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這條線索用到盡頭,無法再向前摸索,不妨換個方位思考。最初聽到發現屍體一段時,就覺得十分詭異,但又說不出哪裡不對,直到我來至井邊。莫成在背後突然出現,著實把我嚇了一跳,一時間只覺得驚懼,為何驚懼卻茫然。事後嘗試分析,當時心中擔憂,若乍現的是兇徒,而它又察覺到我發現了一些疑點,為絕後患,應會再下毒手,把我推到井裡滅口!正是這個‘推’字,再加上女鬼故事的提點,令在下豁然開朗。
“那日清晨,小公子要到廚房端早膳孝敬娘親,聽見莫成喊叫‘夫人,您怎麼睡在這裡?’,才跑過去見到慘景。這表示他當時距離屍首尚遠,應是看不到說話人,而對方也該沒發現亦然到來。既然長工不知當場除他以外還有別人,自然不會演戲,那句驚詫應不是做作。如此,不但減低了他犯案的可能,更透露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屍體從一開始,便是躺在井邊的!
“問題在於,這尋常嗎?想那貞觀女鬼,可是‘投井’自盡啊!通常,與井有關的溺死案件,可不是陳屍‘井邊’,而是葬身‘井中’!如果兇手真是在水井附近行事,與其進行繁複可笑的謀劃,再按住夫人制止其掙動直到得手……有這等體力,為何不將她的上身壓至井口,另一手在膝蓋處一掀,把人順到井底?這樣豈不省時省力得多?可這惡徒卻看著便宜不去實行,他若不是個傻子,便只剩一種解釋:動手的地點,根本不在曝屍現場!換言之,就是移屍!”
廳中三人隱隱發出“嗚”聲,呼吸愈發急促,更盯住離春不放。
“移屍最重要的兩大功用:一是洗脫罪嫌,二是嫁禍他人。目前案情不明,無法定論。那就讓你我嘗試依照常理推測,那晚究竟發生了什麼。
“兇案發生在子丑之間,而子時夫人尚且健在。在紅羽姑娘陪伴之下,夫人挑燈夜讀,到了那個時候。經伴讀丫鬟提醒,發覺時辰已晚,於是放下書本,打發旁邊伺候的回去休息。紅羽臨出門時,回頭一望,見夫人‘把蠟燭移到妝檯前,打開妝匣,借著光看著裡面的釵環首飾’。她以為這是在思念丟失的珍寶,就好言相勸,夫人說道珍珠明日就能尋回,然後說了一句,‘對了,你幫我把紅翎叫過來’。乍聽此話,似乎表示她與盜珠事件有關;但也正是這句,證明這二者間並無牽連。仔細揣摩夫人的措辭,‘對了’……通常這兩字用於猛然想起,或宣示著之前的談話告一段落。夫人既然這樣用,就說明在她心中,紅翎與盜珠,完全是兩碼事。”
“可是,”紅羽蹙起眉頭,似不滿這咬文嚼字的推測,“若不是為了討還珍珠,怎麼在那種時候叫她前來?”
“這就要問你自己了。其實,在下一直以為,臥房對話這段,姑娘身上的疑點,遠遠大於夫人。與其猜測死者當時的心意,不如設想你的心境。”
“離娘子,你不要多疑,我委實沒有說謊!”
“姑娘誤會了,並非你存心誤導,而是以你的本性,必然那般去想,會錯了意也察覺不到。怎麼?這很難理會?”離春飄然一笑,“在下開設亂神館,熟知生死之事,與凶死一節多有接觸。對於偵辦兇案,也自有一番見解。官府中人總偏愛坐在椅上盯死屍體,等待靈機閃現,然後胡猜兇手亂扣罪名,有這閒暇時間,還不如多多了解涉案眾活人的性情,再設身處地著想:以他們的性子,在某些關鍵時刻,會有怎樣的反應?會作怎樣的應對?
“長久抱持這觀點,也練出些相人之術。對姑娘的最深印象,便是極度貼心,總能體會主子的需求,在她尚未言明時就已提前作足。”說得難聽些,叫做酷愛“揣測上意”,“於是,當你回首望見夫人秉燭對著妝匣時,自然推斷她忽為失竊傷懷,想憑弔匣中的空白,特意取燈來照。但,這只是姑娘的一家之言。如果,事實並非如你所想呢?若否定夫人憶起珍珠,就只剩下一連串的動作,移動燭火、走近妝檯、打開妝匣,是要作什麼?卸妝啊!已經子時了,聽從姑娘的勸告,梳洗之後要上床歇息了。而伺候夫人梳洗的丫鬟是誰?紅翎!要你去喚她來,難道有錯?”
“但,既然您知道我這性子,也該猜著平時根本無須吩咐,我都是主動叫她替班。那日意外得到叮囑,才更覺反常啊!”
“這問題的答案,也在姑娘自己身上。想你那時,在夫人身邊支應了幾個時辰,應是腰酸背疼,終於獲得赦免不必繼續勞累,怎不儘快回下人房?走到門口時回頭,固然是伶俐地觀察夫人還有無需要,卻也是為了在臥房滯留得久些!因為你害怕!你不願走到黑暗之中!那一日,剛從小公子口中,聽說了夜半井邊遇鬼的故事吧?為此,甚至一夜無眠!即使是早些時候的白天,也是戰戰兢兢,嚴重到了勞煩夫人過問的程度。可見,姑娘是極怕鬼的!青天白日尚且如此,天黑下來恐懼應是只增不減。夫人要你回房,可門外夜風吹拂,樹影亂晃,你顫慄不已,趕快沒事找事作,不必立刻就踏出去。若不是姑娘提起珍珠,根本不會有那段對話!聽在你耳里,夫人的辭句似乎意有所指;然而看在夫人眼裡,失常的反倒是姑娘你!她怕你精神緊張,忘了日常的例行,才特意吩咐的。”
“那日清晨,小公子要到廚房端早膳孝敬娘親,聽見莫成喊叫‘夫人,您怎麼睡在這裡?’,才跑過去見到慘景。這表示他當時距離屍首尚遠,應是看不到說話人,而對方也該沒發現亦然到來。既然長工不知當場除他以外還有別人,自然不會演戲,那句驚詫應不是做作。如此,不但減低了他犯案的可能,更透露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屍體從一開始,便是躺在井邊的!
