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許顯純當年被斬殺後暴屍街頭,等家人前來偷偷收斂時,早已挫骨揚灰,只得和以衣冠偷偷下葬。
照碧費盡艱辛找到這座衣冠冢時,只有憑藉墓碑上漫滅的字跡才從亂葬崗中辨認出。她獨自一人前來,在蕭然中望著墓碑,久久不發一言。
人之已死,恨無法繼續。就連原諒,也無從說起。
**
聖上自縊殉國那日,照碧枯坐在檀香爐旁,琵琶靜如死屍,她就看著那檀香一節節燒斷,段段挫骨揚灰,就如李自成的叛軍步步東逼,自西安向太原,過寧武關下居庸關,拔宣府過昌平,最後就是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明軍節節敗退,終於,三月十九日清早,兵部尚書主動打開正陽門迎接叛軍。
皇帝絕望中將脖子套入繩索,雙腿一蹬,一個時代宣告終結。
縱使李自成之後如何恭謹地將聖上遺體禮葬,那不過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一種憐憫,這種兔死狐悲式的憐憫,深深刺痛照碧的心。
京師一片荒涼,千人奔亡。陳光義不願向叛軍稱臣,帶著文人骨子裡的那點清高,攜照碧登上馬車,趁亂出城。
奔亡的馬車莫名停在大河旁時,照碧絕望的心突然覺得,這或許是天意。大河平靜無波,四周景色倒映水面,好似衍生出另一個世界。或許進入這個水中世界,一切都會有所不同。
照碧望著水面出神,突然開口,聲音飄忽得像從雲端傳來的:“朗正,我記得你說過,如果我不怕死,你更不會怕。”
身旁的陳光義被這突來的話擾亂了思緒,半晌才猶豫道:“是吧……”
“或許這就是我們的歸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聖上他去了,沒有辜負祖宗的交代……我說過,我這輩子離不開琵琶,有它我才能活下去。”她看了眼懷中的琵琶,道,“我的琵琶生來就是個‘直脖子’,從來沒有對誰低過頭,將來也不會。低頭就是要它的命。可是你想想,以後若再不能彈,對它而言也是生不如死。還不如讓它就這樣死吧……這水,倒也乾淨,不會辱沒了它。朗正,這最後一段黃泉路,你願意陪我走嗎?”
陳光義看見她眼中朦朧的淚水,似有決絕又懷期待,如此複雜的情緒似是絢爛的色彩交織在一起,散發出迷人的光輝,他像是一瞬間被蠱惑似的,點了點頭,期待地等著她嘴角綻開的笑。
她的手溫暖地覆在他的手背,像荷花瓣似地輕柔地合上,輕地好似一點力氣也沒用,就能帶動他朝河水走去。
陳光義突然浮想聯翩,覺得自己像是回到秦淮那個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碧綠的荷塘中升起束束花苞,而這一次他不會再認錯,準確地找出如花苞似的纖足,並用手撩開荷葉,朝荷塘深處走去,那兒有一片竹筏,上面有個美人慵懶地從美夢中醒來,漸開的眼帘中似有大片星辰,讓他突然感到醉意甚濃。他踏上竹筏,沒有驚起一點波瀾。
然而在他腳尖觸及河水那一刻,腦海中的竹筏一下子消失,他被毫不留情地丟進荷塘的水中,清冽的水寒徹肌骨,他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腰背、脖子被水無聲地吞沒,卻無力掙扎,甚至發不出一點聲音,水進入鼻腔的那一刻,整個天地都暗沉下來。
他從未體會過如此的絕望,使勁往岸上掙扎,卻突然驚醒,發現自己在臨河的一刻,掙開了照碧的手。
河水的吞沒停在了她的腿上,她驚訝地看著瑟瑟發抖、六神無主的他,好像他剛從某個冰窟中爬上來似的。
她寧願相信,他只是一時閃了腳,可他卻似辯解般道:“水太涼了,我、我受不了,改日吧。”
照碧突然感覺,方才心中蘊滿的勇氣在這一刻全都灰飛煙滅,剩下的,只有對未知深淺的前方河水的後怕。也是在這一刻,她突然明白,早已瓦解的愛是修補不回來的,即便表面裝飾得再好,裡頭已經殘缺破敗,稍一風吹指動,便粉碎如塵土,剩下的殘渣只會令人心生厭惡。
