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傅百川走進道台府時,於駟興已經在書房的爐邊擺好了茶。他們見面後稍作寒暄,於駟興便切入正題,說如今傅家甸疫情嚴重,各國領事不斷施加壓力,尤其是俄國人,問傅百川可有應對的良策?傅百川笑笑,展開一份揣來的《盛京時報》,這是日本人辦的報紙。在GG頁面的邊緣,可以看到九重牌香皂、金剛石牙粉以及大號生髮油的小GG。但在中央的醒目位置,端坐的卻是一隻肥碩的老鼠。它一臉悲涼,拎著一方手帕,正在拭淚。在老鼠身邊,是簡易殺鼠劑的產品介紹,以及據稱可以用於防疫的“東瀛第一仁丹”的大幅GG。
傅百川說:“看到了吧,日本人把GG做得這麼大。圖的是什麼?利呀!傅家甸的消毒站,存的不都是日本藥房的消毒品嗎?於大人,俄國人圖的能是什麼?不也是利嗎?”
於駟興嘆了口氣,點了點頭。在他眼裡,東北盤踞著兩條蛇,一條是俄國人控制的中東鐵路,一條是日本人控制的南滿鐵路。這兩條鐵路,一北一南,平素看上去像是兩條冬眠的蛇,可是一遇風吹糙動,它們就甦醒了,吐出有毒的信子。不過,於駟興覺得此時發牢騷無濟於事,重要的是如何應對眼前的難題。
傅百川提出,可以考慮把傅家甸的幾個有名的老中醫聚在一起,針對目前鼠疫的症狀和流行趨勢,集思廣益,讓他們確定一個方子,以中藥來治療和預防。如果方子可行,他的中藥鋪,可以再僱傭幾個夥計,日夜為大家義務煎藥。
於駟興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如果中醫能夠戰勝鼠疫,也算在洋人面前出口惡氣。事不宜遲,他立刻差人,協助傅百川落實此事。
傅百川告辭之時,沒有像以往一樣得到道台大人賞賜的點心。他微微蹙眉的時候,於駟興意識到了什麼,連忙笑著解釋,說是于晴秀因為家裡婆婆死了,被盛傳是鼠疫,一時還不敢招她入府。庖廚房的點心,都不是于晴秀做的,就不給他帶了。於駟興的話,讓傅百川尷尬了片刻,但他很快恢復常態,微笑著說:“哪裡,哪裡。”
正文 十一 道台(7)
更新時間:2010-9-16 7:26:12 本章字數:674
於駟興不無惆悵地說,于晴秀不來也麻煩,因為快到洋節了,按照慣例,每年這個時候,道台府的道員都要提著點心,去拜會各國領事,說些祝福話。前兩任道台呈送給他們的點心,都出自于晴秀之手。如果今年的點心變了味道或是花樣,引起不必要的猜忌,恐生是非。
傅百川趕緊說,他見到了于晴秀的兒子喜歲,喜歲悄悄告訴他,他奶奶是因他說的一句話而笑死的,不是鼠疫。至於是一句什麼話,喜歲不肯說,他也沒追問,而喜歲不是個撒謊的孩子。
於駟興說:“我倒不是糙木皆兵,只怕她萬一真染了病,她做的點心洋人吃了,有個三長兩短的,可就捅大婁子了。可是不送她做的,又不好。唉!她家要真沒事,過幾日就得讓庖廚房請她來了,眼瞅著快到日子了。”
傅百川說:“她家的點心鋪子照常開著,於大人放心吧。”
傅百川走後,於駟興看著他丟下的那份《盛京時報》,看著那隻假意流淚的老鼠,心裡堵得慌。於是將報紙扔在地上,端起殘茶,潑到它臉上,這回老鼠仿佛真的哭了。於駟興把濕漉漉的報紙卷了,棄在字紙簍里。他的書案上,擺著近幾期的《遠東報》,這份俄國人辦的中文報紙,關於傅家甸鼠疫的報導,責難多多。傅家甸疫發後,受重創的還是商業。剛在此地開辦不久的大清銀行分號,已經關閉。匯兌、借款一律停辦。而有日本人合股的名利當,剛剛開張,就面臨著關張。商業蕭條,再加上人心惶惶,傅家甸死氣沉沉的。於駟興預感到,如果新年前疫病不退,道台府的道員,將換新主兒了。他不怕革職,只要有一間書齋,能品茗聽雨,撫琴賞雪,他就知足了。
正文 後記(1)
更新時間:2010-9-16 7:26:13 本章字數:1023
後記
珍珠
有一頭豬,一被放到牧場上就開始吃。它並不只是選擇上好的糙,而是碰到什麼就吃什麼,肚子撐得溜圓了,鼻子卻還貼著地面,不肯離開。大團的陰雲悄然移動到牧場上空,眼瞅著暴雨就要來了。喜鵲、火雞和小馬都到橡樹下避難去了,豬卻頭不抬眼不睜地繼續吃。只是在冰雹嘩啦啦地砸到它身上的一刻,豬嘟囔了一句:“糾纏不清的傢伙,又把骯髒的珍珠打過來了!”
