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鄭謖不由變了臉色,賀言春停了停,又道:「謖兒,還是那句話,韜光養晦,以待來時。皇上對我有了戒心,但對太子還是愛護的。你是太子身邊的人,以後切記,事事以太子為主。保住了太子和皇后,便保住了鄭家的榮華富貴。以後做事,不可再如此衝動了。還有,該幹嘛幹嘛去,沒事也別到我這裡閒逛了,休惹他生疑。」
鄭謖低著頭,眼裡漸漸湧上些淚光,好一會兒才道:「那小叔你呢?就這麼白白被外人罵?」
賀言春眉頭一皺,摸著下巴道:「你不來,我過得好得很!我管旁人說什麼!……還有,什麼叫戎馬半生?我就那麼老了嗎?」
鄭謖不由撲哧笑了,道:「小叔你不老!那什麼……,孫子再生,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賀言春也笑起來,道:「臭小子,敢拿我打趣了!讓你沒事多讀書,你給我讀的就是這些?快滾!再不走,莫非還想留著吃早飯?」
鄭謖便乖乖滾了。走至屋外,正碰上方犁帶著奴僕過來,看他往外走,忙道:「這就走了?來,帶幾盒糕兒回去吃。」
說著將糕遞給鄭謖,賀言春在屋裡不平道:「我打的槐花,我還沒吃上兩口呢,就被你都送人了!也給我留幾塊!」
鄭謖本要推辭的,聽他這麼說,忙都一古腦兒接在手裡,道:「方三叔,那就多謝你了。改日再來叨擾!」
說著自去了。方犁在外頭站了站,這才緩緩踱進房來,笑道:「到底還是年輕,聽了你幾句話,便高高興興地去了。」
賀言春望著外頭夜色,好一會兒才道:「幸好鄭家還有他,不然,日後讓阿姊獾郎他們指靠誰去?」
方犁在他身邊坐下,聞言看了看他臉色,道:「這不是還有你嗎?如今不過是把你身邊的人調走了,又不曾抹了你的大將軍之位。」
賀言春看看他,笑道:「也用不了多久了。匈奴平定後,可不就要鳥盡弓藏了?不過我也不怕,我正好辭了這勞什子官兒,跟你過輕閒日子去!」
方犁低頭倒茶,過了好一會兒才道:「之前想著,總怕等到這一天。就跟頭上懸著一把刀似的,如今這樣也好,刀終於落下來了。只是……」頓了頓又道:「只是以後,也不知他準不準你辭官……」
賀言春卻站起身來,伸個懶腰道:「到時我自有辦法,現在操心這些作甚?今兒本來準備吃完飯帶你去莊上看桃花的,生被鄭謖那小子給攪和了!走走走,看不成花,你和我花下走走也是好的!」
第一百四十一章 算緡令
歷朝歷代,都有人陡然從巔峰跌至谷底。眼看著自家從門庭若市變成門前冷落鞍馬稀,這個過程絕不好受。很多人往往放浪形骸借酒澆愁,或憤憤不平鬱鬱而終,甚至有武將因此而懷恨造反。因此二月以來,眼看聖眷極濃的平虜侯遭到皇帝的冷落猜忌,滿京城的人都在暗中觀望等待。有等著落井下石看笑話的,也有同情侯爺、期待他重獲聖眷的,但誰也沒料到,平虜侯竟然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這一切。
他依舊深居簡出,並未因此而懈怠軍務,也從不刻意在皇帝和朝臣面前過多表現。這讓很多人都覺得遺憾。不過京城裡再是天大的事,也比不上自家的前程富貴重要,過了段時日,大家漸漸淡忘了平虜侯,轉而將眼光投向了太子。
皇帝病癒之後,便開始親自教養太子。據宮裡傳出來的消息,他脾氣大不如前,幾次在書房裡將太子訓斥得哭了。天家一舉一動都牽動人心。自有人紛紛猜測,皇帝這是怎麼了,到底是器重太子,還是嫌太子資質不足擔當重任,從而日漸心生不滿?
還沒等朝臣們作出反應,四月初,北疆戰事又起。本來被趕去漠北的匈奴,又率騎兵千里南下,突襲陽穀郡,燒殺擄掠邊城二千餘人,屠了城外四村。皇帝聞訊,震怒不已,連日召朝臣商議,要再對匈奴用兵。聽說又要打仗,武將們自然歡欣鼓舞,認為匈奴已然是強弩之末,只需最後一次痛擊,便可換來北疆十年安寧。文臣們卻都紛紛吵作一團。新任丞相鄺李、大農令徐久等人輪番上書,都道是連年征戰,朝廷也沒有餘糧了,此時說動兵容易,錢糧兵器卻去哪裡籌辦?還請皇帝務必三思。尤其徐久還提醒皇帝,上次去接匈奴降兵,車馬還是朝百姓借的。這回打仗,難不成還要再借?
