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後來,男青年不甘眼光永遠局限在小小的德感壩,他要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去開闊眼界。終於,在一個細雨飄飛的晚上,男青年挎著一個牛仔包,登上了南行的火車。
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多霧的四川盆地。
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出遠門。
再後來,男青年漂泊到了剛宣布建省的海南島。
登上海南島的第一天,最讓男青年驚奇萬分的是陽光如千萬根銀針般地紮下來,皮膚有一種打火罐似的爆裂痛楚。海南島上的陽光跟他過去的生活環境四川盆地見到的日照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在四川,每當陽光穿過厚重的霧靄時,原本睡意十足的黃狗會興奮地跳躍起來,汪汪的狗吠聲中飽含著對陽光燦爛的歌唱,甚而,那些癱瘓在床上多年的患者,都會雙眼定定地勾扯住屋外陽光透明的腳趾,用渴盼的顫聲提出“到外面曬曬太陽”的要求。在多霧的地方,在男青年的視野里,全世界人民都在歌頌陽光,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那些日子,正是百萬大軍闖海南,只見一船接一船的闖海者蜂擁而來,人人都懷著一份夢想,渴望在海南島上找到金礦。
男青年到達海南島的第四天就發現情況不妙了,一則他身上的錢所剩無幾,二則上島的人日漸增多,各家旅店的住宿費也相應地水漲船高。現在不要說回去,再過兩天恐怕連住宿的錢也沒有了。他曾親眼看到一位從黑龍江遠赴海島的大學生睡在公園旁的一棵椰子樹下餓得奄奄一息。當年,在海南島,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萬分憂愁的男青年走進了《天涯》雜誌社。能夠做一名編務人員,給雜誌社拆拆信封,他就知足了。在雜誌社,主編馮秀枚女士接待了他。可是,對於身揣高中畢業證書的男青年來說,求職肯定失敗。也許男青年的言談舉止給馮秀枚留下了好印象,就在他失望時,馮秀枚關切地問他:“你過去來過這兒嗎?”見他搖搖頭,馮秀枚從另一間屋子裡找了一本薄薄的書《美麗的寶島》送給他。馮秀枚的本意是讓男青年通過這本小書先從理論上了解海南島,思想上有了充分的準備後,有的放矢,少走彎路。
附錄:中國“歡”姓第一人(3)
告別了馮秀枚,回到旅店,他開始閱讀這本類似旅行冊之類的小書。不經意間,他翻到版權頁,看到這本由某出版社出版的小冊子,居然印了數萬冊,而且出版時間已經有三年了。他想,在海南島沒有建省以前,這本書的銷路肯定不好——本地讀者少,外地人到島上,似乎又很難專程到書店購買這樣一本書。分析的結果,這本書很有可能堆積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裡。現在蜂擁上島闖世界的百萬大軍中,如同他一樣兩眼一抹黑的人不是大有人在麼,在這種情況下得到這樣一本指點迷津的書意味著什麼呢?
男青年終於發現了一個商機。那天晚上,他興奮得一夜無眠。
第二天,男青年幾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書店,包租著一輛三輪車,將那本小冊子一堆又一堆地運到秀英港。面對那些一潮又一潮地湧上岸來的闖海者,他一咬牙,將定價只有二角五分一本的小書抬到五元錢一本。男青年雙手攏到嘴前成喇叭狀,望著那些剛下海輪的旅客,扯開嗓門說:“第一次到海南島的朋友們請注意,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一聽這話,旅客停住腳步,紛紛將頭轉向男青年,好奇地打量著他。男青年一見這情形,立刻眉飛色舞,大聲說道:“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我愛美麗的黎族姑娘鹿回頭……總之,因為愛天之涯地之角,所以,我才一鼓作氣跑到海南島。”頓了頓,他話鋒一轉,“可是,朋友們,你們對海南島了解多少?”說到這裡,他指著身邊一位滿臉倦容、身背旅行包的女青年,“請問這位小姐,你是哪兒人?”
女青年答道:“西安。”
“第一次到海南島?”
“第一次。”
“到海南島幹什麼?”
女青年笑了,伸出手指環指一遍周圍的旅客,反問道:“你問問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他們花了成百上千的路費,到海南島幹什麼?”
人群中,一位旅客答道:“闖海。”
——闖海是當年在海南島非常流行的一句口頭語,類似後來的打工淘金之說。
對方話音剛落,男青年緊追著問——他的話說給女青年聽:“小姐,你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闖海,知道腳下的路該怎麼走嗎?”見對方沒有答話,他又說,“具體點,現在,在這兒,你知道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到島上的每一個地方才合算?住什麼樣的旅店才最省錢?哪些單位在哪個街道?”
女青年與身邊的人們交換了一下眼色,輕聲問道:“你知道?”
這時候,男青年用腳從身後鉤出一張矮凳,站到矮凳上,重新將雙手攏到嘴前成喇叭狀,朝四周的旅客高聲說道:“什麼是黑夜中的明燈?什麼是黎明前的啟明星?什麼是前進的方向?什麼是行動的指南?什麼是……”
那位女青年有些不耐煩地打斷男青年的話:“好了好了,別說廢話了。你到底想說什麼?”
