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史家各派的共識中,自兩百多年前太史門傳出假史料與南史堂的史料混戰,助了當時的三皇子平叛內亂之後,太史門傳承下來的無論秉筆樓還是如今的無隱門,都只能稱為江湖魔教。

  無隱門弟子如今也不大記史了,但青衣山上的藏書樓仍完好無損,學史還是必要的功課。

  “這些,都是誰記得啊?亂七八糟,學著頭疼,”約莫**歲的小姑娘胡亂揉著自己的頭髮,抓狂的雙腿在桌案下踢來踢去,“這許多事也不寫清楚些,我理不明白啊!”

  “這是當時的太史門執筆君子傅維真的記述啊,”她前桌的同伴是個看上去較她年長兩三歲同伴,被她踢得沒奈何,便轉了個身,與她對桌而坐,“他記史就是那樣,有時東一句西一句的。你是哪裡不明白?”

  “吶,這些,這些……全不明白,一團亂麻!”小姑娘皺著臉,微微仰頭看向少年,“望歲年間,怎的忽然就死了那麼多人?為何開先明明說是鄒敬叛國,一下就變成南史堂叛國了?還有,寶雲莊不是太史門的嗎?怎麼寶雲莊是以太史門師門據點的名義被通緝的?”

  少年拍拍她那自個兒刨成雞窩的頭頂,溫和笑道:“首先,南史堂弟子鄒敬,那時是蘭台低階史官,所以他無意間在蘭台發現了五十年前有人留下的聖主登基的秘密。這一點可還清楚?”

  “五十年前留下秘密的那人,也是南史堂的人嗎?”小姑娘又有了新的疑問。

  少年耐著性子深吸一口氣,緩聲道:“不是,那人應當是太史門的人,只是沒人發現他太史門弟子的身份,將他當做南史堂的人一併殺了。”

  “你怎知他是太史門的人?”那萬一,他就是南史堂的呢?

  “因為鄒敬發現的那個線索,是藏在一首悼亡詩的題記里的,”少年磨牙,“以詩題記做線索,是太史門的傳統。懂了?”

  小姑娘見他像要發火,忙不迭地猛點頭:“懂懂懂,你接著說。”

  鄒敬大約早就犯了南史堂的什麼規矩,這個現今已不可考了,但那時南史堂欲對鄒敬清理門戶是有史可查的。

  總之,鄒敬自知不被師門見容,又正巧在蘭台石室中發現了聖主弒兄逼宮才得以登基的秘密,便欲攜帶這個秘密去鄰國成羌討一份榮華富貴苟且偷生。

  但他叛逃並未成功,不知被誰抓了回來,南史堂秘密將他處決了。

  “那,也就是說,鄒敬叛國並未坐實,南史堂也將他除掉了,那位聖主又為何要這麼多人的命呢?”

  蘭台高階史官周鏡如老先生、光祿府繡衣衛總院武卒霍正陽、吏部曹官王世如、龍圖閣大學士馮御風,還有那些被梅花內衛持聖主密旨,就地格殺的京中各部大小官吏……這太嚇人了。

  少年笑意沉定中帶了些許感慨與惋惜,末了也只能嘆道:“大約正因為鄒敬死了,那位聖主不知南史堂的人是否當真記下了他登基的秘密,便只能都殺了,求個身後名吧。”

  不過,龍圖閣大學士馮御風只是終生監禁,相較其他人,竟都算善終的。

  “後來,有人向那位聖主密告鄒敬叛國,梅花內衛又在鄒敬妻弟家中搜出鄒敬是南史堂弟子的鐵證,聖主自然順水推舟,命梅花內衛正式接手此案擺上檯面,南史堂就被打成叛國了。”

  小姑娘像有些懂了,卻仍有許多未解之謎:“那秉筆樓的《四方記事》為何要暗指,寶雲莊才是南史堂真正的師門據點呢?”