這是朱爾。勒納爾《動物私密語》里的一則故事。讀它的時候,我剛把《白雪烏鴉》定稿,輕鬆地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去旺角的幾家小書店淘書歸來。我買了這本妙趣橫生的書,黃昏時分,坐在可以望見一角海景的窗前,安閒地翻閱。讀到《豬與珍珠》時,我實在忍不住,獨自在寓所里放聲大笑!也許是《白雪烏鴉》的寫作太沉重了,心底因它而積鬱的愁雲,並沒有隨著最後一章《回春》的完結而徹底釋放,我笑得一發不可收,把自己都嚇著了。
細想起來,我在寫作《白雪烏鴉》的時候,跟那頭心無旁騖吃糙的豬,又有什麼分別呢!我只知道悶著頭,不停地啃吃,是不管外面的風雲變幻的。
有了寫作《偽滿洲國》和《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經驗,我在籌備《白雪烏鴉》時,儘可能大量地吞吃素材。這個時刻,我又像那頭豬了,把能搜集到的1910年哈爾濱大鼠疫的資料,悉數收歸囊中,做了滿滿一本筆記,慢慢消化。黑龍江省圖書館所存的四維膠片的《遠東報》,幾乎被我逐頁翻過。那個時期的商品GG、馬車價格、米市行情、自然災害、街市布局、民風民俗,就這麼一點點地進入我的視野,悄然為我搭建起小說的舞台。
當時的哈爾濱人口剛過十萬,其中大部分是俄國人。中東鐵路開筑後,俄國的政府官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以護路隊名義出現的軍隊,紛紛來到哈爾濱。而中國人不過兩萬多,且大都聚集在傅家甸。這些來自關內的流民,處於社會生活的底層,出苦力和做小本生意的居多。
1910——1911秋冬之季的東北大鼠疫,最早出現在俄國境內,其後經滿洲里,蔓延至哈爾濱。這場由流民捕獵旱獺引發的災難,到了1910年底,已經呈現失控的狀態,哈爾濱的傅家甸尤甚。風雨飄搖中的朝廷,派來了北洋陸軍軍醫學堂幫辦伍連德。這位青年醫學才俊,雖然在英國劍橋受的教育,但做為甲午海戰英雄的後人,他骨子裡流淌著濃濃的中國血。舉薦他的,是外務部的右丞施肇基。施肇基是在考察檳榔嶼時,認識的伍連德。
正文 後記(2)
更新時間:2010-9-16 7:26:15 本章字數:1001
伍連德到達哈爾濱後,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屍體解剖等一系列科學手段,判斷此地流行的是新型鼠疫——肺鼠疫。也就是說,這種鼠疫可以通過飛沫傳染。他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如呼籲民眾佩戴口罩,對患病者厲行隔離,調動陸軍實行封城,及至焚燒疫斃者的屍體。雖然清王朝已是暗夜中一盞殘燈,但攝政王載灃難得的一次開明,下旨焚屍,使東北鼠疫防控現出曙色。
然而我在小說中,並不想塑造一個英雄式的人物,雖然伍連德確實是個力挽狂瀾的英雄。我想展現的,是鼠疫突襲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也就是說,我要撥開那累累的白骨,探尋深處哪怕磷火般的微光,將那縷死亡陰影籠罩下的生機,勾勒出來。