女青年不客氣的舉動沒讓男青年生氣,相反,男青年臉上現出“等的就是你這份心急”的表情,他跳下矮凳,從身後拎過一個大旅行袋,拉開,取出一本薄薄的書,高高地舉起,“來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們,《美麗的寶島》,五元錢一本。”
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多霧的四川盆地。
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出遠門。
再後來,男青年漂泊到了剛宣布建省的海南島。
登上海南島的第一天,最讓男青年驚奇萬分的是陽光如千萬根銀針般地紮下來,皮膚有一種打火罐似的爆裂痛楚。海南島上的陽光跟他過去的生活環境四川盆地見到的日照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在四川,每當陽光穿過厚重的霧靄時,原本睡意十足的黃狗會興奮地跳躍起來,汪汪的狗吠聲中飽含著對陽光燦爛的歌唱,甚而,那些癱瘓在床上多年的患者,都會雙眼定定地勾扯住屋外陽光透明的腳趾,用渴盼的顫聲提出“到外面曬曬太陽”的要求。在多霧的地方,在男青年的視野里,全世界人民都在歌頌陽光,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那些日子,正是百萬大軍闖海南,只見一船接一船的闖海者蜂擁而來,人人都懷著一份夢想,渴望在海南島上找到金礦。
男青年到達海南島的第四天就發現情況不妙了,一則他身上的錢所剩無幾,二則上島的人日漸增多,各家旅店的住宿費也相應地水漲船高。現在不要說回去,再過兩天恐怕連住宿的錢也沒有了。他曾親眼看到一位從黑龍江遠赴海島的大學生睡在公園旁的一棵椰子樹下餓得奄奄一息。當年,在海南島,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萬分憂愁的男青年走進了《天涯》雜誌社。能夠做一名編務人員,給雜誌社拆拆信封,他就知足了。在雜誌社,主編馮秀枚女士接待了他。可是,對於身揣高中畢業證書的男青年來說,求職肯定失敗。也許男青年的言談舉止給馮秀枚留下了好印象,就在他失望時,馮秀枚關切地問他:“你過去來過這兒嗎?”見他搖搖頭,馮秀枚從另一間屋子裡找了一本薄薄的書《美麗的寶島》送給他。馮秀枚的本意是讓男青年通過這本小書先從理論上了解海南島,思想上有了充分的準備後,有的放矢,少走彎路。
附錄:中國“歡”姓第一人(3)
告別了馮秀枚,回到旅店,他開始閱讀這本類似旅行冊之類的小書。不經意間,他翻到版權頁,看到這本由某出版社出版的小冊子,居然印了數萬冊,而且出版時間已經有三年了。他想,在海南島沒有建省以前,這本書的銷路肯定不好——本地讀者少,外地人到島上,似乎又很難專程到書店購買這樣一本書。分析的結果,這本書很有可能堆積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裡。現在蜂擁上島闖世界的百萬大軍中,如同他一樣兩眼一抹黑的人不是大有人在麼,在這種情況下得到這樣一本指點迷津的書意味著什麼呢?
男青年終於發現了一個商機。那天晚上,他興奮得一夜無眠。
第二天,男青年幾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書店,包租著一輛三輪車,將那本小冊子一堆又一堆地運到秀英港。面對那些一潮又一潮地湧上岸來的闖海者,他一咬牙,將定價只有二角五分一本的小書抬到五元錢一本。男青年雙手攏到嘴前成喇叭狀,望著那些剛下海輪的旅客,扯開嗓門說:“第一次到海南島的朋友們請注意,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一聽這話,旅客停住腳步,紛紛將頭轉向男青年,好奇地打量著他。男青年一見這情形,立刻眉飛色舞,大聲說道:“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我愛美麗的黎族姑娘鹿回頭……總之,因為愛天之涯地之角,所以,我才一鼓作氣跑到海南島。”頓了頓,他話鋒一轉,“可是,朋友們,你們對海南島了解多少?”說到這裡,他指著身邊一位滿臉倦容、身背旅行包的女青年,“請問這位小姐,你是哪兒人?”
女青年答道:“西安。”
“第一次到海南島?”
“第一次。”
“到海南島幹什麼?”
女青年笑了,伸出手指環指一遍周圍的旅客,反問道:“你問問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他們花了成百上千的路費,到海南島幹什麼?”
人群中,一位旅客答道:“闖海。”
——闖海是當年在海南島非常流行的一句口頭語,類似後來的打工淘金之說。
對方話音剛落,男青年緊追著問——他的話說給女青年聽:“小姐,你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闖海,知道腳下的路該怎麼走嗎?”見對方沒有答話,他又說,“具體點,現在,在這兒,你知道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到島上的每一個地方才合算?住什麼樣的旅店才最省錢?哪些單位在哪個街道?”
女青年與身邊的人們交換了一下眼色,輕聲問道:“你知道?”
這時候,男青年用腳從身後鉤出一張矮凳,站到矮凳上,重新將雙手攏到嘴前成喇叭狀,朝四周的旅客高聲說道:“什麼是黑夜中的明燈?什麼是黎明前的啟明星?什麼是前進的方向?什麼是行動的指南?什麼是……”
那位女青年有些不耐煩地打斷男青年的話:“好了好了,別說廢話了。你到底想說什麼?”
女青年不客氣的舉動沒讓男青年生氣,相反,男青年臉上現出“等的就是你這份心急”的表情,他跳下矮凳,從身後拎過一個大旅行袋,拉開,取出一本薄薄的書,高高地舉起,“來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們,《美麗的寶島》,五元錢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