陳光義伸手要將她拉上岸時,她躲開的樣子像是在躲避樹上掉落的蠕動的毛蟲。有某些東西在隱秘地潰散,兩人都不言而喻。
☆、【第九章】霸王卸甲,四面楚歌(3)
當李自成的叛軍與清兵交戰之時,大明殘存的力量在應天府復甦。
五月,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稱帝,改年號弘光。忠心未死的大明子民紛紛逃往應天。
清兵攻破北京,平定中原,李自成敗潰被殺,好像就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清豫親王多鐸一路南下,攻入江南。
四月群芳潰敗如煙塵瞬滅,因戰爭的煙火而敗落的生命,如林花轉瞬凋殘。
太匆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陳光義是在揚州郊外被抓的,叛變的昔日同僚認出這個才華橫溢的探花郎,將他連同秦照碧作為戰利品獻給多鐸。
清兵駐紮的營地里,二人的服飾顯得格格不入。
春寒料峭,涼風颳得蕭瑟刺骨。
照碧被扣押來的路上,腦海中像走馬燈似浮現許多往事。等踏上這片被外族占領的土地,腦海中不由得浮現“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淒涼,心中竟突然釋然,慨然赴死的勇氣如火般燃起。
也不知這風是否太冷冽,還是連日來的奔走逃往、膽戰心驚讓陳光義本不健碩的身體更加脆弱,他明顯地在顫抖,每邁一步眼中就流露出複雜的悲痛。等在營帳外的那段時間,秦照碧突然看懂了他強力掩蓋的神色,那複雜的悲痛里分明是對生的戀戀不捨,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的無限恐懼。
照碧費盡艱辛找到這座衣冠冢時,只有憑藉墓碑上漫滅的字跡才從亂葬崗中辨認出。她獨自一人前來,在蕭然中望著墓碑,久久不發一言。
人之已死,恨無法繼續。就連原諒,也無從說起。
**
聖上自縊殉國那日,照碧枯坐在檀香爐旁,琵琶靜如死屍,她就看著那檀香一節節燒斷,段段挫骨揚灰,就如李自成的叛軍步步東逼,自西安向太原,過寧武關下居庸關,拔宣府過昌平,最後就是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明軍節節敗退,終於,三月十九日清早,兵部尚書主動打開正陽門迎接叛軍。
皇帝絕望中將脖子套入繩索,雙腿一蹬,一個時代宣告終結。
縱使李自成之後如何恭謹地將聖上遺體禮葬,那不過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一種憐憫,這種兔死狐悲式的憐憫,深深刺痛照碧的心。
京師一片荒涼,千人奔亡。陳光義不願向叛軍稱臣,帶著文人骨子裡的那點清高,攜照碧登上馬車,趁亂出城。
奔亡的馬車莫名停在大河旁時,照碧絕望的心突然覺得,這或許是天意。大河平靜無波,四周景色倒映水面,好似衍生出另一個世界。或許進入這個水中世界,一切都會有所不同。
照碧望著水面出神,突然開口,聲音飄忽得像從雲端傳來的:“朗正,我記得你說過,如果我不怕死,你更不會怕。”
身旁的陳光義被這突來的話擾亂了思緒,半晌才猶豫道:“是吧……”
“或許這就是我們的歸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聖上他去了,沒有辜負祖宗的交代……我說過,我這輩子離不開琵琶,有它我才能活下去。”她看了眼懷中的琵琶,道,“我的琵琶生來就是個‘直脖子’,從來沒有對誰低過頭,將來也不會。低頭就是要它的命。可是你想想,以後若再不能彈,對它而言也是生不如死。還不如讓它就這樣死吧……這水,倒也乾淨,不會辱沒了它。朗正,這最後一段黃泉路,你願意陪我走嗎?”