動筆之前,我不止一次來到哈爾濱的道外區,也就是過去的傅家甸,想把自己還原為那個年代的一個人。在我眼裡,雖然鼠疫已經過去一百年了,但一個地區的生活習俗,總如靜水深流,會以某種微妙的方式沿襲下來。那一段道外區正在進行改造,到處是工地,塵土飛揚,垃圾縱橫,一派喧囂。我在街巷中遇見了崩苞米花的,彈棉花的;遇見了穿著破背心當街洗衣的老婦人、光著屁股戲耍的孩子、赤膊蹬三輪車的黑臉漢子以及坐在街頭披著白單子剃頭的人。當然,也在闖入像是難民集中營的黑漆漆的圈樓的一瞬,聽見了雜亂的院子中傳出的一個男人粗啞的呵斥聲:不許拍照,出去!而這些情景,是在我所居住的南崗區極難見到的。在接近道外區的過程中,我感覺傅家甸就像一艘古老的沉船,在驚雷中,漸漸浮出水面。
然而真正讓我踏上那艘鏽跡斑斑的船的,還不是這些。
有一天,從遊人寥落的道台府出來,我散步到松花江畔。江上正在建橋,停著好幾條駁船,裝載著各色建築材料。水面的工地,與陸地唯一的不同,就是灰塵小,其他的並無二致。一樣的喧鬧,一樣的零亂。可是很奇怪的,江畔的垂釣者,並沒有被水上工地的噪聲所襲擾,他們如入無人之境,依然守著釣竿,有的輕哼小曲,有的喝著用大水杯沏的粗茶,有的慢條斯理地打著扇子,還有的用手摩挲著蜷伏在腳畔的愛犬。他們那樣子,好像並不在意釣起魚,而是在意能不能釣起浮在水面的那一層俗世的光影:風吹起的漣漪、藏在波痕里的陽光、鳥兒意外脫落的羽毛、岸邊柳樹的影子以及雲影。我被他們身上那無與倫比的安閒之氣深深打動了!我仿佛嗅到了老哈爾濱的氣息——動盪中的平和之氣,那正是我這部寫災難的小說,所需要的氣息。
正文 後記(3)
更新時間:2010-9-16 7:26:17 本章字數:1021
就在那個瞬間,我一腳踏上了浮起的沉船,開始了《白雪烏鴉》的航程。
我繪製了那個年代的哈爾濱地圖,或者說是我長篇小說的地圖。因為為了敘述方便,個別街名,讀者們在百年前那個現實的哈爾濱,也許是找不到的。這個地圖大致由三個區域構成:埠頭區,新城區和傅家甸。我在這幾個區,把小說中涉及到的主要場景,譬如帶花園的小洋樓、各色教堂、糧棧、客棧、飯館、jì院、點心鋪子、燒鍋、理髮店、當鋪、藥房、鞋鋪、糖果店等一一繪製到圖上,然後再把相應的街巷名字標註上。地圖上有了房屋和街巷,如同一個人有了器官、骨骼和經絡,生命最重要的構成已經有了。最後我要做的是,給它輸入新鮮的血液。而小說血液的獲得,靠的是形形色色人物的塑造。只要人物一出場,老哈爾濱就活了。我聞到了炊煙中糙木灰的氣味,看到了雪地上飛舞的月光,聽見了馬蹄聲中車夫的嘆息。
然而寫到中途,我還是感覺到了艱難。這艱難不是行文上的,而是真正進入了鼠疫情境後,心理無法承受的那種重壓。這在我的寫作中,是從未有過的。寫作《額爾古納河右岸》時,儘管我的心也是蒼涼的,可是那支筆能夠遊走在青山綠水之間,便有一股說不出的暢快;而寫作《白雪烏鴉》,感覺每天都在送葬,耳畔似乎總縈繞著哭聲。依照史料,傅家甸疫死者竟達五千餘人!也就是說,十個人中大約有三個人死亡。我感覺自己走在沒有月亮的冬夜,被無邊無際的寒冷和黑暗裹挾了,有一種要落入深淵的感覺。我知道,只有把死亡中的活力寫出來,我才能夠獲得解放。正當我打算停頓一段,稍事調整的時候,中秋節的凌晨,一個電話把我擾醒,外婆去世了。
傅百川說:“看到了吧,日本人把GG做得這麼大。圖的是什麼?利呀!傅家甸的消毒站,存的不都是日本藥房的消毒品嗎?於大人,俄國人圖的能是什麼?不也是利嗎?”