  “南史堂安插在朝中的人藏得實在不夠好,接連被梅花內衛掀了,齊廣雲許是不忍見同是史家的南史堂滅頂,便故意留下個人去樓空的寶雲莊做餌。”

  少年指指那書冊上的記錄:“聖主顯然信了《四方記事》所言,便令梅花內衛全力追殺寶雲莊的人,如此一來,禍水引到江湖,京中剩餘的南史堂弟子總算就被保住一些。”

  原來如此啊。

  小姑娘如醍醐灌頂,頻頻點頭:“那韋孝嚴與尉遲嵐又是怎麼回事呢?他們死時已是七月,南史堂叛國案已有定論,梅花內衛全力在追殺寶雲莊,怎的轉頭又扯回京中了呢?”

  少年對此也有些困惑,不過他顯然比小姑娘懂的多些,便盡力絞盡腦汁。

  “韋孝嚴是太史門的人,我在正堂那些牌位里瞧見過他的名字。我猜,是梅花內衛在追查南史堂時,發現太史門也曾暗中插手過鄒敬之事,聖主大約是怕太史門也得知了自己的秘密,便順手將韋孝嚴除去了?”

  畢竟,太史門與當時的東都老世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聖主定然也不便像對南史堂那樣大張旗鼓對太史門下手,只能造出韋孝嚴自城樓失足跌落的樣子,即便有人懷疑,也不會公然撕破臉。

  “尉遲嵐這個就很厲害了,”少年忽地有些興奮,卻又有無比的惋惜,“據南史堂自家的記載,尉遲嵐本有可能接掌南史堂的!可到了七月,他的身份不知為何被發現了,於是有人偽造了他因貪腐被告發而自盡的假案!”

  少年閱過南史堂及這藏書樓內的相關史料,尉遲嵐本是南史堂在京中藏得最深的,又天資過人,任繡衣衛武官中郎將期間,與各方勢力相交友好,還創了繡衣衛鳥語暗號,甚至,連後來的劍南鐵騎名將沈蔚,都曾在尉遲嵐麾下任過三年武卒呢!

  “啊,我想起來了,咱們無隱樓的開宗祖師之一的傅攸寧,也曾是他手下的總旗!”小姑娘驀地驚呼。

  此刻兩人對視一眼,同時搖頭。這樣的一個人,絕不會去貪腐,即便貪腐,也絕不會畏罪自盡。

  只怕是……被毒殺的吧。

  小姑娘長長嘆氣後,又問:“那後來民間開始流傳南史堂叛國案有冤,導致康王、安王起兵討逆,這個消息是誰傳的呢?”

  “應當是南史堂自己傳的吧,”少年握緊了拳頭,重重往桌上一錘,“南史堂確是含冤不假,意欲叛國的也只是鄒敬,本與南史堂無關。可到底還是有些不分輕重了!”

  南史堂那時大約也是被殺怒了,死了那麼多弟子,最後還得了個叛國之名,必不甘心,於是才刻意將聖主登基的秘密流傳了出去。

  “他們那時想必也是一時激憤,”小姑娘有些百感交集,“畢竟他們不會知,後來會引發那樣的大亂。”

  後來,聖主登基的秘密昭然在全天下面前,康王與安王趁勢起兵討逆,三皇子李元賀領兵鎮壓,內亂一起,敵國成羌就趁虛而入了。

  “這些事,當真很難說出個對錯。”少年也是百味雜陳的。

  之後,太史門在齊廣雲與傅攸寧的安排下,果斷放出假史料,攻擊南史堂所記有誤,畢竟太史門那時還是史家同行中一塊極有信譽又超然的招牌。

  此舉很快平息了天下物議,將康王與安王的“討逆”名頭打下去,助三皇子一舉平叛。

  雖他倆未必就多認同三皇子,但少年總覺得,是因那時有外敵入侵,他倆兩害相權取其輕,才決定先助力平息內亂,讓朝廷可全力應對來犯之敵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