“問題在於,這尋常嗎?想那貞觀女鬼,可是‘投井’自盡啊!通常,與井有關的溺死案件,可不是陳屍‘井邊’,而是葬身‘井中’!如果兇手真是在水井附近行事,與其進行繁複可笑的謀劃,再按住夫人制止其掙動直到得手……有這等體力,為何不將她的上身壓至井口,另一手在膝蓋處一掀,把人順到井底?這樣豈不省時省力得多?可這惡徒卻看著便宜不去實行,他若不是個傻子,便只剩一種解釋:動手的地點,根本不在曝屍現場!換言之,就是移屍!”
廳中三人隱隱發出“嗚”聲,呼吸愈發急促,更盯住離春不放。
“移屍最重要的兩大功用:一是洗脫罪嫌,二是嫁禍他人。目前案情不明,無法定論。那就讓你我嘗試依照常理推測,那晚究竟發生了什麼。
“兇案發生在子丑之間,而子時夫人尚且健在。在紅羽姑娘陪伴之下,夫人挑燈夜讀,到了那個時候。經伴讀丫鬟提醒,發覺時辰已晚,於是放下書本,打發旁邊伺候的回去休息。紅羽臨出門時,回頭一望,見夫人‘把蠟燭移到妝檯前,打開妝匣,借著光看著裡面的釵環首飾’。她以為這是在思念丟失的珍寶,就好言相勸,夫人說道珍珠明日就能尋回,然後說了一句,‘對了,你幫我把紅翎叫過來’。乍聽此話,似乎表示她與盜珠事件有關;但也正是這句,證明這二者間並無牽連。仔細揣摩夫人的措辭,‘對了’……通常這兩字用於猛然想起,或宣示著之前的談話告一段落。夫人既然這樣用,就說明在她心中,紅翎與盜珠,完全是兩碼事。”
“可是,”紅羽蹙起眉頭,似不滿這咬文嚼字的推測,“若不是為了討還珍珠,怎麼在那種時候叫她前來?”
“這就要問你自己了。其實,在下一直以為,臥房對話這段,姑娘身上的疑點,遠遠大於夫人。與其猜測死者當時的心意,不如設想你的心境。”
“離娘子,你不要多疑,我委實沒有說謊!”
“姑娘誤會了,並非你存心誤導,而是以你的本性,必然那般去想,會錯了意也察覺不到。怎麼?這很難理會?”離春飄然一笑,“在下開設亂神館,熟知生死之事,與凶死一節多有接觸。對於偵辦兇案,也自有一番見解。官府中人總偏愛坐在椅上盯死屍體,等待靈機閃現,然後胡猜兇手亂扣罪名,有這閒暇時間,還不如多多了解涉案眾活人的性情,再設身處地著想:以他們的性子,在某些關鍵時刻,會有怎樣的反應?會作怎樣的應對?
“長久抱持這觀點,也練出些相人之術。對姑娘的最深印象,便是極度貼心,總能體會主子的需求,在她尚未言明時就已提前作足。”說得難聽些,叫做酷愛“揣測上意”,“於是,當你回首望見夫人秉燭對著妝匣時,自然推斷她忽為失竊傷懷,想憑弔匣中的空白,特意取燈來照。但,這只是姑娘的一家之言。如果,事實並非如你所想呢?若否定夫人憶起珍珠,就只剩下一連串的動作,移動燭火、走近妝檯、打開妝匣,是要作什麼?卸妝啊!已經子時了,聽從姑娘的勸告,梳洗之後要上床歇息了。而伺候夫人梳洗的丫鬟是誰?紅翎!要你去喚她來,難道有錯?”
“但,既然您知道我這性子,也該猜著平時根本無須吩咐,我都是主動叫她替班。那日意外得到叮囑,才更覺反常啊!”
“這問題的答案,也在姑娘自己身上。想你那時,在夫人身邊支應了幾個時辰,應是腰酸背疼,終於獲得赦免不必繼續勞累,怎不儘快回下人房?走到門口時回頭,固然是伶俐地觀察夫人還有無需要,卻也是為了在臥房滯留得久些!因為你害怕!你不願走到黑暗之中!那一日,剛從小公子口中,聽說了夜半井邊遇鬼的故事吧?為此,甚至一夜無眠!即使是早些時候的白天,也是戰戰兢兢,嚴重到了勞煩夫人過問的程度。可見,姑娘是極怕鬼的!青天白日尚且如此,天黑下來恐懼應是只增不減。夫人要你回房,可門外夜風吹拂,樹影亂晃,你顫慄不已,趕快沒事找事作,不必立刻就踏出去。若不是姑娘提起珍珠,根本不會有那段對話!聽在你耳里,夫人的辭句似乎意有所指;然而看在夫人眼裡,失常的反倒是姑娘你!她怕你精神緊張,忘了日常的例行,才特意吩咐的。”