於駟興嘆了口氣,點了點頭。在他眼裡,東北盤踞著兩條蛇,一條是俄國人控制的中東鐵路,一條是日本人控制的南滿鐵路。這兩條鐵路,一北一南,平素看上去像是兩條冬眠的蛇,可是一遇風吹糙動,它們就甦醒了,吐出有毒的信子。不過,於駟興覺得此時發牢騷無濟於事,重要的是如何應對眼前的難題。
傅百川提出,可以考慮把傅家甸的幾個有名的老中醫聚在一起,針對目前鼠疫的症狀和流行趨勢,集思廣益,讓他們確定一個方子,以中藥來治療和預防。如果方子可行,他的中藥鋪,可以再僱傭幾個夥計,日夜為大家義務煎藥。
於駟興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如果中醫能夠戰勝鼠疫,也算在洋人面前出口惡氣。事不宜遲,他立刻差人,協助傅百川落實此事。
傅百川告辭之時,沒有像以往一樣得到道台大人賞賜的點心。他微微蹙眉的時候,於駟興意識到了什麼,連忙笑著解釋,說是于晴秀因為家裡婆婆死了,被盛傳是鼠疫,一時還不敢招她入府。庖廚房的點心,都不是于晴秀做的,就不給他帶了。於駟興的話,讓傅百川尷尬了片刻,但他很快恢復常態,微笑著說:“哪裡,哪裡。”
正文 十一 道台(7)
更新時間:2010-9-16 7:26:12 本章字數:674
於駟興不無惆悵地說,于晴秀不來也麻煩,因為快到洋節了,按照慣例,每年這個時候,道台府的道員都要提著點心,去拜會各國領事,說些祝福話。前兩任道台呈送給他們的點心,都出自于晴秀之手。如果今年的點心變了味道或是花樣,引起不必要的猜忌,恐生是非。
傅百川趕緊說,他見到了于晴秀的兒子喜歲,喜歲悄悄告訴他,他奶奶是因他說的一句話而笑死的,不是鼠疫。至於是一句什麼話,喜歲不肯說,他也沒追問,而喜歲不是個撒謊的孩子。
於駟興說:“我倒不是糙木皆兵,只怕她萬一真染了病,她做的點心洋人吃了,有個三長兩短的,可就捅大婁子了。可是不送她做的,又不好。唉!她家要真沒事,過幾日就得讓庖廚房請她來了,眼瞅著快到日子了。”
傅百川說:“她家的點心鋪子照常開著,於大人放心吧。”
傅百川走後,於駟興看著他丟下的那份《盛京時報》,看著那隻假意流淚的老鼠,心裡堵得慌。於是將報紙扔在地上,端起殘茶,潑到它臉上,這回老鼠仿佛真的哭了。於駟興把濕漉漉的報紙卷了,棄在字紙簍里。他的書案上,擺著近幾期的《遠東報》,這份俄國人辦的中文報紙,關於傅家甸鼠疫的報導,責難多多。傅家甸疫發後,受重創的還是商業。剛在此地開辦不久的大清銀行分號,已經關閉。匯兌、借款一律停辦。而有日本人合股的名利當,剛剛開張,就面臨著關張。商業蕭條,再加上人心惶惶,傅家甸死氣沉沉的。於駟興預感到,如果新年前疫病不退,道台府的道員,將換新主兒了。他不怕革職,只要有一間書齋,能品茗聽雨,撫琴賞雪,他就知足了。
正文 後記(1)
更新時間:2010-9-16 7:26:13 本章字數:1023
後記
珍珠
有一頭豬,一被放到牧場上就開始吃。它並不只是選擇上好的糙,而是碰到什麼就吃什麼,肚子撐得溜圓了,鼻子卻還貼著地面,不肯離開。大團的陰雲悄然移動到牧場上空,眼瞅著暴雨就要來了。喜鵲、火雞和小馬都到橡樹下避難去了,豬卻頭不抬眼不睜地繼續吃。只是在冰雹嘩啦啦地砸到它身上的一刻,豬嘟囔了一句:“糾纏不清的傢伙,又把骯髒的珍珠打過來了!”