陳光義看見她眼中朦朧的淚水,似有決絕又懷期待,如此複雜的情緒似是絢爛的色彩交織在一起,散發出迷人的光輝,他像是一瞬間被蠱惑似的,點了點頭,期待地等著她嘴角綻開的笑。
她的手溫暖地覆在他的手背,像荷花瓣似地輕柔地合上,輕地好似一點力氣也沒用,就能帶動他朝河水走去。
陳光義突然浮想聯翩,覺得自己像是回到秦淮那個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碧綠的荷塘中升起束束花苞,而這一次他不會再認錯,準確地找出如花苞似的纖足,並用手撩開荷葉,朝荷塘深處走去,那兒有一片竹筏,上面有個美人慵懶地從美夢中醒來,漸開的眼帘中似有大片星辰,讓他突然感到醉意甚濃。他踏上竹筏,沒有驚起一點波瀾。
然而在他腳尖觸及河水那一刻,腦海中的竹筏一下子消失,他被毫不留情地丟進荷塘的水中,清冽的水寒徹肌骨,他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腰背、脖子被水無聲地吞沒,卻無力掙扎,甚至發不出一點聲音,水進入鼻腔的那一刻,整個天地都暗沉下來。
他從未體會過如此的絕望,使勁往岸上掙扎,卻突然驚醒,發現自己在臨河的一刻,掙開了照碧的手。
河水的吞沒停在了她的腿上,她驚訝地看著瑟瑟發抖、六神無主的他,好像他剛從某個冰窟中爬上來似的。
她寧願相信,他只是一時閃了腳,可他卻似辯解般道:“水太涼了,我、我受不了,改日吧。”
照碧突然感覺,方才心中蘊滿的勇氣在這一刻全都灰飛煙滅,剩下的,只有對未知深淺的前方河水的後怕。也是在這一刻,她突然明白,早已瓦解的愛是修補不回來的,即便表面裝飾得再好,裡頭已經殘缺破敗,稍一風吹指動,便粉碎如塵土,剩下的殘渣只會令人心生厭惡。
陳光義伸手要將她拉上岸時,她躲開的樣子像是在躲避樹上掉落的蠕動的毛蟲。有某些東西在隱秘地潰散,兩人都不言而喻。
☆、【第九章】霸王卸甲,四面楚歌(3)
當李自成的叛軍與清兵交戰之時,大明殘存的力量在應天府復甦。
五月,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稱帝,改年號弘光。忠心未死的大明子民紛紛逃往應天。
清兵攻破北京,平定中原,李自成敗潰被殺,好像就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清豫親王多鐸一路南下,攻入江南。
四月群芳潰敗如煙塵瞬滅,因戰爭的煙火而敗落的生命,如林花轉瞬凋殘。
太匆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陳光義是在揚州郊外被抓的,叛變的昔日同僚認出這個才華橫溢的探花郎,將他連同秦照碧作為戰利品獻給多鐸。
清兵駐紮的營地里,二人的服飾顯得格格不入。
春寒料峭,涼風颳得蕭瑟刺骨。
照碧被扣押來的路上,腦海中像走馬燈似浮現許多往事。等踏上這片被外族占領的土地,腦海中不由得浮現“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淒涼,心中竟突然釋然,慨然赴死的勇氣如火般燃起。
也不知這風是否太冷冽,還是連日來的奔走逃往、膽戰心驚讓陳光義本不健碩的身體更加脆弱,他明顯地在顫抖,每邁一步眼中就流露出複雜的悲痛。等在營帳外的那段時間,秦照碧突然看懂了他強力掩蓋的神色,那複雜的悲痛里分明是對生的戀戀不捨,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的無限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