吵了兩回之後,一次大朝會上,皇帝動了怒,把跳著腳進諫的大臣們挨個兒地罵了一頓。說如今邊患未平,百姓深受其害,朝廷大員們卻一味貪圖安逸不肯操勞,這是什麼道理?仗肯定是要打,沒有錢,就不能想辦法嗎?大夏一向優待官員,朝廷百官們拿那麼高的俸祿,不為皇帝分憂,遇事就在那裡一味叫苦,這又是什麼道理?
云云云云,罵得下頭大臣們都不敢作聲,皇帝站起身,拂著袖子走了。退朝之後,負責籌錢籌糧的那幾位長吁短嘆,愁眉不展地又召集幕僚謀士,聚到一起想辦法。一連議了小半月,這個說須得加征田賦,那個說應該重算鹽、鐵、酒榷之利。然而增加國家稅賦一事,涉及各方各面的利益,輕易觸動不得。直到後來,徐令手下有個幕僚靈機一動,想到高祖時曾有一項稅賦,專門徵收賈人緡錢,建議恢復這一舊制。
大夏曆代君主,都奉行重農輕商。然而只要有利可逐,這世上又怎會少了有頭腦見識之人?是以富商大賈依舊層出不窮。這些人坐擁巨額資財,又往往根基淺薄、身份低微。國富民強政通人和之時,還能安享富貴。如今國家財政困難,商賈之人便成了砧板上的一塊塊肥肉。更何況歷年來,商人為了漁利,什麼事做不出來?多有放高利貸盤剝平民的、囤積居奇為禍一方的,當此國家用錢之際,不找他們要,卻找誰去?是以經過商議,鄺李、徐令等人上書,建議皇帝對全國發布重新發布算緡令。大臣們一聽,反正只是商人交錢,自家田地又不用增賦,何樂而不為?雖然有少數人提出反對,但立刻遭到其他人的反駁,皇帝陛下急等著用錢,閣下難道有更妥當的主意麼?若沒有,那還是哪裡涼快哪呆著去罷!
鄭謖低著頭,眼裡漸漸湧上些淚光,好一會兒才道:「那小叔你呢?就這麼白白被外人罵?」
賀言春眉頭一皺,摸著下巴道:「你不來,我過得好得很!我管旁人說什麼!……還有,什麼叫戎馬半生?我就那麼老了嗎?」
鄭謖不由撲哧笑了,道:「小叔你不老!那什麼……,孫子再生,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賀言春也笑起來,道:「臭小子,敢拿我打趣了!讓你沒事多讀書,你給我讀的就是這些?快滾!再不走,莫非還想留著吃早飯?」
鄭謖便乖乖滾了。走至屋外,正碰上方犁帶著奴僕過來,看他往外走,忙道:「這就走了?來,帶幾盒糕兒回去吃。」
說著將糕遞給鄭謖,賀言春在屋裡不平道:「我打的槐花,我還沒吃上兩口呢,就被你都送人了!也給我留幾塊!」
鄭謖本要推辭的,聽他這麼說,忙都一古腦兒接在手裡,道:「方三叔,那就多謝你了。改日再來叨擾!」
說著自去了。方犁在外頭站了站,這才緩緩踱進房來,笑道:「到底還是年輕,聽了你幾句話,便高高興興地去了。」
賀言春望著外頭夜色,好一會兒才道:「幸好鄭家還有他,不然,日後讓阿姊獾郎他們指靠誰去?」
方犁在他身邊坐下,聞言看了看他臉色,道:「這不是還有你嗎?如今不過是把你身邊的人調走了,又不曾抹了你的大將軍之位。」
賀言春看看他,笑道:「也用不了多久了。匈奴平定後,可不就要鳥盡弓藏了?不過我也不怕,我正好辭了這勞什子官兒,跟你過輕閒日子去!」
方犁低頭倒茶,過了好一會兒才道:「之前想著,總怕等到這一天。就跟頭上懸著一把刀似的,如今這樣也好,刀終於落下來了。只是……」頓了頓又道:「只是以後,也不知他準不準你辭官……」
賀言春卻站起身來,伸個懶腰道:「到時我自有辦法,現在操心這些作甚?今兒本來準備吃完飯帶你去莊上看桃花的,生被鄭謖那小子給攪和了!走走走,看不成花,你和我花下走走也是好的!」