這是朱爾。勒納爾《動物私密語》里的一則故事。讀它的時候,我剛把《白雪烏鴉》定稿,輕鬆地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去旺角的幾家小書店淘書歸來。我買了這本妙趣橫生的書,黃昏時分,坐在可以望見一角海景的窗前,安閒地翻閱。讀到《豬與珍珠》時,我實在忍不住,獨自在寓所里放聲大笑!也許是《白雪烏鴉》的寫作太沉重了,心底因它而積鬱的愁雲,並沒有隨著最後一章《回春》的完結而徹底釋放,我笑得一發不可收,把自己都嚇著了。
細想起來,我在寫作《白雪烏鴉》的時候,跟那頭心無旁騖吃糙的豬,又有什麼分別呢!我只知道悶著頭,不停地啃吃,是不管外面的風雲變幻的。
有了寫作《偽滿洲國》和《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經驗,我在籌備《白雪烏鴉》時,儘可能大量地吞吃素材。這個時刻,我又像那頭豬了,把能搜集到的1910年哈爾濱大鼠疫的資料,悉數收歸囊中,做了滿滿一本筆記,慢慢消化。黑龍江省圖書館所存的四維膠片的《遠東報》,幾乎被我逐頁翻過。那個時期的商品GG、馬車價格、米市行情、自然災害、街市布局、民風民俗,就這麼一點點地進入我的視野,悄然為我搭建起小說的舞台。
當時的哈爾濱人口剛過十萬,其中大部分是俄國人。中東鐵路開筑後,俄國的政府官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以護路隊名義出現的軍隊,紛紛來到哈爾濱。而中國人不過兩萬多,且大都聚集在傅家甸。這些來自關內的流民,處於社會生活的底層,出苦力和做小本生意的居多。
1910——1911秋冬之季的東北大鼠疫,最早出現在俄國境內,其後經滿洲里,蔓延至哈爾濱。這場由流民捕獵旱獺引發的災難,到了1910年底,已經呈現失控的狀態,哈爾濱的傅家甸尤甚。風雨飄搖中的朝廷,派來了北洋陸軍軍醫學堂幫辦伍連德。這位青年醫學才俊,雖然在英國劍橋受的教育,但做為甲午海戰英雄的後人,他骨子裡流淌著濃濃的中國血。舉薦他的,是外務部的右丞施肇基。施肇基是在考察檳榔嶼時,認識的伍連德。
正文 後記(2)
更新時間:2010-9-16 7:26:15 本章字數:1001
伍連德到達哈爾濱後,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屍體解剖等一系列科學手段,判斷此地流行的是新型鼠疫——肺鼠疫。也就是說,這種鼠疫可以通過飛沫傳染。他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如呼籲民眾佩戴口罩,對患病者厲行隔離,調動陸軍實行封城,及至焚燒疫斃者的屍體。雖然清王朝已是暗夜中一盞殘燈,但攝政王載灃難得的一次開明,下旨焚屍,使東北鼠疫防控現出曙色。
然而我在小說中,並不想塑造一個英雄式的人物,雖然伍連德確實是個力挽狂瀾的英雄。我想展現的,是鼠疫突襲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也就是說,我要撥開那累累的白骨,探尋深處哪怕磷火般的微光,將那縷死亡陰影籠罩下的生機,勾勒出來。
