國後,Funnegut英語聽上去像“funnygut”(怪腸子),進而再改成發音近似的Vonnegut(馮內古特).馮內古特家族十九世紀中期移民來到美國,在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落戶,開五金店。祖父伯納德·馮內古特和祖母都喜愛文學和藝術,一八八四年生下長子庫爾特·馮內古特,即小庫爾特·馮內古特的父親。他也喜歡藝術,以建築師為業,並在一九一○年接過了其父的巨大家產。外公彼得·里埃伯參加過南北戰爭,負傷腿殘後開釀酒廠發財。長女伊迪絲·里埃伯是小庫爾特·馮內古特的母親。外婆去世以後,外公再婚,繼母虐待孩子,伊迪絲精神受創,這與她後來自殺有關。一九二一年美國通過禁酒法令。外公的釀酒廠倒閉破產。小庫爾特·馮內古特的父母一九一三年結婚,兩大家族聯姻。馮內古特後來在自傳體文集《棕櫚樹星期天》中寫道:他父母的結婚慶典“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市,也許是歷史上最豪華的婚禮,以前沒有,將來也許也不會再有”。母親伊迪絲大學期間當過學生辦的《科內爾每日太陽報》的編輯,也寫過小說,但未發表。據馮內古特說,她的小說“極其出色”。
1922年
●小庫爾特·馮內古特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市,起名隨同父親,加“小”以示區別,十二歲以前,家中鄰里都稱他為“K”,童年一直居住在北伊利諾街四三六五號。
1927年
●進入為富家子弟開設的私立帕克學校(ParkSchool)學習。
1929年
●紐約股市暴跌,引發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馮內古特在大蕭條中度過了青少年時期。
1930年
●家庭收入受到大蕭條的嚴重衝擊,經濟拮据,馮內古特從收費昂貴的巴克學校轉學,進入第四十三公立學校。從此與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起讀書。
●當建築師的父親變賣了豪宅,後來在威廉溪(William‘sCreek)買下地產,自己設計建造了不那麼華麗的新居。
1936年
●進入肖利奇(Shortridge)高中。
●高中期間曾是《肖利奇每日之聲報》的編輯。該報是當時全美國高中辦的兩份日報之一。
1930年
●高中畢業進入康奈爾大學(CornellUniversity),喜歡文科,但父親強令他讀化學專業,學業極糟。
1941年
●得肺炎離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十九歲的馮內古特應徵入伍,進入訓練營,成為陸軍列兵,後送入卡內基技術學院和田納西大學學習與軍事有關的機械工程。
1944年
●年初赴歐洲參戰。
●五月的母親節從部隊獲准回家探親,而正巧前一天夜裡,即一九四四年五月十四日,母親服用大量安眠藥自殺。
●年底在波爾其戰役中被德軍俘虜,送至德勒斯登一個屠宰場地下冰庫服苦役,直至二戰結束。
1945年
●經歷了同盟國對德勒斯登進行的以燃燒彈為主的大轟炸,因身在地下冰庫而倖免於難,目睹了十三萬五千平民葬身火海,“一個個像烤焦的麵包”,對他震動極太。馮內古特稱此舉為“歐洲最大的屠殺”,在代表作《五號屠場》等小說中都描述了這場大災難。
●戰爭結束後回美國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人類學研究生。
形成在小說中和其他場合一直推崇的“大家庭”概念。
●與從小青梅竹馬的女友簡·考克斯(JaneCox)結婚。
1947年
●三個論文設想均遭否定後,離開芝加哥太學,未獲得學位。
●離開芝加哥大學後,為紐約斯克內克塔迪的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當公關員。此間經歷後來寫入《自動鋼琴》和《貓的搖籃》。
1950年
●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穀倉效應報告》(ReporttheBarnhouseEffect),發表於《科利爾)(Collier’s)雜誌。從此開始至一九六三年,主要以短篇小說創作為主,共寫下四十五篇,發表於《科利爾》、《星期六晚郵報》(TheSaturdayEveningPost)、《大都市》(Cosmopolitan)、《紅書》(Redbook)和《女性時光雜誌》(TheLady‘sHourJournal)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