第一百四十一章 算緡令
歷朝歷代,都有人陡然從巔峰跌至谷底。眼看著自家從門庭若市變成門前冷落鞍馬稀,這個過程絕不好受。很多人往往放浪形骸借酒澆愁,或憤憤不平鬱鬱而終,甚至有武將因此而懷恨造反。因此二月以來,眼看聖眷極濃的平虜侯遭到皇帝的冷落猜忌,滿京城的人都在暗中觀望等待。有等著落井下石看笑話的,也有同情侯爺、期待他重獲聖眷的,但誰也沒料到,平虜侯竟然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這一切。
他依舊深居簡出,並未因此而懈怠軍務,也從不刻意在皇帝和朝臣面前過多表現。這讓很多人都覺得遺憾。不過京城裡再是天大的事,也比不上自家的前程富貴重要,過了段時日,大家漸漸淡忘了平虜侯,轉而將眼光投向了太子。
皇帝病癒之後,便開始親自教養太子。據宮裡傳出來的消息,他脾氣大不如前,幾次在書房裡將太子訓斥得哭了。天家一舉一動都牽動人心。自有人紛紛猜測,皇帝這是怎麼了,到底是器重太子,還是嫌太子資質不足擔當重任,從而日漸心生不滿?
還沒等朝臣們作出反應,四月初,北疆戰事又起。本來被趕去漠北的匈奴,又率騎兵千里南下,突襲陽穀郡,燒殺擄掠邊城二千餘人,屠了城外四村。皇帝聞訊,震怒不已,連日召朝臣商議,要再對匈奴用兵。聽說又要打仗,武將們自然歡欣鼓舞,認為匈奴已然是強弩之末,只需最後一次痛擊,便可換來北疆十年安寧。文臣們卻都紛紛吵作一團。新任丞相鄺李、大農令徐久等人輪番上書,都道是連年征戰,朝廷也沒有餘糧了,此時說動兵容易,錢糧兵器卻去哪裡籌辦?還請皇帝務必三思。尤其徐久還提醒皇帝,上次去接匈奴降兵,車馬還是朝百姓借的。這回打仗,難不成還要再借?
吵了兩回之後,一次大朝會上,皇帝動了怒,把跳著腳進諫的大臣們挨個兒地罵了一頓。說如今邊患未平,百姓深受其害,朝廷大員們卻一味貪圖安逸不肯操勞,這是什麼道理?仗肯定是要打,沒有錢,就不能想辦法嗎?大夏一向優待官員,朝廷百官們拿那麼高的俸祿,不為皇帝分憂,遇事就在那裡一味叫苦,這又是什麼道理?
云云云云,罵得下頭大臣們都不敢作聲,皇帝站起身,拂著袖子走了。退朝之後,負責籌錢籌糧的那幾位長吁短嘆,愁眉不展地又召集幕僚謀士,聚到一起想辦法。一連議了小半月,這個說須得加征田賦,那個說應該重算鹽、鐵、酒榷之利。然而增加國家稅賦一事,涉及各方各面的利益,輕易觸動不得。直到後來,徐令手下有個幕僚靈機一動,想到高祖時曾有一項稅賦,專門徵收賈人緡錢,建議恢復這一舊制。
大夏曆代君主,都奉行重農輕商。然而只要有利可逐,這世上又怎會少了有頭腦見識之人?是以富商大賈依舊層出不窮。這些人坐擁巨額資財,又往往根基淺薄、身份低微。國富民強政通人和之時,還能安享富貴。如今國家財政困難,商賈之人便成了砧板上的一塊塊肥肉。更何況歷年來,商人為了漁利,什麼事做不出來?多有放高利貸盤剝平民的、囤積居奇為禍一方的,當此國家用錢之際,不找他們要,卻找誰去?是以經過商議,鄺李、徐令等人上書,建議皇帝對全國發布重新發布算緡令。大臣們一聽,反正只是商人交錢,自家田地又不用增賦,何樂而不為?雖然有少數人提出反對,但立刻遭到其他人的反駁,皇帝陛下急等著用錢,閣下難道有更妥當的主意麼?若沒有,那還是哪裡涼快哪呆著去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