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很有道理啊。”主持人點頭,這套首飾被保存得很好,但表面仍然有淡淡的黑色,這是被氧化的表現。如今的托盤上有玻璃罩子,想必已經經過現代科技處理,保存的更加完整。要經過這些手續,想必藏寶人已經在正規機構堅定過了,年代、材質之類基本有保證,若真如她所說是傳說中的“鳳羽”,那期節目真是要爆炸了。

  “我都迫不及待了,快請我們的專家看一看吧。”主持人請藏寶人把托盤拿到專家身邊,《睹物思人》欄目一共有四位專家,都是國內最頂級的文物鑑定專家,畢竟是國家電視台的王牌兒欄目,資源十分優渥。

  這時候主持人才發現今天來的四位專家都是飾品、華國歷史方面的研究專家,難道這位藏寶人說的是真的?主持人提著一顆心,難道初審的專家就真麼肯定?消息都傳揚在學術界了,才會吸引這些一心埋頭研究的專家“拋頭露面”。

  “這套飾品最大的價值其實在於它的工藝。”馬老師帶著手套,輕輕反動長簪,讓鏡頭拍得更清楚,“大家可以看到簪身是用多股絲線纏繞而成,簪首也是,這樣排列,很像羽毛的形狀,說它是‘鳳羽’,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常看我們節目的觀眾朋友都應該知道,這樣的飾品工藝我們稱為累絲,這不僅是打造華麗首飾用的,更是一個國家軍工水平的體現。多數人都聽說過金絲軟甲吧,那就是用累絲工藝做成的,類似現代防彈衣。在華朝之前,我國的金絲軟甲大多用金銀絲線編織,重量大、縫隙大,對尖利武器、打擊性鈍器防範效果都不好,只有在特定時期穿上防止刺殺,可以說是雞肋產品,更大的用途是炫耀。可等到華國之後,金絲軟甲的製造水品有了大幅度提升,就像典藏於國家博物館的那件一樣,它的絲線更細更有韌性,宛如真正的絲線,金絲軟甲織得更密,防範尖利物品更有效。更重要的是不再單一採用貴重金屬,已經是合金,重量更輕。金銀線的金絲軟甲讓肩膀負擔極重,在冷兵器時期,束縛肩膀,意味著動作不流暢,意味著失敗,華朝的金絲軟甲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說,華朝的累絲工藝為後來人研究武器、合金材料提供的思路和借鑑。”

  馬老師講的時候,大屏幕配合的放出出土金絲軟甲的形象,還有歷史正劇中金絲軟甲出場的片段,配樂激昂,現場人都激動起來,這樣厲害的人物,是我們老祖宗啊!

  馬老師是常駐嘉賓,對觀眾的興趣點把握得很到位,另一位老師就完全從學術的角度來說了。

  “這釵的表面是祥雲紋變種,中間空缺的地方還能看見靈動的藍色。專家組復原之後認為,看的感情清西,這是早期的點翠工藝。好啊,咱們點翠工藝的巔峰歷史用能往前推三百年了,華朝就能有這樣精的湛工藝出現,且保存到現在,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覷啊!”

  主持人馬上解釋道:“點翠是一種飾品製造的輔助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點翠工藝製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艷麗,而且永不褪色。後來,也由於保護鳥類及製作工藝的殘忍,在近代由燒藍工藝取代。不過說實在的,燒藍取代點翠,可是點翠紋理變化豐富、生動多樣的優點卻是取代不了的。”

  屏幕中對比這點翠與燒藍兩種工藝做出的飾品,明顯看出歷經歲月之後,燒藍看上去色澤暗淡,沒有光澤,點翠卻依舊鮮艷。

  “這根長簪這樣長,簪首幾乎有手掌寬,十分便於握住,我們在研究的時候,還發現了一個秘密。”另一位專家接過話頭,鏡頭也對準了他的手。只見他輕碰簪首的寶石,再一旋轉,簪身居然分裂成兩斷,類似拔出匕首的效果,長簪居然還是武器。專家把依舊鋒利的長簪舉到鏡頭前。“拔出長簪的時候,我幾乎能在腦子裡想像出飾品的主人行走江湖遇到危險的時候,利落拔出,瀟灑迎戰的場景。華朝是我國武術的巔峰時期,正史上有記載,華太宗未登基之前就是武林人士,桃花島至今還是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上面有諸多武術知識流傳。要知道,這是武術第一次在正史中出現,之前的幻想終於落在了白紙黑字上。武術發展道現在稱國術,國術是我國國民強身健體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獨有的文化符號。”

  “華太宗武功高強,在正史中也有記載。傳聞他一躍三丈,徒掌開山裂石,在襄陽戰役中,華太宗曾徒手攀上城牆,並用肉掌擊碎城牆上的火炮,扭轉戰爭局勢。我國一級國術大師劉大師曾經在復原的襄陽城上嘗試,未能達到歷史上記載的效果。”主持人補充道,當年復原華太宗一戰也是相當轟動的。

  “這也側面證明了古代國術水平的高超和華太宗的個人魅力。”馬老師總結道。

  “照這麼說,專家們已經能確定這就是‘鳳羽’了嗎?”主持人問道。

  “不,我們只能確定這是華國早期的首飾,要確定它的具體出處還待考證。”馬老師和幾位專家交換眼神,十分謹慎。

  “女士,您認為呢?”主持人問藏寶人。

  “我堅信它就是鳳羽,經過科技鑑定和專家鑑定,這的確是華國早期的工藝、材質,我認為它和去年拍賣的金鳳累絲步搖具有相同的價值。”

  “去年國家拍賣行拍賣的金鳳累絲步搖,工藝十分罕見,是金鳳停歇在宮殿樓閣上的圖案,鳳尾是活動的金絲組建而成,鳳口含寶石墜,宮殿樓閣栩栩如生,拍出了七千萬的高價。您認為你的這套首飾也有同樣的價值嗎?”主持人看著大屏幕,輕聲解釋道。

  “是的。”藏寶人十分自信。

  “金鳳累絲步搖之所以能拍出這麼高的價格有三個原因:一是它本身的工藝精湛、華麗優美;二是它代表著當時的工藝製作水準,具有重大考證、科研價值;第三,它有直觀證明這些價值的證據——典藏手記。伴隨著金鳳累絲步搖的還有它傳承下來的記載,原主人提供了飾品從華國開始,賢德皇后賞賜的禮單,後人出嫁帶走它的嫁妝單子,再後來抵押典當的憑證,一步一步十分清晰,中間有不清楚的地方,也經得起考證。可以說,它更有價值的還是隨之拍賣的典藏手記,上面不乏名人的痕跡。”專家點出了更深層次的原因,金鳳在古代可不是誰都能帶的,這隻簪子經歷了幾個王朝的變遷,最後能保存下來,何其珍貴。

  “在家中長輩的記憶里,這套首飾也是有典藏手記的。”藏寶人石破天驚道:“只是截止目前都還沒找打,我們家裡人還在老宅尋找,一定能找到的。”

  專家笑了,道:“若真能找打,國家文物局應該出了一個專門小組。”若是有典藏手記,手記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文物。

  “好的,若找到了典藏手記,也一定記得讓我開開眼啊。”主持人和藏寶人玩笑道。“這是我們今天的第一件文物,它不僅外形精美,優雅出眾,更證明了華朝初期的工藝水平。當然,我們還重溫了華國建國歷史,帝後情深,對考證國術傳承也有很大的價值。謝謝藏寶人,謝謝專家,請這邊走。讓我們有請下一位藏寶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