動筆之前,我不止一次來到哈爾濱的道外區,也就是過去的傅家甸,想把自己還原為那個年代的一個人。在我眼裡,雖然鼠疫已經過去一百年了,但一個地區的生活習俗,總如靜水深流,會以某種微妙的方式沿襲下來。那一段道外區正在進行改造,到處是工地,塵土飛揚,垃圾縱橫,一派喧囂。我在街巷中遇見了崩苞米花的,彈棉花的;遇見了穿著破背心當街洗衣的老婦人、光著屁股戲耍的孩子、赤膊蹬三輪車的黑臉漢子以及坐在街頭披著白單子剃頭的人。當然,也在闖入像是難民集中營的黑漆漆的圈樓的一瞬,聽見了雜亂的院子中傳出的一個男人粗啞的呵斥聲:不許拍照,出去!而這些情景,是在我所居住的南崗區極難見到的。在接近道外區的過程中,我感覺傅家甸就像一艘古老的沉船,在驚雷中,漸漸浮出水面。
然而真正讓我踏上那艘鏽跡斑斑的船的,還不是這些。
有一天,從遊人寥落的道台府出來,我散步到松花江畔。江上正在建橋,停著好幾條駁船,裝載著各色建築材料。水面的工地,與陸地唯一的不同,就是灰塵小,其他的並無二致。一樣的喧鬧,一樣的零亂。可是很奇怪的,江畔的垂釣者,並沒有被水上工地的噪聲所襲擾,他們如入無人之境,依然守著釣竿,有的輕哼小曲,有的喝著用大水杯沏的粗茶,有的慢條斯理地打著扇子,還有的用手摩挲著蜷伏在腳畔的愛犬。他們那樣子,好像並不在意釣起魚,而是在意能不能釣起浮在水面的那一層俗世的光影:風吹起的漣漪、藏在波痕里的陽光、鳥兒意外脫落的羽毛、岸邊柳樹的影子以及雲影。我被他們身上那無與倫比的安閒之氣深深打動了!我仿佛嗅到了老哈爾濱的氣息——動盪中的平和之氣,那正是我這部寫災難的小說,所需要的氣息。
正文 後記(3)
更新時間:2010-9-16 7:26:17 本章字數:1021
就在那個瞬間,我一腳踏上了浮起的沉船,開始了《白雪烏鴉》的航程。
我繪製了那個年代的哈爾濱地圖,或者說是我長篇小說的地圖。因為為了敘述方便,個別街名,讀者們在百年前那個現實的哈爾濱,也許是找不到的。這個地圖大致由三個區域構成:埠頭區,新城區和傅家甸。我在這幾個區,把小說中涉及到的主要場景,譬如帶花園的小洋樓、各色教堂、糧棧、客棧、飯館、jì院、點心鋪子、燒鍋、理髮店、當鋪、藥房、鞋鋪、糖果店等一一繪製到圖上,然後再把相應的街巷名字標註上。地圖上有了房屋和街巷,如同一個人有了器官、骨骼和經絡,生命最重要的構成已經有了。最後我要做的是,給它輸入新鮮的血液。而小說血液的獲得,靠的是形形色色人物的塑造。只要人物一出場,老哈爾濱就活了。我聞到了炊煙中糙木灰的氣味,看到了雪地上飛舞的月光,聽見了馬蹄聲中車夫的嘆息。
然而寫到中途,我還是感覺到了艱難。這艱難不是行文上的,而是真正進入了鼠疫情境後,心理無法承受的那種重壓。這在我的寫作中,是從未有過的。寫作《額爾古納河右岸》時,儘管我的心也是蒼涼的,可是那支筆能夠遊走在青山綠水之間,便有一股說不出的暢快;而寫作《白雪烏鴉》,感覺每天都在送葬,耳畔似乎總縈繞著哭聲。依照史料,傅家甸疫死者竟達五千餘人!也就是說,十個人中大約有三個人死亡。我感覺自己走在沒有月亮的冬夜,被無邊無際的寒冷和黑暗裹挾了,有一種要落入深淵的感覺。我知道,只有把死亡中的活力寫出來,我才能夠獲得解放。正當我打算停頓一段,稍事調整的時候,中秋節的凌晨,一個電話把我擾醒,外婆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